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钱庄第一个借贷大客户就是三司衙门,也就是朝廷。

    三司衙门向四海钱庄借了一笔三百万贯的巨款,主要用来支付京畿禁军的裁撤遣散费用,待得南方秋粮税收上来了,再予以偿还。

    这些事情也就都运转起来了。朝廷也不缺钱了,钱庄也活了,里里外外都让甘奇盘活了。

    这两桩大事一了,甘奇只感觉浑身轻松,干活的王安石忙得是家都不回,甘奇反倒轻松起来,还抽空到潘家酒楼赴了一场宴席。

    新皇帝心情也是大好,原因许多,从仁宗皇帝到英宗皇帝都没办成的三冗问题,他上台就给解决了一半,这还不说,他还给皇家给自己赚钱了,如今皇城之内的吃喝用度终于可以放开一些手脚了,只待年底,从彩票与钱庄就能分来几十万贯的钱,皇宫之内再怎么造,也够花了,该修的园子修,该进的布匹进,该吃的山珍海味敞开吃。

    朝堂之上,不免也有许多人有落寞之感,比如富弼,每天无所事事,就看着甘奇带着一帮人忙前忙后。每天上朝,就听得禀报,这事也办成了,那事也办成了。听得富弼每天都觉得莫名有些憋屈。

    这东西就怕比,富弼在位多少年了?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成了的事情都是甘奇办的,如今甘奇上台了,什么都手到擒来,这真不是滋味。

    富弼也开始弹劾起了甘奇,罪名就是盘剥百姓,以权谋私。理由也很简单,盘剥嘛,汇兑的手续费不就是盘剥?以权谋私?借钱给国家还收利息,这不是以权谋私是什么?

    这事情还真有人支持富弼,比如司马光,就支持富弼,觉得富弼说得有道理。司马光自己有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也是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论据。

    这个论点是这样的:天下每年出产的钱粮是有限的,如今皇帝越赚越多,钱庄也赚钱,他们这些钱多出来了,那一定是有地方少了,谁少钱了?那自然就是百姓。与民争利,那就是不对,宰相怎么能这么做呢?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这个道理,天下钱粮出产是定数,不在官府就在民间,官府赚钱了,那百姓就少前了。朝廷怎么能这么做呢?

    这个理论,司马光提出来的,其实到得后世,依旧盛行,比如有人说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给百姓呢?国有公司赚那么多,为什么不发给人民呢?其实是一个道理。这些人放在宋朝,绝对个个都是司马光。

    司马光一出手,立马满朝风雨,言官们纷纷跟进。

    甘相公也开始面对这些压力了,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始,保守派的反击就已经开始了。

    好在这个时候,苏轼苏辙等一批甘党回来了,甘奇的助力回来了。

    樊楼之内,灯火通明,苏轼同学如今面色也少了一些白皙,多了几分黝黑,年纪也要三十了。

    回京当官,与甘奇重逢,把酒言欢的时候,本该是喜事,但是苏轼的心情很糟糕,面色难看至[ fo]极。

    甘奇拍着苏轼的肩膀,问道:“子瞻兄这是怎么了?今夜酒宴,却见你愁眉苦脸的。”

    苏轼已然落泪,口中念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咋了?”甘奇疑问。

    “夜阑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自顾自说着,泪眼婆娑。

    甘奇猛然明白过来,这首词,苏轼的大作啊。苏轼的老婆王弗去世了?

    甘奇猛然明白过来,这首词,苏轼的大作啊。苏轼的老婆王弗去世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监察天下
    朝堂之上的大辩论开始了,甘奇自然不会回避,这是预热,改革之事一件一件,后面的纷争更大,此时先预热一番,也算是提前演习一下了。

    十九岁的赵顼,一个头两个大,言官四起,一个个说得口沫横飞,他是汗如雨下,眼神看向甘奇,带着求助的意思。

    甘相公听着,听得众多言官把话都说完。

    直到司马光问道:“甘相公,诸位同僚说了这么多,还请相公解惑。”

    终于轮到甘奇了,甘奇把笏板抱在怀中,慢慢开口:“诸位所言,不过两件事,其实归根结底是一件事,那就是钱庄到底是何人的钱庄,钱庄于国于民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有人插话了:“甘相公,莫看你拉了那么多人的股本,归根结底,终究是你自己占股最多,这钱庄还用问?自然是你甘相公的钱庄。”

    “这话对,也不对。钱庄我占了大头,但是这钱庄里的钱,哪里来的?可是我一人的?朝廷周转不灵,有困难。钱庄聚天下民间之钱,借给朝廷周转,此事于国于民,可有利?若是这般办法不行,还请诸位出个办法,怎么替朝廷筹措钱粮?莫不是从诸位的俸禄里克扣?能以民众集资之法,度朝廷之困,此法难道不高明吗?”甘奇反问众多言官,眼神也盯着司马光在看。

    司马光一时之间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回头看了看众多言官,有人出来答话了:“甘相公,集民间之财资,度朝廷之困,办法是好办法,但是缘何还要收朝廷利息?此举不就成了以权谋私吗?还是发国难之财,岂能说得过去?”

    “民间拆借,为期三月,九出十三归。如此高利,却依旧有人趋之如骛借贷无数,朝廷借款,一借就是三百万贯之多,难道也借那九出十三归的款项?三百万贯,到手就只有二百七十万贯,三月之后得还三百九十万贯。这般利息高不高?能借吗?如今朝廷借款,到手就是三百万贯,三个月后还,只需要还三百零四万五千贯,这般利息,多吗?若是一点好处都没有,钱庄如何在民间筹集钱粮来供朝廷之用?我甘奇没有这个手段,且问诸位有没有这个手段,能不能说服汴梁百姓免费把钱拿出来给朝廷用度?”甘奇答着。

    “你,你强词夺理,照你这么说,这国家就合该出这笔四万五千贯?朝廷既然无钱,那为什么不能把裁减冗军之事拖上一拖?为什么非得借钱来做?”

    这话,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许多人面色大喜,仿佛打到了甘奇的痛点一般。显然是许多人真这么想的,既然没有钱,那何必现在就做?不能等到秋税收上来了再做?

    甘奇看了看司马光,见司马光还不说话,摇了摇头,说道:“诸位,我与你们算一个小孩子算的账。此时借三百万贯,多出了四万五千贯?若是拖三个月,朝廷得多出多少钱?十五万人三个月的基本粮饷,要不要付?这是多少钱?且不算其他款项,就说例钱,一人就算每个月给一贯五的基本例钱,十五万人三个月也是六七十万贯之多,里外一算,朝廷这是赚了还是亏了?这钱是借还是不借?”

    这笔账算起来真不难,就是没有人去算。甘奇算出来了,满场自然哑口无言,甘奇这道理已经掰开揉碎说透了。

    甘奇还看了看富弼,问道:“富相公以为呢?在下说得有没有道理?”

    富弼脸上带笑,点头:“有道理。甘相公自然是有道理的。”

    这笑面虎,真能忍。甘奇如此想着,又左右来问:“诸位以为,这钱,该不该借呢?”

    司马光终于开口了:“那朝廷借贷之事暂且不提,却是那钱庄盘剥商户,甘相公也该解释一番才是。”

    “盘剥,这词就用得不对。若是商户要把十万贯运到外地,车架就要好几辆,人手也要许多,还要防止半路盗匪剪径,又不免还要请人押送。耗时耗力耗费钱财不说,还安危难保。钱庄汇兑,解决了上面所有问题,让商户节约了无数人力物力与时间,难道这不是皆大欢喜之事?何来盘剥一说?难道商户运钱,就不用花钱了吗?本该就是花出去的钱,花去请车架与人手,与花费在钱庄之上,有何区别?怎么就盘剥了?”甘奇问着。

    司马光还有一理:“甘相公,全国各地,城池驿站,无数人就靠着押送财物营生,你如此一来,岂不是断了这些人的营生?那他们该去做什么?你把百姓的利益给夺了,那百姓该怎么办?难道落草为寇?”

    这是司马光一贯的论点,任何事情,都不能与民争利,朝廷任何政策,都不能害到别人。

    这问题还真有些不好答,新兴产业,肯定就会打击旧产业,这是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的命题。

    甘奇却也应对自如:“司马中丞,汇兑是汇兑,只是对商家的。钱财还是要流通,还是有财物要运送,只是由钱庄代劳的此事而已。这些以押送财物营生的人,自然还有事情可以做,钱庄也要护卫人手,这些人依旧还能操持旧业,怎么就没有了营生?”

    甘奇撒谎了,汇兑这种事情,就是为了避免把大量的钱到处运。只要钱庄储蓄起来了,资金量变多了,各地皆有储蓄资金,只要不发生全民挤兑现钱的现象,就大大避免了这一点,不必把钱到处运了。只需要把账目汇总即可,各地钱庄偶尔邻近互相周转一下即可。至于钱庄护卫,用不了太多人手。

    但是甘奇撒这个谎,就是欺负这些言官不懂这些。以为汇兑,真的就得到处运送钱财。

    司马光显然是真不懂钱庄的运作之法,又被甘奇说得哑口无言。

    甘奇主动打哈哈:“罢了罢了,此事就议到这里,往后朝廷找钱庄才接钱的事情还会很多,此番不过三百万贯,往后拆皆个一两千万贯也不在话下,此举利国利民。往后大家就习惯了。”

    事情到此,偃旗息鼓,司马光其实不气,反倒舒了一口气,钱庄借钱给朝廷周转,是好事,能节省度支。也无盘剥,也不害人。这个结果,对于司马光而言就是最好不过的了。他弄懂了,就舒坦了,倒也不存在个人的意气之争。更何况如今出现了这么个钱庄,随时随地都可以借钱给朝廷周转,这还真是一件好事。

    富弼却不舒坦了,只是脸上还笑着,捋着胡须点着头。

    真是啥好事都让甘奇给占了……

    赵顼倒是高兴不已,甘奇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刚才满朝言官并起,场面对他这个新皇帝而言,还是有些吓人的,有点招架不住。甘奇几言几语,一个个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这种感觉也是爽快的。

    赵顼开口:“甘相公又为国立一大功,不愧为宰相,可喜可贺。”

    预热一场,甘奇大获全胜,一整天心情都挺好,回到政事堂,也是满脸带笑。

    如今政事堂下,尚书中书,皆有自己人了,蔡确李定,冯子鱼孔子祥,用起来极为顺手,一切皆是有条不紊。

    苏辙如今也在政事堂走动,中侍大夫,苏辙也是把好手。唯有苏轼,本也是个中侍大夫,偏偏最近不干活,在家悼念亡妻,以泪洗面。

    苏轼亡妻,四川眉州王家传来消息,愿意把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再嫁给苏轼,这王家倒是会打算,苏轼这棵大树,肥水不能去了外人田,得守住了。也是眉州王家与眉州苏家本就是世交。

    这个消息到得苏轼这里,苏轼也点了头。这事情就算是成了,只等王家把王闰之再送来。

    接下来甘奇要做的就是准备开始全国裁撤禁厢,从内地州府开始,慢慢往边境去,这个过程会比较长,这件事如果真做成了,往后朝廷一年能节约三四千万贯的度支,每年都多出来的这笔钱,再练几十万的精锐新军队也不在话下。

    但是这个计划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把整个河套都拿到手,不然这么多人口,真没有地方安置。要想把河套全部拿到手,要想把河套里的党项人全部赶走,就得把黄河边上的兴庆府给彻底搞定,说白了,就是得打仗。

    “摊丁入亩”的大计,是一件繁琐至极的事情,还得往后拖一拖,得专门找一两年时间,只做这一件事,因为这一件事涉及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各地衙门的监管问题,把所有的各种税收都全部归拢到土地税上,就必须对全国所有的土地都进行一次重新而又准确的丈量记录。

    丈量土地,那牵涉就太广了,最重要的就是官员,最重要的就是监督。这事情,有一个人可以做得很好,那就是司马光,司马光这种人,用在这种事情上,正合适。御史台衙门也要进行一个扩充与改制,得加大御史台的权力,扩充御史台的人手,让他们监察天下,像锦衣卫一样满世界去抓贪官污吏,抓来就审,审了就判。

    没有人比司马光更能胜任这个职位了,清流保守派有保守派的用处,别每天哔哔了,干活。

    虽然摊丁入亩的计划还没有真正开始,但是这御史台改制扩充的事情得先办了,免得到时候还得临时来办,临时办就是一团乱。

    所有甘奇把司马光召到了政事堂。

    司马光到得政事堂,面色不善,他上午还在朝会上发难,下午就被甘奇叫过来了,心中便以为肯定没好事,这位甘相公莫不是要敲打自己?

    司马光黑着脸,做好了据理力争的准备,哪怕与甘相公在这政事堂大吵一架也在所不惜。要教人都知道他司马光是何等光明磊落、不畏强权、大公无私。

    没想到甘相公却笑意盈盈招呼司马光落座,开口说道:“司马中丞辛苦。”

    司马光愣了愣,拱手一答:“为国效力,都是应该的。”

    “司马中丞为了社稷鞠躬尽瘁,办起差事一丝不苟,实乃不可多得的良才,教人心神向往!”甘奇先把司马光一顿夸。

    司马光被夸得是一头雾水,看着甘奇,不知甘奇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此番请中丞来,便是要大事相商。”甘奇不客气了。

    “还请相公示下。”

    “古语有言,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我也想问一问中丞,那这国家兴亡,在何处呢?”甘奇抛出一个钩子。

    司马光清流人物,想得一想,答道:“国家兴亡,以古鉴今,莫过于吏治清明,上下一心,百姓安居乐业,朝臣鞠躬尽瘁。此则为兴,若逆则亡。”

    “对,这话说得太对了,中丞果然乃大才也。只奈何,乌台之内众多御史,却都身居庙堂,虽然身负监察百官之职,却只见汴梁一地方圆,我每每思来,便觉得此事啊……”

    “还请相公明言。”

    “就是觉得这监察百官之职,御史台做得不好,没有真正做到。”甘奇面色深沉,忧国忧民。

    司马光心中一紧,果然,敲打来了,司马光浑身肾上腺素飙涨,做好了战斗准备,问道:“相公之意,可是说下官不足以主持御史台大局?”

    甘奇笑着摆摆手,又道:“中丞乃不世之材,朝廷栋梁,若是说中丞你都做不好这个官,天下哪里还有人做得好这个官?”

    司马光又愣了,一头雾水,这甘相公是要唱哪一出呢?

    “我是想啊,御史台人手还是太少了,权柄也小,监察汴梁一地尚且难以顾全,更不论天下之官员了,如今又正值司马中丞这般大才主持御史台,不免有给御史台改制的想法。多添御史往各地派驻,多加差吏走动调查,如此才算是能监察天下。”甘奇语重心长。

    什么?司马光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是要给御史台更大的权力?更多的人手?这位甘相公还嫌自己给他添的麻烦不够?

    “相公所言当真?”司马光不相信。

    “自然当真,我准备再给御史台安排三百个官员,加两万个差吏,各路州府皆要派驻,监察各地官员,以保江山社稷。”甘奇大手一挥,大口一开,三百官员,两万差吏,跟组建军队一样。

    按照甘奇的预想,这点人还不够,到时候天下丈量田亩,中纪委岂能就这点人派下去?必须得把所有地方都盯死了,不求水至清,但也要基本清澈,这是国家利益,抓他个几百上千人,弄他个几百上千家士族大户。

    要用魔法打败魔法,要用士族打败士族。要用司马光打败这些各地士族大户。
1...284285286287288...2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