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士无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红西三
唯独不好的一处,就是看不到熟悉的淡黄色天空,空气中仿佛少了些什么,令人不适。
“怎么安排”坐上小巴摆渡车,张大爷问童涵。
童涵家就在南方,按计划现在会直接前往港城,张中建不打算回家了,孙女在英上学,儿子、儿媳做医药器械行业,全国各地的飞,如今也不知道在哪儿。
很不巧,张大爷的老伴也去得早,乳腺癌当初切除了双侧肿瘤,人遭了不知多少罪,却也不见效果,癌症永远是人类的天敌。
童涵道:“我回家一趟,去秦中半个月了,免得我爸担心,老师和周周先走吧,下午我直接去港城和小组汇合。”
张中建点点头:“别耽误了时间,早点过来。”
在机场门口分别,童涵直接坐地铁走了,周一生跟着张大爷在门口与单位安排的接送车汇合,直接去往港城,不打算在南方停留。
“这次就不带你逛了,先过关去港城,那边你没去过吧等和小组见面,看你跟我一起去拜访老友,还是跟着孔宏光他们逛,都行。”
时间不是很充裕,逛不逛意义不大。
所有飞安卡宾的班次都集中在凌晨,也就是说十五个小时后,小组就要搭乘飞往非洲的航班,历经十余个小时后抵达目的地。
“我跟着爷爷吧,以后有机会在逛。”
“行,到时候看,你跟着我怕你无聊,几个老家伙喝茶聊天而已,不过倒是有几个前辈可以让你认识一下……”
李山,一批国医百大中的一员,与祖师王安之,张梦如都是同时期的前辈。
论及资历,友好医院创院副院长,中医在一线医院的代表性人物。
李老前辈的气运要比祖师、张梦如都好了不少,至今存世已有九十余岁高龄,其人退休后定居港城,开枝散叶,调教出不少弟子,自己更是问诊到八十六岁才停下了工作,安享晚年。
当然了,张中建是后辈,与李山称不上老友,但李山几位入室弟子却常有交流,关系不错。
一人港城中医管理署的成员之一,一人是浸会大学与港大医学院的联席教授,还有一人倒是没什么头衔了,自己经营诊所的老中医,却也不是李山的弟子,祖传中医至今。
张中建的老友都是行业内顶了天的人物,周一生心怀期待,想见见这些大人物。
单位的接送车有z牌,直接过海赴港,省去不少麻烦。
从机场出发,遭遇轻微堵车,花了两个小时抵达港城,因为周一生跟着张中建,张中建干脆给小组打电话晚些时候再汇合,让大家自由活动。
港城的街市都非常热闹,无论是新兴开发的高楼大厦,还是老旧的旧城区,皆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
车子到了深水埗,真正的旧城区,港城最早的工商业中心,因为年代久远,当初少于规划,市容建设极其恶劣,周遭住房也都是民居、板间房,一室一厅住一家几口人很常见,街巷的招牌凌乱无序。
在当地人眼中,这里是绝对的贫民窟。
可偏偏,这是外地游客常来的景点,最有老港城的味道。
车子最终停在了一家‘黄鸣山中医诊室’的门口,锈迹斑驳的铁架子招牌,没有装饰周遭店铺一样的霓虹灯,甚至店内不见什么装修,风格还是六十年代的模样,诊室的玻璃门挂着歇业字样,因此内里不见病患。
“走了,下车,等会见面要叫人,喊阿叔就行。”
&
第82章 中医惨象(求推荐票)
客厅内,争吵不休。
争吵的来源主要在于两人,周一生听了许久,大概明白了两人的身份……
钱叔,中医管理署的成员。
中医管理署为官方组织,主要成员共十九人,足可见钱叔在港城中医行业中的地位。
另一人就是黄鸣山妻子所说的‘蒋教授’,浸会大学与港大医学院中医科的联席教授,却也是十九人议会中的一员。
两人到底在吵什么
提案!
卫生署决议,将要开展中医师的执业考试改革,改革后全港中医师将面临全科考核。
周一生起初还不明白,这件事儿有什么可争吵的地方,可随着二人话题的铺开,也就逐渐明白了……现如今的港城中医师执业考核,会进行分科考核。
例如,某诊所专治跌打损伤,那么该医生只需要进行中医骨伤的专业考核。
有人专治皮肤烧伤,那么该医生也只需要进行中医皮肤相关的专业考核,这样的制度已经在港城持续了很多年,毕竟术业有专攻,很多医生靠着一张祖传秘方就足以行走江湖了。
而如果制度进行改革,这类医生所面临的肯定就是失业。
问题很明显……
皮肤烧伤、中医推拿、针灸等医师纯靠手艺与秘方吃饭,他们不一定需要特别多的专业知识,而中医师全科考核制度上台后,他们面对考卷、考题只有两眼一抹黑,一窍不通。
要说,想吃这碗饭,学习不就好了
懂得东西更多,也是对患者的负责……
但事实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钱叔便说:“奥,学习考试!全港那些专科诊所,有几个年轻人叔公辈的不用我说了吧就靠着一张狗皮膏药吃饭的,你让六、七十岁的人去学全科知识,可能吗”
“一纸制度变更,你们轻巧了,说是对患者负责,那他们呢靠着这行生活了一辈子,除了这门手艺其他一窍不通,你们这是要砸了人家的饭碗啊。”
或许在旁人看来,钱叔的逻辑是不通的。
患者生死为大,哪里是一群半吊子医生的饭碗可以比的
可要知道港城的环境不同……
很多人以为港台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中医鼎盛。
实则不然。
追溯特殊时期,的确有不少中医世家搬迁港城,但因为西医打压,与洋人的不信任,中医发展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简单来说,那是一个‘以洋为贵’的时代,洋人的东西都是好的,而西医也展现了极其高效的治疗手段,感冒发烧明明一针就能解决,为什么要吃中药,做针灸拔罐,却迟迟不见疗效呢
老一辈人或许会保守传承……
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却不行了,面对纸醉金迷的大港城,到底是当一钱不值的中医,还是做金融师、银行家、企业家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
于是乎,传承断代的情况出现了,当老一辈人离世,子孙后代所拥有的只是一些祖传秘方、偏方而已。
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祖传秘方的效用,令人惊叹。
众所周知,来港旅游,少不得购置一些跌打损伤的药酒,专治胃病的特效中成药带回去,这都是秘方、偏方商业化后的成果。
北方的游客或许对此不太了解,但说起一个药,大家肯定都知道。
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京都念慈庵的总厂就在港城,早年在大陆地区是没有售卖的,早些年的时候,张大爷每年回秦中都会带不少这种药回来,爷爷喝了都说好。
有人觉得不对啊,枇杷膏大陆一直有的呀。
嗯,是有,但绝不是念慈庵的,只是大陆药企的仿制品而已,至于效果如何,服用者大多有一个区分对比。
同样,这也是秘方商业化后的成果。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情况,港城流传着无数中医大家传承下来的偏方秘方,商业化的只是小部分,很多人为了保护秘方不被他人骗走,也因为秘方的特殊性而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制药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独家售卖。
新规上台,对于此类秘方、偏方的拥有着没有太大的影响,制药与医师无关,另有法规管理,现在能卖以后都能买。
但中医正骨、针灸、推拿,以及正如钱叔所说,一些狗皮膏药可过不了药审,他们只是凭着手艺混口饭吃而已,如果真能发财,早就发财了,何苦被一则新规逼得不知所措
所以,钱叔想要组织新规上台,准备拉人游行抗议。
而蒋教授却不同意……
他的态度更理性,更有大局观,却没有人情味。
新规上台,是对中医的规范化管理,至今为止港城连一家中医医院都没有,是的,多么滑稽的事情,所有的只是中医科与中医诊所而已。
只要中医规范化后,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未来。
港城的中医环境堪称糟糕,周一生若不是听他们说,根本不知道港城三所受国家承认的中医科院校,每年只招收二十人,也就是说三所学校总合,每年的毕业人数只有六十人。
可偏
第83章 意在沛公
在座都是有人身份的人,中医重门承。
方才负气而走的钱叔,与蒋教授都算是李山的门生,前者受过点拨却未入门,但与李山前辈的关系最近,时常探望饮茶;后者是入室弟子,在港城算是众多门生中的门面。
而张大爷就更不用说了,当初相识,自报家门,祖师之名如雷贯耳。
看似最没存在感的黄鸣山,其实来历不俗。
其师父正是妻子的父亲,因为年纪要略长李山与王安之,又生不逢时在一个动荡年代,去世的很早,否则第一批国医百大中绝对有他一席之地。
李山与王安之算是自学成才,可黄鸣山的师父,却是老广真正的中医世家,主治妇儿科,在中医领域这是不易入门、不易钻研的科目,但凡敢以此立足之人,皆非庸手。
二批、三批国医百大都有邀请黄老与其妻子,但二人淡泊名利,并未递交资料。
论及地位、水平,丝毫不比其他人差。
黄鸣山主治儿科,以及一些疑难杂症,专攻小儿麻痹;老太太则是妇科高手,别看这诊室看似破烂,除却周遭邻里街坊,港城中上层名流的女眷若有身孕,或是其他妇科疾病,首选的中医门诊就是这里,来往的都是富贵人家。
张大爷与他们相交,也没少提过师兄周寿明的事迹,其师兄的亲孙,也被他们当成了自家子侄辈。
这一遭,周一生真心涨了见识……
身在中医世家,听惯了中西医间的倾轧争斗,但对比起港城中医行业的惨象,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对中医施行x光全设备禁用,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但如此提案真能通过吗
周一生觉得不然!
这种提案要是通过,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闹出什么国际笑话来也不是怪事了。在他看来,港城卫生署的官员绝不是傻缺。
说不准,这遭安排只是烟雾弹。
当然,周一生绝不会在一众长辈面前乱开口,安静的听着就是了。
在钱叔走后,关于港城中医新提案的话题就没有继续持续,几人都知道张中建即将去往非洲,所聊得都围绕在这个话题上。
几位老前辈集思广益,为张大爷出主意,如何将四个月的援助时间达到最高效的水平,倘若中医真能在那边打开局面,对于所有国内中医而言,皆是与有荣焉。
一场座谈会持续到下午三点。
黄鸣山家本要留饭,被爷爷婉拒。
童涵已经过了关口,上了港铁,三人碰头后就要去和援助小组在酒店汇合。
临走前,黄鸣山与蒋教授并未冷落周一生,各自递出一张名片。
前者道若是再来港城,一定要周一生前来拜访,倘若周寿明能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后者则当着张大爷的面,许以承诺,如果周一生有兴趣读研,可以来浸会大学跟他学习,因为在聊天中得知周一生的本科学历并不怎么好,想考蒋教授的另一个单位港大医学院就很有些难度了。
浸会大学是教会学校,在本港和内地口碑都不算太好,对比内地情况算是二流,因此可操作空间大,蒋教授发话,外加上这几位叔爷的面子,想入学随随便便。
张大爷呵呵笑着,笑而不语。
自家孙儿读研,还需要跑到浸会自家的南方中医大在中医院校中排列三甲。
不过人家能许以承诺,足以见得真诚,倒是不好驳了面子。
黄鸣山与蒋教授将爷孙俩送到楼下,准备上车前,黄鸣山补充一句:“阿张,港城的情况与你无多大关系,不过我还是恳请你帮忙……你在内地人脉广,我想你能不能联系一下中医协会的人,给港城卫生署施压,我们终归是同根同源啊。”
张中建万万没想到老黄能求到自己这里,此时再看蒋教授的表情,一切都明了了。
二人恐怕早有算计。
港城回归这么多年,虽是两制,但在许多方面正在与内地接轨,中医协会的意见,足可动摇港城卫生署。
钱叔的态度难免偏激,还保持着港人老旧的思维方式,遇到不公之事就是游行抗议。
可二人却能想透彻,与其大闹一番,不如找上头施压。
港城西医和卫生署在厉害,也得看内地的态度,这么多年内地发展迅猛,早已过了港人自视甚高的时期,反而无数港人更喜欢内地,觉得香港愈来愈差。
一旁的周一生听到这话,心下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颇具期待的看向了张大爷。
张中建沉吟一下,最终点了头:“我打几个电话问问吧,但我不能保证中医协会是什么意思,总之有结果了我告诉你们。”
“好啊,麻烦阿张了,晚上飞机我们就不送了,祝你一路顺风。”
“多谢。”
挥别,上车。
张大爷略显沉默,似乎在思量如何处置这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