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一万大军,两万大军,三万五万的,就是这么来的。到时候也号称个五十万一百万,声势要做大,越大越好。声势越大,就能吸引辽国派越多的人马来剿。
“军师放心,只要想入伙之人,我岂还能往外推?”麻牛激动说道。
“好,只待打下一片地盘,我就拥护寨主登基称帝,建立不世功勋,青史留名!”狄咏又突然蹦出了这么一句话。
“啊?”麻牛都被狄咏说愣了。
“寨主,弟兄们跟着你,就是要个荣华富贵,此番大胜,重要封赏,路上,寨主就可以把此时说与大家听,立功的一个要赏,赏钱不够,还得封官。封宰相,封枢密使、三司使,六部侍郎,封各路知府知州,还要封赏领兵大将。只管封官,弟兄们必然更加卖命效忠。”狄咏此时说的,是甘奇早已谋划好的。
“好好好,军师说得对,是得给弟兄们封官,路上我就论功行赏,把弟兄们的官都封一遍,军师那边也可以封,让弟兄们都有个奔头。”麻牛觉得狄咏说得在理,这么做,便是笼络人心。
狄咏也不多言,抄着长枪,左右看了看,大喊一声:“我走了,寨主,咱们滦州汇合,打下马城就是寨主登基之时!”
麻牛连连点头,却又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昨天还想着抢了安喜城,回山寨里过个好年,今天却想着要当皇帝了。
这事情,真梦幻!
但是……路都走到这里了,辽军都被打败了,站得七八个城池,扯起一支几万人的大军,再败辽军一次又何妨?
故事里说的什么刘邦项羽的,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当皇帝,似乎……
麻牛又看了看漫山遍野的人影,再看了看地上死的辽军,信心立马足了一些。
当皇帝,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
麻牛一声大喊:“弟兄们,走,这边,咱们去卢龙县城!到时候个个都有官当。”
“你,江五郎,你当兵部侍郎。”
“麻小七,你当礼部侍郎。”
“铁牛,你当威武大将军。”
……
“大哥,我……我当威武大将军?好好好……”
“我是兵部侍郎,大哥说话算数。”
“算数算数,快把弟兄们都集合起来,咱们先去打卢龙县城,祝大郎,打下卢龙县城,你就当卢龙知县,明日就走马上任。”
“寨主,我老祝这就去把弟兄们都集合过来,咱们去打卢龙!”
……
朝阳初起,卢龙县城已然人心惶惶,从北边逃来了不少溃兵,让整个县城的人都知道几万麻匪打过来了。
城门紧闭着,知县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城头上的士卒人心惶惶看着北方。
麻匪在中午之前,就赶来了,来得快如闪电,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
麻牛也学了狄咏的做派,到得城头,长梯都没有,开口便是大喊:“弓弩呢,射,往城头上射!”
一句场面话都不说,到地方就开战,二三百张弓弩,一通乱射。
城头上传来喊叫:“大王,麻大王,快快停手,快快停手,小人给大王开门。”
麻牛都没有想到这座县城这么好打,才几轮箭矢,门就开了。
也不怪城头上的军汉无胆,朝廷大军都被打得丢盔弃甲了,知县都跑了,上百年不闻战事的地方,叫这些军汉如何是好?
麻牛意外是意外,但是他好歹也是要登基称帝的人,此时强自安定几番,展现了一些皇帝的气度,开口说道:“祝大郎何在?”
“小的在!”
“封祝东为卢龙知县,带二百人进城上任。”
“小的,小的拜谢寨……拜谢大王!不知大王要去何处?”
“军师说兵贵神速,本……王要接着去打望都城,在望都城吃饭。”
“大王,小的也随你去。”
“祝东,本王命你带兵入城,一定要守好卢龙县城,收编军汉,招收兄弟,待本王再来调动。”麻牛严肃说道。
“遵命!”祝东倒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
……
狄咏那边,正在往滦州城急赶,那里是附近二三十个县的中心,那是一座大城,城池高大,当初朝廷剿匪的大军就驻扎在那里。也就是说滦州城内,物资很多,可以当作中心据点。
是必须要打下来的地方。
但也是难打的地方,因为城内还有两千多驻军。
军心正胜,携此威势,突然袭击,无论如何,狄咏也要拼了命拿下这座城池。到时候麻牛登基,显然也会在这里。
其实滦州城内,也刚刚收到了官军被几万贼寇打得大败的消息。求援的人早已派了出去。
快马飞奔往燕京,只求朝廷赶紧派大军来剿。
求援的人派出去不久,携大胜之势飞奔而来的狄咏,就已经赶到了城头之下。
第四百六十四章 裹挟与大军,辽皇的为难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有些疲惫,在这个时代,赶路就是一件很疲惫的事情,就算是皇帝,几百公里路程的颠簸,依旧能让他疲惫不堪。
三十三四岁的耶律洪基,登基快十年了,每年都在这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中,几个京城来回转悠,精神也常常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是刚刚经历了一场谋逆之乱,耶律洪基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辽国的皇帝,是真没有宋国的皇帝来得舒服。
也可见,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安稳的好职业。
夜不能寐的耶律洪基,在燕京城的皇宫里转悠着,大半夜里一大帮宫女太监提着灯笼陪着耶律洪基到处转悠,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却是这些宫女太监大多弄不明白自家的皇帝陛下为什么大半夜还要出来受冻,兴许有人还心中腹诽着自己的陛下是不是脑袋有问题……
也好似耶律洪基有一种预感,预感自己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总要出点什么事情。
这种预感是对的,嗖嗖的冷风里,一个太监飞奔而来,面前禀报:“陛下,南院枢密使宫外求见。”
耶律洪基闻言精神一紧,这大半夜的,手握重兵的南院枢密使忽然来求见,岂能有好事?
“带过来。”
“遵旨!”
太监又飞奔而去,把命令传给外面的侍卫,侍卫再到宫门去把耶律乙辛带进来。
耶律乙辛匆匆而来,皱着眉头说道:“陛下,紧急军情。”
“军情?快说。”耶律洪基第一想法就是有人造反,不过他的猜想不是民间的,而是上京或者中京有人有起兵造反了。至于说其他的军情,比如南朝忽然开战袭击之类的,他也完全没有往这种方向去想,因为南朝与辽开战是不可能的事情。
“东边麻匪起兵造反,连克七八个州县,正在围攻滦州城。”刚接到这个消息的耶律乙辛也还在惊诧之中。
“麻匪?”耶律洪基似乎都想不起来麻匪是什么匪。
“陛下,麻匪就是盘踞在东边临渝山上的一伙山贼,年初二,忽然下山劫掠,两天时间,连克州县七八个,滦州也身陷重围,求援之人今夜刚到燕京。”耶律乙辛也有为难,这件事情他也想过要不要往上报,毕竟他是南院枢密使,这种事情发生在他的地盘里,他是有责任的。
但是,耶律乙辛是个聪明人,知道今日自己不报,明天就有人会帮他来报,与其让人把这件事情当做借口来攻讦自己,还不如自己亲自来说,避免话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在燕京,燕京城里要调动兵马,必然要皇帝点头应允,否则私自调动,一个不慎就要落得谋逆的罪名。要想调兵弹压,这件事情就不可能蛮得过去。
耶律洪基听到这里,其实心中是松了一口气的,不是那些领兵大将与封疆大吏谋反,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所以耶律洪基问道:“山林贼寇,缘何这般势大?两天就能攻陷七八个州县?”
“陛下,燕云多汉人,贼寇一旦起势,从贼者众多,又正值年关,许多贱名年关难过,一时间一呼百应,竟然聚得了几万乌合之众肆虐州县……”耶律乙辛解释着。
这个解释,耶律洪基是接受的,他自己甚至还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左传》里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都过去一百多年了,依旧还有这么多人难以与我契丹同心同德。”
耶律乙辛面带厉色,答道:“这些汉狗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我契丹何曾对不住他们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还依旧对我契丹不知感恩图报,该杀!”
耶律洪基却又摆摆手,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说道:“倒也不能这么说,你看他南朝,每年不也到处都有揭竿而起的事情?南朝尚且如此,何况我契丹?”
耶律洪基还是很有见地的,耶律乙辛却是又道:“陛下言之有理,不过这些反叛之贼,还是该杀,《汉书》有言,杀一儆百,便是如此道理。”
两个从大兴安岭下来的契丹子孙,一个皇帝,一个枢密使。一个开口说《左传》,一个开口说《汉书》,倒也是有趣。
耶律洪基点着头:“杀是该杀,倒也不能太甚,毕竟是我大辽子民,从雄州调兵马过去吧。”
“陛下,臣欲调五万大军去弹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解决此事,教燕云之民看看我大辽的威势,让那些心怀不轨者不敢再轻举妄为。”耶律乙辛得征求一下皇帝的意见。
“嗯,弹压要快,大军一到,就要立马解决。”耶律洪基显然也是这个心思,这种事情不能久拖,否则就要真正出问题。
“臣愿亲自带兵前往弹压,确保万无一失。”耶律乙辛开口说道。
听得这句话,耶律洪基微微抬头看了一眼耶律乙辛,五万大军去东边滦州镇压叛乱,耶律乙辛亲自前往。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其中的风险是不可想象的,燕云大军此时都聚集在南方的雄州。燕京几乎就是空虚的,若是真让耶律乙辛领兵五万在手,这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候了。
因为耶律乙辛但凡有一点反叛之心,转头北上两百多里,瞬间就能把燕京城给围了,而且这燕京本就是耶律乙辛的地盘,燕云的这些军将也都是耶律乙辛的部下,说不定第二天皇位上坐着的就是耶律乙辛了。
这不是皇帝耶律洪基不信任耶律乙辛,这是身为皇帝的耶律洪基知道再如何信任一个人,也不能把人性拿来考验,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道任何一个人的手里,再信任的人也不行,哪怕是亲生儿子都不行。
耶律乙辛见得皇帝并没有立马答话,马上也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有些问题,刚才他只是一心想着赶紧解决问题,所以想亲自带兵前去,也是立功之时。
此时转念一想,也知道问题所在,立马又道:“但是臣也知道如今威慑南朝之事更为紧要,所以臣应当陪在陛下身边,若是南朝有变,臣当第一个领兵出征。前去滦州之事,当再择一员良将为好,还请陛下示下。”
耶律洪基听到这话,点了点头,说道:“你觉得何人合适?”
耶律乙辛知道自己该避嫌一下,说道:“臣以为,北枢密院使耶律仁先合适。”
这个避嫌避得好,在南枢密院的地盘上,让北枢密院使领兵,合适。
“好,只待天亮了,便把此事都安排下去。”耶律洪基很是满意,但他心中也有一点点负罪感,觉得自己如此防备耶律乙辛这么忠诚的臣子也有些不该,但是没有办法,身为皇帝,就得这么做。
想到这里,耶律洪基不免也羡慕起了南朝大宋的皇帝,南朝皇帝在他看来,好像从来都不用担心这些事情,派人出征,满朝大员,哪个都不用这么防备着。
大概是因为南朝大宋,能有资格领兵出征的都是文人。文人似乎天生就不会做什么领兵造反之类的事情。
其实耶律洪基很喜欢待在燕云,原因有很多,比如燕云繁华,比如燕云气候好,不比上京中京那般寒冷。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耶律洪基羡慕大宋王朝的整体氛围,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比起大宋的皇帝,难做太多了。
虽然口中说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但是事实情况上,这个契丹大辽,终究还是差了太多。
归根结底一句话:比起人家,我太难了。
天亮了,朝会开始。
却是朝会刚刚开始不久,又听得大殿之外传来喊声:“报,报,紧急军情!”
才刚开始商量起出征的事情,还在确定抽调那些军队,这紧急军情又来了。
耶律洪基抬手一招。
一个背后插着令骑的军将,风尘仆仆冲了进来,初春的早晨,却见他满头大汗,跪倒在地,开口说道:“启禀陛下,滦州已失,马城也落入贼手。”
“什么?”耶律乙辛惊讶一声,他是真的惊讶,麻匪他是知道的,去年秋末还被他赶得如丧家之犬,几百人而已。怎么转过头来一天之内就把滦州城给攻陷了?
滦州不比安喜那种小县城,滦州墙高数丈,兵马也有两三千,还有好几百差吏,也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属后勤士卒,甚至滦州城内的契丹人也不在少数,如此一座坚城,军民一心,怎么可能是贼人能在一天之内就攻下来的?
贼人,懂得什么是攻城?
“回禀枢密使,小人从马城而来,出发的时候,滦州已失,小人出马城几里,就见马城也城门洞开了。”禀报之人一脸的紧张。
“混账!”耶律乙辛气愤不已,滦州城内,不说守军差吏,就说契丹人就有一两万,在他所想,哪怕就只有一两万契丹人,也能临时组织起几千契丹勇士,怎么可能轻易被人打破?
这种想法,也不能说不对。唯一不对的地方就是“几千契丹勇士”这种事情只能是空想,已经在燕云住了一百年的契丹贵族,还谈什么勇士?连两千正规军都不堪用,还能指望契丹贵族出人来当勇士?
滦州城之战,并不惨烈,主要是贼军来得太快,上百年不闻战事的滦州城,城墙上连羽箭都没有准备几根,檑木滚石就更不谈了,还有大败之后的人心惶惶,被打破了也是正常之事。
更何况狄咏还真的一路裹挟了无数的百姓,造成了人山人海的局面,狄咏到得滦州城下的时候,麾下已然有了三万多人,看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什么叫作“裹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