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这是寡人的孩子。
如果说一直以来赵丹都对这个世界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的话,那么当这个孩子真真切切的出现在面前之时,赵丹才蓦然惊觉这一切都并非虚幻,自己的的确确是穿越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并且成为了这个世界中真实的一员。
这种感觉很好,很踏实。
也就在这个时候,婴儿的眼睛突然微微张开了一丝缝隙,看到了赵丹。
下一刻,婴儿大声的啼哭了起来。
赵丹忍不住汗了一下,将婴儿又交回给了宫人,叮嘱道:“好好照顾。”
自有乳娘将婴儿抱到一边哺乳。
赵丹来到了床榻之前,看着躺在榻上的王后韩婉,微笑道:“皇后辛苦了。”
韩婉的脸色看上去有些苍白,显然是因为生产所致,但是她的一张俏脸上却依然充满了满足和喜悦的神情,对着赵丹低声说道:“多谢大王关心。”
赵丹在塌边坐了下来,握住了韩婉的手,微笑道:“这段日子,王后便好好歇息吧。”
两人又说了几句体己的话。
突然间繆贤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赵丹看了一眼繆贤,开口问道:“繆卿,可是有事发生?”
韩婉见状便十分体贴的对赵丹说道:“大王既然有事,那么便先去处理罢。”
赵丹点了点头,又嘱咐了韩婉几句之后才站了起来,跟着繆贤走出了大殿。
“何事?”
繆贤低声道:“大王,苏代已然自大梁传来回信。”
“哦?”赵丹眉毛一挑,问道:“情况如何?”
看着繆贤脸上的表情,赵丹感觉繆贤带来的应该是好消息。
果然就听繆贤说道:“根据苏代之回报,魏王圉已然将段干子官复原职,原先被打压的段干子一党也多被重新启用。”
赵丹闻言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如此甚好,甚好!”
对于魏国方面,赵丹还是相当重视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魏国都算得上是三晋联盟之中的第二把手,实力在整个战国七雄之中都算得上颇为不弱。
能够将这样的一个国家牢牢团结在赵国周围给赵丹当免费打手,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想要让魏国心甘情愿得当赵国的小弟,单单凭借实力去压迫,显然并不是一个太好的办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压迫得越深,将来魏国反弹的力度自然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魏国是根本不可能为赵国前驱的。
所以想要牢牢的掌控住魏国,最好的可能性当然是让魏国分裂成几个小国,不过目前来说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的。
那么就只能够退一步,让魏国的政坛之中分裂成几股势力,你死我活的那种。
这样不但能够让魏国陷入严重的内耗,而且也方便了赵丹对魏国的政局走向施加影响。
哪一派在内斗中衰弱了,那么赵丹就可以出手帮一把,继续维持魏国政坛的平衡和内斗。
说白了,这就是凭借着赵国霸主的实力去干涉魏国的内政。
这种手段其实也不是赵丹的原创,在穿越之前的那个世界,美帝玩这一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天天吃饱了就干涉他国内政,几乎所有像样一点的国家背后都被美帝干涉过内政、下过黑手。
如今赵丹既然也已经是古代霸主,那么借鉴一下现代霸主的做法不是很正常的吗?
现代史也是史,又不是说只有古代史才能以史为镜!
但是紧接着,赵丹又从繆贤的口中得到了一个并不算太妙的消息。
“大王,根据陶郡刚刚传回来的情报,陶邑已然被魏无忌所占领!”
“什么?”赵丹愣住了。
竟然如此迅速?陶邑可是大城,照理来说起码也能坚守半年一载的吧。
繆贤解释道:“魏无忌并非用武力攻占,而是劝降成功。”
赵丹不由哑然。
但是想想也正常,毕竟秦国现在同时在楚国和河东两线开战而且情况都不算太乐观,对于陶郡根本就是有心无力,完全顾不上。
在这样被重重围困而且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投降就是一种虽然无奈但却很容易被接受的选择了。
一想到这里,赵丹的心中就微微有些不爽。
虽然赵丹成功的让段干子重获魏王圉信任,算是狠狠的扯了一把魏无忌的后腿,但是魏无忌也攻占了陶郡,让魏国变得更加强大了几分。
一来一回,这一波赵丹和魏无忌的隔空交锋,其实大家也就算是打了个平手。
赵丹砸了砸嘴巴,轻轻的哼了一声。
魏无忌啊魏无忌,汝不愧是大名鼎鼎的信陵君,寡人果然还是有些小看你了。
不过等到下一次,汝再想要跟寡人来上这么一次平手,那便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了!
战国赵为王 第三百零一章 赵丹要开幕府?(第三更)
由于孩子的降生,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赵丹的心情都非常的不错。
这一天早上,一位年轻的、身着绛色官袍的士子出现在了龙台殿中赵丹的面前,朝着赵丹躬身行礼:“臣见、见过大王。”
这名年轻的士子不是别人,正是荀况的两大得意门生之一,最近刚刚被赵丹任命为赵国侍中的韩非。
侍中侍中,随侍宫中,因此韩非出现在赵丹的身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说实话,赵丹每一次看到韩非,心情都会变得更好一些。
这可是韩非子啊,现在居然成为了寡人的侍中……哼哼,寡人简直是太厉害了!
所以赵丹在看到韩非之后,就对着韩非笑道:“汝来得正好,走,随寡人要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韩非慌忙应了一声,跟上了赵丹的步伐。
老实说,在听到赵丹的这句话之后,韩非子的心中多少也有些好奇。
在这些日子的接触以来,韩非对于赵丹的佩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除了因为赵丹能够率领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这个非常实际的原因之外,更因为在这段日子以来的朝夕相处之后,韩非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能够在赵丹的身上找到和韩非颇多相同之处。
许多还在韩非脑海之中徘徊的想法,已经在赵丹的手中得到了实现,许多韩非的脑海之中甚至还没有想清楚想明白的东西,在跟在赵丹身边之后却又渐渐的开始变得明晰。
可以这么说,虽然仅仅跟在赵丹身边一段时间,但是韩非所获得的收获,绝对不比跟随恩师荀况身边学习这么多年的收获要少,甚至可能还更多一些。
因此韩非看了赵丹的这副模样,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
能够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大王如此兴致盎然的地方,那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韩非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在赵国的宫城之中并不是只有龙台和凤台这么几处宫殿,还有许多的偏殿用来作为平日的办公之用。
过了片刻之后,赵丹就带着韩非来到了一处偏殿面前。
韩非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座偏殿。
在不久之前韩非某次随着赵丹路过此处的时候这里还是十分的偏僻冷清空无一人,但是今天到来的时候这座偏殿外面却已经有了宫廷侍卫把守,并且在偏殿的大门上还摆放着一块牌匾,上书三个大字——“参谋处”。
“参谋?”韩非盯着牌匾上这几个字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赵丹一马当先,迈步走进这座参谋处的大门之中,韩非不敢怠慢紧跟其后。
在参谋处之中,早已经有不少人落座,在见到赵丹之后这些人便纷纷起立,朝着赵丹恭敬行礼。
“见过大王。”
赵丹微微点头,走到最上首早就已经预留出来的落座,韩非在赵丹的身边也捞到了一个座位。
在坐下来之后,韩非才有机会打量一下周围坐在大殿之中的人群。
然后韩非就发现了一个事实——
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
就在韩非还沉浸在惊讶之中的时候,赵丹已经开口了:“诸位可知道今日寡人招诸位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没有任何一个人开口说话。
很显然在场的这些人,对于赵丹之所以为什么将他们召集到这里,在心中多少都有些莫名其妙。
赵丹却继续开口道:“今天之所以请诸位来此,主要是希望诸位能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参谋战事。”
在场的主人一听这句话,这才明白了过来。
韩非子的心中忍不住就嘀咕了一声:“原来大王的意思是想要设立一个幕府?”
幕府,这是一个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的制度。
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然后就是如今战国的养士,都可以看做是幕府制度的雏形。
真正开创幕府制度的,主要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以及之后的秦朝。
当时正是封建官制体系草创时期,分工不细,机制不完备,各级长官难以单独完成朝廷赋予的职守。于是,三公郡守开府自辟椽属、令史以为辅佐差使,就成为一种制度而保存下来。
虽然说是秦的开创,但是由于赵国的制度实际上和秦国颇为相似,因此赵国同样也有幕府制度,不单单是几名赵国重臣,地方郡守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幕府和属官,不过规模甚小。
这些属官,初为官内编制,但在实践中逐渐与正规职官有别,在地方上更为明显。
西汉州刺史为朝廷派出巡察郡国的官员,不能像郡守那样设置开府。一个刺史统数郡国,照顾不过来,遂“皆有从事史假佐”(《后汉书·百官志》),人员大多由刺史自己招聘。
东汉时,刺史正式成为州级行政长官,更有了“皆自辟除”僚属的权力,幕僚机构随之膨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官制紊乱,政治动乱,幕僚职能空前活跃,使幕府制度发展成熟。参军、记室、军师、主簿等幕称的出现,标志着不同于正官系列的幕僚机制在分工、职能方面趋于细化完善。
汉代,三司(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开府,到了魏晋,凡有将军或持节都督等诸军事头衔而开府仪同三司者,不计其数,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现象也逐步达到顶峰,甚至幕府成为取代中央的霸府,并转换成新王朝的行政中枢。
隋、唐统治者一度废禁自辟幕僚制度,但此后仍延续下来,并日趋完善。唐代节度使幕府编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认无编制限额的惯例。
宋代中央对幕府制度限制较严,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大量幕职编入正官。凡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幕职官由中央任命。
这意味着幕府直接向中央政权负责,又有监督主官的职能,是幕府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金、元、明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基本上采取了宋代的做法。
清代的职官制度更加完备,职官的分工细化,由国家委派幕职的制度已无存在意义,于是,幕僚又变为私聘。
而且被聘入幕者不必拘于出身德行,入聘后的地位,既非正官属吏,又无固定的任期和按品级规定的薪俸。
他们只是各级幕主处理政务公事的智囊和代办,一般称师爷或老夫子,其主要职掌是刑名和钱粮两项。
清代幕僚的地位,已不能像古之长史参军那样与正官相提并论了。
说来有意思的是,幕府制度后来被某个东瀛小国学了去并一直沿用多年,以至于到了现代竟然被某些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蠢货们以为“幕府”这个词语乃是一个舶来品,简直贻笑大方。
在韩非子看来,既然赵丹突然搞出了这么一个参谋处,估计也就是一个换了名字的幕府罢了。
但下一刻,赵丹的话又击碎了韩非子的想象。
“但请诸位注意的是,寡人所设此参谋处,并非幕府也!”
战国赵为王 第三百零二章 参谋的意义和韩非的机会(第四更)
赵丹说的是实话。
如果要弄一个幕府的话,那么直接就叫幕府好了,还叫什么参谋处,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再说了,作为赵国的国君,赵丹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弄什么幕府。
这个参谋处对于赵丹的意义来说就是参谋,纯粹的参谋。
孙子兵法有过一句举世闻名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从表面上去理解的话,就是突出了对侦查和情报的高要求并阐明了这两者的重要性。
但其实这句话,尤其是“知彼”这两个字也可以从另外的一个方面去理解。
什么叫做知彼呢?
在赵丹看来,知彼不仅仅代表着对敌人行踪和情报的了解,同时也代表着对敌人心理的掌握。
比如说,敌军的将领在什么情况下会进攻?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后撤?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犹豫不定?什么情况下又会拼死一搏?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的话,那显然也是属于知彼的一种。
心理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战争中却往往有着颇为重要的作用。
在过往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史上,对敌人心理方面,通常是靠着领兵大将猜测来做出的。
比如说在著名的桂陵之战中,齐国的鬼才军师孙膑就是因为掌握了魏国大将庞涓急于回师救援大梁城的心理,才能够在半路设伏,最终以逸待劳大破魏军。
如果换成是另外一个不如孙膑的将军去领兵的话,那么这一场战就不一定能赢得这么漂亮,甚至都未必能赢了。
在赵丹看来,这种过度倚仗将领个人能力的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也非常的不稳定。
这就是赵丹之所以要设立参谋处的初衷了。
通过这个参谋处,赵丹完全可以在事先就对战场进行推演,根据获得的情报来预判出敌军的进兵路线、防守方针、奇袭路线等等诸多可能性,然后再逐一根据这些可能拟定出赵国方面的应对方案。
在这样的推演过程之中,赵国非常容易就能够察觉到敌军最有可能在战场上所采取的策略和方针,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制。
最理想的状况下,在大战开始之前参谋处就应该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并做出相应的方案。
这样一来,赵国的敌人们无论采取任何行动都不会出乎赵国的意料之外。
而且就是碰到了什么奇招,赵国的领兵将军也能够凭借着参谋处一开始就制定好的应对计划来见招拆招,不至于被打得手忙脚乱最终崩盘。
在这些参谋们群策群力的帮助下,无论是哪一名赵国将军领兵,都能够保证不会做出那种非常脑残的决定,而且也不会被敌人用奇招一下子,由此一来赢得战争的几率也会大大提升。
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不是吗?
所以这些参谋们也不会和幕府之中的幕僚那样有什么实际的官职和官位,只要负责天天在这参谋处之中推演战局就行了。
这就是参谋处不同于幕府的地方。
之所以将参谋处设在宫中而不是直接设在前线,主要是因为赵丹考虑到这毕竟是一个新的机构,一下子在河东之战这样的大战中抛出来的话不确定性有点大,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毕竟认真说起来的话,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纸上谈兵啊。
所以赵丹决定先在宫中试验一下,等到参谋处真的做出了一些成果,然后再凭借着这些成果来说服军队将领们,接着在军中推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其实是赵丹根据后世的参谋制度所弄出来的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赵丹还希望在未来能够设立一个大参谋部,在开战之前对于赵国战争的方方面面都事先进行推演,真正做到不仅是行军打仗,更连后勤供给,兵员征调,装备铸造等等所有和战争有关的事情都做到事无巨细皆有准备方案的地步。
当然了,饭要一口口吃,事情也要一部部做,赵丹也不是那种什么都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的人,所以先从一个小小的参谋处开始做起无疑是一个比较保险的选择。
而如今被赵丹所弄到这个参谋处的,主要就是一些这阵子来投奔赵国、并且在初步的筛选考察之后证明确实是有一定才能的士子们。
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另外的考验,参谋处本来就是一个各种各样想法天马行空的地方,思想的碰撞之下肯定会让出色的人脱颖而出。
赵丹在阐明了参谋处的作用之后,在场的人纷纷点头表示了解,心中既有失望,同时也有着高兴。
失望当然是因为这个参谋除了建言献策之外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力,而高兴则是因为赵丹已经说明了只要参谋处的表现够好,那么未来赵国的战争都有希望在参谋处的建议下进行!
虽然说在场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并不代表着参谋处就能够领导一次战争了,但是想想吧,通过自己的意见来左右一次大战的走向和结局,不同样也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吗?
赵丹在将一切都交待清楚之后,就回头对着身后的韩非道:“韩非,日后这参谋处便由汝来负责吧。若是又任何重要想法,汝记得立刻呈于寡人面前!”
韩非心中惊讶,这才明白了赵丹之所以特地在来此之前特地告知自己的原因。
这一下韩非也是激动不已,立刻就附身拜倒:“臣、臣谢、谢过大王。”
在这之前,韩非虽然领着一个侍中的官职,但是却并没有任何的实职,也就是每天除了跟着赵丹东奔西跑之外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干了。
虽然韩非其实并不排斥当赵丹的跟班,因为当跟班也能够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从韩非心底来说显然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如今,赵丹终于将这个机会摆到了韩非的面前,也就无怪韩非会如此的激动了。
赵丹看着一脸兴奋的韩非,嘴角也忍不住露出了几分笑容。
对于韩非的理论水平,赵丹向来是不怀疑的,但是韩非这个人具体的能力如此就还得考察一下。
毕竟在历史上韩非入秦之后并不得志,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表现能力的机会就被自己的师兄弟李斯给搞死了。
于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赵国大参谋部的前身参谋处,就在今天正式挂牌成立了。
也正是在同一天的下午,繆贤匆忙无比的出现在已经回到龙台处理政务的赵丹面前,说话的时候语气之中带着明显的焦急之意。
“大王,南方急报,楚国人——败了!”
战国赵为王 第三百零三章 楚国要崩?(第一更)
“楚军败了?”赵丹一听这句话,心中就是一惊,忙道:“具体情况如何,速速道来!”
从繆贤的神色之中赵丹就明白了,楚国遭遇的一定是一场很惨重的失败。
这让赵丹忍不住有点想要吐槽。
这些楚国人,抵挡不住白起也就算了,毕竟白起这家伙本身就是属于开挂一般的存在。
可是现在,楚国人居然连王龁和王陵都抵挡不住了吗?
战国南天霸的威风呢?
荆楚男儿的血性和拼搏精神,都特么丢到爪哇国去了?
面对着赵丹的追问,繆贤的脸上露出了苦笑的神情:“回大王,数日前齐国大将匡梁率领二十万技击之士示敌以弱,诱使楚国春申君黄歇主动出击,大破楚军于兰陵,一战歼灭和俘虏楚军七万人以上。如今黄歇率领残部退守彭城,又被匡梁乘胜追击将彭城彻底围困,彭城已是危在旦夕。”
“什么?”赵丹再一次的瞪大了眼睛,脸上的震惊之色更浓:“汝说齐国人击败了黄歇?”
繆贤十分肯定的点了点头。
赵丹这一下子就更加的无语了。
你说你楚国打不过秦国也就算了,这连一个齐国都打不过那是在搞毛啊!!
赵丹衣袖一挥,大步跨上马车:“速回龙台,再召诸卿前来议事!”
赵国四大臣很快齐聚龙台。
面对着这最新情报,大臣们的脸色都不是太好看。
虞信第一个开口道:“大王,如今楚国败北于兰陵,则东路已无法阻止齐国西进,彭城陷落、陈郢被围已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之事。”
赵豹也道:“楚国西线景阳所部原本就已经被秦军两路夹攻,若是再传来陈郢被围之消息,那么西线楚军亦必定是兵败如山倒。”
赵丹听着几名大臣的分析,手指不停的敲着桌子,脸色凝重。
在这场大战爆发以来,赵国之所以能够不急不忙的调兵遣将进攻秦国,就是因为有着楚国这个肉盾一直在前面扛着伤害。
可现在楚国突然开始崩盘,这种情况就不是赵丹和赵国所希望看到的。
你说崩就崩吧,慢慢崩让寡人有点时间来反应也行啊。
就算要崩,你也得先等三晋联军彻底拿下整个河东郡再崩啊。
可是现在楚国的样子,看上去简直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崩我就崩到底啊。
坑爹啊!
赵丹想了想,开口对着面前的众位大臣们问道:“以诸卿之见,楚国是否会在近日和秦、齐两国媾和?”
赵胜道:“以臣看来,如今楚国形势不利,楚王必生媾和之念。”
这其实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仗打输了,那不割地赔款还能怎么办?总不可能等到人家攻破了首都再求和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