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老茅
韦世康顿时愕然:“大人,要他们的木材干吗?莫非大人想让他们多费劳力。”
木材不只是东北有,就是营州附近也不缺,大周各地到处都是,只是这个年代生产力太低,伐木会耗费大量人工,韦世康才想到这点。
杨勇要高句丽人伐木材赔偿,耗费高句丽劳力是一个方面,有一个人去伐木,必定就减少一个人耕种放牧,无形中损耗了国力,另外大周在没有打垮突厥人和统一南方之前暂时无法对高句丽人用兵,高句丽人伐下的大材存放几年后刚好用来造船,无论是统一南方的战争还是往后攻打高句丽人,都需要大量船只,木材根本不能少,有高句丽人代劳当然最好不过。
这一点高句丽人的有识之士可能也会看到,只是除非他们不要自己的二王子和五公主,否则只能接受,他们国内的贵族恐怕也不会考虑太远,毕竟木材随处都是,只要大周咬住高句丽需要赔偿这一点,比起其他赔偿来讲,木材更容易接受。
杨勇向韦世康解释了一下,韦世康才恍然大悟:“大人高明。”
“对了,高句丽的谈判使者好不好应付?”
“大人,他们的正使是高句丽王族,不学无术,可是副使却是一位年轻人,叫乙支文德,非常难缠,正是他一口咬定这次高句丽和大周的冲突只是边境将领贪婪,擅自行动,如今这个将领已经死了,国内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高句丽与大周世代友好,不要将此事扩大,所以才向大周请罪。”韦世康皱眉道。
杨勇冷笑一声:“世代友好,言下之意倒是我大周不依不饶了,好一张利口,那他们的王子潜入营州图谋不轨又怎么说?”
“回大人,乙支文德说他们的二王子只是心慕中原文化,又怕对大周官府多加打扰,才微服来到营州游玩,绝无图谋不轨之心。”
“哼,那也不用争了,总之现在他们高句丽的二王子,五公主加上三百多俘虏在我们手上,他们要人就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不想付,就把他们的二王子放在妓院当龟公,五公主当名妓,想必会财源滚滚。”
韦世康大吃一惊:“大人,这么说不妥吧,中原向来礼议之邦,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传了出去丢人的是高句丽而不是我大周,总之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可以说得委婉一点,你不妨狮子大开口,索要金银,一个普通士兵十两黄金,军官每一级加十两,他们的公主和王子就根据他们的重量十倍支付等量黄金。”
此时黄金稀少,金银极贵,这么算下来他们至少要支付数万两黄金,换成铜钱就要数十万贯,高句丽再有钱也不肯这么花,到时再算成木材,那应该好谈的多。
韦世康自然知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道理,兴冲冲的道:“卑职遵命。”
韦世康第二次接见高句丽人提出他们需要支付赎金,而且支付的数额是如此之多时,高句丽使团顿时哗然,纷纷指责韦世康要求太过份,高句丽绝不会答应。
只是韦世康任由他们唾沫怎么飞舞,一连三天就是不松口,高句丽的正副使顿时泄气,这三百多名俘虏他们可以不要,二王子和公主不能不赎回,不出血肯定不行,只能哀求韦世康降低一点要价。
韦世康心中大爽,才将可以让他们用木料抵帐的想法抛了出来,高句丽正使百思不得其解,木料到处都有,根本不值钱,周人要木料干什么,正要一口答应,副使乙支文德意识到不妥,马上反对,宁愿支付黄金也不愿支付木料。
只是他的反对没有什么效果,铁了心的正使根本不听乙支文德相劝,黄金和木料,傻瓜也知道愿意出木料不愿出黄金。
不过,最后韦世康算出数万两黄金可以购到数十万根双人合抱的木料时,高句丽正使也傻了眼,这些木料需要多少人砍伐,而且还需要运输。
乙支文德红了眼,与韦世康大争起来,最后才将木料减到五万根。规定好木料的粗细和长短,双方以辽河为界,高句丽人必须将木料运到辽河,到时水一冲,直接可以将木料送到海里,周军再在海中将他们捞起。
五万根也不是小数目,这能造多少艘战船?拿到高句丽人所签的合约,杨勇不由大笑起来,没想到高句丽一个公主一个王子如此值钱,至于那三百多高句丽俘虏,乙支文德却死活不要了,他们回到国内还砍不了需要赎回他们的木料,让杨勇稍微遗憾,只得将他们贬为奴隶,负责在海上搬运木料。
签完字,高句丽正副使就想将他们的二王子和五公主接回,为怕高句丽反悔,韦世康明确拒绝,这两人只能暂时作为人质,等到他们运完二万五千根时放一人,五万根木料全部运完,才会放另一人。
高句丽正副使无法,只得在看过高建武和平康公主两人一次后就灰溜溜的回去,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两人并没有受到虐待,只是什么时候能回去,就要看他们运木料的速度。
高句丽人走后,杨勇留在营州已无事,营州的天气也越来越冷,如果再不赶路,以后就会更加困难,杨勇也马上带上亲兵,开始往回巡视。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xuan1 (长按三秒复制)!!
逆隋 第九十三章回到洛阳
从营州开始,杨勇基本上是沿长城沿线查看过来,一路上经过安州、安乐郡、燕州等城,突厥人明年开春后要入侵大周的消息草原上传得沸沸扬扬,各地也正在加紧防备,大周还有一个冬天可以利用,许多城池都抢在外面还没有完全冻住之时修补缺口,或者加高,增固。
各城郡守在得知杨勇要到来时一度紧张万分,唯恐杨勇初掌大权为了竖立威信会拿人开刀,其实杨勇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他虽然不知道父亲具体什么时候会篡位,但从长安传来的情报来看,父亲正在一步步加快脚步,想必他这个东京冢宰也当不了多长时间就得回去当太子,杨勇巡视各地的目的是为施恩而不是立威。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杨勇一行人才回到了洛阳,汉以后,洛阳一直多灾多难,这个华夏重城常常历经战火,数兴数毁,汉以火德,忌水,改洛阳为雒阳,只是雒阳还是在汉末战乱被焚毁殆尽。
汉后,曹魏大兴洛阳宫,到西晋时,洛阳开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至永嘉之乱,经历十六国战乱,洛阳再度成为战场,所有宫殿都被毁烧,化成瓦砾灰烬。
北魏一统,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重建汉魏洛阳故城,洛阳的气势更胜从前,只是好景不长,到了元象元年(538年),侯景围攻金墉城,悉烧都城宫、寺、民居,洛阳再次成为丘墟。
在大周时,洛阳重新得到重视,周宣帝在位二年,穷大周两年之力,大举兴建洛阳宫,只是这座洛阳宫连一半也没有完成就因为周宣帝身死而被杨坚下令停止营建,此时的洛阳甚至连外城郭尚没有建好,若是后世的房地产商看到了,必定会大声惊呼这是一个最大的烂尾楼,同时双眼贪婪的盯着想上来分一杯羹。
进洛阳时,杨勇并没有惊动什么人,直接回到城中的冢宰府,洛阳冢宰府是以前皇帝的行宫所改,洛阳城虽然没有完工,并不妨碍先有皇帝行宫,这座行宫只是皇帝作为暂时驻足游玩之用,虽然周宣帝嫌这座行宫太小,只住过一次,对于杨勇来讲,现在的大冢辛府无疑还是非常奢华。
杨勇任洛州总管,东京冢宰后,在洛阳只停留了数天,将一干事务都交待给李纲,就起程出发,对于自己的这座官殿,杨勇甚至来不及查看一下全貌。
杨勇到冢宰府外时,李纲已先行接到通知,带着整个冢宰府的人在门口迎接,数百名东京冢宰府的人员连忙跟在李纲后面跪下:“参见冢宰大人。”
除了一些丫环,仆役是新进来杨勇不认识外,冢辛府里之人都是玄龙军和长安城外山庄过来的旧人,杨勇将李纲扶起:“文纪,你辛苦了,你们也都起来吧!”
这些天,李纲**支撑着整个东京冢宰府的运转,忙的焦头烂额,见到杨勇回来,长松了一口气:“大人回来就好了。”
李纲这段时间看来憔悴不少,齐地刚刚大战一场,正是百废待兴,杨勇将大事甩手不管,独自带人到了边关,整个齐地运转都要靠李纲来做出判断,幸亏杨勇给他留下不少人手帮忙,这些人都是杨勇从学员中选出来的优秀人材,而且有在五原郡时处理政务的经验,李纲才没有累趴下。
杨勇一个月几乎都是在赶路中渡过,虽然李纲急于向杨勇汇报,但杨勇还是什么也不想做,让众人散去后就回到自己的卧事休息,第二天才召聚李纲,元威,屈突通、吕沐霖等人议事。
杨勇地位的急速提升,原先玄龙军的那些军官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由于齐地尉迟迥的叛乱,官员大为减少,虽然许多官员是由长安补充,但杨勇替那些人谋一个好前程并不难,不少人都外放各郡州作高官,甚至成为一郡,一州之首。玄龙军的高层军官只有元威,屈突通两人留在冢辛府。
而从长安城外庄院过来的五十名学员也被李纲安排了下去,这些人更是下放到了各县,从九品小吏做起,至于能不能脱颖而出,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当然,朝中有人好做官,只要作出成绩,他们的升迁肯定不会有障碍。
元威是杨勇的剑术师傅,关系自然不是一般,而屈突通年纪轻轻,却是杨勇最看重的大将之材,自然要放在身边,吕沐霖却是学员中最出色的一名,以前处理五原郡事务时井井有条,杨勇特地把他从五原郡调过来作李纲的副手。
尉迟迥的叛乱波及到齐地一半地方,虽然结束的很快,但对民心影响极大,尤其是许多家人有参与尉迟迥叛乱的人家更是心头忐忑,生怕朝庭会秋后算帐,因此杨勇走之前就和李纲定下了宜静不宜动的策略,安稳各地民心,从目前来看,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地并未出现什么大问题。
李纲将齐地这些日子发生的大致事物说完一遍之后,有点忧心的道:“大人,最近邺城民众有不稳迹象,据说是听到邺城总管府传出消息,朝庭有意将邺城一半民众迁到边塞,以充边军。”
将中原多余的民众迁到边塞充边军,许多朝代都有先例,边境由于经常有战争,人烟稀少,但为了安全,又必须驻扎大量军队,这样一来,军队的后勤就是一个大问题,由于交通的原因,从后方运送的各种物质路上就要飘没大半,非常浪费。
而内地由于承平日久,人口增多,渐渐就会变得地少人多,将多余的人口迁到边塞,不但可以减少内地的压力,而且充实了边地人口,军队在当地的补给就会增加,减少对后方的压力,可以说一举两得。
邺城人口数十万,确实是有点地少人多,只是目前人心不稳,决不是大动的时候,杨勇皱了一下眉,没想到刚一回来就听到一个坏消息:“这条消息是真的,还是谣言?”
“下官以为,多半是真,邺城总管杨素曾经行文给冢宰府,有过这个意思,后来被下官驳回,只是杨素并没有死心,又直接给朝庭上了奏章。”
杨素是韦孝宽平叛的行军总管之一,邺城是尉迟迥老巢,人口众多,平叛之后需要一名大将镇守,杨素就由行军总管转为邺城总管,成为一员封疆大吏。
齐地事务本来应该都由冢宰府处理,杨素在冢宰府受挫后绕过冢宰府给朝庭行文,可以说是十分无礼之事,等于直接蔑视杨勇这个东京冢宰。
杨勇对于杨素的能力还是非常认可,只是他虽然对历史不太清楚,小说却看了不少,大唐双龙传里面的杨公宝藏就是杨素留下想造反之用,虽然小说是虚构,但他的孙子杨玄感趁杨广攻打高句丽时起兵造反却是事实,未必杨素在世时就没有想到造反。
在长安时,杨勇并没有和杨素有多少交往,给韦孝宽做监军杨勇和杨素才有近距离接触,感觉到杨素自视甚高,而且不把人命放在人里,杨勇下意识对他不喜,也没有故意亲近。
杨勇听到杨素越过自己向朝庭行文,忍不住有几分恼怒,只是不解的道:“杨素为什么此时要牵移邺城居民,而且还故意张扬出来,难道他不怕邺城居民会暴乱?”
李纲苦笑道:“大人,恐怕杨素是巴不得邺城有人暴乱,邺城内有不少尉迟迥以前的旧部,只是大人曾向丞相建议只诛首恶,不问胁从,得到丞相肯定,杨素对这些人素无好感,却不好动手铲除,如果邺城发生暴乱,杨素刚好可以将此事扯到尉迟迥余部身上,将那些人一网打尽。”
没想到杨素会如此私心用事,杨勇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不行,不能让杨素乱来,尉迟迥余部可有数十万人之多,若是邺城的旧部被杨素一网打尽,其他各地之人不免兔死狐悲,很可能铤而走险,齐地决不可以再发生一次叛乱,马上行文严厉申斥杨素,让他赶快张贴布告,牵移邺城居民纯属谣言,以便安稳人心。”
李纲却没有赞同:“大人,此事不妥,杨素已将此事报告朝庭,此时朝庭尚没有定论,若是朝庭同意杨素的主张,大人先申斥杨素,不但惹杨素反感,恐怕也心中还会嘲笑大人无能,以后更加难驯。”
“本官身为东京冢宰,此事关系齐地稳定,自然不能任由杨素胡来,文纪,你先帮我拟好向朝庭的奏章,以六百里加急发出,将此时不宜迁居邺城居民的理由说出,并弹劾杨素目无上官之举,最好要把杨素调出邺城,否则,有他在,邺城就不会稳。”
“是。”李纲露出几分喜色,他虽然是冢宰府参赞,可以在杨勇不在时代杨勇理事,只是杨素地位尚在他之上,杨勇没有回来之前,李纲对杨素是无可奈何,杨素可以说是十分嚣张,冢辛府的公文说驳回就驳回,李纲也早就想给杨素一个下马威。
吕沐霖在旁边提醒道:“大人,这样一来就等于彻底得罪杨素,杨素毕竟是一方总管,又深得大丞相信任,是否不必弹劾杨素,也可以留点余地。”
“无妨,若是有人可以越过冢宰府而不受惩罚,那要这个冢宰府干吗,是杨素先不给冢宰府余地,他虽然得到父相信任,总敌不过父相与我的父子之亲。”
杨勇心中对杨素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他却不知,另一个时空中,他的太子之位被废,杨素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正是杨素屡次在杨坚夫妇面前进他的谗言,才导致皇帝对他越来越不信任。父子之亲也敌不过谗言威力。
杨勇如此一说,众人也不再反对,杨素虽然是一方总管,但杨勇毕竟是杨素上司,杨素不把冢宰府看在眼中,不弹劾申斥他,确实也说不过去。处理完杨素之事,又耽搁了一会儿,基本上已无大事,李纲,吕沐霖等人才告辞而去。
看杨勇一个人坐在厅中,云媚儿端着一杯茶走了上来,杨勇接过喝了一口,顿时一股热气游遍全身,舒服的差点叫了出来。
“公子,那个女的是什么人?”云媚儿鼓起勇气问道。
云媚儿问的自然是冯小怜,她从长安匆匆赶到洛阳,本以为到了洛阳就能见到公子,只是没想到公子已经去了边境,昨天好不容易看到公子回来,身边却多了一个狐媚到极点的女子,云媚儿在她面前差点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杨勇抬头看了看云媚儿一眼,今天云媚儿特意打扮了一番,上身是一件雪白的狐袄,下身也是白色的绸缎,中间结着绿色的丝带,云媚儿的脸蛋也是雪白中带着红晕,“要想俏,一身孝”,站在杨勇面前的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杨勇漫不惊心的道:“你问她干什么?”
云媚儿咬着嘴唇,半响才道:“奴婢想知道以后怎么称呼她,是不是要叫她少夫人?”
杨勇哈哈一笑:“放心,她不是你的少夫人,以后别人叫你少夫人还差不多。”
云媚儿脸上羞意上涌,双眼却是放出光来:“公子,你笑话人家。”
杨勇微微一笑,眼前的小萝莉已经开始长大,恐怕再过几年就可以吃了。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mei222 (长按三秒复制)!!
逆隋 第九十四章恢复汉姓
数天之后,杨勇的申斥公文已到了邺城,杨素接到杨勇的申斥公文,勃然大怒,将公文重重摔到地上,骂道:“无知小儿,我杨素为了他杨家天下甘受骂名,安敢欺我?”
在杨素看来,邺城数十万居民定然藏有不少反贼,早晚是一个大患,唯有杀一批,迁一批,才能将邺城安稳下来,自认为此举全是为杨坚着想,没想到杨勇不领情还罢了,反而申斥自己,当然生气。
杨素的二弟杨约闻言,连忙从地上将公文捡起,看了一遍后,对杨素劝道:“大哥,冢宰大人是大丞相嫡子,现在又正是大哥上司,既然他不同意迁移邺城居民之事,大哥何妨低头一次,向冢宰大人道歉。”
杨约小时候因调皮贪玩,爬树时不小心被树枝戳穿了下面的睾丸,几乎成了一个废人,杨素连对这个弟弟颇为怜惜,平时也是言听计成。
“要我低头认错?”杨素摇了摇头,若不是劝他的是杨约,换其他人恐怕立马会被杨素赶出去:“本官无错,何需向一小儿低头,此事我已上呈朝庭,就看丞相是维护他儿子还是会听从本官良言。”
杨约暗叹一口气,兄长自视其高,按理杨素身为邺城总管,辖下人口当然越多越好,提出迁移人口充实边塞,确实不是私心,只是现在人心未定,百姓故土难离,而且到边关性命还随时可能受到异族威胁,真要在邺城强行推行,引起动乱确定无疑,对于现在急需休养的朝廷来说未必就是好事,朝庭很可能同意杨勇的建议而不会实行兄长的计划。
邺城和洛阳快马不过二三天的路程,杨勇巡视边关,取得对高保宁和高句丽的两次大胜,此番回到洛阳,各地官府纷纷派人道贺,唯有杨素根本不予理睬。而发给杨素的申斥公文更是石沉大海,杨素既没有分辨,也没有认错,杨勇对杨素的跋扈才真正了解。
若不是杨勇无权对一个总管处置,恐怕马上就会下令将杨素免职,如今只能等待长安的消息,看看长安到底会支持谁了。
数天之后,杨勇接到大丞相诏令,支持杨勇在齐地保持稳定的建议,杨素迁居邺城居民的奏章被驳回,只是对于杨勇的弹劾,杨坚在丞相诏令上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两句,杨素虽然急燥,却是一心为公,让杨勇不要与杨素太过计较,将杨素绕过东京冢宰府之事轻轻揭过,让杨勇颇为失望。
不过,紧接着下一道丞相府诏令却让整个大周各地都震动起来,十二月初,大丞相府下达诏令,废除以前鲜卑人对汉人所有赐姓,令其各复本姓,鲜卑人和汉人不再有高下之分,而是同为大周属民。
自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晋室南渡以后,北方完全成了胡人天下,昔日发出“犯强汉者虽远被诛”口号的汉人顿时多灾多难,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甚至被胡人称为两脚羊,成为他们的食物,直到汉人英雄冉闵发起绝地反击,起兵反抗,屠杀近百万胡人,汉人才逃脱了被吃和灭绝的命运。
冉闵虽然最后失败被杀,但胡人也看到了汉人的反抗力量,汉人的地位才稍高一点,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为各个交战的胡人政权提供粮食,被残酷压榨,后来由于战事频繁,鲜卑人自身兵力不足,需要汉人参军,汉人为了鲜卑人的政权奋战疆场,开始形成各个军人世家,而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在延兴二年(472)的全面汉化,包括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方面也向汉人看齐,汉人的地位才真正得到提升。
北魏分裂后,大周延续了汉化政策,只是鲜卑人依然占据着朝中大部分权力,到了今天,汉人终于可以和鲜卑人平起平坐。这份大丞相诏令一下,整个北方的汉人都欢欣鼓舞。盛赞大丞相的英明,鲜卑人的势力进一步遭到削弱。
相对于这个诏令,杨勇却更看重于独孤氏给他的一封家信,信中提到杨英嫌自己名字不好听,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广,广者,殿之大屋也。《说文》段玉裁注:殿谓堂无四壁…覆乎上者曰屋,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广者宽阔,渊博,志向高远也,广者……果然比单纯夸赞容貌的英字要好上十倍,百倍。
独孤氏对二儿子自己改名为杨广非但不在意,反而非常高兴,在信中对杨广大大夸赞一番,杨勇看完独孤氏给自己的家信,却是呆呆的发愣,心中汹涌的翻滚着各种念头。
这几年的相处,杨英只是他后面的一个跟屁虫,让杨勇都差点忘了这个对自己地位威胁最大的弟弟,认为或许历史已经改变,只要自己小心,杨英不再会对自己产生太大威胁,只是该来的还是来了,虽然只是一个名字的小小改变,这个名字的冲击却比杨勇初次得知杨坚的身份时还要震惊。面对着皇帝的宝座,亲如父子也不免猜忌,何况只是兄弟。
这次杨坚对自己弹劾杨素之事轻描淡写,给齐地的官员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他们可以越过冢宰府直接面对朝庭而不担丝毫责任,杨勇的权力等于大受约束,这未尝不是杨坚怕儿子权力太大的原故,或许杨坚现在还不至于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只是单纯的防备而已。
既然父子都不能信任,又安然奢望自己以后能打消杨广夺位的念头,即使杨广现在年龄还小,不能想到这些,以后围绕在他身边的谋士也会千方百计会给杨广谋划,从龙之功,一直是封建臣子所追求的最大功劳。
而自己就是想对杨广施加影响也不太可能,立为太子后,他只能安安份份的待在东宫,连长安都难予离开,而杨广却会封为王爷,在自己的领地大施拳脚,可以带兵出征,立下不世功劳,这些,都是杨勇不能具备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