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初级学堂成立的初衷,本意是让火器工匠们的子弟有书读,技术能够传承下来,让新军营的军官得到补充。

    现在,到处都在差识字的学徒。

    张昭已经在考虑将新军营初级学堂设定为小学,扩大招生范围,降低招收学生的年龄。再增设两所中学。其一为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学徒。其二为军官学校。

    但是,他现在缺少老师、资金。特别是资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得等国泰商行壮大后反哺啊

    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归新军营。

    中午请董朗在家中吃了顿酒,张昭和他谈了谈钢铁产业的前景。国泰商行下属的冶铁公司,早期只做铁锅、农具这些活儿。之后,要承担冶炼钢铁的任务。

    张昭指的是真正的钢铁,而非目前这种熟铁低碳钢。

    董朗看到技术人员,心里有底,至于怎么忽悠技术工匠到永平府,这是接下来几天的事。他心中的大事去掉,心情舒畅。拜别张昭后,回青龙镇看他二嫂。

    青龙镇里的董氏家族内部早就完成清洗和权力转移。董叙、董朗父子掌控着董家的前途。而原来的族长董鼎等人被边缘化。这两年董氏商行也赚了不少钱。

    董朗的父亲董叙,就在帮知行商行打理着白酒生意。董家子弟、账房、伙计大都都投身到这个行业中。他们原来的布匹、煤窑等产业也壮大不少。

    主要是张昭这块牌子好用。当然,董叙还是很明白的,不敢搞兼并、谋人家产的事。所以,他们的其他产业只是壮大,而不是膨胀起来成为大商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张昭所厌弃、打击的董鼎等人日子自然很难过。

    董朗的二嫂李娘子,之前和他定过婚,然后退婚,嫁给其堂兄。董朗此时已经成亲,妻子是京郊的一个大户人家、缙绅。但他始终难忘初恋。

    最近他堂兄和二嫂关系不佳。

    张昭并不知道董朗的私事,送走董朗后,在书房里整理他的思路。

    如何引导明朝改革,这是一个大课题啊。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 上
    张昭从来都没有做张居正的打算。所以,他并不打算采取激烈的改革措施,事实上以他目前的权位,也做不到激烈的改革。

    他只能采取温和的办法。

    而他目前的想法,就是依托于国泰商行,和皇权进行结合,塑造出一个超级工商业财团出来,慢慢的改造明朝社会,推动其工业化进程。

    张昭在纸上写着织布、钢铁、释放人口、职业教育、粮食、规范货币

    这一条条的事情得慢慢做。他目前的任务,还是协助王承裕把废除京师、天津卫卫所的事情做好。

    其实,这相当于是在释放人口进入工商业。所以,张昭根本没有要求朝廷强制收回卫所的土地再分配下去。

    武勋集团的阻力是一方面,而他其实更想顺水推舟,将这批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当然,所谓的工商业,现在就是国泰商行一家。

    这些谋划,心里知道就行,没有必要说出来。

    所以,李幽觉得寿龄候张鹤龄是废除卫所的阻碍,其实,根本就没影响到大局。无非是朝廷少收了土地赎买钱。

    当然,这事回头等废除卫所试点进行的快要结束时,还是要处理下,不能留下尾巴。

    现在嘛,当然是给军户们上户籍,明确他们可以自由经商、打工、才是大事。

    下午和傍晚的时光悠然溜走。晚饭后,张昭迎来一位不速之客徐郎中之子徐鼎。

    张昭位于小安镇中的府邸虽然扩大,但他其实并没有居住在府邸的正中。

    这由几个院落组合起来的府邸,他也没花大力气改造。主要是为了让妻妾、丫鬟、弟弟还有仆人们能住的宽松点。

    他和婉儿、方晶还是住原来的小院中。王絮雪、秋月、瑶琴搬到他后面的小院中。这样一来,他和妻妾们相当于是住在整个府邸的东南两个院落中。

    张昭还是在两进小院的前厅中招待着徐鼎。

    仆人们端茶进来,再悄然的退下去。

    陈设简朴但不失雅致的小厅中,在夜色中凉悠悠的。驱蚊的檀香袅袅。微风徐徐而来,很是惬意。

    张昭打量着眼前二十出头的青年。其实要不是看到拜帖上的名字,张昭也不记得他就是徐鼎。

    两年前的冲突,他到徐贵府中,和徐鼎匆匆见过一面。即便徐鼎和其父徐贵肖似,张昭这两年见的人太多,早就将他忘记。

    幸亏是最近府邸扩大,幕僚赵子龙最近得以住到他府中来,这才从拜帖中将其筛选出来。

    张昭受封新秦伯之后,他现在住在京城,每天来求见他的人不少。这就需要一个幕僚帮他把关,或者招待下客人。他现在年轻,还没有子侄。弟弟虎子太小。

    赵师爷能在总督幕府中当首席幕僚,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徐鼎不敢和张昭兜圈子,他地位不够。喝口茶,略带点讨好的笑容道“伯爷,学生这次前来主要是为感谢伯爷推荐家父出任税务司副使。”

    张昭就笑,点点头。

    这话说的有点意思。

    第一呢,主要是为两年前的“冲突”做一个总结。他不记仇,徐郎中领这个人情。

    第二呢,张昭是和李东阳李阁老交换利益。谈不上帮徐贵。而徐贵在事后才来表示感谢。这就很让人心里舒服。要是事前来,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

    所以,这话合起来的意思是兄弟我感恩,图报。

    徐鼎见张昭稳的很,心里不免感慨一句,脸上表情倒没什么变化,微微欠身的笑道“伯爷,最近真理报几期报纸都在鼓动国子监改革。朝廷中也有声浪。试行改革卫所司更是招手监生为吏员。

    家父的意思是,他在朝中为官数年,认识几个朋友,愿意为国子监改革摇旗呐喊,出一份力。”

    张昭来了兴趣,竟然不是空口白话的感谢,徐郎中,哦,不,现在叫徐副使很上道啊,把茶杯放下,“徐副使有心了。”

    徐鼎再道“国子监改革,具体往何处改,还请伯爷明示。”

    张昭微微抿嘴,道“国子监生,四年或者六年就要毕业。成功毕业的监生拥有会试资格,那么也应允许其有进入官场的资格。不管是做官还是为吏。

    其次,考试不及格的监生,不应当继续留校。而是不给其发毕业文凭,允许其自谋生路。

    另外监生应当如府学、县学一般。现在强制的坐监,这制度没有人性。”

    徐鼎默默的记诵着,拱手道“学生记下了。一定会一字不漏的转告家父。”

    张昭微微一笑,“有劳了。”和徐鼎闲谈几句,送他到小厅门口。

    改革的事情千千万万,总得一条条的去做。

    他现在要做的事情,或者说脉络有两条。第一,和鞑靼人互市。这是为积蓄国力,最终横扫漠北做准备。这是外敌。

    第二,废除全国的卫所。

    在京师、天津卫这么做,本质原因只有一个,释放人口进入工商业。

    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么做,他还想推动明朝的兵制由卫所转为募兵制。这是军队强大的保证。卫所制,已经腐朽。

    而此刻在真理报上强烈的呼吁改革国子监,张昭最终的目的是在为教育改革做准备。

    他想要招募到足够的小学老师,没有落魄文人的支持怎么行别的知识,也不需要监生们教。教授小朋友识字,这是可以胜任的吧

    当然,真理报要发展,这需要吸纳一批监生当编辑。张昭手里现在欠缺大量的人。

    其实,毕业的监生在弘治年间其实是可以当官的。举人、秀才功名都可以做官的。只是难易程度不同,僧多粥少罢了。

    张昭提议监生可以做吏员,或者去边缘地区当官,其实也是在分流。因为,按照他设计的毕业制度,京中是无法容纳这么多闲散文士的。而文人一多,八成会闹事的。

    当然,张昭也有私心。他现在也是国子监生。要是能轻松点从国子监毕业,他一样有会试的资格。到这一步,后面有些事情就好操作了。张阁老不就把他两个儿子给操作成进士吗

    在明朝以武勋的身份来推动改革,就算有天子信任,难度还是有点大。张昭打算披一层文官的皮。

    当然,这是闲棋。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真混不进文官集团那也就算了。没有张屠户,也不吃带毛的猪。

    张昭返回到后院中,灯影绰绰。

    婉儿和方晶两人正在灯下闲话,等着他回来。

    “二哥”

    “相公”

    婉儿和方晶两人都起身,迎着张昭。婉儿抿嘴一笑,温婉贤淑的帮张昭更衣。

    出门见客穿的衣服和寝室里自然不同。

    听张昭说完徐鼎的来意,方晶明眸带笑,将她的茶碗给张昭,带着自豪的道“相公,两年前你去他们府上低头,现在可是徐家上门来示好。”

    这并非她气量小。在她眼中,她的相公是顶天立地、最优秀的男子,他受的委屈,难道不能找回来吗

    张昭禁不止一笑,揉揉方晶的头,来个摸头杀,“傻丫头啊,我惦记徐郎中干什么你不绝对他那层次离我有点远”

    监生的事情,舆论炒起来,能否落实才是他所关心的。



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
    张昭由宫中的腰牌,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当然坤宁宫这种地方肯定不能去的。

    在税务司副使徐贵的几名好友上书朝廷附和真理报上的国子监改革措施之后,张昭进宫求见弘治皇帝。

    明朝的议事流程,和西方,乃至后世有很大的区别。明朝的内阁、皇帝,都是需要在大臣们的奏章上批复意见,很少有说直接发布诏令的情况。

    别理报上关于国子监改革的辩论的很凶,但朝堂上还真没有多少人直接上奏章,奏请天子推动国子监改革的。反对的御史倒是有不少。

    都是为官多年的老狐狸,即便弘治十五年的新进士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们现在还处在观政阶段实习生。智商正常的人不会在进新单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发表改革言论的。

    真要有想法,可以往真理报上投稿啊反正在报纸上发文又不用负什么责任。

    所以,这就体现出徐贵“回报”的意义所在。他的朋友,直接将此事捅在朝堂上。当然,争论太大的问题,天子可能会留中,内阁可能会等等。

    张昭求见弘治皇帝,就是想要说服弘治皇帝同意国子监改革。

    弘治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午后,初夏炙热的阳光落在精美的宫殿上。

    内阁之中,书吏们手脚麻利的拿着各种奏章、文书穿梭于三名阁老的公房中。

    首辅刘健处理完赈灾事宜,偌大的王朝,地域广阔,每个月都有地方受灾,他执政这些年早就习以为常。缓步跺到公房外的大堂。

    此时,李东阳已经等在这里,这是对首辅的尊重,两人的专职中书舍人已经沟通过。刘首辅要和李次辅谈谈国子监改革的事情。李东阳拱手一礼,笑着道“希贤兄”

    “宾之”刘健回礼,坐在大堂正中的椅子,有小吏端茶过来。他端起来抿一口。和李东阳闲扯几句政务。

    此时,并没有书吏们在大堂内试图围观两位阁老说话,或者试图偷听。在中枢做事,要记住,不该听的不要听。有些事情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

    阁老在大堂谈政务,以示坦诚事无不可对人言。但是,他们这些书吏要是敢堂而皇之的当“吃瓜群众”,那是嫌自己活的太舒坦。

    当然,内阁只有这么大地方,路过大堂听到只言片语不算。

    刘健沉吟片刻,沉稳的道“宾之,张昭今日上午进宫的事情,你知道吧”

    张昭上午进宫求见天子。但天子实在抽不开时间,令张昭明日早上再来面圣。

    别以为这是弘治皇帝的怠慢。这已经是非常牛逼的待遇。多少人排队面圣而不得啊很多外朝官员要见弘治皇帝,还需要到礼部学习礼仪,并沐浴,吃斋三天。

    能够随时面见天子的,那是内阁阁臣的待遇啊这还是弘治皇帝礼贤下士,真要碰到他前面的成化皇帝,或者后面的嘉靖、万历、天启,内阁大学士还真不是想见天颜就能见的。

    张昭现在那有这个份量他连兵部尚书的人选都决定不了。重臣诸如马文升的朝堂地位,他都比不了。

    当然,要是发生明朝战争,弘治皇帝肯定会叫他进宫议事。

    李东阳点点头,徐徐的道“希贤兄,张子尚想要改革国子监,也是一片赤诚之心。只是他的想法有点幼稚。”

    李阁老看似答非所问,但其实把他的立场,观点说的很明白。

    真理报是张昭开的,这是全天下皆知的事情。而真理报上在鼓吹国子监改革,一条一条的列出来。而昨天当有几个六部主事上书,奏请朝廷改革国子监,张昭今天就进宫来,要做什么还用说吗

    所以,李阁老要在刘首辅面前亮出他的观点。

    张昭当然通过李幽和他沟通过。只是他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复给张昭。

    其实,李阁老是打算迂回的拒绝张昭。国子监的弊端是有一些,但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监生们的稳定啊

    想想看,两千多监生可以随意的出入国子监,京中什么流言传不起来,有没有人会鼓动他们闹事监生虽然出在人鄙视链的下游,但也是人啊也是士林的一份子。

    而让监生做吏员,且不说监生们愿不愿意去,朝廷有那么多位置给他们吗

    眼前的刘健刘首辅,就认为朝廷财政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扩大监生的就业面,放其进入体制内,其实就是增加冗官啊前宋之难题,殷鉴不远。

    李东阳的想法是让真理报上的舆论发酵,继而让张昭认识到他的幼稚之处。这比他明确的拒绝张昭要好。

    刘健微微诧异,他还以为李东阳和张昭达成了一致,不想李东阳竟然是反对态度。心里的某些心思就淡了些,严肃的表情稍稍放松,道“嗯。你多和他沟通。国事不是儿戏,需要徐徐图之,而非下猛药。”
1...108109110111112...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