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虽然北军为赵王亲军,但四万人的部队显然不可能全部都去保卫赵丹,通常来说只有“半校”五千人作为宫城守卫,其他部队则在北军大营驻扎训练,每月一轮值。
赵丹之所以建立这些部队,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嗯,以史为镜。
汉朝主要分京师兵和地方兵两大兵种,赵丹所建立的这南北两军便是依汉朝京师兵所建。
当然了,就算是以史为镜也不能够盲目跟风,赵丹这么做也是有理由的。
从地理位置来说,由于赵国国都邯郸位于中原,距离其他诸国都不算远,更是有前几个月晋鄙屯兵邺城威逼邯郸的前车之鉴,因此以重兵保护国都同时兼顾中原是理所当然的。
在之前虽然赵国也有常备军制度,但是当时的常备军不过三四万人,规模显然已经不适应如今争霸天下的新局面了。
在赵丹这一次扩充之后,赵国的常备军就将增加到十万人左右,是原先的三倍。
有了这十万常备军,那么赵国只需要在战时再从各郡之中征发人手,就能够十分轻松的以这些常备军为班底拉出一支二三十万甚至是四五十万的大军,这才能够适应战国后期动辄几十上百万部队大规模参战的需求。
为了保证常备军的战斗力和战斗士气,赵丹才不惜以高福利来作为诱惑。
当然了,以如此之高的福利去供养这么一支部队,对于赵国财政和各方面资源的负担都是极其沉重的,不过赵丹对此也算是有所准备,心中早有一套计划。
在观看完步兵操练之后,赵丹又去看了一会骑兵,然后又在乐乘的带领下专门去大营之外特设的“选兵营”之中观看了一会选拔。
虽然已经早有听说,但是选拔营处那人头耸动、校场之中喊声震天、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还是让赵丹有些吃惊:“竟有如此多人?”
乐乘嘿嘿一笑,道:“大王有所不知,这几日其实还少了一些,开始那几日人数之多让臣都有些怀疑是不是整个邯郸城的人都来了。”
赵丹忍不住砸了砸嘴,看来什么国家荣誉根本就比不上荣华富贵要更加靠谱啊。
不过在看到这选拔营处的盛况之后,赵丹却也放心了,毕竟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同样也损失了数以万计的士兵,此刻正是急需新鲜血液补充的时候。
在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之后,赵丹就离开了北军大营,临走时还特意叮嘱乐乘:“好好操练,莫要懈怠,很快便有尔等出战之日了!”
从监察卫递上来的密报以及自身的观感来看,赵丹对于乐乘所统率的这支北军还是比较满意的。
只需要再给上一段时间,赵丹相信这支军队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惊喜。
当然了,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不只是说单单靠着军队就行的,还需要内政、外交等诸多方面的进步,而这些也正是赵丹准备着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解决的问题。
等到这些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之后,赵国的又一次对外扩张就可以开始了。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零一章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先打谁?(第三更)
公元前259年2月29日。
又一场会议在邯郸龙台之中召开了。
这一次同样也并不是一次大朝议,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赵国的六巨头却是全部到齐了。
新任的赵国赵国中尉李伯年纪刚刚四十出头,乃是原先的代郡郡守,个子不高留着长须,整个人看上去斯斯文文,颇有几分儒雅文士之感。
在代郡一战之中,李伯作为郡守发动了代郡军民和大量的物资,给予了庞煖军极大的帮助和支援,为庞煖击败并且生擒栗腹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除此之外,李伯在平日治理领地时也把代郡治理的井井有条,颇受代郡军民好评,可以说是能力很强的官员。
而且李伯本身也是没穿越之前的那位赵孝成王在上任之后发掘来出来的人才,和公族以及布衣两派都没有太多的瓜葛,属于赵丹的亲信。
几番因素综合之下,李伯的提拔也算是顺理成章。
赵丹看着面前齐聚的赵国六巨头,目光在楼昌的身上特地停留了几秒钟之后才移开,随后缓缓的开口说道:“今召诸卿,实为中牟会盟一事。以诸卿之见,待到会盟之后,我赵国该当向何处扩张?”
没错,今天这个会议,赵丹是打算要跟在座的亲信们讨论一下未来的赵国战略问题,等到确定之后,再拿去在会盟上和韩魏两个小弟讨论。
先打谁?这是一个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说,赵国的地理位置其实相当一般。
赵国的北边是诸多游牧民族所盘踞的大草原,东边是齐国,东北是燕国,西边是秦国,南边还有韩国和魏国,可以说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以赵国如今的国力,显然还不可能做得到同时四面出击并且取胜,只可能主攻一个方向。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率先选定一个主攻方向就成了当务之急。
赵丹并没有先开口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想要听听大臣们的看法。
国君嘛,当然是要最后拍板的。
而大臣们对此显然也早有准备。
虞信刚刚晋升内史,此时此刻乃是风头正盛之际,因此这一次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看了一眼在场众人后便抢先开口道:“大王,以臣之见,明年开春秦王稷必发大兵攻楚,如此正乃我军攻齐国之良机。”
虞信话音刚落,在场众人的脸色就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变化。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齐国不是赵国的盟友吗?
在战国时代,盟友这种东西可不像后世一结盟就是几年十几年的,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韩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伊阙之战前,韩国和魏国经常结盟共同抵抗秦国的攻击。
但等到被白起接连打败几次之后,韩国又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国的走狗,在华阳之战中和秦国联手对付赵魏两国。
再等到长平之战时韩国又背叛秦国,站到了赵国和魏国这一边···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对这个时代诸侯国外交政策变换速度之快而做出的讽刺。
所以虞信说出攻击齐国这个准盟友的话,在场的任何一名赵国大臣都没有感到意外。
对于在场的人来说,除了赵国之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未来的潜在盟友,同时也是未来的潜在敌人,赵国所要做的就是从里面选择把谁当盟友,又把谁当敌人。
由于赵丹之前已经定下了三晋结盟的基调,所以韩魏两国就先被排除出敌人的名单了。
从第一个发言的虞信话里看来,虞信是想要先打齐国。
赵丹看了一眼虞信,问道:“为何攻齐?”
虞信侃侃而谈:“攻齐者有三。齐国虽借粮与赵,但却不愿出兵助赵,此为其一;齐国虽允半年之粮,但仅予五月之粮而止,此为其二;齐国久疏战阵,齐军之锐远不如赵军,此为其三;故攻齐则赵必胜矣。”
虞信话音刚落,一旁的廉颇也开口了:“大王,以臣之见,攻齐乃是上策!”
赵丹看了一眼虞信和廉颇这一唱一和二人组,倒也没有太过意外。
毕竟廉颇可是出了名的“吃饭睡觉打齐国”,一个人就为赵国攻下了齐国差不多一百座城邑,对于廉颇来说打齐国这件事情根本算不上挑战,而应该称为是享受···
所以廉颇当然喜欢打齐国。
那么···就打齐国了?
有人不同意。
廉颇话音一落,另外一边的赵胜也开口了:“攻齐之事,绝不可行!”
众人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赵胜。
只见赵胜说道:“如今天下,乃秦赵相争也。秦虽败于长平,却未伤根本,仍为赵之大敌。故为今之策,当全力西进而破秦,取河东、上郡之地,如此赵可独霸天下,方是上策!”
赵豹立刻也出言附和道:“平原君此言正解。若攻齐,则秦齐必联合对赵,赵将两面受敌,如何能当?故结三晋而攻秦,方是上策。”
虞信一听又不满意了,反驳道:“秦有武安君此等不世名将,若秦赵对垒,赵何能言必胜?攻齐可必胜也。且秦将攻楚,秦楚必有大战。若赵攻齐,秦又如何有兵力援齐?”
赵胜冷笑一声,道:“虞卿此言谬也!长平之秦,乃史上最强之秦也,然此强秦亦不能当三晋之联军。如今之秦,不过弱秦尔,若三晋再出,则此弱秦必败也!且秦若攻楚,则届时乃赵魏韩楚四国对秦,秦可能胜乎?必不能也!”
赵胜这番话说下来,虞信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众人也是大感惊讶,不知道一直以来都说不过虞信的赵胜今日为何口才竟然犀利如此。
坐在王位上的赵丹看到众人的表情,心中暗自好笑。
其实赵胜的这番说辞,基本上都是赵丹教的。
事实上,公族和布衣两派对于赵国路线之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布衣派一直以来就是坚定的“先齐后秦”派,也就是先易后难;而公族派一直以来都是“先秦后齐”派,主张先难后易。
说实话,这两派的观点其实都有可取之处。
但是作为穿越者的赵丹来说,赵丹是明白秦国可怕之处的,自然是要以按死秦国作为第一要务。
所以赵丹不再犹豫,直接拍板:“平原君之言,深得寡人之心!秦国,乃寡人心头大患也!秦国一日不灭,寡人一日不安。故待三晋结盟后,便待机而攻秦!”
直到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开口的中尉李伯终于开口了:“大王英明!”
公族派三名大臣对视一眼,均看见对方脸上的喜色,同时高声道:“大王英明!”
虞信和廉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无奈的神色,但仍然只能垂首领命:“诺!”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零二章 韩王然和魏王圉的心情大不同(第四更,三万推荐票加更)
公元前259年3月20日,中牟。
对于赵国来说,中牟这座城市的意义虽然及不上邯郸和晋阳,但也同样极为重要。
公元前425年,赵国实际上的创始人赵襄子赵无恤去世,传位赵献子赵浣。
两年之后,赵浣将都城迁到中牟,中牟由此成为赵国的第二任都城。
中牟之所以成为都城,当然是有其原因所在的。
首先,中牟位于太行八陉之中的羊肠陉东出口,一旦事有不利,可以通过羊肠陉经北上党而逃回晋阳···
当然了,这是最不得已的选择。
其次,中牟有群山环抱,易守难攻。
最后,中牟位于中原地带的边缘,定都在这里能够方便赵国更加容易的参与到中原的争霸之中。
毕竟当时的秦国只不过是一个被晋国和魏国先后压制在关中的小弱鸡,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君主能够意识到秦国未来将会是如何的强大,整个华夏世界的争霸点和目光聚焦处都集中在了中原地带,赵国迁都也是为此。
中牟一共做了三十七年的赵国都城,一直到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邯郸为止。
也正是因为这段旧都的经历,再加上中牟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在后来又迁都到邯郸,赵国仍然十分注重这座城市的建设,将这座中牟城建成了一座极为牢固的军事要塞,并常年派五千精兵驻守。
在长平之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大军之后,已经被天下诸国公认为能够和秦王稷并立称霸的赵国国君赵丹,将第一次三晋会盟的地点选择在了这里。
在中牟的西南有一座小城,小城之中有一片宫殿群,乃是原先赵国定都中牟时的宫城,也是这一次三晋国君会盟的地点。
这一日中午,两支车队先后从西南和东南两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中牟而来。
西南方的车队最前方乃是一面绿色的旗帜高高飘扬,上书一个大大的“韩”字,显然这便是韩国国君韩王然的车队。
虽然初春的天气还多少有几分寒冷,但是韩王然的心情看上去还是颇为不错的,脸上挂着几分笑容,正在和身边骑马随行的靳黈聊天。
“上将军,赵王这次欲令三晋结盟,复当年魏文侯故事,汝觉得那魏王圉可能答应否?”
作为一国的国君,又是精通权术之道的申不害派传人,韩王然当然一眼就看出了赵丹会盟目的——事实上赵丹也并没有想要隐瞒。
靳黈摇了摇头,道:“此国家大事,臣如何知之?还请大王恕臣之无知。”
靳黈这句话并没有让韩王然感觉到恼怒,恰恰相反,韩王然的嘴角反而闪过了一丝笑容。
对于韩王然这么一个擅长玩弄权术的君王来说,他巴不得自己所有的下属统统都是提线木偶,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命令行事就可以了。
靳黈就很符合韩王然的这种要求。
于是韩王然面带笑意的对着靳黈说道:“上将军但说无妨。”
这世道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人想要天天和韩王然说话,但是韩王然偏偏不喜欢听。而靳黈明明不想说话,可韩王然却偏偏要听靳黈怎么说。
靳黈想了想,道:“前不久那魏无忌受赵王指使杀晋鄙夺权救赵,魏王圉必定对此深恨之。故以臣之见,此番三晋盟会想来难成,但赵韩之盟当可无忧。”
韩王然闻言微微一笑,对着靳黈道:“上将军,寡人之见,与汝正好相反。”
靳黈好奇道:“莫非大王认为此番三晋会盟可成?”
韩王然笑道:“自然可成。想那魏王圉,不过一志大才短之辈也,魏国在其治下不但无复兴之相,反日渐衰落,此岂非魏王圉之过乎?反观那赵王丹,年轻有为,率赵国破强秦于长平,其人远胜魏王圉多矣!故此番盟会,魏王圉必不能违赵王丹之命也。”
靳黈点了点头,道:“大王所言极是,臣远不如大王矣。”
韩王然洋洋得意的捋了捋胡须,畅快的笑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韩王然才再次开口,对着靳黈说道:“上将军,以寡人之见,此番中牟之会,或为寡人与韩国崛起之良机也!”
韩王然的语气极为肯定。
······
相比于韩国车队这边的欢快气氛,另外一边的魏国车队气氛显然就要差得很多了。
魏王圉一脸阴沉的坐在自己的马车之中,止不住的长吁短叹。
“哼,那赵丹不过一竖子,既然如此威胁寡人,简直可恨!”
魏王圉的恼怒是有理由的。
老实说,在听到这个什么劳什子中牟三晋之会的时候,魏王圉的心中是非常抗拒的。
抗拒的最大原因当然就是因为魏王圉心腹大将晋鄙的死。
虽然说晋鄙是被魏无忌所杀,但是魏无忌为什么要杀晋鄙?还不是因为赵国长平的这档子破事!
所以魏王圉的怒火有一半是针对魏无忌,而另外一半则是冲着赵国来的。
除此之外,赵国的使者也是非常的嚣张,直接就对着魏王圉丢下了一句话:“吾王有言,三晋本为一体,若大王不愿与赵韩会盟,便是赵国之敌!大王尽可思之。”
当时魏王圉就被气坏了。
看看,看看这赵丹小儿的无耻嚣张嘴脸!
汝赵丹小儿莫非以为如今赵国成为天下霸主之一,汝便可以为所欲为不成?
在赵国使者离开后,魏王圉气得砸烂了手边所能够找到的所有东西,然后破口大骂了赵丹整整两个时辰,再然后···
再然后魏王圉就乖乖的来赴会了。
好吧,作为天下霸主,拳头比魏国更大的赵国确实是能够为所欲为的···
尤其是在另外一个老牌霸主秦国刚刚被赵国干翻的情况下。
所以无可奈何的魏王圉就带着一肚子的火来了。
魏王圉的怒火被一旁和魏王圉同车而坐的龙阳君高基尽数看在眼里。
高基叹了一口气,伸手握住了魏王圉的手,温声道:“大王不必发怒,待到盟会之时,基便是拼得一死,也要让那赵王丹知晓魏国并非能够任其欺辱!”
魏王圉被吓了一跳,赶忙抓住高基的手连声道:“龙阳君万万不可!君虽高义欲为寡人赴死,但寡人又怎能缺君相伴于侧?此事万不可行!待到见那赵王丹之时,寡人再与他慢慢分说便是。”
···
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魏王圉的车队朝着面前的中牟宫城缓缓而去。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零三章 赵丹喊出来的响亮口号(第一更)
就在两支车队渐渐临近的时候,赵丹站在中牟城的宫城之上,也正在凝视着这两支车队。
在赵丹的身后有着不少赵国大臣将军随行,而距离赵丹最近的,乃是老将庞煖。
确切的说,是赵国南军中郎将庞煖。
南北两军作为赵国的京师兵部队,乃是赵丹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自然需要大将坐镇,乐乘和庞煖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由于中牟城就位于赵国南长城西边,所以这一次中牟之会的保卫部队就是庞煖所率领的南军。
但赵丹和庞煖所聊的并不是关于这一次的中牟之盟,而是关于另外一个人。
一个此刻并不在此地的年轻人。
赵丹对着庞煖笑道:“庞将军,以汝之见,这李牧未来可成大器否?”
庞煖想了想,道:“此子虽年轻却果决,且颇为聪敏,未来必定不可限量。”
庞煖顿了一顿,有些不解的说道:“只不过臣有一事不明,大王为何不将其招入南北军之中呢?”
赵丹笑了一笑,对着庞煖说道:“寡人自有安排。”
庞煖点了点头,但是脸上的表情显然并不是那么信服,甚至有些疑惑。
在这位老将看来,赵丹既然能够主动问起这个叫李牧的年轻人,显然是对于这个年轻人极为重视的。
既然对他如此的重视,那么为什么不把李牧调到更加精锐的南北军之中,而是让李牧继续待在边塞呢?
庞煖摇了摇头,决定不去管这件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廖贤出现在赵丹的身后:“大王,魏王和韩王已至。”
赵丹点了点头,转过身来:“且去迎接一下吧。”
片刻之后,在中牟宫城的正殿面前,赵丹见到了韩王然和魏王圉。
首先来到的是韩国车队。
韩王然衣袖飘飘自车上走下,面目含笑,虽然说整个人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的味道,但一双眼睛中不时闪过的精光却不免给让人觉得有些奸诈的感觉。
只见韩王然对着赵丹笑道:“数年不见,赵王风采更盛,实在是可喜可贺。”
这并不是赵丹第一次见到韩王然,在之前韩婉出嫁的时候赵丹就已经和这位韩国国君会过面了。
所以赵丹也同样含笑回答道:“此番三晋之盟,还要仰仗韩王多多助力才是。”
听到赵丹这么一说,跟在韩王然身后的那些韩国大臣脸色不自觉的就好了不少。
虽然说韩国人都很清楚这一次其实就是来认赵国做大哥的,但问题是大哥也有很多种,像赵丹这样的大哥看上去似乎就是那种很好说话的大哥,比起秦国那种动不动就要揍你两拳的大哥想来应该是要好好伺候一些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如今的赵国王后韩婉也是出自于韩国,赵丹说起来是韩王然的妹夫,所以韩国人多多少少也将赵丹看成是半个自己人。
就在这个时候,又是一阵车轮滚动的声响伴随着马蹄声而来,魏国的车队也到了。
魏王圉面无表情的走下马车,十分僵硬的开口:“赵王。”
魏王圉看上去好像还比较冷静,但是不时乱转的眼珠以及脸上时而一闪而过的怒火,还是暴露了魏王圉心中的情绪。
赵丹看成魏王圉这副恼怒但却又不敢发作的模样,心中也是暗自好笑。
这位魏国国君如此的沉不住气,可不是一个优秀国君的表现啊,也难怪有魏无忌这样的不世大才却都用不好了。
赵丹笑了一笑,对着面前的这两位国君说道:“两位大王,请进吧。”
说完这句话之后,三人便一同登上了台阶,朝着台阶之上的正殿走去。
大殿之上早已排好座次,赵国使团理所当然位于上首,而魏国使团则位于下首右方,韩国使团位于下首左边。
等到三方全部落座之后,赵丹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魏王、韩王,当今之世,实乃大争之世也。诸国征伐不休,黎民遭苦受难,此非三晋之福,更非天下之福!故此寡人欲建三晋之盟,以平息天下纷争,不知两位大王意下如何?”
做大事情,一个响亮而能够鼓动人心的口号是必须的。
比如说美帝经常说的“自由世界”,又比如说苏联喜欢提的“解放全人类”,还比如说齐桓公吕小白的“尊王攘夷”,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有人说这叫当了xx还要立牌坊,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开国伟人曾经告诉过我们:“宣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们不去发声,敌人就会替你发声。”
宣传阵地被敌人占领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举个例子,在后世赵丹穿越之前,网络上常有人鼓吹什么西式“民主自由”,好像全世界都搞什么民主自由这个世界就能够真的太平了。
但是这些人并不知道的是,在冷战时期美帝西方阵营的口号是“自由”,而“民主”则是苏联阵营的口号。
换句话说,如果有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拿着喇叭在纽约或者华盛顿宣传“民主”的话,那么很快就会有fbi和cia之类的组织拿着手枪和手铐来请他进小黑屋聊天了。
1...6667686970...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