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想得这么多,倒也能接受了,赵曙开口说道:“那便速速再派曾相之子往归义传旨,教道坚见好就收吧,好好斡旋一番。”

    满朝之人听得皇帝这么说,皆是大气一松,刚才进来的时候,一个个惊慌失措,喊的喊,骂的骂,哭的哭,此时反倒有许多人面上有了些许喜色。

    倒也是奇观。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圣明,赵曙也笑了出来,难得满朝文武皆躬身喊“圣明”,这是赵曙登基之后第一次有这种待遇。

    东京城这边商量好了,圣旨也快速备好,曾孝宽再一次飞奔往河北,让甘奇罢战斡旋。

    但是谁又知道,短短书信来去的几日,甘奇已经兵临燕京城下了,与燕京城内的辽国皇帝不过一墙之隔。

    罢战斡旋?

    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甘奇已经坐车出了大营,不仅甘奇出了大营,甘奇还用来来去去从归义运送粮草过来的车架,运送了一万余人出了大营。

    这是暗度陈仓,不想被燕京城内的人知晓。所以车架装满粮草进大营,半夜里就安排人钻进车内被运出去。

    却只运走了一万来人,因为甘奇还要保证这座大营看起来依旧是满的。

    为了暗度陈仓,留在大营里的狄青,加派了更多人手在城外来去巡城,四门更是被盯得死死,不教燕京城有一人能进出,尽量封锁消息。

    从滦州回来的十万辽军,正在飞速往燕京赶来救援。身后一直跟着无数的贼匪,贼匪自然是越跟越多。

    狄咏一路上是极尽裹挟之能事,把麾下的军队越裹越大。

    燕京城东百十里,那里是潞县,也是后来的通县,潞县南方有大片的区域,叫作延芳淀。

    淀这种名词,意思就是较浅的湖泊或者湿地,全国最出名的淀,就是白洋淀了。

    延芳淀就是一出湿地,后世依旧还有延芳淀湿地公园。只是后世的延芳淀湿地不大了,只有一千多公顷,两万来亩。

    但是在辽朝时代的延芳淀就不一样了,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时的延芳淀,方圆数百里,涵盖了后世的漷县、廊坊边缘,采育、马驹桥、大羊坊,大羊坊这个地名就来自延芳淀,大羊坊以前叫作羊坊店,就是延芳淀的谐音。

    方圆数百里的延芳淀,更是辽国皇帝喜欢的狩猎场,历史记载,历代辽国皇帝如果住在燕京的时候,往东出了燕京,不远就到了延芳淀,延芳淀里最多的猎物就是数之不尽的鸟,天鹅,大雁,野鸭,数不胜数,辽国皇帝最喜欢到这里来猎这些大鸟。

    甘奇所谋,这场围点打援之战的战场,就在燕京城东边占地几百里的延芳淀。




第四百七十四章 高墙城池,运筹帷幄,始决胜
    时节里的春天早已经到了,但是在燕云之地,春天却还没有来,尽目望去,皆是一片枯黄,去年的枯草干枝,今年还依旧耷拉在大地之上。

    若是再细细去看,才能发现枯黄之下,已经开始出了一点点小小的嫩绿。

    延芳淀,一座超越百里的巨大湿地,其中有浅浅的湖泊,有泥泞的沼泽,有湿润的泥土。在以后大明朱棣真正定都这里的时候,河道尽头一个叫做通州的地方就会成为极为繁华之地,所谓通州,就是通衢交通之意,是京杭大运河的尽头,也是大明朝首都北京与江南的连接点。

    那时候从南方来的货船,也会出现“堵车”的现象,延芳淀里的湖泊,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数百里延芳淀,湖泊只是其中的点缀,真正的主角是候鸟最喜欢的湿地,湿地就是湿润之地,却又能让动物与人在上面行走,上面会长出茂密的草丛,高大的芦苇,也是百姓养的牛羊牲畜的乐土。

    这里还是一个天然的狩猎场,是辽国皇帝最喜欢来狩猎的地方。

    但是如今这个时节,这里放眼望去,尽是一片枯黄。

    甘奇把战场定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一些特点。

    但是这里却又并非是耶律仁先回师救援的必经之地,因为延芳淀北方边缘还有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条路直通潞县县城,潞县也就是后来的通州。

    所以甘奇得想办法让耶律仁先不去潞县,而是稍稍往南走一点点,往延芳淀通过。

    要调动耶律仁先,是有办法的,因为耶律仁先是被动的,而甘奇是主动的。这一点,就是这场大战的胜负关键。

    怎么能让耶律仁先不走潞县那条道呢?

    甘奇显然早已做了安排。

    一直跟在耶律仁先大军之后的狄咏,就是这个安排的执行人。

    当大军离潞县还是一百多里地的时候,狄咏开始有了动作,他忽然让大军停止了前进,把所有军将都招到了面前。

    狄咏眼前的这些军将,就是大燕国的文武百官,狄咏开口问道:“军**有多少匹马?”

    “我这里有七十匹。”

    “我有一百六十多匹。”

    “我有……十二匹。”

    “我有三百六十一匹。”

    ……

    狄咏一边听,还一边拿笔在记,待得所有人说完,狄咏算了一算,说道:“一共一千三百多匹,不错……”

    “狄相,咱们手中的多是劣马,就算建个骑兵,怕也不堪用处。”

    狄咏摆了摆手,没有接话,又问:“军**用多少匹驴骡?”

    “骡子我只有二百来匹,但是驴子我有八百多匹。”

    “驴子我也多,我有五百多匹,骡子一百来匹吧……”

    “我有八十匹驴子,六十匹骡子。”

    ……

    狄咏又是一通算,自顾自说道:“共得骡子三千六百匹,驴子五千八百多匹。勉强够用了。”

    “狄相,您不会是真要建一个骑兵营吧?咱们这点东西,骑是能骑,跑也是能跑,但是用来打仗的话,怕实在是不堪用,与那辽人的健马比起来,差了太多了。”

    狄咏只道:“把所有的马匹与驴骡都集中起来,我马上抽调一万大军,随我出击!”

    “啊?狄相,你这是要带一万……骑兵去追赶掩杀辽人吗?”

    狄咏摇着头:“非也,我是要带兵抄到辽人头前去,去堵住他们的路。”

    “不知狄相是要到何处去堵路?”

    “潞县!”

    众人闻言多是先皱眉一想,然后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好计,狄相好计策,只要把潞县一堵住,辽人无有去路,必然会被我二十多万大军堵在路上,如此咱们二十万大军对他不到十万人,一战灭之,便是燕云十六州尽在我手。”

    “狄相果然不是我等可比,竟然想出了这般好计策!”

    “难怪狄相要带我等追出来,原来早已有了定计,佩服佩服!”

    “狄相带咱们出来的时候,就说了寻找机会歼灭之,眼看着燕京城不远了,我还以为狄相没有计策呢,原来机会就在这里!”

    狄青听着众人夸赞,一脸的笑意,环看了一圈,心中只有一个感觉,一帮菜逼!

    如果真是他们口中的这个计策,真的拿所谓二十万大军把辽人堵住,与辽人十万大军野外对垒,怕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二十万裹挟之军,且不说什么军心战意,就是连队列都站不整齐,怎么跟辽军披甲之士打仗?怕是一战就给人打回原形了。

    所谓揭竿而起,真的就是揭竿而起,拿着竹竿子就起来干的意思。二十万大军,连一人一柄兵器都没有,大多数裹挟之军拿的还是棍棒之物,更不说甲胄了,拿什么去跟辽人拼?

    不过这些都只是狄青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说出口,所以狄青笑着说道:“便是此计,堵住辽人去路,便是前后夹击,一战胜之,咱们这大燕国,从此就真正建立了,到时候便把陛下请到燕京城去住那辽国皇帝的皇宫,你们的那些官职,才真正是实打实的官职了。”

    “好!”

    “多谢狄相!”

    “跟着狄相干,就是有前途。”

    这些泥腿子,就真没有一个懂一点军事!都被之前几场所谓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狄咏摇着头,脸却依旧在笑:“全赖诸位用命!”

    “更是狄相运筹帷幄,我等用命都是应该的!”

    “对对,全靠狄相指挥得当!”

    众人皆是兴奋不已,辽人仓惶而逃,狄咏这一计,那就是釜底抽薪,只要把辽人逃跑的线路堵住,辽人必然崩溃当场,胜利在望了。戏文里,说书先生的口中,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帅之才,不就是这么指挥调度的吗?

    “速速去办差事,把所有马匹驴骡都聚过来,把麾下最勇猛之人都派过来!时不我待,本相亲自带着他们抄小路飞奔而去,日夜兼程,先到潞县。”狄咏胸有成竹,哈哈大笑着,显然也觉得胜利在望了。

    还真别小瞧了驴骡,这些牲口,有一样很大的本事,那就是耐力惊人,拉磨的驴,不要任何精细的饲料,只吃草,可以一天到晚不停的拉磨。拉车驼人,也一样耐力极强,只是速度跑起来比不得健马。用来赶路却是最合适不过的。

    狄咏就是要靠着劣马与驴骡,星夜兼程,从小路绕一绕,直去潞县,要在耶律仁先的前面赶到潞县。

    这种战术,在后世有一个专业的军事词汇叫作“穿插战术”,也是后世北京太祖那一帮军事家的拿手战术。

    耶律仁先显然压根就没有把跟在自己后面的那些乌合之众放在眼里,若不是此时急着赶回燕京救援皇帝,还要准备与宋军的作战,近十万大军转过头来就能把这些乌合之众打得落花流水。

    偏偏耶律仁先就是耗不起这个时间,拖沓不得,麾下一众南枢密院的军将也不愿在这些乌合之众身上浪费时间。

    也不能怪这些辽国将帅们小看身后的贼寇,事实也是这个道理,下了高耸城墙的贼寇,实在不值得他们放在眼中。

    夜晚落幕,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精心喂养军中健马,赶了一天路的辽军,在疲惫不堪中快速入睡。耶律仁先倒是想星夜兼程赶到燕京,但是星夜兼程这种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只能做一次的。

    意思就是连续不眠不休走一日一夜勉强可以,但是连续两日两夜不睡觉赶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军行远路,终究还是得日出走路,日落睡觉。若是赶路之后还要打仗的话,那更得养精蓄锐,不能真的把大军给累垮了。

    耶律仁先却睡不着,因为连续几天没有收到燕京城的确切消息了,大多数消息都是其他地方来的,耶律仁先此时担忧的就是对于燕京城具体消息的不了解,这在战场上,也是很大的劣势。

    他之前知道到达燕京城的宋军不到三万,过得这七八天了,这个信息显然也不准了。

    宋人既然敢开这一战,必然是经过准备的,不可能只派两三万人来攻打燕云十六州,肯定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这个数目实在不好说。而且燕京城之外的许多地方,也派人送过信息来,归义城到燕京城沿线,时不时就能看到宋军的大批车队在路上行进,这就是侧面的证明。

    说一千道一万,耶律仁先都在担忧燕京城那边宋军的具体数目,以及燕京城如今的具体情况。虽然他知道燕京城不仅有三万守军,还有许多与辽国共存亡的百姓以及世家大族,更有许多契丹人。把城池守得一段时间并不是难事,但是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定呢?

    担忧是担忧,但是这路还是得一天一天的赶,耶律仁先也知道自己麾下这不到十万的军队,已经是燕云最后一支大军了,若想其他地方来救援,即便是从最近的中京大定府过来,也要一两个月时间。

    所以,耶律仁先知道,自己若是败了,那这燕云十六州就真丢了。这种局面,太过出人意料,太被动了。

    放在六十年前,辽宋打仗,辽国那都是倾尽全国之力,把全国所有能战的军队都调过来,动辄几十万,这么多军队,几个州府都摆不开,沿线从雁门到雄州这边,一字排开了打,打得是天昏地暗。

    这回真是被宋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耶律仁先也憋着一股劲,只要燕京城稳住了阵脚,待得上京中京的援军一来,到时候他带着北枢密院的骑兵,定要把宋人打回老家去,非要打到汴梁才能解气!

    耶律仁先此时其实是有情绪的,气愤不已,澶渊之盟六十年了,辽宋和平六十年了,宋人竟然忽然背盟了。

    哪怕辽国以前,也不过是陈兵边境演演武,吓唬一下而已。谁能想到宋人竟然真的就背盟了?还背得这么隐秘而又决绝。

    这就像是被一起长大的亲兄弟从后背捅了一刀,岂能不气?

    耶律仁先这种感受,大概是此时所有契丹人的感受。澶渊之盟,你我互称兄弟,你宋是南朝,我辽是北朝,从此结下万世的友好。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要打你,我只是在边境吓唬吓唬你,兄弟之间骂几句而已,不过只是想着有个好商好量,没想到你个狼心狗肺的,早已暗中准备多时,说动手就动手了。

    如此背信弃义,你还是个人吗?

    显然,甘奇不是人,管你什么盟约,什么兄弟,我就是要干,干完这一票,天下一统,出将入相,前途光明,大权在握,便可尽情施展!

    甘奇,已经到了延芳淀,一万多人,马匹两千,延芳淀里不可计数的候鸟,此时绝大多数还没有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来,看不见天鹅漫天,大雁飞腾,野鸭戏水的场面。

    游骑无数,都被甘奇派了出去,马蹄飞奔在湿地之中,翻出黑色的泥土,泥土里带着一些刚刚冒出的嫩绿。

    星星点点的浅湖里倒是能捞出几尾大鱼,烤起来喷喷香。

    又是一天朝阳,耶律仁先骑上马匹往燕京继续走,一边派游骑往前探路,一边催促着各部人马不要掉队。

    此时的潞县县城,却打起来了。

    一支万人的骑兵,忽然兵临城下。只是这支骑兵实在有些不堪入目,一眼望去,尽是骡子驴子。

    潞县,一个燕云腹地的小县城,邻近燕京,驻军本就不多,还都被抽调到巨马河那边去演武了,此时县城之内,除了县衙里还有一队衙差,也就剩下两三百老弱之卒。

    但是潞县却没有开城投降,显然是因为城内的知县主官并非贪生怕死之辈。

    不过这仗也好打。
1...199200201202203...2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