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开元情诗与剑榜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庆二年

    不要说给她一个抄孟浩然诗的绍生当参谋了,现在让孟浩然活过来,也只能和王昌龄五五开吧

    嗯,不对,孟浩然也写不了边塞诗,十零开没悬念……

    输并不可怕,莫名其妙地输给易丝儿这种文盲,才叫可怕!

    就在幽怨异常之时,三楼上又飞出一架小恶魔纸飞机,笔直地冲她飞过来!

    而且这一次,没有再转弯!

    刘昭阳展开纸飞机,眼前也是大亮!

    上台接着易丝儿那一句唱道:“

    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慷慨雄奇,波诡云谲!

    是啊,王昌龄自己对自己的诗,他还能对不好吗

    上下一体,无懈可击!

    场下响起了开赛以来最热烈的掌声!

    给大爷跪了!

    也不止一个观众猜出来,这等诗句必然是出自他们那位名扬天下的父母官的手笔!

    这等诗,非高适高达夫,李白李太白,王昌龄王少伯——写不出来啊!

    王大叔自己也是洋洋得意,笑容可掬地看着陈成——把难题抛给了他。

    写啊,你再写啊,我就看你能写出来什么,能对得上老夫的雄诗!

    小陈气得牙痒痒,可又无可奈何!

    这种鸡贼的“犯规”方法王大叔是跟他学的,大漠边疆的话题是他自己引出来的,甚至连这只救对手于水火的纸飞机都是自己亲手折的!

    可为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让两个对手都如有“神”助,来为难自己吗

    看着“是非不分”的王大叔,小陈格外委屈,可仍然要抓紧时间给下面的季兰姐姐出主意:

    光凭季兰姐姐,怎么会是“老奸巨猾”的王大叔的对手呢

    小陈写的时候,王大叔还探头探脑要看他写得啥,小陈还小气地遮着不让他看。

    王昌龄更乐: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啊!

    这拖这么一小段时间,意思在哪

    李季兰登上台,心情很忐忑,就像小陈写的时候一样忐忑!

    对手是王大叔,那能和那些虾兵蟹将一样吗!

    李季兰唱道:“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烟柳灞桥岸,明月照人来!”

    “接的不错!”王大叔点点头,原作者表示认可。

    王大叔那四句诗的意思,说的是玉门关外征战的人,面对大兵压境的困局——

    小陈写“烟柳灞桥”,应该是与原诗毫无关系。

    可是灞桥是历代出长安的人饯别的地方,而且都会折柳相送,以示“留”的依依惜别之情。

    玉门外的人,无法归家,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生入玉门关,再踏长安桥。

    所以他们只能在想象中看到那样的情景:

    汉家使节踏着月光,顺利回到长安,向远在长安的天子回报了敌情。

    而天子“非常赐颜色”,马上就派来增援的大兵,解了玉门外的“单于之围”。

    所说,这“明月”,何尝不是边塞之人对朝廷美好的期待呢

    得到王大叔本人的小小肯定,小陈松了一口气,起码这一轮没有跌面子。

    &n




第169章 王维王昌龄围剿小陈!(两更第二更)
    当然,就小陈的亲身经历来说,春哥还算是里面比较准的。(春春:)

    易丝儿如此没羞没臊地哀求,让王昌龄十分为难:

    毕竟他想帮的是刘昭阳,并不想帮易丝儿呀!

    小陈见状,十分高兴:“王大叔,一女不事二夫,啊不,一脚难踏两船——也不对。总之,既然这个也想你出手相助,那个也希望你出手相助,依学生愚见,不如就此收手,两不相帮,如何”

    毕竟你是朝廷命官啊,虽然大唐律例不禁止官员与伎女来往,可传出去毕竟不好听吧!

    王大叔有些意动,可转而看到身边的王维,灵机一动道:“摩诘,我有个不情之请——”

    王维满脸问号,小陈刚刚的“不情之请”自己还没说出口呢!

    “你来助这女娃儿如何”

    王维:“……”

    王昌龄的锅,却让别人来接……

    “是吧是吧,人家女娃还说了一句什么什么‘佛’的,显然对佛法也很是向往的,摩诘何不指点迷津于她呢!”王大叔循循善诱。

    陈成:“……”特喵的“送佛送到西”算哪门子的佛法……

    王维仍想婉拒来着,王昌龄高呼一声:“好,你等着!”就这么答应了下来。

    王维见事已至此,也不好拂了他的雅兴。

    陈成:“……”你自己跑出来给我捣乱还不够,还让王老师也站到我的敌方阵营去……

    王昌龄笑道:“你且不要管楼下那三个女娃如何——咱师徒三个,自写咱们的!若是最终联得一首好诗出来,当不失为一桩美谈哩!”

    他这么一说,王维也觉得有理,只看他们各显其能,他作为一代宗师,也有点心痒痒。

    他倒不是完全的山水田园诗人,毕竟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之句嘛!

    小陈又苦起了脸:都怪自己刚刚那么嚣张,把两个老师的好胜心都激发起来了!

    口上道:“以弟子之能,哪能与两位老师相匹敌!不设立联句的长度,一直对下去,您二位的诗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绝,我可要无言以对啦!”

    “好!”王大叔觉得说得也是:“那咱们就以三句为限!嗯,三句有点少!四句吧!”

    看着王大叔生怕不够过瘾的样子,小陈又有些好笑,答道:“一言为定!”

    心想只要不拼光底裤,自己还是能“负隅顽抗”一下的。

    三人说好几句内分出胜负,时间也的确不早了,便直接开始。

    王维需要接小陈那一句的后面写,稍作思忖,便写好了句子,交给陈成。

    陈成虽然满心不乐意,却还是将王老师的诗稿折好,放飞了下去!

    易丝儿各种拖延时间,更是自己发明出了“现场求助”这一选项,历届花魁大赛都未出现,堪为奇葩。

    见她上台,观众们再此送上嘘声,可她自己得了妙句却十分喜悦,唱道:“

    烟柳灞桥岸,明月照人来。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这首说的是,在灞桥边遇到了故友,被请下马喝了一杯美酒,想问问你是要归往何处呢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寥寥几个字,没有任何来龙去脉,也没有说明故人究竟是去的哪里,可偏偏王老师截取的“下马饮酒”的这个片段,让人浮想联翩,故友相逢,乍惊乍喜,又惆怅莫名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

    这位故人,可能是往山中隐居。

    可能是要去塞外征战。

    可能是功成名就,正要衣锦还乡。

    这些都是留白,任由读者自己去想了!

    此诗一出,观众们对易丝儿的恶感竟然减轻了许多,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鼓掌起来!

    客观地说,易丝儿唱得还蛮好听的啊!

    要不然也不会是昨晚金曲联唱的冠军了!

    之前真的是词不行啊!

    三楼上的小陈脸苦了一层:

    他不怕王老师吟特别华丽的诗,就怕他来这种“平平淡淡”“见微知著”的诗啊!

    &



第170章 小陈先下一城!(第一更)
    两位师长出难题考他,他必须要立即给予回答,没有时间给他细细揣摩。

    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默念“信春哥得永生”的六字箴言,小陈也是刷刷数笔,一挥而就。

    王维王昌龄皆是目送小陈的纸飞机飞出,感兴趣他是怎样应对的。

    等李季兰稍稍准备后,从她口中便流出了小陈的最新力作:“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思君如满月,逐夜见衰微。”

    “大妙!”王昌龄还没等李季兰唱完,便高声喝彩道!

    王维也微笑颔首,表达赞许。

    你追寻名山而去,在这之后,我很难再见到有你这种清白高尚情怀的人了——

    到时候思念你的心情,就好像十五的月亮,自此日之后,月亮只会越来越衰微残缺,再没如此圆满的时候!

    王大叔故意写流水账的句子来刁难小陈,可是偏偏他的那句“清辉”却成了双关之语,点睛之笔!

    既可以指人品德的“清辉”,也可以指月光的“清辉”!

    高尚君子的离开,不正如那团团圆月,其“清辉”在逐渐减弱吗!

    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奇特,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当然啰,这并不是小陈的原创,两位师长能在诗没念完就觉得这句续得很好,是因为此句出自故宰相张九龄先生的名作《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正是借了张丞相对于“清辉”的妙用,所以两个人一听便忍不住叫好!

    既为了张丞相的巧妙构思,也为了陈十一郎的机敏头脑!

    嗯,看来张丞相是真的很擅长写“月亮”,陈十一郎也真是——会“借鉴”别人的诗啊!

    只是这种“借鉴”,王大叔和王老师不但不鄙视,反而很欣赏,这就是一种传承啊!

    陈十一郎虽然未曾拜入张九龄门下学诗,可是九龄公的确是小陈创作生涯中的一位重要的领路人了!

    而且,九龄公这首诗,也不是原创,也是从古人诗句中发展衍生来的。

    《自君之出矣》,本就是汉代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

    自君之出矣,

    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

    长闻呜咽声。

    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只是比起徐干的比喻,张九龄的比喻似乎更加巧妙一点——

    但这比喻也未必全是他自己的功劳,刘昭阳小姐今天一直痴迷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张丞相用月亮的“瘦”来指代人的“瘦”,估计有所借鉴。

    只是借鉴《行行重行行》比他借鉴得更明显的是宋代的柳永,再读一遍,是不是完全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既视感

    再延伸一下,徐干的《室思》已经够古老了啊,可他仍然是对古人的继承和发展,《诗经卫风伯兮》就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

    所以徐干老哥是抄《诗经》的!

    可是另一位叫做司马迁的老哥,更加会抄,他不写诗,只用一句“女为悦己者容”就完全概括了你们这些乱七八糟的诗的所有!

    太史公果然是字字珠玑呀!

    总而言之,就是说,中国的诗文,自古以来就是你抄我,我抄你,有的人抄得高妙,已经超越原作的水平,那原作反而被比下去了。

    这也是大家记住了柳永,记住了张九龄,记住了司马迁的原因。

    二王两位师长,也希望作为他们子侄的小陈能被这样记住——他俩本身肯定必为世人铭记,几乎没有悬念的。

    尽管目前的小陈,还处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阶段。

    “这一句你投



第171章 小陈瞎胡闹,大叔不着调(第二更)
    后来翟公官复原职,众宾客再次登门求见。这令翟公倍感世态炎凉,就在门上写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是的,这几句话经常出现在传统相声《托妻献子》中,郭德纲就经常用这句话来说明他与搭档于谦、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之间过命的交情。(以至于昔年不读书的小陈还以为这句话是郭德纲说的,郭老师到他们酒店下榻时还找“文化偶像”要签名来着。)

    翟公的经历,一模一样地发生在张九龄身上,昔年他执掌天下权柄,李隆基面前也敢屡屡顶撞,门前的确是各种求他办事的人——只是张相公比起李相公(李林甫),向来都有原则。

    一旦他后来失势,被贬谪离开长安,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一下子都没有了。

1...6061626364...1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