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
雄州那边,打马飞奔的甘奇越发急切起来,因为两万五千人的军械装备还没有到位,沧州码头那边每天传来消息,船队依旧没到。冬天的季风,对往北航行的帆船并不友好,船队在海上走走停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河北各地运来的军械装备又太少,甘奇只有黄龙府与真定府而去,亲自去打开各地禁军府库,淘一些存货,特别是制式的弓弩,手弩,长弓,神臂弓,蹶张弩,绞盘弩炮。
却也把甘奇气个半死,每天晚上都写弹劾奏章入京,弹劾各地大小官员。若是甘奇真的能一言而决,说不定就杀个血流成河了。
禁军府库也能大规模亏空,甲仗库的账目与实际存货,差距大到令人发指,账目上记得满满当当,东西却几乎没有。
甘奇再一次领教了这个国家的糜烂程度,再一次明白了为什么金人南下的时候,说把汴梁围了就把汴梁围了。
气得甘奇到处大发雷霆,也是无奈,来去的路上,连各地的县衙也去翻了个遍,翻到一张堪用的床弩,甘奇都能喜出望外。
如此几番,倒也把许多官员给吓到了,到处想办法,弄军械充到甲仗库里去,生怕甘奇这个河北两路制置使上门来检查军备,又是几番弹劾,影响他们的前程。
这倒是意外之喜,哪怕是表面工作,也是能见一点效果的,总能多几副铁甲与兵刃,再来点好弩弓,那就是意外之喜。
如此,甘奇更是派出许多心腹往更远的州县去巡查,收获虽小,但也能聚少成多。这大宋,好就好在足够大,州府足够多。就河北两路,一个县翻出十副铁甲来,加在一起也能凑个两三千副出来。一个州府能有几张床弩,那也能凑个百十具来用一用。
北宋的河北两路,地盘倒是足够大的,并非就是后世的河北省,而是后世河北大部分,加上河南一部分,再加山东一部分,还有山西一部分,很大,足够甘奇尽情搜刮。
河北两路,其实也有些人心惶惶,因为都知道辽人在边境屯兵了,可能要打仗,否则甘经略也不可能这么到处搜刮军备。
这回,甘奇倒是把国书送到了汴梁城。辽人陈兵的消息,也是瞒不住的。
汴梁城里,自然又是一片哗然,民间喊打喊杀的人不少,更知道甘相公就在河北,有许多文人士子也热血非常,四处奔走相告,不能卑躬屈膝,不能教人欺辱……
当然……在汴梁城里喊打喊杀的人不少,只是这汴梁人真愿意上战场去打去杀的人,可能就找不出几个人来了。
不过,年轻的读书人,总有一些是真的满怀一腔热血的,竟然还真有一些士子到处拉人结伴,要到河北去支持甘先生,就如昔日随着甘先生出征邕州一样。
要说这大宋朝的儒家,其实还真有许多教育得极好,就如南宋灭亡之时,崖山殉国跳海的文人成千上万,军民一起,跳海殉国之人十万之多,那场面,当真感天动地。
也如文天祥,终究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ps:所以后来的日本人,为了打击国人抗日之心,还特意编出来一系列的理论,最著名的莫过于:崖山之后无中国。说中国的历史传承,在崖山之后就断绝了,中国有脊梁的人,都在南宋崖山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之后死绝了。
在日本崛起开始对中国起野心的那一段时间里,日本人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文章以及书籍,特别是关于华夏的传承以及华夏被外族统治的历史,日本人最喜欢研究,出的论述也是最多的,比如还有五胡乱华,那段时期的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喜欢研究这几段历史。
其中原因,就是为了打击国人的抗日之心,加强华人对日本人统治的认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需要加强自己在崛起之后的文化自信,观点集合在一起,就是在说中国人早已不是以前的中国人了,早已成了劣等人,需要得到中华文化正统传承的日本人来拯救。
在那段时期许多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人中,以所谓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为有代表性,终其一生兢兢业业,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可谓是“著作”等身。这些理论在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国流传甚广,特别是敌占区的一些汉奸文人特别喜欢这种论调,也忽悠了一大帮中国的文人,比如著名的汉奸汪精卫的曲线救国,汪精卫身边还有一大批亲日文人,他们是真的相信这些论调的。只是没有想到百十年后的现代社会,这种论调依旧还能甚嚣尘上,拥趸无数,着实有些可悲。)
言归正传。
东京汴梁的朝堂之上,皇帝赵曙还是有点吓到了,看着国书,问着满朝文武:“辽军当真有七十万?”
一人当过百万兵的富弼,此时老神在在,倒是显出了老臣的沉稳,慢慢答道:“陛下,辽人不过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最多不过十几万人。”
赵曙闻言大气一松,说道:“那就好,河北两路,有近三十万禁厢军,倒也不怕他。”
富弼又道:“此事既然因甘道坚而起,这出使斡旋之事,当也由甘道坚去,想来也是不在话下的。”
富弼自然是没安好心。这种求和的事情之难,富弼是有亲身体会的。甘奇惹事,甘奇赔上身家去解决,回来还得让甘奇落一个惹是生非陷国家于危难的罪名。谁叫甘奇当初在朝堂上大包大揽,该他吃些苦头。
皇帝赵曙倒是对甘奇信心非常,答道:“此事甘卿去河北之前,朕就有安排,使节本就是他,他自会解决此事。”
富弼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
曾公亮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脑中不断乱想,甚至都猜过甘奇是不是想与辽国开战,但是这个念头转瞬即逝,没有理由,站不住脚。
曾公亮出言说道:“陛下,当派个人再到雄州去传达陛下圣谕,让甘经略心中有个底气。”
“对,派人去告诉甘卿,割地不行,再加岁币也不行,定然不可辱了大宋脸面。”赵曙倒是有些骨气,反正国格不能丢。
富弼却听出了一些言外之意,这命令,岂不就是让甘奇自己私下里花钱解决?富弼脸上笑意更甚。
不过,其实赵曙并没有这个意思,他就是想强硬一把,因为他知道辽国要生内乱,甘奇是有谈判筹码的。这内乱本就是甘奇制造出来的,所以赵曙对甘奇真的有信心。
心中一直有疑惑未解的曾公亮,此时说道:“陛下,那就派臣之犬子孝宽去传旨意吧?”
“允了。”这事赵曙倒是无所谓。
曾公亮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去传这道旨意?因为他知道事情一定有问题,一定会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他真的想弄清楚甘奇到底要干什么,回家他还得好好嘱咐曾孝宽一番。
曾孝宽得了曾公亮的一番嘱咐,拿着圣旨坐车上了官道,往雄州急赶。
只是见到甘奇的曾孝宽,也没有想到,甘奇拿着圣旨,却闭口不谈出使之事,依旧到处忙碌不止。
对于此时的甘奇而言,出使?那是不可能出使的!
虽然如今辽宋这种格局,出使一定不会有危险,但是甘奇依旧不会出使。与其费那时间去出使,甘奇还不如多做几番开战的准备。
辽人还几番派人来催促,甘奇都是百般惊恐的推脱着,甚至当着辽人的面,表现得惶惶不可终日。
春节都到了,辽人又派人来催,萧扈亲自而来,恐吓着甘奇:“怎么?不敢到我北朝去吗?还是你家皇帝吓得六神无主了,不知如何是好?”
甘奇一脸惊恐模样,无言作答。
“若是开春再无使节到我燕京,我陛下有言,立马发兵开战,先打雄州!”萧扈一脸厉色。
甘奇点点头:“还请辽使息怒,过两日就是除夕,除夕一过,半月之内必然有大规模的使团抵达燕京!”
“为何除夕过了,还要半个月啊?”萧扈厉声问道。
甘奇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空,答道:“因为那个时候,雪就要停了。”
“雪停了?下雪还赶不了路了?”萧扈又问。
“财物颇多,车队数百,下雪赶路,怕是难以成行。”
萧扈闻言大喜:“车队数百?哈哈……你们宋人倒是……”
笑出声的萧扈,陡然觉得自己不该这么笑,又把笑容止住了,换了一脸厉色,说道:“不跟你家皇帝说,不必送什么财物,吾皇有言,只要土地,否则就开大战!”
“辽使息怒息怒,我这便再奏报陛下,把萧使之言送达。”甘奇脸上的为难,演得极好。
“哼,识时务者,俊杰也。不识时务,教你南朝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家国沦丧。”萧扈大袖再拂,对一个国家说出这种**裸的威胁之语,实在爽快。
“辽使放心,以和为贵,辽宋乃是兄弟之国,当以和为贵。”
萧扈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不要再等本使来催,若是还让本使下次再来,那就不是本使带着一队护卫来了,便是百万大军兵临城下!”
“祝萧使除夕安康!”辽人早已开始过除夕这个节日了,该祝福一下。
“哼!”萧扈已然出了厅堂,水都没喝甘奇一杯的,饭就更不吃了。
这次甘奇一直把萧扈送到了城门口,方才停住脚步。
转头的那一刻,甘奇眉宇之间,杀气外露!
还有话语:“演了这么多戏,就他妈这场戏最难演!”
第四百六十一章 开战!
甘奇的戏终于演完了,哪怕是除夕夜,甘奇依旧在为备战而忙碌着。
雪真的停了,除夕夜就停了,正在融化着,天气依旧寒冷。
想来燕京城的春节,一定也是热闹非凡的。只是雄州春节,并不那么热闹,按照以往的惯例,官府也会组织许多庆祝活动,今年却都没有了。
临渝山,就在后世秦皇岛市,燕山到渤海的最后余脉,这里也是关口所在地。
年节才刚一过,大年初二,从山上就下来的七八千号贼寇。
往西去,几十里就是安喜县城,这里是后来唐山的迁安市附近。
脚步踩在已经开始融化的积雪上,泥泞不堪,七八千号人,到处都是骂骂咧咧的抱怨声。
也有人给这些抱怨的人鼓舞着士气:“弟兄们,咱们这回去是打县城,只要冲进了安喜县城,那是要什么有什么,金银财宝要多少有多少,正是过年,吃的喝的都不用愁,都给大家备好了,只等大家去享用,大家加把劲,还有五六十里就到了。”
“弟兄们,到时候大家跟着寨主与军师冲就行了,安喜县城只有几百驻军,此番我等上万人马,探囊取物一般,简单得紧。”
“弟兄们,加快脚步啊!”
“他娘的,还是军师想得周到,知道咱们年关难过,招待咱们进城里过年去。”
“这回得抢个娘们儿回去……”
贼寇,终究是贼寇,摆脱不了贼寇的想法。
狄咏此时倒也没有想过要制止这些贼寇不合理的想法,能动员这些贼寇卖命的条件,就是银子与女子,若是把他们这些想法压制住了,也就真没有几个人会卖命了。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残忍,什么思想工作,什么大仁大义,那些事情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今狄咏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建设这些人的思想,所以狄咏只有一条规矩,那就是不得滥杀无辜,其他的劫掠抢夺什么的,都随他们去,这是这些人卖命最真实的动力所在。
这也是古代贼寇成不了大事的原因所在。大宋朝几乎每年都有揭竿而起的贼寇,但是终两宋近三百年,小规模的几百人,大规模的几万人,就没有一个能成事的。
安喜县城,一个小县城,三五万人口,整个县加在一起也不过十来万人口。一个上百年不闻战事的地方。
虽然城内许多人都听说了临渝山附近来了一伙贼人,却也没有几个人当回事,因为附近也来了大量的官兵,在滦州的官兵听说就有上万人。对于官兵而言,一些贼寇自然是不在话下的,燕云之民对于辽**队还算比较信任。
倒也是因为临渝山的贼寇来了好几个月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有下山肆虐乡里的事情,连拦路劫道的事情都没有听说过,人们便也更不把这伙贼人当回事了,大概也猜想这些贼人怕了官兵,躲在山里不敢露面了。
面都不敢露的强盗,反倒成了最近几个月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觉得这活贼人胆小如鼠,有些可笑,想来不得多久都会饿死在山里。
过年的喜庆,依旧还弥漫在安喜县城之中,从燕云一直到南方邕州,只要是有汉人的地方,都在过年。不论是当兵的,还是贩夫走卒,都得过年,这个年会过很久,一直过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会到达**,然后才开始新一年忙碌的劳作。
艳阳高照,这个冬天难得的好太阳,晒被子,晒家具,过年要吃的腊肉咸鱼之类的也要拿出来晒一晒。
厨房里袅袅炊烟,妇人们忙碌不止。院子里,门口处,街边墙角下,到处都是坐着晒暖阳的人群。
过年上值的士兵,有些倒霉,抱着兵器坐在城墙垛口之下,面对太阳,也在享受着寒冬难得的舒爽。
忽然一个把双手收进袖笼里的士卒看了看东边,然后愣了愣,连忙把袖笼里的手脱了出来,擦了擦眼睛之后,立马惊慌失措起来,开口大喊:“有……有……有贼人!”
他身边的城垛下还坐着一个老军汉,撇了撇嘴说道:“胡说八道!”
“真有贼人!”
“我看看……”老军汉站了起来,看向东边,倒也真看到了大队人马,乍一看,最头前的人刀枪甲胄还都比较精良,老军汉不以为意:“这是官军,自己人,想来……”
“不对不对……”老军汉陡然机警起来,因为那些人的甲胄与兵刃样式不对,还有一杆大旗映入眼帘,一个大字“麻”。临渝山上的贼人已经传说了几个月了,贼寇麻牛的名字,老军汉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
老军汉扯着嗓门就喊了起来:“敌袭,敌袭,快关城门,快!”
“关城门!”
“临渝山上的麻牛下来了!”
“麻匪来了!”
“击鼓,击鼓!”
“咚咚咚……”
急促激烈的鼓声打破了小城春节的喜庆,绝大多数人一脸不解的看向正传来鼓声的城楼,那城楼虽然破旧不堪,与别的大城比起来也有些低矮,但那里依旧是整个县城最高的建筑。
“麻匪来了!”
“贼寇下山了……”
安喜知县,是一个叫做萧达的契丹人,他还有一个契丹名叫做特里木,他不是进士出身,而是契丹贵族。
萧达被一众惊慌失措的军汉急匆匆拥到城头之上,城外的贼寇漫山遍野,正在慢慢摆着阵型,还有十几个骑马的汉子来回奔跑,不断呼呵着命令,让那些贼寇站在自己应该站的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