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猛子
天子一听,哦,原来这么回事,这个豹子火烧火燎的催个不停,把招抚的事做得象真的一样,原来都是为了骗人啦。他心里顿时舒坦了。这一上午,他都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对付大臣们的纠缠以保住自己的万金堂。这时天子心情一松,情绪也兴奋起来,就象自己刚刚赚了几十亿钱一样,很有兴趣地看着太尉大人站在朝堂上大发脾气。
但朝中有些大臣不上崔烈的当。许相就笑眯眯地望着崔烈,心道,你说李弘是骗人就是骗人啦,我看他根本就是来真的。好啊,你既然敢在朝堂上公然欺骗天子和众臣,我就帮你一把,等李弘到了屯田要钱的时候,我看你如何收场。我看你这太尉也是做到头了。
皇甫嵩和卢植一听,头都晕了。这招抚的事本来是目前大汉国的头等大事,给太尉大人这么胡扯一气,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虽然通过招抚方案的阻力是小了,但后果很严重。后期的屯田怎么办?那可是一笔巨额费用,朝廷不出谁出?招抚的事情如果迅速谈妥,接着就是屯田,就是要钱。到时候天子和大臣们说,李将军不是就是在并州做做样子,骗骗蚁贼嘛,要钱干什么?还真屯田啊?
尚书台的一帮官僚站在那里望着愤怒的崔烈,哭笑不得。
崔烈好不容易骂完了,又意犹未尽的点名指责了几个下官,这才转身对天子奏道:“陛下,臣认为,只要是李弘上奏的招抚之议,统统诏令准行。臣还认为,陛下应该给蚁贼首领张燕一个大官,然后下诏全国各地,将并州招抚之事大肆宣扬,一来可以让天下人皆知陛下的浩荡皇恩,二来也可以打击蚁贼们的士气,三来还可以让流落各地的流民们速速赶往并州。”
“好,好,好。”天子闻言大喜,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并州的危难因张燕受抚而平,朕就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吧,诸卿以为如何?”
许相立即高呼道:“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啦!”
众臣中本来还有准备挺身而出劝谏反对的,但看到三公大人都带头高呼陛下圣明,那自己还说什么?算了吧,反正国库也没钱,不管太尉大人说的是真是假,最后并州屯田都是一场骗局,招抚自然也要失败,自己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也就跟在众臣后面高呼陛下圣明吧。
===
赵岐连番上书,极力要求到并州参予招抚和屯田,但天子此时已经不再关注这件事,他天天泡在后宫避暑纳凉去了。
这一天,冀州来了急书。幽州叛军在张纯和辽东属国的乌丸首领峭王苏仆延的带领下,攻占了河间国的高阳城。幽州刺史杨淳在撤退途中被乌丸铁骑伏击,全军覆没。现在幽州残部在骑都尉公孙瓒的带领下,已经退守到河间国治所乐成城,而叛军正在向安平国方向移动。
黑山黄巾军白绕的军队这时也冲过了冀州牧杨奇的阻击,正在向赵国邯郸急速前进。
天子大惊,急忙赶到尚书台。
“河间国能否保住?”
皇甫嵩摇摇头,说道:“陛下,当务之急,还是稳住并州的张燕吧。”
天子心痛的脸上变色,十分生气地说道:“朕不是已经同意了李弘的招抚之议吗?你们怎么还没送去?”
皇甫嵩不满地说道:“陛下那日下朝后直接去了后宫,小黄门蹇硕蹇大人随侍在陛下左右,根本找不到人。没有他点头,符节令无论如何都不敢在诏书上加盖主玺,这圣旨我们怎么送出去?”
天子给皇甫嵩顶了一下,心里更不痛快了。
“好了,好了,蹇爱卿就在这里,你们快办。冀州的事怎么办?”
卢植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这招抚使的事……”
“立即下旨,迁赵岐为并州招抚使。”天子不耐烦的挥手说道,“冀州的事怎么办?”
“陛下,这并州招抚到底由谁主持?”卢植追问道。
“这么多天了,你们还没有商量妥当?”天子怒骂道,“朕养你们干什么?就是天天吵嘴吗?反正这事就是骗人,你们这么认真干什么?没事吃饱了撑的。下旨,叫李弘主掌招抚所有相关事宜,他一个人说了算,骗几天是几天。改迁赵岐为护田校尉,主掌并州屯田,军屯民屯都归他管。他那么大年纪了,为了国事还要千里迢迢到并州,太辛苦了。这屯田的事纯粹就是子虚乌有,让老大人干,正合适,等李弘骗不下去了,就叫他回来。至于并州刺史张懿,叫他回雁门关避暑去,不要管太原和上党两郡的事了,没事添什么乱。”
卢植急忙问道:“陛下,那太原郡和上党郡的郡府……”
“还有什么郡府?蚁贼还没打到晋阳和长子,他们就跑到河东去了。下旨,把两府官吏给朕抓回来。”
“陛下,陛下,那老大人到了并州后,到底听谁的?”皇甫嵩急了,大声问道。
“你们这些死脑子,朕不已经说了嘛,所有的事都由李弘负责,老大人到并州后,谁的话都不要听,找个地方避避暑,一边凉快去,不要管李弘的事,随他一个人去胡扯。”
皇甫嵩和卢植顿时傻眼了。这事情给太尉崔烈一搅和,全变了,争来争去,最后还是李弘一个人在并州说了算。
“陛下,这样一来,行镇北将军李弘不就是总督并州军政了吗?”卢植无奈地说道,“他完全可以借口招抚的事,独揽并州政事。”
天子真的生气了,他瞪着一双小眼睛,扯着脖子喊道:“爱卿,现在不是并州的事,是冀州的事,是河间国的事,是我的河间国啊。冀州的事到底怎么办?”
皇甫嵩回道:“陛下,如今之计,只要命令刘虞率军赶赴赵国邯郸,坚决挡住白绕的叛军,不让他和张纯叛军会合。”
“你说什么?”天子奋力一拍案几,大声叫道,“不行,立即命令刘虞率军支援河间国。”
“陛下,只要不让两支叛军会合,冀州必然无忧。张纯的叛军从幽州远途而来,孤军深入,没有支援,掳掠一番后,自然要回幽州的。”卢植劝谏道。
“你不是说乌丸骑兵不会南下吗?怎么现在南下了?而且还打到了朕的河间国?”天子怒视卢植,恨声逼问道,“朕不听你们的了,立即拟旨,命令刘虞支援河间国,击退叛军。”
===
赵岐接旨之后,大喜,立即变卖家宅,遣散奴仆,辞别老友,携全家四十七口,举家奔赴并州。
老友袁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举家前往边郡。赵岐说,我都八十了,没几年活头了。这次到并州屯田,没有十年不能成功。十年后,我肯定已经死了,我不想死的时候家人都不在身边,所以我要把他们一起带到并州去。袁隗说,陛下有意让你去去就回来,并没有打算让你长驻并州。赵岐说,这次到并州,我拼掉这把老骨头,也要解决流民吃饭问题,所以我绝不半途而废,绝不抛下并州百姓,我就死在并州了。
赵岐的门生子弟听说老师要到并州屯田,并且不回来了,大为悲痛,发誓要追随老师左右,侍奉老师终生。于是在洛阳一带凡赵岐的门生子弟无不弃官而去,在太学学习的上百弟子也辞学归府,收拾东西赶到了老师家里。赵岐非常感动,说既然你们这么孝顺,那也好,就随我到并州屯田去吧。
赵岐离开洛阳当日,随行弟子近两百余人,沿途相送者多达万人,百官聚集在夏门之外,摆酒为其饯行。众人知其再不回洛阳,从此相见无期,无不泫然泪下。
这日天子到尚书房,没有看到皇甫嵩和卢植,很奇怪,就问随侍左右的蹇硕,这两个人怎么回事,怎么瞒着朕私下跑了?
蹇硕回答说:“陛下,皇甫大人和卢大人出城给赵老大人送行去了。”随即把赵岐变卖家财,发誓要在并州屯田的事说了。
“老大人什么都没带,就带着一口棺木离开了洛阳。”
天子不胜唏嘘,仰天长叹。
“爱卿,你拟一道圣旨,封老大人为平乡侯,食邑五百户,另赐黄金五十斤,绢五百匹。”天子小声道,“你去跑一趟,替朕送送他。这么好的忠臣,大汉国已经不多了。”
===
龙山的风景和晋阳城的民风并没有给双方带来任何好处,相反,争论更加激烈了。
这时,洛阳的圣旨送到了大龙山营帐。
天子同意招抚的初步方案是在众人的意料之中,所以没有谁感到惊讶,但天子在招抚尚未谈妥的情况下,直接封赏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营帐里顿时欢呼起来。天子的这种举动,无疑在告诉双方,天子不但同意招抚,而且还非常有诚意招抚。
黄巾军的首领们先是震惊,接着很惊喜,然后就是一种痛入肺腑的苦涩,大家看着摆在案几上的圣旨,一时间百感交集。是喜是忧?是高兴还是痛苦?是兴奋还是失落?张燕和部下们面面相觑,久久无语。从大贤良师张角举兵起事以来,无数的黄巾军将士们倒在了大旗之下,为了什么?为了换取这一道小小的圣旨吗?大家奋勇拼杀了四年,难道就是要这么一个结局吗?
张燕带着部下们离开了大龙山,回到了晋阳城。他告诉李弘,他和黄巾军都要想一想,要再想一想过去和将来。他没有拿走那道圣旨,也没有带走那个银印青绶,它们还摆在那个案几上,一动未动。
李弘站在山坡上,望着他们逐渐消失的背影,心情沉重,他似乎感受到了这道圣旨带给他们的痛苦和悲哀,似乎看到了张燕和黄巾军将士们心中的血和泪。
“大人,你太性急了,你把他们逼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李玮轻轻走到他身后,叹息道,“抚平几年来的仇恨和伤痕,是需要时间的,毕竟,他们失去的,是无数条血淋淋的生命,是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信念啊。”
李弘落寞地一笑,摇摇头。
“仲渊,我是不是太吝啬了?”
“大人不是吝啬,大人是太残酷了。”李玮缓缓说道,“大人就象一把锋利的刀,毫无感情,一刀一刀地凌迟着黄巾军的血和肉。”
李弘的心不自觉地战栗起来。
“这么多天,天天和这些黄巾军首领们待在一起,我只有一个感觉。”李玮看了一眼神情痛苦的李弘,小声说道,“他们就象蚂蚁,就象地上的蚂蚁一样……”
李玮再也说不下去,掉头走了。
===
暮色里,颜良和郑信高声呵斥着,打马冲进了大龙山营帐。
“仲渊,大人着急催我们来干什么?”郑信看到李玮,急忙飞身下马,大声问道。
李玮指指站在山坡上的李弘,摇摇头。
张白骑看到张燕迟迟不向李弘提起杨凤的事,终于忍不住自己说了。那天,李弘邀他一起散步,张白骑向李弘说起了杨凤。
李弘很犹豫,这事他不是没想过,但他的确很当心张燕的想法。张白骑说,张燕和杨凤自小就是生死相交的兄弟,两人之间产生矛盾不是张燕的问题,而是杨凤的问题。
“如果大人能够说服杨凤,大帅心里一定很感激,绝不会对你产生误会。”
李弘想了一下,问道:“如果大帅受抚,其他各地黄巾军会不会遵奉杨凤为新的黄巾军大帅?”
张白骑笑道:“大人是这么想的?那你就错了。自从品朴兄死后,黄巾军其实已经没有大帅了。如果飞燕有品朴兄的威信,我们今天何至走这一步?”
颜良和郑信两人走到李弘身边,躬身行礼。
“大人,找我们来,有什么急事吗?”
李弘点点头,说道:“你们去一趟上党,告诉杨凤,我想见他一面。”
郑信迟疑了一下,问道:“大人,这个时候,合适吗?”
李弘伸手拍拍颜良的肩膀,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果他不愿意,你就把他脑袋拿来。”
===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七节
晚上,李弘召集李玮、宋文和唐放等人就双方争议的几个问题再次进行了商议。
“尚书台皇甫大人的书信诸位都看了,朝廷为了尽快促成招抚,已将招抚之事诏告全国了。朝廷的目的虽然不错,但相反也把张燕和其他诸位黄巾军首领逼到了绝境。”李弘叹道,“从信奉太平道的人来说,张燕和诸位首领现在是个叛逆;从追随张燕的黄巾军士卒和流民来说,张燕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张燕不愿意背叛太平道,不愿意背叛黄巾军,但他更无法抛弃跟随他的百万流民,无法抹去流民心中的希望。如今的张燕进退维谷,心里非常痛苦,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让一步,让张燕坚定招抚的决心。”
李玮等人沉默不语。
良久,唐放说道:“大人主动提出招抚,又主动让步,会不会给黄巾军造成一个错觉?黄巾军觉得大人和朝廷都在迁就他们,趁机漫天要价,那么,招抚会陷入僵局。”他停了一下,又说道,“散落各地的流民听说张燕受抚朝廷了,只要跟着他,马上就有土地,马上就有饭吃有屋住,很快就会蜂拥而至,这对张燕来说,其实是个有进无退之局啊。上百万流民都在看着他,都在等着他分派土地,都在感谢他的恩赐,他哪有再退的勇气和信心。此时张燕如果退却,带给他的不是流民的支持,而是流民的失望和眼泪,他将因此而失去一切,黄巾军也将因此而迅速覆没。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张燕和他的部下应该很清楚,所以,我觉得大人无须让步,只要给张燕一段时间就行了。”
“随着时间的推迟,闻讯而来的流民会越来越多,张燕肯定支撑不住,他除了向朝廷俯首称臣外,已经再无出路了。”
李玮苦笑道:“朝廷这一招太狠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让张燕独自一人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他会疯的。如果我们把张燕逼疯了,黄巾军随即就会分裂,招抚之事泡汤不说,仅这么多流民挤在太原和上党一带,对我们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宋文也心情沉重地说道:“抛开黄巾军不说,就从流民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让步。百万流民聚集到并州,如果没有吃的,一两个月之后,其结果是什么?我估计太原和上党马上就是饿莩遍野,一片废墟。太原和上党没有了,这北疆的御边形势会怎样?胡人势必趁机而下,北疆尽失啊。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冀州你们就知道了,流民之祸远甚于黄巾之祸啊。”
“朝廷此举,实在有欠考虑。虽然他们把张燕逼到了绝境,但何尝不是把我们也逼到了绝境。招抚如果失败,我们的确没有什么责任,但百万流民涌进并州,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岂能坐视不理?”宋文看看李弘,恳求道,“大人,我们还是尽早屯田吧。无论我们怎么让步,只要安抚了流民,稳定了并州,我们就对得起大汉国,对得起陛下。即使将来我们获罪下狱了,但扪心自问,我们没有做错,这就足够了。”
李弘用力拍拍宋文,赞叹道:“长风,你说得好啊,就听你的,我们再让一步,争取尽早屯田。”
===
经过一夜的商量,李弘和李玮等人就几个争议问题,再次议定了一个方案。
首先是兵力问题。李弘做了最大的让步,让黄巾军保留三十万人马,但在郡国兵和屯田兵的人数上,李弘作了调整,他把屯田兵人数扩大到了二十五万人,并且规定屯田兵不拿军饷,以自种粮代替军饷,同时屯田兵只有在战时才能配备武器。五万郡国兵负责维持太原郡的治安,受镇北将军部节制,如有调用,以镇北将军部和平难中郎将部协商解决,镇北将军部不做强行征调。
其次是郡县府衙组建问题。李弘彻底放弃了原来的方案,规定郡县府衙的官吏全部由黄巾军自行任命,镇北将军部不再干涉,但各级郡县府衙也不再参予军屯和民屯。
第三,军屯和民屯自成体系,不隶州郡。李弘接受了李玮等人的建议,在总结了本朝初期垦地屯田的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做了一番调整。军屯由黄巾军推荐人选担任各级典农都尉,而典农都尉府所属的候农令、守农令、劝农椽、仓长、仓佐等从事掾史,则有镇北将军府推荐部分熟悉屯田事务的官吏担任,典农都尉直接受镇北将军部节制。民屯则有朝廷指派的护田校尉主掌,镇北将军府和平难中郎将府均无权干涉民屯事务,但两府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护田校尉府的民屯需要,给予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最后就是税赋问题。李弘同意免征太原郡五年赋税,但五年后,所收赋税的七成必须上缴国库,三成由黄巾军自由支配。在这一点上,李弘认为不能再让步了,这关系到整个并州的发展,而且大汉国的国库也要有所进帐。
整理好的文卷随即送到了晋阳城。
===
张燕没有回话,李弘虽然着急,但也没办法,只好回到龙山大营耐心等待。
龙山大营的练兵整训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龙山现在就象一个巨大的战场,骑兵军、步兵军和战车营以实战演练代替枯燥的训练,三军七万将士混战在一起,杀声如雷,还真有点惊心动魄的味道。
军车营改名为战车营,源于尹思的强烈要求。尹思对李弘说,无论是攻城用的冲车还是攻击用的弩车,都是打仗用的,当然要叫战车营了,而且听上去也比军车营要好听。这么点小事,李弘当然随口就答应了,但接着李弘就后悔了,其他各营将领随即纷纷跑来要求改名号。
风云铁骑和长水营名震天下,当然不用改了,但他们对李弘用先零,湟中和舞叶来命名其他铁骑营,非常有意见。如果将来舞叶营也名震天下,那天下人皆知北疆有个舞叶部落,谁还知道北疆有骁勇善战的白鹿部落,还有白山乌丸众部啊?湟中羌也有意见。那先零营里有许多士兵都是他们湟中羌人,如果先零营打胜仗了,谁知道湟中羌人是什么啊?好,好,改,改。李弘没办法,和大家商量了一下,将湟中骑改为越骑营,将先零骑改为武骑营,将舞叶骑改为骠骑营。
骑兵军各营改了名号,步兵军各营当然也要改了,不能厚此薄彼嘛。于是李弘再整步兵两万大军,以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为一营,号为厉锋营,校尉玉石领之;以能溃破金鼓、绝灭旌旗,冲阵所向披靡者为一营,号为虎贲营,校尉颜良领之;有能折止敌骑之冲突者,聚为一营,号为折冲营,校尉华雄领之。
有了非常威风的名号,各营立即制成大旗,竖在黑豹帅旗之下,气势果然为之一变。
李弘巡视了各营之后,还特意去了一趟兵曹营,他听筱岚说,尹思已经在兵曹营几百工匠的配合下,做出了一台巨大的抛石车,最近几天正在试射。李弘赶到兵曹营的时候,田重和尹思等人正在指挥士卒们使用抛石车发射石头。
李弘仔细听了尹思的介绍,又看了一下试射效果,很不满意。
尹思所制抛石车体型庞大,使用的时候需要四十个士兵同时拽动拉杆。如果用两斤重的石头,最远可抛射二百多步,但准头很差。
“仲志,这叫是你说的炮车?”
尹思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大人,我如果再做大一点,用一百个士兵拽动拉杆,至少可以射出五十斤重的石头。大人,你看这炮车如何?”
李弘笑笑,夸奖了一番,然后说道:“这炮车体型庞大,移动不便,用人过多,除了攻城,好象作用有限,是不是?”
尹思笑道:“我可以给它做上轮子,这样移动就方便了,至于人嘛,我们战车营有上万民夫,使用起来完全不成问题。炮车只要能迅速移动,就可以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发挥巨大作用。”
“我觉得弩车的作用更大。”
“攻守城池的时候,炮车的威力肯定要比弩车大。”尹思说道,“在平原作战,弩车对于骑兵来说,杀伤力自然要大得多,但对于步兵来说,炮车的杀伤力就非常惊人了。大人认为呢?”
李弘笑而不语。这时那炮车出了问题,尹思急忙跑了过去。
田重看看李弘,笑道:“大人是不是不太满意?”
“化了许多钱,就做了这么个东西,我的确不满意。”李弘摇摇头,心痛地说道,“有这么多钱,我可以添置几十万支长箭了。”
田重笑道:“大人,如果攻城,我们有这大玩意助阵,士兵们的伤亡可能会减少。”
“老伯,你考虑到没有,炮车要想射远,石头就小,石头小,就没有什么作用,而要想射大石头,炮车就在敌人强弓的射程范围之内,那炮车如何射击?”李弘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东西即使做成了,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射击间隔时间也长,对敌人形成不了巨大的威胁。我看还是算了吧,你找个机会告诉仲志,这炮车不要做了,我没有这么多钱给他浪费。”
“打了这么多年仗,我们那一次是靠武器的犀利战胜敌人的?士兵们一往无前的斗志才是我们致胜的关键。看看胡人的铁骑,如果我们靠武器就能击败他们,那何来几百年的入侵?先辈们修筑长城干什么?”
田重想了一下,劝道:“大人,还是让仲志试试吧。虽然武器不是致胜的关键,但没有更好的武器,我们击败敌人不就更难吗?我们的士卒不就阵亡得更多吗?”
李弘一挥手,坚决地说道:“不要再试了。这钱可以买粮食养活流民,不要白白浪费了。”
===
李弘回到大营,听到了一个让他欣喜若狂的消息,麴义的兄长来了。
麹忠四十多岁,衣着朴素,长脸长须,眉宇之间隐含一股儒雅之气,很难看出来他是一个关中巨商。他和李弘寒暄一番之后,立即将站在身后的一个年轻人介绍给李弘。此人二十多岁,锦衣华服,长相俊逸,一双眼睛非常有灵气。
“大人,这就是徐陵徐伯羽,关中最年轻最大的豪富。这次能在关中大赚一笔,多亏了他的粮食。”
1...180181182183184...2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