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弘治皇帝笑一笑,道“好了,你去吧。好生做事。”

    …

    …

    消息很快就在京中传开。

    镇远侯嫡子顾新作为美食镇项目的代表,在大兴县衙状告两名农户无理取闹,围堵美食镇筹备委员会,要求其赔偿,并不得再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众所周知,明朝的诉讼制度,并非是当天收状子,当天就要开审。一般都是在放告日收状纸,第二天审讯。

    这张状纸和消息很快就在真理报、论道报上刊登。届时审理此案,两份报纸的记者都会在场。

    五月十四日,大兴县县衙开审。将前因后果一切展露在京中众人面前。

    两名农户因房屋前后院落折算面积和美食镇项目方不一致,进而对回迁的两进小院不满。

    但是,所有在大堂外旁观审案的人都将此事看得清清楚楚。这年头,是不是小院换大院暂且不说,你的土砖瓦屋换青砖黑瓦的新房,还要有意见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京中的舆论也迅速的翻转。论道报的编辑们虽然有心反驳,但是没有足够的稿件来源,而且他们的发行量要远低于真理报,根本无法将此事翻过来。

    至于御史们自然不敢再随意的上奏章。在报纸上发文章,嬉笑怒骂那都只是文字的事情。上奏章,那就是走朝廷程序,要负责任的。

    夜幕徐徐的降临。盛夏的夜晚,酷热难受。教坊司的胡同中,丝竹声、喧哗声,阵阵如浪。热闹非凡。

    胡同里的一处精美小院中,树影在屋檐的灯笼下摇曳。

    花厅中的八仙桌边,侍奉在这里的姑娘都暂时的退下去,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成国公府的嫡次子朱凤、还有孟先生,论道报的总编张名尹。

    此人是顾耀诚所推荐的,表字观澜。他也是在京中来参加会试落第,逗留在京中混口饭吃。他能写会算,善于统筹。徐光祚对他是非常满意的。

    张名尹愁眉不展的道“这下可怎么办呐”

    当事情的真相被爆出来后,论道报想要一手遮天,这根本就办不到。而这场笔战暴露出论道的诸多劣势。比如,发行量只有两千份左右,和真理报的近五千份的发行量没法比。

    比如,真理报下属有大量的国子监生和京中落魄的文人当记者,提供自家的稿件,论战起来,至少数量上站着上风。声势浩大。他们这边的编辑部颇为精干。把人都榨干也写不出六个版面的评论文章啊!

    再比如,在真理报忽而加刊时,论道报下属的印刷工厂、工人根本就没法运转起来。三天一期是极限。再想要在之间加一期特别版,没法排班。

    今天他们几个坐在这里吃花酒,主要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论道报,定国公府占六成的份子,成国公府占三成,英国公府占一成。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投入不够。看看人家真理报多阔气。就他和那几个监生主编吃饭时了解的,真理报在两个月内最少投入了三千两银子。

    张名尹虽然不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但是道理是相通的。他上来就先摆困难,叫难处。

    朱凤对这个套路还是很熟悉的,呵呵一笑,喝着就,看向徐光祚。他反正是小股东。

    徐光祚心里有些想法,但是高人在此,他也懒得动脑子,直接拱手道“还请孟先生教我。”

    孟先生对张名尹只会叫困难不大看的上,手握着酒杯,慢慢的喝一口酒,道“现在论道报所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发行量。第二,报社人员不够。这只要针对性的处理就可以。”

    朱凤颇有些惊奇的看这位“拿大”的孟先生一眼。此人很有两把刷子。至少逻辑性非常强。

    徐光祚心里得意,矜持的道“朱兄,孟先生是当世大才。我能日夜聆听教诲,实在是颇感荣幸。”说着,问询道“孟先生,报社人员不够,我们花钱去挖真理报的人手就是,唯独这报纸的发行量改如何解决呢”

    这就是核心问题所在。

    没有发行量,你把报社人员招满有毛用会亏到吐血的。

    孟先生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品着酒。

    真理报的销量达到近五千份,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报纸,除投稿人的文章外,其余文章全部用的“白话文”写作。这个概念,是张昭提出来的。

    所谓,白话文就是生活中的口语。平实、通俗易懂。

    而以他的眼光来看,真理报上记者们的文章,不能算纯粹的白话文。只能算“半文半白”,但即便是这样,其阅读的门槛比论道报低多了。这五千份报纸,不仅仅是官府、读书人在订阅,京中的商户也在看。还有顺天府的土财主们。

    那些文章,常常不引经据典,再配上标点符号。不需要对儒家经典有多么熟悉,只要童生水平估计就能读懂。

    然而,论道报却又不能去学真理报。因为真理报刊登白话文,京中许多文人都羞于与之为伍,转而到论道报上投稿。这帮人可是有话语权的。

    换言之,他现在要选择要影响力,还是要订阅量

    孟先生斟酌了一下开口,道“世孙,论道报若能学真理报的文章风格,销量必然会上涨。其次,在下还有一个办法。将报纸免费。”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护肤品
    朱凤一身精美的蓝色长袍,二十出头的年纪。花厅里的蜡烛照在他脸上,眉清目秀的青年。他抿着酒,微微有些意动。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

    不过,他到底是国公府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他大哥是世子但身体不好。他并没有立即出声认同,而是等着徐光祚的决断。

    徐光祚并非草包。他这段时间“上跳下窜”,不仅仅是到处串联武勋。论道报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当然上心。

    天子派人传来口谕,令他办报。他做梦都想着重振门楣,怎么可能对《论道报》不上心呢据闻,天子每日都要翻看京中这两张报纸。

    基于对报纸业务的熟悉,徐光祚道:“孟先生,免费的话,发行量确实能上去。就怕没有效果!街面上的百姓,看到报童手里的免费报纸肯定一哄而上。”

    免费的东西,即便是废纸,不说在明朝,在后世都能引起哄抢的。

    孟先生早有预备,捻须道:“所以,这销售渠道要改一改。改为往衙门里投递,然后放在酒楼,各地在京中的同乡会馆等处定点派发。”

    目前,京中报纸的受众面就是这么些。真理报占着通俗易懂,那论道报可以用免费去抢市场。

    两份报纸,目前最重要的两个版本内容是:邸报、热点评论。这论道报都是有的,而且相差不大。毕竟,给真理报投稿的读书人,都是用的文言。

    张名尹手里拿着酒杯,提议道:“那不如降价销售。”

    朱凤嘴角流露出一丝讥笑,不屑的道:“张总编,降价不如免费。既然都是要亏损的,有一个免费的名头,有利于打开销路。”

    张名尹语塞。

    他这段时间在报纸上挥斥方遒,骂天骂地,好不痛快。此时,感受来自权贵阶层的恶意和差距。

    孟先生没管两人的争执,对徐光祚道:“我注意到,国泰商行,大明皇家银行、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美食街这些商行或学院都在真理报上打过广告。想必是要付广告费的。报纸销量大,就会商家找上门来打广告。而广告费可以用来养报纸。”

    徐光祚被说动,拱手道:“事关重大,我回去禀明我爷爷。”这涉及到银钱的调动。他应承不下来。回头报纸发行量越大,耗费的银钱就越多。

    正事谈完,徐光祚让美人们都进来,侍奉他们喝酒,听曲。

    找张昭一次麻烦失败,并足以影响他们的心情。

    …

    …

    定国公府最终并没有决定让报纸免费发行,钱伤不起。但三家股东沟通后,追加两千白银的投入,开始挖真理报的墙角。不限于编辑、记者,还包括印刷工匠、熟练工。

    夕阳西落。地平线上一片金红色。京城北的新军营中,口号声、乐声混合在一起,气势如虹。

    数千名新兵在校场上练着军姿、步伐。脚步声砸在地面上,响声如鼓点,黄土混着汗水扬起。

    张昭穿着青衫直裰,头戴唐巾,在监军张雄、后勤总管林文宁的陪同下从校场旁过去。

    他刚去看过新军营的火炮研究。进展很缓慢。但是这是必须要投入的。在西北大战时,他就吃了没有火炮掩护的亏。否则,庞大郎就不用死。

    监军张雄是萧敬的心腹,在新军营毫无存在感。张昭也没搞明白他每天都在干什么。有时候军议他是能请假就请假。今天下午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

    张雄落后张昭半步,穿着灰色的太监常服,笑呵呵的道:“伯爷,美食镇那里的官司一打,舆论就翻过来。有些人是枉费心机啊!”

    美食镇那里,明摆着有人搞事,但这一局是张昭赢了。

    林文宁马脸上挂着笑,也笑道:“相公,定国公府想拿你做垫脚石,实在是不自量力。”

    他比张雄直接的多,对幕后者点名。而且把其目的点出来。

    定国公府里的孟先生能看到、并设计出来的计谋,他一语到破。所以说,不要小看天下人物!

    老林一辈子沉沦下僚,并非是他水平不行。而是科举没考好,只能当小吏。而他还硬生生的打破官吏界限,成为从九品的典史。

    张昭微微一笑,摆摆手,道:“老林,没必要说出来。”

    张雄、林文宁还有后面的王武等几名亲卫都低声笑起来。张相公比他们还直接。

    这话不是明摆着心里有数吗应景的时候,估计张相公会出手。

    张昭从军营出来,没让几人再送,带着十几名亲卫骑马返回小安镇的家中。

    回家先洗个澡,再和妻妾、俏丫鬟们一起吃过丰盛的晚餐。在宽敞的客厅里闲话。

    夜色清朗,星空璀璨。

    仆妇们送了三张纳凉的竹床过来摆好。瑶琴和秋月两个手里拿着瓷盘。里面有切好的黄瓜片。

    “二哥,真的有效啊。”婉儿穿着浅蓝色的对襟褂子,将发髻打散,听话的躺在竹床上。

    张昭手拿着黄瓜片,贴在她的俏脸上,微笑道:“试试啊。反正是纯天然的产品。应该会对你们的皮肤有好处。”

    用黄瓜护肤补水,这在后世是常规操作。

    “哦。”婉儿乖巧的应一声。她内心中很信任张昭。这点小事自然听他的。感受着黄瓜的清凉,忽而道:“二哥,你又将我当小女孩哄。”

    旁边竹床上躺着的方晶和王絮雪两人都笑起来。旁边的秋月、瑶琴、冯夕夕、宁瑶抿嘴偷笑。

    张昭也笑,将瓷盘里干净的黄瓜片喂一片给婉儿,道:“我不哄你哄谁啊!贴十五分钟。夕夕,计时。”

    刚吩咐娇嫩清纯的小姑娘,慕容大家拿着瑶琴过来,盈盈的屈身行礼,向张昭请示道:“少爷,今日弹什么曲目”

    慕容大家是西北首屈一指的琴艺大家。本名叫做慕容雨。她给王小娘子赎出来,送给婉儿当见面礼。她的身契都在张府。这时自然叫张昭“少爷”。

    张昭和慕容雨接触的比较少。他对琴艺不通,基本都是婉儿她们在听曲子。打量着眼前二九年华的女子。只见她薄施粉黛,青丝盘起,珠翠轻摇。在明亮的烛光下,面若桃花,肌肤如玉。当真是:粉腻酥融娇欲滴。

    张昭心里暗赞一声,忽而想起陈夕凤那只金凤来。盖因一身粉裙娇颜如雨后桃花的慕容雨,身材、规模和陈夕凤一样。他上次说送护肤品给陈夕凤,就是现在这方子。

    张昭温声道:“弹一首轻快舒缓的曲子就好。”

    慕容雨屈身行礼,到旁边坐着,开始弹奏。

    张昭帮婉儿贴好黄瓜片,再帮方晶、王絮雪贴。婉儿躺着无聊,说道:“二哥,家里的银子有点紧。美食街什么时候能赚钱啊。”

    张昭微微惊奇,“家里缺钱”



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
    张昭由宫中的腰牌,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当然坤宁宫这种地方肯定不能去的。

    在税务司副使徐贵的几名好友上书朝廷附和真理报上的国子监改革措施之后,张昭进宫求见弘治皇帝。

    明朝的议事流程,和西方,乃至后世有很大的区别。明朝的内阁、皇帝,都是需要在大臣们的奏章上批复意见,很少有说直接发布诏令的情况。

    别看真理报上关于国子监改革的辩论的很凶,但朝堂上还真没有多少人直接上奏章,奏请天子推动国子监改革的。反对的御史倒是有不少。

    都是为官多年的老狐狸,即便弘治十五年的新进士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们现在还处在观政阶段实习生。智商正常的人不会在进新单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发表改革言论的。

    真要有想法,可以往真理报上投稿啊!反正在报纸上发文又不用负什么责任。

    所以,这就体现出徐贵“回报”的意义所在。他的朋友,直接将此事捅在朝堂上。当然,争论太大的问题,天子可能会留中,内阁可能会等等。

    张昭求见弘治皇帝,就是想要说服弘治皇帝同意国子监改革。

    弘治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午后,初夏炙热的阳光落在精美的宫殿上。

    内阁之中,书吏们手脚麻利的拿着各种奏章、文书穿梭于三名阁老的公房中。

    首辅刘健处理完赈灾事宜,偌大的王朝,地域广阔,每个月都有地方受灾,他执政这些年早就习以为常。缓步跺到公房外的大堂。

    此时,李东阳已经等在这里,这是对首辅的尊重,两人的专职中书舍人已经沟通过。刘首辅要和李次辅谈谈国子监改革的事情。李东阳拱手一礼,笑着道“希贤兄”

    “宾之”刘健回礼,坐在大堂正中的椅子,有小吏端茶过来。他端起来抿一口。和李东阳闲扯几句政务。

    此时,并没有书吏们在大堂内试图围观两位阁老说话,或者试图偷听。在中枢做事,要记住,不该听的不要听。有些事情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

    阁老在大堂谈政务,以示坦诚事无不可对人言。但是,他们这些书吏要是敢堂而皇之的当“吃瓜群众”,那是嫌自己活的太舒坦。
1...11611711811912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