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什么?”耶律仁先都不敢相信这圣旨说的是真的,第一反应在想是不是滦州城的贼人弄出来的阴谋诡计。

    所以他直接起身,一把夺过圣旨,上上下下清清楚楚看了一遍。

    再一抬头,耶律仁先开口急问:“怎么回事?宋人岂敢开战?耶律乙辛呢?他不是在燕京吗?燕京本就有两万留守之军,加上边境还有三万大军。宋人仓促之间,想来人马也不多,怎么就让宋人兵临燕京城下了?”

    显然,耶律仁先推翻了自己的怀疑,圣旨这种东西,他岂能认不出真假?就算认不出真假,面前这一队送来圣旨的人,有好几个都是经常在宫内走动的人,看着面熟得紧,这圣旨岂能有假?耶律仁先的怀疑,也不是真怀疑圣旨有假,他就是不敢相信。

    “枢密使,其中细节小人也不知,只知道萧驸马在巨马河打了打败战,近三万人马,被宋人打得丢盔弃甲,所有才让宋人兵临城下了。陛下严令,让枢密使赶紧回去救援,否则陛下危矣。”

    “这个萧德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平常里吹嘘起来,没人有他会打仗,事到临头了,守个河岸还能打了败仗。废物!”耶律仁先一边说着,一边转头去看正在大战的滦州城,这座城下他已经堆上去了七八千人,战死的就有四五千之多,伤兵也有好几千。城内的贼军伤亡显然也至少有三千了。

    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了,再坚持几日,必然破城。

    这么大好的机会,一旦撤兵,必然贼势大起,肆虐无数州府,来日再剿,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时候退军而走,真是傻子做的事情。

    “枢密使,事已至此,还是以大局为重,一些贼寇,岂能比得上宋人?贼人至多再占一些城池,一旦宋军得势,那可是……不堪设想。”

    耶律仁先转头又问:“宋军有多少人?”

    “这个,倒也没有实际数目,我等出城的时候,并未看到宋军,想来总在三五万之多。不过,想来宋人得了势,肯定会源源不断派军队驰援。”也不能怪这求援的人,他来的时候,正值萧德让刚回京,甘奇又还没有到燕京。具体宋军的数目,这些求援的人还真不知道。

    真正宋军的具体数目,还是甘奇快赶到燕京的时候,辽国朝廷才真正清楚。这个时代的信息,就是这般难获取。

    “唉!”耶律仁先着急了起来,又看了看正在攻城的场面,说道:“容得几日行不行?燕京城内还有两万多军队,还有几十万百姓。想来挡得住几日。”

    “这个……枢密使,陛下圣谕,让您接旨之后,立马回援。唉……您也知道,燕京城内军队不多,陛下,陛下安危皆系于此,您……”

    “我岂能不知陛下安危皆系于此?我就是……”耶律仁先又看了看滦州城,再道:“唉!”

    “小人多嘴,再劝一语,陛下可就在燕京城内,还请枢密使速速回援……”说话之人其实也心中急切非常,因为他还有一家老小在燕京城内,如果耶律仁先不去救燕京,一旦城池真的被打破了,那后果不堪设想。这人甚至多想了一些,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拖拖拉拉的,莫不是因为他的家小都在北院,所以他不急?

    但是再不急,你也得急皇帝啊。

    “我知晓我知晓!”耶律仁先极其不耐烦,转头大喊:“鸣金,鸣金收兵。”

    再如何不舍得,耶律仁先除了口中埋怨,还是得把傻事做了,还是得回援燕京。这个时候,他但凡拖拉了一下,来日必然不得好死。

    这种事情,耶律仁先心知肚明,在大辽之国,但凡受得皇帝半点猜忌,就是心有反意,就是个不得好死。

    若是此时耶律仁先换成是耶律乙辛,那兴许耶律乙辛说不定就真的要拖拖拉拉了。但是耶律仁先不是耶律乙辛,他心中可从未有过半分非分之想。

    听得收兵之言,几个来传旨的人心中皆是大松一口气,只要回援就行,回援了燕京城就保住了。

    才刚刚如潮水而上的辽国将士们,突然听见了鸣金之声,一个个连忙转头就跑,有一种如蒙大赦之感,爬城墙,还真不是人做的事情。能不爬城墙了,那就是再好不过的。

    而听到这么突然的鸣金之声的狄咏,连忙奔出了城楼,看着潮水般退去的辽军,心中立马大喜,他知道,一定是甘奇那边成功了,辽军要走了。

    狄咏压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盯着远方的辽军看,果不其然,辽军退回去之后,就开始收拾营帐等物了,车架到处在装着粮食等东西。

    狄咏喜出望外,连声大喊:“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辽狗要收拾东西逃跑了。”

    城墙之上爆发出阵阵喊叫,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奋勇作战而打退了辽军高兴。

    却没有一人想过,这场仗是不是胜得过于简单了一些,所有人都只觉得是自己的奋勇让辽军怕了,不敢攻城了。

    却是此时,狄咏反倒忽然迷茫了起来,接下来该怎么办?

    就这么看着辽军退?

    但是带兵冲出去的话,狄咏看着身边这些汉子,若是真冲出去,辽军骑兵两三万,转头一个冲锋,这些汉子哪里还挡得住?

    怎么办?等辽军退了,接着去占周边城池?

    那大哥甘奇那边呢?

    狄咏纠结起来了。

    好在,帮他下决定的人来了。

    “狄相公,辽军退回去之后,东城忽然冲过来了一队骑士,说是狄相公的兄弟,正在叫门,兄弟们怕是奸细,正在犹豫要不要放箭,您快去看看吧。”

    有人来到狄咏身边禀报。

    “东城?走,速去。”狄咏心中明了,毫不拖延。

    几里就到东城城门之上,狄咏放眼望下去,二三十骑,那铁甲的样式再眼熟不过了。

    “谁来了?”狄咏大喊。

    “是我,周侗,我可绕了好几个大圈子才过来的,快开门。”

    不是辽军要走,周侗还得在外面绕来绕去也过不来。

    “快开门,快开门。”狄咏大喊。

    周侗冲进城门之内,城门立马再次紧闭起来。

    一封书信,交到狄咏亲手,周侗幸不辱命。

    狄咏飞快把书信浏览了一遍,就是一身大喊:“来人呐,来人呐,击鼓,聚将,快,把所有军将都召唤到西城来。”

    这封书信帮狄咏下了决定,只等辽军一动身,立马带大军出城,带上所有能带上的人,全部出城!




第四百七十二章 北院大王的难,吓坏的朝廷
    “出城?狄相,如今辽狗退了,咱是不是……”大燕皇帝陛下麻牛也赶到了西城,他似乎对狄咏要带兵出城的决定有疑义。

    狄咏看着面前这些文武百官,心中着急不已,连忙说道:“陛下,乘胜而追击,此乃用兵之道,陛下所担心的,臣也心有顾虑,此番追击而出,并非只是冒进,咱们先远远跟随着,寻机而出。”

    狄咏答了皇帝之语,然后又看向众人,开口说道:“诸位,辽狗大军不过伤亡才过万,主力还在,若是今日之机错过了,来日辽狗必然卷土重来,如今咱们占有优势,若是不乘胜追击,来日必然还得在野外与之会战,那就更是得不偿失。若是让敌人留得这么多军队退去,来日不仅要夜晚会战,还会步步攻坚,就如今日敌军攻打咱们的城池一样,咱们来日还要攻打敌军重兵把守的城池,必然伤亡惨重也不一定奏效。

    若是此番抓住机会,将败军一网打尽,那这燕云十六州,无数的州府,便皆已在手,再也没有了任何抵抗之力。咱们这大燕之国,也就真正立得住了。所以此番,诸位定要用命,寻得战机,一击致命,大好天下,就尽在咱们手上。”

    狄咏这话,句句在理。为这大燕国也是鞠躬尽瘁了,谋划深远。

    狄咏这一番话,不仅说服了在场之人,更把麻牛也说服了。

    但凡想到来日要有个攻守转换,要拿着人命去堆敌人重兵防守的城池,众人便也知道今日乘胜追击便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士气正旺的大燕之军,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狄相所言极是,便要趁此良机,将敌人一网打尽。”

    “追,追上去,寻得机会便将敌人彻底击败!”

    “狄相常言兵贵神速,就是不能给敌人有反应时间,还请狄相快快下令。”

    狄咏看了看麻牛,见得麻牛也没有再说出什么意见,便是大手一挥,说道:“好,咱们就大军出城,跟着辽狗身后二三十里,不必着急冒进。沿路上再多招兵马,招他个二三十万大军,以优势兵力,把那些丧家之犬彻底歼灭。还请诸位速速去各自部曲领兵出发。”

    “遵命!”一声遵命,倒是异口同声,颇有些军中将校的模样了。

    众人飞速离开,去集合兵马准备出发。

    麻牛却未走,而是问道:“狄相,朕……”

    “还请陛下带着一万人马留守滦州,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筹措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唯有陛下亲自操持,才能确保后勤粮草万无一失。”狄咏如此安排着,至于招兵买马这种事情,不外乎一个裹挟二字,狄咏带大军追击,沿路也会多多裹挟,当然也会有一些人真心投效。麻牛留在这滦州,自然还得在附近多多裹挟,筹措粮草自然也是麻牛要做的事情,关键是得把麻牛留在这滦州,如此狄咏在前线才有完全的决策之权。

    不过这倒是也符合麻牛的想法,皇帝陛下,如今倒也没有必要御驾亲征了,在后方负责粮草后勤的事情,挺好。反正带兵打仗的事情,皇帝麻牛还真不如宰相狄咏,这一点麻牛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从开始到现在,但凡打仗的事情,都是狄咏在主持,而且还连连胜利。在这方面,麻牛倒是信任狄咏的。

    “那就都依狄相安排,狄相放心,朕一定多多招兵买马,更会把粮草之事办理妥当,绝不给弟兄们拖后腿。”麻牛答道。

    “陛下,臣去了。”

    “祝狄相旗开得胜!”

    “也祝陛下千秋万年!”

    狄咏说完,翻身上马,走了。

    这一走,再回来,兴许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待得狄咏这回带出去的人马,也有个**万之数,但是具体数目,却并不知晓,这大燕国的军队,既没有一个真实的统计数目,也还没有弄出来具体的户籍文书,便也难以真正统计具体数目。

    待得狄咏彻底整好人马出城的时候,辽军早已出发多时,已然在二三十里之外了。

    不过也正好,这个距离对于狄咏而言,正是一个安全的距离,狄咏也要防着辽人万一杀个回马枪,一战把他打得全军覆没了。多派出一些游骑当做斥候,跟在辽军身后。

    一切依照大哥甘奇的计划行事即可。

    头前的辽军,自然也有游骑斥候殿后,也就知道了滦州城有近十万人马追出来了。

    耶律仁先倒也着急起来,一边打马往西急赶,一边问左右:“滦州贼寇追出来,本使若是下令回头列阵,与贼军对垒一番,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耶律仁先心中虽然纠结不已,但终究还是觉得此时机会正好,天然的一个引蛇出洞之计,回头列阵,一战把贼寇灭了,再回燕京,那真的就是两全之法了。

    奈何请来宣旨的几个骑士连反驳道:“枢密使,燕京为重啊,此番转头列阵,哪怕贼寇真的一战而溃,那也不是一两个时辰的事情,便又是要拖上一天。贼寇就算溃败而去,还得派兵去追,如此才能彻底剿灭,又要拖上许久,还有那滦州城,是不是也得回头再去攻打一番?少不得又是一两天,如此反反转转,三天五天就过去了,燕京城实在是等不起了。”

    耶律仁先听得这话,却并没有放在心中,而是又问左右军将:“诸位以为如何?”

    耶律仁先是故意忽略了几个来求援之人的话语,因为他相信连日作战的军将们不必那几人,军将们自然有军事上的认知,所以以军事而言,自然就会知道他耶律仁先的办法是最好的,此时贼军不灭,来日就是个从贼百万,再灭之,难如登天了。

    也可以看出,此时耶律仁先这个主帅,还是有些保守的。身为主帅,军事调动与决定,本该一言而决,但是他如今却反复去问左右之人,显然就是不敢一言而决了,他怕回头担责任。

    若是他一言而决了,回头皇帝问起他为何在救援燕京的时候拖拖拉拉,他真的难以解释,哪怕皇帝不问,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这个雷说不定哪天就爆了。

    但若是全军军将都一起决定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不是他耶律仁先非要如此,而是多有将士都要回头剿贼。即便皇帝问起,耶律仁先也有个正当的解释。总不能是全军将士都在坐看皇帝危难吧?也不能全军将士都谋反之意吧?

    耶律仁先满怀希望看着身边所有军将,想要这些军将以他们的军事常识来帮助自己决定此事。

    可惜耶律仁先失望了。

    “枢密使,末将以为,燕京为要,我大辽精锐百万,贼寇不过乌合之众,只待来日再剿就是,若是燕京有失,那一切皆休了。”

    “末将也觉得陛下安危更重要。”

    “对啊,只要社稷安稳,些许贼寇,即便再如何势大,不过时间尔,拖久一些就是……”

    为何军将们都这么回答?

    因为首先,这些人本就不是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麾下之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军将都是军中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南枢密院下的重臣,燕京城里有他们所有人的一家老小,皇帝自然重要,但是一家老小更重要。家都被人围攻了,不回家去救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

    若是耶律仁先左右都是那些中层军官,兴许答案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层军官中,大多数人的家眷都在燕云各地,都在他们驻地所在之处,也就不会有这么一层关己则乱的顾虑。奈何中层军官可没有帮着耶律仁先决定此事的资格。

    耶律仁先大失所望,在这一瞬间,他甚至有一种想要仗着主帅的地位一言而决的冲动,但是他还是忍住了,在这契丹大辽之国,他是真的不敢。

    领兵主帅,北院大王,在这契丹大辽之国,若是敢有丝毫忤逆皇帝的行为,那下场就是不堪设想,辽国大王谋反,那可是有传统的事情,本就是皇帝防备的重中之重。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北院大王”,却在“南院大王”的地盘里领着“南院大王”的军队。

    有时候,一种制度,总有其优点与缺点。若此事换在宋朝,耶律仁先换成是一个宋朝在外领兵的文臣,此时决策起来,岂能有这么多的顾虑?必然一言而决,转头剿贼了,回了东京,管他皇帝怎么说,说不定还敢把皇帝喷一通。

    耶律仁先看着所有人的眼神,已然无法,摇了摇头,回头远望几番,只能悻悻答道:“错过了今日,来日再来剿贼,诸位定要用命效死。”

    耶律仁先倒是也相信凭借着大辽百万披甲,剿灭反贼是一定能行的,他只是不想反贼肆虐无数州府,不想反贼坐得太大,不想百姓生灵涂炭。

    不过这些与他自己的身家性命比起来,还是身家性命与政治前途比较重要。
1...197198199200201...2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