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根本原因还是报社缺人啊只有汤玄策一个监生愿意在真理报长期任职。其余三名主编都是兼职。更别说雇佣来作为文字编辑的监生们。真理报对他们的约束更低。

    这帮监生很明显还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摩擦。还憧憬着毕业后去当官。他要做的是打破这帮中老年文青的幻想不是为了拯救他们,而是为了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

    国子监的改革,他自问这一块是没有动谁的蛋糕。所以,别看报纸上骂得凶,反对者众多,他对说服弘治皇帝还是有几分把握。

    搞定弘治皇帝,其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内阁大佬们需要为这点鸡肋般的小事和皇帝对着干吗大佬们都是很知情识趣的你以为是御史言官那种愣头青吗

    但是,张昭却万万没想到,弘治皇帝竟然觉得他在揽权,捞过界了,打算“提醒”下他。

    我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 下一
    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及皇帝心中的顾虑,张昭心里略微稳妥了些,躬身一礼,“沉痛”的认错,“臣遵旨。臣有罪。京中如今只有一家真理报执掌舆论,臣恳请陛下再令人组建一家报社。”

    张昭当年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有爱、有一说一的五好青年,但此刻一脸沉痛,略显浮夸的演技,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用出来。

    不演不行。

    朝堂就是一个舞台,而皇帝就是舞台中的大明星。他在皇帝面前,还想着保持“真我”本色,那是脑子进水。老板觉得你不错,那叫给你脸。你不能觉得自己在老板面前就是很红。

    弘治皇帝是怎么说的“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听听。这话说的直白点,弘治皇帝觉得他有没有私心,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也不会听他这种扯淡的请罪理由。而是要他认识到“别捞权”这一点。

    见张昭自请削减手中的“权力”,弘治皇帝口气便缓和了几分,毕竟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道“张爱卿的忠心,朕还是信的过的。”

    他倒是没怀疑过张昭的忠心。新军营中天天搞忠君爱国教育,张昭不可能举旗。但是,怎么用人,这十五年来他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昭刻意的苦笑道“臣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意忘形。定国公之孙徐光祚最近在京中筹备报纸。陛下可令他加快筹备速度。”

    张昭没有情报系统。他手上握着军权,再去玩谍报,那真是嫌命长。而且,锦衣卫的老巢就在京中,他不认为他的谍报组织可以瞒得过锦衣卫。

    但是,这并不影响张昭知道徐光祚这准定国公最近在上跳下窜。京中很多消息一打听就知道的嘛。

    而且,张昭组建真理报社,手下的记者队伍本来就是打听消息的。京中搞印刷的就那么些人,徐光祚一招印刷工匠,他就知道。

    张昭这话,看似在自嘲,也看似在展示他消息灵通,或者说坚持己见。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试探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想一想,传递着他的态度,道“也行。真理报在京中舆论场中一家独大于你而言并非好事。”说着,扭头吩咐陈宽,“回头叫人去定国公府传朕的口谕。”

    张昭心里顿时长长的松口气。看来弘治皇帝并没有对他起戒心,今天真的只是想敲打一下他。

    之前,他在西北大胜,王小娘子到韦州城中,夜访时担心他功高震主。他两条理由第一,狡兔未死,他不会有事。鞑靼人还在,弘治皇帝不会把他如何。

    第二,他算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并非扯淡。想想看,他的履历,哪一步不是在弘治皇帝的掌控中哪一步不是弘治皇帝在助推

    如今看来,这两条理由还在成立。圣眷还在。弘治皇帝要是执意只允许真理报独大,那只怕是在养猪,保不准那天就把他给咔嚓了,再来个抄家灭族。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号。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张昭心里感慨一句,对此行不大满意,走在风景优美的西苑中。

    在萧敬、陈宽两个司礼监大佬看来,他今天的表现算完美。化解天子的“敲打”,还得到天子赏赐的一万盐引。有这个盐引在,京城里谁会看不清楚形势

    至于说主动交出真理报在舆论上的“霸权”,这不值得一提。

    在张昭看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他最为不甘心的还是国子监改革的倡议没能实施。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甘情绪,但是弘治皇帝把话说到那份上,国子监这一块,他真不宜在今天再提。

    甚至,这段时间,他都要在这个问题上消停一段时间。

    不过,他把他的那份“特权”给保下来。在国子监混个毕业文凭,顺利参加会试,他是认真的。

    其次,真理报多出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多过竞争对手,并不能损害真理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

    他只是失去了独家官方报纸的地位而已。办报这种事,真以为徐光祚那个战五渣是他的对手

    今天的收获与挫折,一半一半。

    国子监改革暂时而言算是失败了。他不宜再去刺激弘治皇帝敏感的神经。

    事实证明,明君他也是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动向,还是非常敏感的。

    而收获,自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万盐引四万两白银。而是他仅仅只是表示愿意在真理报上退让,弘治皇帝就决定“原谅”他。这说明什么

    弘治皇帝对兵权放在他手中,还是信任的。今天要是以“帮十二团营训练火器部队”才能平息弘治皇帝的怒火,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就性命不保。

    这是他目前这个局势下,他最大的底气。

    换言之,他推动废除卫所改革,主动得罪一大批武勋、权贵,还是卓有成效的。

    “陈宽陈大佬搞不好就在我得罪的名单中。他今天的表情不大对头。”

    张昭心里腹诽一句,并不去怀疑萧敬的人品,而是怀疑陈宽侵吞了京中卫所的土地。拿出怀里的盐引,看着上面印刷的字样。这四万两银子,他打算拿来。

    真理报面临竞争,他需要往里面输血。而且,住宅那边,他得准备好设计图纸,破土动工,好给弘治皇帝一个大致的交代。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走出皇城。

    张昭在西苑中面圣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内阁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没有去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刘阁老傍晚回府后,脸上带着笑,连带着他的孙儿,一个熊孩子摔碎了他喜欢一只成化年间的笔筒都没生气。

    四月底的真理报上,关于阻拦国子监改革的文章变多。张昭给主编汤玄策所划分的各种改革点,一退再退。

    同时,定国公府的报纸开始在京中发行。同样是三天一期,版面,发售时间、渠道基本和张昭的真理报类似。

    定国公府的论道报走的是寿龄侯府白酒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勋贵名下的酒楼、店铺产业。同样是聘请报童在街头送报、卖报。同样是招募文士做编辑,记者。

    论道报开售,最直接的体现是,京中落魄文人的价钱上涨。其次是京中印刷行业的产业工人不够。许多小的印刷坊叫苦不迭。谁给印刷工人的工资能高得过两家报纸

    面圣的第二天,张昭到城东的试行改革卫所司见王承裕。他昨天下午派人和王承裕预约过。聊一聊关于京中卫所废除的进度。

    王承裕在临时衙门试行改革卫所后面的偏厅中见张昭。



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
    试行改革卫所司购买的院落并不大,只有三进,在东城外的价格大约是十二两左右。

    王承裕手下有官吏约四十余人。他将临时衙门设置在这里,主要原因也是经费不足。否则,设在城中多有牌面

    仲夏的上午,小院里略显安静。知了不停的鸣叫,树荫落地。

    试行改革卫所司虽然有不少官吏,但是大部分都被王承裕派出去做事。登记、更改军户的户籍需要和顺天府诸县的官吏一起编造成册。他做事就像他治学一样严谨。张昭要不是昨天就派人和王承裕预约,今天也见不到他的人。

    王承裕时年三十九岁,正值年富力强时,这些天在京中奔波,面相变得有些发黑。一袭青衫,剑眉星目,名儒气度。

    王老大人时至今日,依旧是正七品的都给事中,所以官袍就是青色的。

    王承裕招呼着张昭落座喝茶,道:“子尚昨日在宫中面圣,今日就来找老夫。昨日是什么情况”

    张昭面露苦笑,端着茶杯,沉吟道:“我所设想的国子监改革失败。武将过多的涉足朝政,不妥!另外,天子赐我一万盐引用于修建京西北的府邸。”

    张昭和王承裕其实算不得多熟。但是,两人的政前途是捆绑在一起的。而且,张昭信的过这位西北名儒的品性,在他面前直接把原因点出来。
1...110111112113114...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