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冒起来太快。他实际上在京中没什么朋友。想想,如果是一步步科举,生员、举人、进士,这一路走来,十几年的苦工,总能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如果是武勋世家,或者在军中服役,一样会有同袍,交几个生死兄弟。

    但张昭直接是带着新军卫打出偌大的军功,直接封爵。他想要找人吐槽一下昨天在广寒宫的遭遇,还真没人。李幽是故人,他却信不过。能聊一聊的人,就剩下他的老泰山:王承裕。

    王承裕明显的有点难以相信:竟然是因为天子猜疑导致这个提议失败。

    他这个女婿什么人他这双招子看过不下万人,大致还是清楚的。张昭绝对没有篡位,或者架空皇帝的想法。

    然而,这就是天子啊!不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思,而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实力。

    再往深里想,弘治皇帝对张昭应该是定性:武将。不允许他越界。这对雄心勃勃,锐意进取,试图改变天下的张昭而言,有点残忍!

    王承裕久经风波,他父亲几起几落。张昭这点小挫折算什么抿一口茶,道:“那子尚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张昭叹口气,闻着袅袅升起的茶香,道:“国子监改革必须得停止。我本来的设想是让报纸行业率先兴起,而解开国子监的禁锢,可以让京中有足够的文字编辑、记者。

    这条路现在明摆着走不通。只能换一个方向。我打算在京中开设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印刷工人。招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培养他们简单的读写识字。”

    义务教育暂时搞不成,那就只能先搞职业技术学院,培育产业工人。只要教会一批识字的工人,后面不一定是搞印刷产业,将来可以转到纺织行业。

    报纸行业当然不止真理报社这么大。想想看,后世的一个报社集团下辖多少刊物养活多少人

    不过,张昭是假培育印刷工人的名号,执行识字扫盲。然后将他们转到纺织行业去。

    弘治皇帝已经表露出让他不要参政的意图,他在弘治朝只能在军事领域做出一些变动。然而,时间不等人啊!他只能先从经济上着手。国泰商行有开设纺织厂的计划。

    京师和天津卫的郊外就是非常合适的棉花种植区。原材料有,再把工人培养出来,再搞出纺织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曙光就会出现!纺织机都有了,蒸汽机还远吗

    王承裕并不知道张昭的打算。但是看得出来张昭情绪并不算低落,一些诛心的安慰话就没必要讲。

    譬如:天子最终还是信任你的,不然不会赐你盐引;天子如此敲打你,将来君臣相安,若不拦着你,只怕君臣难以善终,天子终究是一片好意。

    这些话,他相信张昭都想的明白。

    王承裕点点头,赞同张昭的想法,“你要办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印刷工匠来反哺报社也可行。一所专门培养工人的学校,不至于犯什么忌讳。”

    张昭道:“我想也是。今日来,还有一事。想请老泰山加速推动军籍转化为民籍之事。赎买土地的事情先搁置。至少在天津卫的卫所废除之前不要管。”

    其实,按照正常的逻辑,张昭突然被弘治皇帝敲打,他出宫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缘由。

    之前,张昭还奉命和太子亲近。弘治皇帝真的是有意敲打他,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所以,必定是有人在弘治皇帝面前告了他的黑状,令天子生怒。

    但是,张昭出宫后压根就没想去查什么。还查个屁,他脑子不傻就知道是谁干的。

    别人不知道,他这后世来的穿越者,难道还不知道张鹤龄是个什么鸟人难道还不知道张皇后是什么性子又能不知道张皇后的枕头风有什么威力

    王承裕不是官场小白,张昭之前和他畅谈过数次,他知道张昭的习惯,喜欢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现在张昭明确的要求他搁置赎买土地的事情,便有点明白了。

    王承裕看着张昭的神情,沉吟片刻,徐徐的道:“行吧。”

    他的性格,清平正直。但是明显这次利益集团反扑的力度有点大啊。差点把张昭送进去。他已经不是只求名的言官了。

    张昭拱手一礼,正色道:“老泰山但请放心,这件事我会解决。对面的人太多,需要分化拉拢。不过,咱们近来不要搞动作,略微等一等。”

    兵者,轨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王承裕笑笑,伸手示意张昭喝茶。他对待学生是很严厉的,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否则,何以称一代名儒。但是他做事绝不迂腐。

    更何况,他和张昭共事这段时间,对张昭这个女婿还是很满意的。喝着茶,忽而想起一件事,略带点教训的道:“你在小安镇那栋屋舍,地方倒是大,却布置的乱七八糟。哪有一点读书人的格局。你在京西北的那三千亩地,我推荐一个人给你设计。”

    所谓读书人的格局,就是儒家士大夫那一套。反映在建筑布局,就是四合院这种。

    四四方方,正房居中。象天法地,君臣相佐。

    张昭在小安镇的布局,简直像狗啃的一样,一点规则都没有。他自己住在东南角。

    张昭厚着脸皮道:“好。”

    他最近正在想这个事。他的步骤是先把围墙修起来,再找人设计,等资金到位之后再破土动工。

    这倒是打瞌睡就有枕头来。其实,王老大人不给他推荐,他是准备找驸马崔元或者萧敬问问。最好的工匠,园林设计师,一定是在皇家中。




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
    任何事情都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看背后的核心本质。特别是在京师这天下最顶尖的权力汇聚之处。

    被弘治皇帝敲打后,张昭决定调整他推动改革的方向。从上而下的路暂时走不通,朝廷不给政策,那就从下而上的推动,大不了到正德朝再补手续。张昭并没有颓废、气馁。

    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接下来的走向。弘治皇帝今年不过三十三岁,谁会想得到三年之后,他就会驾崩

    张昭知道。他最多忍三年而已。当然不可能有什么郁结的负面情绪。

    他也没有去追查被敲打差点翻船的幕后黑手。没有必要。他心里有数。

    “可惜啊可惜”

    京师南城的正西坊定国公府中,时年二十六岁的定国公徐永宁之孙徐光祚摇头晃脑的感叹着。

    午后时分,定国公府里古树参天,绿荫成趣。此处小轩中檀香袅袅,幽雅寂静。

    一名穿着精美丝绸长衫的男子坐在小圆桌边喝茶。他约三十多岁,中等身量,眉骨有点高,留着胡须,相貌很普通。此公正怡然自得的安坐饮茶。

    而注定要继承爵位的徐光祚却是站在窗户边看着幽雅的庭院美景,大发感慨。

    这样的场景,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这名文士的身份。什么人,竟然如此得徐光祚的礼遇

    文士悠然的喝着茶,道:“小计而已。张昭从战场上杀出来,固然年轻,却有真本事。他不中计便不中。”

    徐光祚拱手一礼,正色道:“孟先生说的是。是我贪心了。”

    自张昭回京,京中的武勋集团对其废除卫所的政主张极其的不满。这一连串的事情背后,固然是徐光祚在串联。而在定国公府的谋主却是孟先生。

    吕纪先虽然主导了第一次对张昭的舆论攻势,但那是魏国公府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而张昭通过创办真理报迅速的掌握舆论主动,将吕纪先打懵,并让朝廷在京师和天津卫试点废除卫所。接下来,就完全进入定国公府的节奏。

    徐光祚先联络勋贵集团中的极具份量的人物,至少要保证他们不向张昭偏移。英国公府都侵占了大量的卫所土地。接着,徐光祚再把外戚张鹤龄牵扯进来。

    继而,又有宫中的大太监们加入。最终,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暗流,差一点就将张昭拍死!

    由张皇后向弘治皇帝吹枕头风。弘治皇帝震怒。

    这一连串的操作,就问你精不精彩怕不怕就像是暗中的冷箭,见血封喉!张昭当时还傻乎乎的去操作国子监改革,根本就没察觉。

    这一切,都是孟先生这个落地的河北举人帮他谋划的。包括之前让吕纪先来主导舆论攻击的节奏。

    这还没有完。

    而张昭如果涉险过关,孟先生还留有手段。只要张昭敢追杀,矛头势必会指向张皇后。而某些言语将会传到弘治皇帝的耳中。张皇后也被他们所驱动,像工具人一样,闹一场。

    届时,张昭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然而,张昭却像没事人一样,根本没有去追查谁在背后搞他。先去见了他岳丈王承裕。这两天京中卫所改籍的军户数量迅速的增长。而张昭据说已派家里的管事去长芦盐场支盐,天子赏赐了他一万盐引。他则是在京中和人设计他位于京西北郊外的府邸。

    一切风平浪静。

    所以,徐光祚心里如何不感慨呢。就差一点点啊!

    孟先生笑一笑,道:“在下知道世孙的心愿。定会助你成功。新成立的论道报好好派人去做。”

    “我会的。”徐光祚笑起来,再郑重的躬身一礼,“一切就拜托孟先生了。”

    孟先生很坦然的坐着受了一礼,点点头。

    四月底,张昭被弘治皇帝“敲打”的风波,随着张昭沉寂下来,而慢慢的平息。

    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定国公府创办的论道报。开篇第一期也是诸多大佬在上面发文。

    比如,英国公张懋谈一谈五军都督府的职责,和对卫所的管辖。

    成国公朱辅谈坐镇南京时的感受。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宇在论道报上大谈特谈,不能增加冗官。

    另外有一些中低品级的文臣在上面发表文章。

    造成这一现象,里面有几种原因。第一,论道报的润笔费,俗称的稿费开的真理报高。

    第二,真理报的一些文章,写的很差,仅仅只是字句通顺而已,偏口语化。还用了标点符号。这让一些读书人非常不爽。羞于之为伍。

    第三,都是明眼人。弘治皇帝赏赐张昭一万盐引,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张昭圣眷犹在。所以,稍微有点级别的文官们并不急着表态。

    而反对国子监改革的言官们,有一个新的报纸可以提供阵地,自然是要写稿。

    还有刘副都御史的号召力。谁都知道他是刘健刘首辅的门生。

    张昭没有再掺和京中的舆论。国子监改革的话题渐渐的平息。真理报的头版,也改为鼓吹美食街,和批评京中的小事。或点评从六科抄来的奏章。

    张昭把管事丁冲,就是蒋家庄的丁管事派到长芦盐场里支盐,他则是在王承裕介绍的、供奉在皇城中的“园林设计师”裴贯中。

    明朝没这个头衔,只有童生功名的裴大师挂的是光禄寺监事从八品的官职。这属于弘治皇帝的传奉官,专门在宫中侍奉。

    众所周知,弘治皇帝喜欢画画。而裴贯中就画的一笔好画。他搞设计的,不会绘画怎么说服主顾

    午后的阳光颇为炽烈。即便是走在西苑里树木众多,张昭也是满头大汗。

    他穿着件文士直裰,刚和裴贯中谈完。袖袋里还有裴贯中给手稿。他这段时间一直在和裴贯中沟通新府邸如何营造的事。王承裕那边都已经去往天津卫,继续废除卫所。

    为这设计图纸,付费一千两白银。倒是让裴贯中惊喜莫名。他以为张昭不会给钱的。盖因裴贯中这辈子最为自豪的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的官职。

    这个官职在张昭的新秦伯面前根本不够看。张昭随便给他点茶水费,他还会认为张昭为人不错。不想张昭竟然给他一笔巨款。

    “张伯爷,你还真沉的住气!”

    张昭正顺着树荫走,心不在焉时,一个老太监从树林里的小路中走出来。



第三百一十九章 结盟
    张昭给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一跳,扭头看去。正好看到内廷银作局太监蒋清穿着精美的丝绸内监官服,带着笑容从树林中的鹅暖石小路里走出来。

    毫无疑问,蒋公公是专门在这里等他的。

    “蒋公公…”张昭客气的拱手一礼,睁着眼睛说瞎话,“不想在这里遇到你。真是巧啊!”

    蒋太监白面无须,四十多岁,笑呵呵的道“确实。咱家正好去库房里回来。”

    说着,从树林就小路走出来,看着和张昭在路边偶遇、寒暄,实则压低声音道“张伯爷,你还坐得住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已经拉拢一大批武勋。宫中都有很多人在盯着你。皇爷那日要敲打你,是坤宁宫…”

    张昭身姿挺拔,比蒋太监要高一截,站在树荫下,笑着道“多谢蒋公公来提醒我。”

    看起来很镇定。

    这并非张昭装逼。他大致猜的到来龙去脉。能影响弘治皇帝决定的人只有那么几个。你觉得张鹤龄那种傻逼兮兮的外戚,阁臣们会听他的话

    所以,结论是很好推导的。

    而他恰恰是知道张皇后有多么的宠弟弟,又恰恰知道弘治皇帝对张皇后有多么的好。

    把他这个领兵的大将和张皇后放在弘治皇帝心里称量一下,他基本是没有任何份量!这不需要有任何的怀疑。

    什么武勋、太监的组合,他知道啊!这帮人不就是要出银子赎买京中卫所土地的那一批

    蒋太监的消息看似信息量很大,其实反馈到张昭的脑海里就一个背后主谋是定国公府的徐光祚。

    蒋太监见张昭这个反应,似乎胸有成竹,忍不住问道“张伯爷,你有对策”

    张昭就笑,“那有什么对策我不惹他们不就行了。他们能奈我何王老大人已经去天津卫主持废除卫所的事。京中这边赎买土地的事已经暂停。”

    蒋太监给张昭说的,心里就松口气。

    他今天来给张昭“通风报信”,其实是冒了风险的。司礼监中几个大佬,和宫外侵占卫所土地的事都有牵连。他要是冒头,和张昭站在一起,被人发现,他还混不混内廷

    但是,为何他肯冒这样的风险进行“投资”

    原因就是张昭这一句,“他们能奈我何”。武勋和宦官的组合,在京中的势力何其之大基本上需要文官集团才抗的住。但是,张昭不同啊!

    他麾下的新军营要扩军至一万五千人。如此犀利的火器部队,足以镇压京师内外的任何军队,决定皇位。而张昭是天子一手提起来的武将。他只要忠于天子,不管风吹浪打,屁事都不会有。
1...111112113114115...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