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九年过去了,秦国的核心二人组从秦王稷和魏冉变成了秦王稷和范睢,赵国则从赵惠文王和赵胜变成了赵孝成王和赵胜,但是两国对于争夺上党乃至争夺整个太行山的决心和意志,其实都没有变。
这就是所谓的百年国策,决不动摇!
任何参考了集体智慧研讨之后所做出来的决定都一定会有其理由所在,如果简单的以昏庸或者短视这样简单的话去一语而概之在长平之战前后赵国领导层的表现,未免会显得失之偏颇,过于轻视古人、尤其是轻视了让赵国变得如此强大的领导班底们的智慧。
争霸天下从来都是一场赌局,有时候即便你在合适的时机拿到了合适的手牌并选择了梭哈也未必能赢,但不梭哈你就一定会输,那你赌不赌?
历史上的赵孝成王和赵胜,选择了去赌这一手!
他们也确实有过成功的机会,因为虽然当时的秦国是史上最强的秦国,但是赵国同样也是史上最强的赵国!
只可惜赵孝成王和赵胜最终还是技术不精,输给了更强大的对手秦王稷和范睢,秦国一战赢光了赵国所有的筹码,把赵国踢出赌桌,成为了那个最终的胜利者。
但现在,同样是梭哈的局面,如今的赵丹凭借着自己穿越者所带来的知识和对历史的通晓以及两世赵丹记忆等种种因素相加,已经成功的改变了赌局的形势,让赵国在这场双方还没有完全掀开底牌的赌局之中第一次占据了上风。
作为穿越者,赵丹的心中非常清楚,赵国的筹码没有秦国多,所以秦国输了这一场还能够有筹码继续和赵国对赌,而赵国输了的话那所有的筹码就都全部输光,再无翻盘余地。
不过因为赵国在赌局中的优势,现在这场赌局有了求和的机会。
如果按照楼昌的话去做,那么秦赵求和,各有损失,结果是赵国小胜,秦国元气稍亏,大家都不算伤筋动骨,赌局重新开盘。
如果不按照楼昌的话去做,那么大家继续对赌,魏燕两国动向未定,赌局前途难料。
历史在此早已被改变,就算有穿越者知识的加持,赵丹也无法再预测出赌局最终是什么结果,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选择。
龙台正殿之中,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赵丹的身上,等待着这位赵国君王做出最终的决定。
赵丹沉默了下来,无数念头在他的脑海之中交替出现,他的脸色忽喜忽忧,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位年轻的、登基仅仅不过第六个年头的赵王到底在思考着什么。
良久之后,年轻的赵国君主抬起了头,面色沉静,脸庞上不再有任何的纠结或者犹豫,双目之中一片清明,说话的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寡人不和。”





战国赵为王 第六十一章 楼缓
不和谈,这是赵丹的决定。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冒险,也非常需要魄力的决定。
赵丹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他已经将所有的变化和可能性都想清楚想明白了,而是基于自己的判断。
秦王稷和范睢这对君臣搭档,再加上白起这个战神统帅,这三个人绝对是秦国建立至今的最强铁三角,想要击败如此强大的对手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
如今赵国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大局上压制住秦国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丹这个穿越者所带来的那堪称“未卜先知”的历史知识。
如果现在求和的话,那么下一次赌局开盘的时候,赵丹这种“未卜先知”的优势就很小了,因为历史已经被改变了,那些史书上发生过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谁也不敢打包票。
到了那个时候,赵丹和赵国想要继续和秦国的这个超级铁三角对抗无疑就更加的困难,胜算比起现在来说无疑是肯定会降低的。
所以赵丹一定要趁着自己的历史知识还能够为自己取得优势的时候,在这一战之中捞到足够多的东西,为赵国赢回足够多的筹码,因为下次可能就没有这种机会了。
同样是梭哈,但是历史上的赵孝成王是劣势梭哈,赵丹现在却是优势梭哈,所以赵丹觉得,这一局值得一赌!
就算最终输了,但只要不像历史上那样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于长平,那么赵国也仍旧可能有最后一搏的机会。
所以赵丹赌了,不求和!
赵丹的决定一出,在场的几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倒是也并不算太过意外。
毕竟当年在阏与之战前,赵丹的父亲赵惠文王可是在廉颇和乐乘两名大将都不愿出战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和秦国人开战,这才有了其后的马服君赵奢大破秦军。
如今赵丹只不过是和他的父亲做出一样的决定罢了,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如今这位大王坚持了当年他父王的路线和方针,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只有提出和谈建议的楼昌显得颇为郁闷,多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开口。既然赵丹主意已定,楼昌这个臣子确实也不能够再说些什么了。
由此赵国下一步的计划就完全确定并出炉了。
在下一个时期之中,赵国将会尽可能的利用外交手段去延缓魏国和燕国的出兵,同时在正面战场上拖住秦国大军,好让盟友楚国能够尽可能的多背刺秦国几刀,让秦国更加的被动。
最终的目标,就是迫使秦国人完全退出上党郡,将整个上党郡拱手相让给赵国!
秦军十几万的死伤+整个上党郡+秦国白白浪费五年时间征战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就是赵丹把自己的所有筹码都梭哈上去之后,所希望能够赢回来的东西。
在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赵国绝对不和秦国和谈!
当然了,如果能够让秦国亏得更多的话,那么就更好不过了。
在敲定了整体的大方针之后,赵国君臣们又研究了一些需要关注的细节,随后这次会议便正式宣告结束了,诸大臣各自出宫,各回各家。
上大夫楼昌回到自己府中的时候,脸色并不算太好看。
不过他的脸色虽然不好看,但是他的房子却挺好看的。
楼昌的这座府邸颇为豪华壮丽,和都平君田单的府邸同在一条大街上,属于不折不扣的超级豪宅。
楼昌的先祖乃是赵国先祖赵衰的小儿子赵婴齐,赵婴齐因为被封在楼地而又称楼婴,楼氏一族由此而来。从血脉的角度来说楼氏属于赵国王族分支,由此在赵国兴旺之后楼氏也成为赵国大族。
这就是为何楼昌的爵位只不过是上大夫,却能够成为赵国公族派三巨头之一的原因了。
在楼昌的府上大厅之中,已经有着一个人等待着楼昌的归来了。这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年纪约莫在七十往上,一身极具秦国特色的黑衣黑袍,面目和楼昌有着几分相似。
让人惊讶的是,这名老者所坐的位置竟然是客厅上首主位,属于主人的位置。
楼昌见到这名老者之后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朝着老者行了一礼:“父亲。”
这名老者便是楼昌的生父,赵武灵王时代的赵国重臣,后来又因为赵武灵王的推荐而出任过秦国相邦一段时间的楼缓。
但楼缓担任秦相只不过几年之后就被罢相了,罢相的原因是因为赵武灵王认为楼缓身为赵人却在担任秦相时不为赵国谋利,由此派出使臣劝说秦王稷将楼缓罢相。
被罢相之后的楼缓心中十分记恨赵武灵王,恨屋及乌之下连整个赵国也恨上了。
于是这些年来楼缓并没有回归赵国而是留在了秦国,并且一直积极的为秦国奔走,专门干一些损害赵国的事情。
楼缓点了点头,看着楼昌坐下,随后开口向楼昌问道:“和谈之事,赵王丹可愿否?”
原来这和谈的建议并不是出自楼昌,而是出自楼昌的父亲,这位如今仍旧是秦臣的楼缓。
楼昌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儿已尽力说之,但大王不愿和于秦也。”
楼缓皱了皱眉头,苍老的脸上明显露出了不满意的神色。
要知道每一个国家都会有着派别的出现,秦国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现在秦相范睢大权在握,但是反对范睢的势力其实也不小。楼缓这一次就是作为秦国反范睢一派的代表秘密前来邯郸,想要促成秦赵和谈一事的。
只要秦赵和谈,那么范睢力主的这一次大战秦国就并不能够取得多少成果,这无疑是对范睢威望的一次不小打击,也是范睢的政敌们所希望看到的事情。
可现在赵丹不愿和谈,楼缓的任务岂不是无法完成了?
楼缓狠狠的瞪了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几眼,有心想要责骂几句,但考虑到楼昌如今仍是赵国重臣,许多事情还要依靠楼昌去办,于是楼缓便按捺住了火气,问道:“既如此,则赵国有何动向?”
楼昌有些犹豫,显然并不是太情愿开口。
楼缓见状不由喝道:“逆子何其愚也!当今天下唯秦国方能一统,我楼氏何必死抱着那赵国不放?若皆如尔一般短视,则我楼氏覆灭在即矣,还不速速道来!”
楼昌纠结半晌,还是叹了一口气,将今天龙台会议之上赵国君臣们的计划和内容和盘托出,随后道:“父亲,以儿之见,长平一战,赵未必不能胜秦也。父亲一力损赵而益秦,若被大王察知,则我楼氏危矣。”
楼昌的担忧是有理由的,毕竟现在楼氏的根基全在赵国,一旦被赵丹发现楼氏暗中勾结秦国的话,那么少不得要落一个被灭满门的下场。
对于楼昌的担忧,楼缓只是哼了一声,看上去显然有些不以为然:“秦国乃天下霸主也,且又得魏燕之助,这赵国如何能胜之?尔多虑也。既然那赵王丹不愿求和于秦,则吾这便回转咸阳,将此中一应事宜告知与秦王。”
顿了一顿之后,楼缓又叮嘱楼昌道:“尔在此务必要多多收集赵国之情报,并使人送往咸阳与吾。如此待秦国一统之时,便是我楼氏崛起之际,尔可明白?”
楼昌点了点头,道:“儿知之矣。既如此,那儿便命人送父亲一程吧。”
楼氏父子计较已定,随后便一起离开了这座大厅。




战国赵为王 第六十二章 燕国风云(1)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是一个很神奇而且另类的国家。
万年受气包,这应该是对燕国比较准确的定义。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于是“慷慨悲歌”这四个字似乎就成为了之后数千年中燕赵之士的代名词。
但是如果把燕和赵分开来并细细研究其历史,那么就会发现赵国的历史波澜壮阔杀伐四起,的确当得起慷慨二字。
而燕国嘛···除了在五国伐齐的时候雄起了一次,其余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是都在悲歌了···
燕国的疆域在三国时代又被称为幽州,也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
在这个年代,这里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尤其冬季更是冰天雪地路途难行,在夏商两朝之时属于流放之地。
直到周武王姬发伐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姬发将自己的弟弟召公姬奭封在此地,燕国由此而建立,这片大地才开始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依照战国七雄的尿性,被分封之后的燕国本该慢慢崛起并吊打周边一切然后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一员,但是燕国却偏偏不走寻常路。
燕国在建立之后的扩张是极为缓慢的,直到数百年之后才吞并了蓟国,将蓟城作为都城,由此开始崭露头角,蓟城便是北京城的前身。
召公奭和周公旦都是西周开国时的姬姓王族重臣,因此他们两人所建立的燕国以及鲁国,便成为了周朝宗法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和践行者,这一践行就是好几百年。
即便是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天子的权威全面衰弱,中原大地开始进入春秋时代之后,位于苦寒之地的燕国仍然骄傲无比的秉持着周朝的礼法制度,并将那些主动拥抱时代变化的诸侯国们视为叛逆者。
但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当你执意固守旧制不愿跟随时代潮流做出变革的话,那么你就一定会变得落后了。
落后,就要挨打。
燕国北方的山戎抓住了这个时机南下侵略,一举攻占了燕国蓟都,险些就将燕国灭亡。
全靠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齐桓公吕小白派军相助,齐军伐山戎,灭孤竹、令支等周边敌人,才让燕国免去了这一次建国以来最重大的危机。
按理来说,这时候起燕国该知耻而后勇了吧?
不。
从此之后,燕国就开启了被吊打之路,被中山国吊打、被齐国吊打、被晋国吊打然后又被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吊打···
如果不是中原各国因为不愿意让敌人变强的缘故而相互扯后腿,燕国应该早就被晋、齐、赵的其中一个给吞并了。
战国数百年中,燕国都一直是那个和韩国竞争倒数第一的存在。不得不说这和燕国固守周朝礼法,漠视时代潮流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是即便是万年小受也有崛起的时候,当时间进入战国时代,燕国终于慢慢的有了苏醒的迹象,渐渐的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之中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数十年前的燕昭王时代。
燕昭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招揽了乐毅、剧辛、秦开、邹衍、屈庸等一大批人才,让燕国迅速的强盛了起来。
强盛之后的燕国开始对外用兵,先是秦开率领燕军大破东胡向东拓地千里,随后燕国又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波五国伐齐,险些就完成了将齐国完全吞并这蛇吞象的壮举。
可以这么说,燕昭王时代是整个燕国自建国七百年以来,最为强大也最为扬眉吐气的时间段。
只可惜一代英主燕昭王死在了即将彻底吞并齐国的前夕,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之后中了田单的离间计,用骑劫替换了乐毅主帅之位,最终悲催的成为了田单复国的背景板和反派人物。
于是在这短暂的荣光过后,燕国再次没落,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战国受气包之位,直至如今。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讲得便是燕昭王时代以及其衰落之后的事情。
但燕昭王时代的终结距离现在毕竟只不过才过去了二十多年,如今的燕国之中,仍然有着这位伟大君王的许多遗泽,武阳城就是其中之一。
和楚国有郢都和鄢都一样,燕国也有两个都城,分别是上都蓟城(又称蓟都)和下都武阳城。
这座武阳城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长十六里宽十里总体呈不规则长方形,总周长达到了惊人的五十里,在燕昭王时代曾经是天下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没有之一。
武阳城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为宫城西城为郭城,以东北(即燕国所处方位)为尊,和当今天下其他诸国以西南(周朝天子所在方位)为尊的惯例完全不同。
而在宫城之中又有三座高台宫殿,从南向北依次是武阳台、望景台和张公台,除此之外城外还有一座专为祭祀之用的老姆台。
这宫城便是当今燕王所居住的地方了。
十二年前,燕国权臣公孙操弑燕惠王,其后从王族之中择一傀儡登基,这便是当今燕王。
由于弑君事件发生在蓟都并且引发了极坏的国际影响,故此燕王登基之后并不在蓟都居住,而是长期住在了这下都武阳城之中,燕国的政治中心也渐渐的从蓟都转移到了武阳。
这一天中午,武阳台之中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朝议,燕国的大臣们成群结队的从高台上的宫殿中走出,然后各自坐上自己的马车离开。
走在最后的是一名花白头发、身着赵国胡服的老者,以及一名年纪轻轻但颇为沉稳的燕国帅哥。
老者便是赵国的使臣庞煖,而老者身边的帅哥名叫乐间,乃是燕国的昌国君。
这位昌国君乐间有着一个大名鼎鼎的老爹,便是那位曾经威震天下的燕国大将军乐毅。
乐毅在被燕惠王解职之后因为害怕被卸磨杀驴,所以乐毅就逃回到了自己的母国赵国,并被赵国封为望诸君。
后来乐毅和燕惠王和解,于是燕惠王便让乐毅的长子乐间继承了乐毅在燕国的昌国君爵位,由此乐毅家族重归燕国朝堂,乐间也在自己父亲死后成为了燕国朝堂之上的亲赵派领袖之一。
此时此刻庞煖和乐间这一老一少的心情看上去都不算太好,这显然是因为刚刚结束那场大朝议的缘故。
庞煖对着乐间低声道:“昌国君,吾观燕王之言行,多有攻赵之意也,今燕国已恶于齐,现又欲伐赵,此岂非自取灭亡乎?望君多说于燕王,务使燕王不做此愚行也。”
乐间摇了摇头,叹道:“庞先生之言,吾岂不知?可大王素来不喜与吾,此事吾亦是难以为之啊。”
庞煖听了乐间的话,不由得颇为失望。
在庞煖看来,这原本应该是一趟非常轻松的出使任务,怎知道在进入了燕国境内之后才发现燕国人似乎已经是磨刀霍霍准备发动战争了。
即便庞煖在方才的大朝议之中如何舌灿莲花痛陈利弊,那燕王都一直默不作声,看上去似乎已经是要下定决心出兵燕国了。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君王都是讲道理的,但是有些君王、就比如说现在这位燕王只要脑袋一热起来,真的是你和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啊。
虽然庞煖并没有得到昌国君乐间的帮助,但是他倒也并没有显得多么的灰心丧气。
和乐间告别之后,庞煖所乘坐的马车并没有朝着宫外驶去,而是径直转向了王宫之中的另外一座高台宫殿——望景台。
这座望景台便是如今的燕国后宫之主燕后居住所在,而这位燕后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赵国国君赵丹的亲妹妹。
庞煖此去,正是要完成赵丹交给庞煖三大任务之中的一项——向燕后转交一封由赵丹亲笔写就的家书。




战国赵为王 第六十三章 燕国风云(2)
虽然燕后并不得宠,但是她毕竟仍然是燕国的王后,当之无愧的燕国女性第一人,所以即便是身为燕后娘家赵国使臣的庞煖,也在通报之后等待了好一会才得到了觐见的允许。
庞煖步步登上望景台,却见这宫殿虽堂皇富丽但人影稀少,行走间脚步声不停回荡发出回声,隐约透出了几分寂寥之意。
在大殿上首,一名女子跪坐于主位之上,只见这名女子年纪约莫二十出头,面容俏丽凤目薄唇,头戴后冠,身着一袭蓝色宽袖交领深衣,身后曲裾呈燕尾状曳地,衣间花纹又有红黑色做点缀,虽年纪轻轻却有一种高贵气质。
庞煖不敢怠慢,朝着这名女子深施一礼:“赵臣庞煖,见过燕后。”
已经去世的赵国王太后赵威后育有二子一女,大儿子是赵丹,小儿子是长安君,二女儿便是眼下庞煖面前的这位燕后了。
说起来这名燕后的面目和其母赵威后也确有几分相似,都属于自带威严光环的女人,似乎天生就带着这种母仪一国的气势。
燕后看着面前的庞煖,一双凤目微微眯起,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庞煖之后微微点头:“毋需多礼,坐。”
她的声音清冷,冷得就好像这座宫殿之中的寂寥。
庞煖刚刚坐下来,一阵穿堂风就从大殿的门口吹入殿中,让庞煖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冷颤。
这座宫殿,真的很冷。
燕后静静的看着庞煖,突然开口道:“王兄身体近来如何?”
庞煖恭敬答道:“大王身体尚佳,不过近来操劳国事,颇为忙碌。”
“忙碌?”燕后突然叹了一口气,缓缓道:“想来也是,王兄忙于率赵国与那秦国争霸,寡小君不过区区一女子,又如何能被王兄放在心上呢?”
燕后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浓浓的幽怨之意,很显然这名不得燕王欢心的王后,对于娘家赵国这几年来一直坐视不理的行径颇为不满。
庞煖闻言心中暗叫不妙,这位老纵横家可不想参合到这种帝王家事之中来,于是赶忙从怀中掏出了一封密信,对着燕后恭敬道:“此信乃吾王亲笔写就,命臣呈于王后。”
早有在旁的宫人上前,从庞煖的手中接过信,然后递到了燕后手中。
燕后接过了信,拆开阅读了起来。
庞煖坐在下首,小心翼翼的观察着燕后的表情。
燕后的目光落到了帛书信纸上,随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上面只写着一句话,但便是这一句话,却让燕后沉默了许久。
“寡人有一计可解吾妹之厄,不知吾妹可愿听乎?”
恍惚间,燕后似乎又看到了那名年少即位,却又极力想要装出一副成熟态度的亲哥哥在自己的面前出现,骄傲中带着几分矜持,语气却隐隐带着一丝关切。
这正是在出嫁燕国之前,燕后最后一次见到赵丹时的情景。
不知不觉间,这名燕国王后突然红了眼眶。
年少一人远嫁他乡,又不得君王宠爱,甚至连子女也未曾育有。
又有谁知道这名如今不过年方二十的女子心中是多么的寂寞和哀伤,是多么的顾影自怜,是多么的渴望来自他人的关怀啊!
直到今天,这一封薄薄的家信上短短的一句话,却好像触动了某个阀门,让燕后那一直以来自我冷冻起来的内心出现了丝丝松动。
良久之后,燕后突然开口道:“王兄可还有何话说?”
庞煖似对此早有准备,恭敬答道:“大王命臣问王后一句,王后可心念故国?”
1...2021222324...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