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陶陶穿越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蓑烟雨任
&nbs
第二十八章 制茶
傅嘉昱的伤看着挺吓人的,但好在都是一些皮外伤,并没伤到筋骨。李陶陶请了全庐州最好的医师,用了全庐州最贵的药材,银子流水一样地花去,她毫不心疼,只担心不是最好。这些都还不够,她又亲自下厨,一日三餐,精心搭配营养膳食。再昂贵的食材,只要听说大补有益,价格都不问,拿来就用。如果不是有观言在,她恐怕还会亲自上前服侍病人。
观言把这一切如实地汇报给傅嘉昱,他听罢,却是沉默不语。
傅诚很快就回来了,看到自家郎君的伤势,不禁红了眼圈。他哽咽着说:“我家公子是武将不错,受伤也的确是常态,但这次,伤得也太狠了。他就是这么不爱惜自己,那些人的死活关他何事他又不是任的这庐州的官”
李陶陶赶紧安慰,“你别着急,医师说只是皮外伤,不要紧的。我买了最好的药,你放心,凭你家公子的体质,很快就能养好。”他的情绪还是很激动,“上一次受这么重的伤,还是在十多年前,那一次郎君是为了保护我。他就是这样,从不肯丢下身边的人。旁人都说他冷漠高傲,其实他是最有情有义的”
庐州县衙也派人来探望了,表示了一下感激和表彰。来的是位县尉,由刘之洲作陪。大家这才知道长安街惨案的来龙去脉。原来那伙强人总共有二十二个,除了最后被抓的那两人,其他二十个全部被傅嘉昱斩杀。他们并不是普通人,都来自关东,是官府下令通缉的一个犯罪团伙。
去年开始,北方干旱,政局就一直不稳,时不时地爆发动乱。这些人都是保镖护院之流,拳脚功夫很是了得。他们觉得天下就要大乱,他们的机会来了。想一夜暴富的共同理想,使他们集结在一起,残暴杀戮,打家劫舍,大发不义之财。一路南下,居然给他们屡屡得手,因此胆子也就越来越大,青天白日之下,居然也敢公然打劫州县。不料在这庐州城却遭遇滑铁卢,被傅嘉昱给收拾了。
观言却后悔不迭,“原来是这么一伙武艺高强的恶贼!我就说凭我家公子的身手,二十多人,根本不惧。公子这次要是带了随身的横刀就好了,那些人只会死得更惨!公子吃亏就吃在没有趁手的武器”
好在傅嘉昱身体底子好,没过几天就可以起身下地了,傅诚这才放下心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他带回来的五个制茶的老师傅,都是和茶园签过死契的。他把人一交给李陶陶,就带着他的徒弟白三,抓紧时间去往其他茶园,想多收购一些新鲜的茶叶。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去年定下的计划,明显不够用了。
李陶陶也不谦虚,决定先给这些古人上上一课。
“各位都是老师傅了,闲话我也不多说。现在你们要接触到的制茶方法,或许和之前有所不同。首先,从制茶的工艺来说,分为绿茶和红茶。绿茶呢,就是不经过发酵过程,采摘后直接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茶。又因为工法不同,分为用锅炒的炒青绿茶,用高温蒸煮的蒸青绿茶。”
“那么什么是杀青呢,就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这个过程就叫杀青。刚刚说了,可以用锅炒,可以用火蒸。接下来,就是揉捻。把炒好的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这个步骤又分为三种,轻揉捻,制成的茶成长条状。中揉捻,制成的茶成半球状。重揉捻,制成的茶成全球状。揉捻过后就是干燥,何为干燥呢,就是把做好的茶放在火炉上烘干。这一系列下来,绿茶算是初步做成,可以饮用了。然后就是筛分,剪切,拔梗,覆火,风选等精细操作,就可以称为精致茶,包装上市了。”
这一通说下来,傅嘉昱听得目瞪口呆,他今天带着观言也来听课了。天天躺在床上养伤实在是有点烦闷,既然能下床走动,他就情不自禁来了这里。他就奇怪了,她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世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学问而且还不是一星半点,似乎什么领域都懂的样子,瞧瞧这些专业术语,恐怕连制茶师傅也没有几个能听懂的。
看着五个制茶师傅一脸茫然的样子,李陶陶微笑着说:“我知道各位师傅或许没有听懂,不过不要紧,这堂课只是先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印象,了解一下我们的新茶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会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大家就都会了。绿茶学会之后,红茶就简单了,有些步骤是一样的,就多了一个发酵过程。还有花茶,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再加工。我们以后主要就是做这三种茶。”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不断地实践再实践。最开始当然云山雾罩,错误不断。不过老师傅们到底是专业人士,很快就把理论变成了技术,没多久,就超越了李陶陶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炒出来的茶实在太优质了,比后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有口福的同时,李陶陶不禁感叹,所谓术业有
第二十九章 两个店铺
二月十八日这天很快到来,李陶陶一大早起来,把昨天准备好的考篮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之后,她亲自送杜德纯去到考场。而且还有其他三个孩子呢,她都得关心,碰了面,少不得又叮嘱了一遍。在古代考个科举那是非常麻烦的。就说这第一关县试,要考四场,每场一天,早上进去,下午较晚些才能出来,所以除了笔墨纸砚,还得带足食物。
考场外,已排起了长队,每个考生都拿着考引(准考证)准备入场,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内。进去后是县令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然后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之后,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考题贴板巡回展示。考生们填好座号,姓名,开始答题。
第一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意料之中,四个孩子全部通过。二十日,第二场。二十三日,第三场,二十六日,第四场。孩子们一路过关斩将,轻松地拿下县试。家长们喜出望外,莫非自己的孩子真有考秀才的命初战告捷,孩子们踌躇满志,一鼓作气要想拿下四月份的府试。
让李陶陶惊喜的是,杜德纯居然考了个县案首。这也成了庐州的一大新闻,毕竟这个案首才九岁啊!这可是亘古没有过的事!萧县令还亲自接见了这位神童,得知他是李娘子之子后,觉得又是意料之中了。毕竟有这么一个惊世之才的母亲,神童儿子那也理顺成章嘛。
杜德纯的姑母杜妩,简直就是扬眉吐气,全城都在热议她那神童侄子,她在婆家又有了那种众星拱月的感觉。妯娌们都来打探消息,讨好地奉承她,希望能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李娘子门下读书。就连王伟霆也沾了光,走到哪里都有人客客气气地道声恭喜。
“北方有佳人”斜对面的望月楼是个二层的酒楼,这些天居然挂了个对外出售的牌子。其实他家平日里,生意也是蛮不错的,怎么舍得结束营业难道是家里出了什么变故?不管什么原因吧,对于她们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李陶陶和林夭夭合计了一下,决定买下“望月楼”,把它分成两个铺子,一间做男装成品,一间售卖瓷器字画。和望月楼的老板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涉,终于以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价格成交了。
接下来就是装修布置,这个就必须要花点心思了。因为字画和瓷器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出售,而且走的都是高端路线,所以这个布局就要讲究个高雅不凡,融会贯通。不过“北方有佳人”是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参考学习。李陶陶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郑大郎郑通来负责,过段时间他还要上京城,也会涉及到装修等问题,现在正好锻炼一下。
男装成衣铺自然就是由林夭夭负责。这一块难度不大,只需要按照“北方有佳人”的布局,稍微改变一下就可。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两间店最少要掌柜两名吧,伙计若干。李陶陶找到王淑,说要请刘大郎做字画瓷器店的掌柜。王淑不敢相信,结结巴巴地说:“可我家大郎今年才十六岁,妹妹,这天下哪有这么年轻的掌柜”李陶陶笑道:“不是说年轻人不能做掌柜,而是年轻人没有机会呀。我不管别人怎样,我是喜欢提拔年轻人的。”
王淑感激地说:“妹妹对我们家太好了,二郎过了县试我们已经高兴疯了,现在又想到我家大郎,你这恩情,我们何以为报啊”李陶陶摆摆手,“姐姐这话说的,当初你帮助我们孤儿寡母,难道想的是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还是孩子们自己优秀,我不过是给个机会而已。”
刘大郎刘宏伟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报到了。他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来也没考虑过自己能不能胜任李陶陶鼓励他说:“不懂不要紧,只要肯学。大郎你一惯聪明,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好。遇事多考虑,不要冲动下决定,有解决不了的,随时来找我。”
刘宏伟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给郑通出主意,跑腿,采买,招收伙计,聘请账房忙得不亦乐乎。年轻就是好呀,干什么都是精力充沛,劲头十足。
至于男装成衣店,王伟霆介绍了一个老成持重的白掌柜来。白掌柜是王记绸缎庄的二掌柜,王伟霆见李陶陶缺人,特意拨过来帮忙的,也算是专业对口吧。
时间很快就到了四月,三场府试下来,杜德纯,刘宏章,张敬文,杨骏居然没有一个落下,全部通过。非常不好意思的是,杜德纯又拿了个案首。而且其他三个孩子也都考得非常不错,成绩都是排在前十名。
这下整个庐州城都沸腾了,奇迹啊!李娘子的大名一时间如日中天。更有人传说李娘子是文曲星下凡,是状元之才,因了女儿身,才不得不韬光养晦的。所以从发案的当天中午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李陶陶家,希望能就读门下。李陶陶客气地拒绝,说学堂太小,暂时没有招生的打算。到得后来,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李陶陶只
第三十章 秀才
学政五月二十三日到达庐州,院试就在这天举行。考试一共进行了两场,正场和复试。考试成绩却在六月中旬才揭晓,称为“出案”。
让庐州人惊愕的是,全庐州考中秀才的不过二十多人,李娘子的学生竟然就占了四个,而且他们也只有四人参加了院试,这中考率,百分之百啊。并且她儿子杜德纯,竟然又是案首。这一路考下来,县试,府试,院试三次案首,这就是传说中的“小三元”啊!
这得要有多深厚的学问才能达到!这得要有多强的实力才能做到!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小三元”还只有九岁,古往今来,全国范围,都属罕见啊!于是,杜德纯神童的大名不胫而走,享誉整个淮南。
李陶陶也是无语,她这儿子,神童也就罢了,居然还很勤奋。这让其他人怎么活杜德纯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一个问题,她往往只讲一遍甚至是半遍,他就懂了。而且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又衍生出不少学问。
而且比起刘宏章,张敬文,杨骏他们来说,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他们更多。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了,他就是为了读书而生,李陶陶有幸亲眼得见,照这样下去,想不中状元都难啊。令李陶陶犯愁的是,她们娘俩是不是太高调了一点这四名秀才一出,李陶陶也是声名大隆,如日中天,每天拜访的人那是川流不息
其实对于杜德纯,刘宏章,张敬文,杨骏这四名学生,都能考中秀才一事,李陶陶并不意外。因为秀才的考试难度,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大,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形式也就那么四种。墨义和贴经,纯粹就是死记硬背,只要不偷懒,功夫做到家,拿个全分不是难事。
诗赋方面,李陶陶早就把《声律启蒙》教给了他们,作起诗来,事半功倍,比起其他对手,起点高太多。再有就是多写多练,各式题目,花样百出,每天写个十篇八篇的,几个月下来,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可观了。
难就难在策问上,考官会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等方面。学子们往往局限于时代和眼界,很难脱颖而出。
在别人来说是最难的,在李陶陶这里却是强项。平常上课的时候,总会把这些正确的,新颖的,先进的观点输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的眼光见识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中了秀才之后,刘宏章,张敬文,杨骏的家人们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无形之中,三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这三个孩子现在已经拿到了科举的入场券,以后要是能进入官场,三人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将是很大的助力啊。退一万步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最终念书不成,也有做大官的朋友可以仰仗嘛。
张敬文的父亲张屠户最是夸张,敲锣打鼓地给李陶陶送来一面锦旗,“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也不知请的哪个饱学之士,这遣词造句倒是用得不错。
李陶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敬文若是要想更进一步,你最好早请名师,不要耽误了他。”张敬文资质虽然一般,但胜在勤奋。如有名师指导,考个举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谁料张屠户连连摇头,理所当然地说:“还请什么名师,李娘子就是名师。这庐州还有谁的学问能比得过李娘子!”
李陶陶吓了一跳,太夸张了吧,这是谁在捧杀她她再三推辞,无奈张屠户对她就是深信不疑。开玩笑,大家都说,李娘子是有状元之才的,是文曲星下凡好不好!李陶陶扶额长叹,要说以她的本事,教几个秀才出来还是可以的。可要是教了去考举人,她自问没有这个能力,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谁料报有这个想法的,居然大有人在。刘宏章,杨骏也坚持要在李陶陶门下继续学习,说是其他先生都没有李陶陶的见识高。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李陶陶苦口婆心,万般推辞,众人都当她是谦虚,更是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李陶陶无计可施,痛苦万分,这些人还讲不讲道理了!
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强烈要求李陶陶扩大招生,就连萧瑾瑜都出面来劝说。当李陶陶再一次以地方狭小为借口,某位家长竟然送来了隔壁宋木匠家的房契。原来败家的宋木匠在一个月前,就把房子卖掉了,被这位有心的家长买了下来,一直闲置着,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位家长愿意献出房契并把它改建成学
第三十一章 李家
既然离开学还有个把月时间,李陶陶就打算去越州走一趟。傅诚早就来了消息,说是跟她娘家的堂伯堂哥们联系上了,他们邀请她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李举人李茂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妹妹嫁得不是很好,那时李举人还没有功名,李家也只是普通的商户人家。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做生意的好手,唯独李茂有读书人的慧根,全家人如众星拱月一般,全力供奉李茂求学,到底还是考上了举人,全家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后来李茂父母相继过世,三兄弟就分了家。哥哥弟弟倒是没亏待李茂,虽然他一文钱都没赚过,但毕竟有功名在身,家里经商种田都仰仗他不少。虽然分了家,李茂却不善经营,就把他名下的所有产业,继续托了哥哥弟弟管理。
他自己则继续求学,希望能更进一步。待得两个女儿都嫁了,李茂不仅功名没有着落,连儿子也没有一个。这些年,他也买了两个小妾,别说儿子,连女儿都不曾再有,倒害得李陶陶她娘,在争风吃醋中郁郁而终。
没有儿子一事,终究成了李茂的心病。他忧郁成疾,一病不起,拖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驾鹤西去。李陶陶和李蓁蓁倒是回去奔过丧,不过两个女婿都没回。生意上的事又一惯是叔伯们在打理,所以这姐俩也没有心思过问财产的事,处理好父亲的后事之后,她们就匆匆离去。
越州在大唐三十多个藩镇里属于浙东,是观察使治所,又是沿海城市,所以商贸异常繁荣。离庐州也不是很远,至少比长安近上许多。李陶陶一合计,觉得一个月的时间,完全能办成她想办的事。这一趟,她必须得走。
她把家里二班的六个孩子暂时托了杜德纯管理,并安排好课程,二班已经开始在学习考秀才的一些初级教程了。虽然有的孩子比杜德纯还年长一些,但鉴于杜德纯少年老成,又有神童的光环加持,而且功名在身,所以大家无不心悦诚服。
李陶陶带了李瑛和福庆前去,心里想着,要买几个男仆了,不然这一家的妇孺,要真碰到点事,一点武力值都没有。可不是吗,她们这一走,家里就剩下李嬷嬷,如娘,杜德纯,卫正则老小四人。
在古代坐马车旅游,绝对是件辛苦的事,而且因为时间不宽裕,赶路还比较急的情况下,就更加难以忍受。幸亏带了福庆,一路上在哪里打尖歇脚,过了这个州该到哪个县,出了这条道再走哪条路,都是他在张罗询问。
本来李陶陶是想雇辆马车的,可这么长的路途,一来一回,价格也不便宜,都赶得上买一辆了。再说凭她现在的身家,一辆马车还是买得起的。可她刚一有这个想法,三班的一个家长就得了信,一大早就送来一辆崭新的马车,还附送车夫一名。
本来在古代,送有功名的读书人田产仆从,也是一种惯例,算是投资吧。可李陶陶来自现代呀,多拿人家一分钱都会不安。她好说歹说人家才勉强收了一点银子,李陶陶都怀疑不够半价唉,至少是给了钱了,聊以。或者她的确该入乡随俗瞧那家长一脸受辱的样子
路上行了十多天,这天终于进了越州城,街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还有不少外国人。李陶陶看着这场景,居然有种模糊的熟悉感。在家的时候,李陶陶就和李嬷嬷打听清楚了,自家住在双桂巷。所以福庆一问路人,双桂巷的李昌李员外,路人很爽快地就指了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