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并不知道他哪里出错,引起弘治皇帝的不满。但是他求见弘治皇帝的目的,昨天上午在乾清宫外就说了。而弘治皇帝肯定是不满他推动国子监改革之事。
那么,他如何来突破这个死局突破口必然在国子监改革这件事上。所以,他上来先认错再说。
而认错的技巧,千万不能和皇帝辨论说:陛下,我奉公为国啊!弘治皇帝并不需要一个手握重兵且驻扎在京城外能直接决定皇位的武将一心为公!
这点“自污”的技巧,他在回京前就想明白。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他想通过国子监改革,为自己谋点福利,这是大错还是小错
以张昭此时的地位和圣眷来说,可以肯定的说:小错!
弘治皇帝讶然的看着丹陛下恭恭敬敬的青年。他今天确实存着敲打张昭的念头。武官在政上有野心不是什么好事。前朝的石亨就是如此。下场如何
他并不希望将来下旨处死张昭。所以,此刻的敲打并不打算留余地,而是要让张昭出一声冷汗,并将其在京中的权势给打压下去。锦衣卫报上来,张昭最近在京中风头很盛!
所以,这并不是私下里的君臣谈话。而是有其他太监在场。广寒殿中的这一幕很快就会传遍京师。
但是,弘治皇帝浸淫权术之道十五年,却没有料到张昭给他这样一个答案,他准备的几套“剧本”都没能用得上啊。
张昭这干脆利落的认错劲,不仅仅是弘治皇帝感到惊讶,陈宽、萧敬两人同样惊讶。
陈宽内心里“嚯嚯”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有种不好的预感,张昭今天很有可能会过关。
当今天子号称贤明,容人,纳谏。但其实他们这些天天跟天子接触的臣子都知道,天子其实性格并不倔强、强势,属于比较好说服的那一类皇帝。
那么,张昭有没有“把握”到天子的脉搏呢这只有他自己知道。
见张昭认识到是在国子监之事上犯了错误,弘治皇帝一肚子词都憋着,只能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道:“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张昭听懂了,瞬间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心里禁不住道:卧槽!
皇帝果然是世界上最多疑的生物。
所以,再过二十年,嘉靖朝开始的大臣们那水平都是一个赛一个的高。开局皇帝遛大臣,中后期大臣把皇帝当猴遛。
张昭自问推动国子监改革并没有揽权的意图。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他根本看不上。他只是需要大量且廉价的识字的文人,以此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至于说他为何选国子监作为在取得“在京师、天津卫试点废除卫所”成功后的突破口。
根本原因还是报社缺人啊!只有汤玄策一个监生愿意在真理报长期任职。其余三名主编都是兼职。更别说雇佣来作为文字编辑的监生们。真理报对他们的约束更低。
这帮监生很明显还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摩擦。还憧憬着毕业后去当官。他要做的是打破这帮中老年文青的幻想!不是为了拯救他们,而是为了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
国子监的改革,他自问这一块是没有动谁的蛋糕。所以,别看报纸上骂得凶,反对者众多,他对说服弘治皇帝还是有几分把握。
搞定弘治皇帝,其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内阁大佬们需要为这点鸡肋般的小事和皇帝对着干吗大佬们都是很知情识趣的!你以为是御史言官那种愣头青吗
但是,张昭却万万没想到,弘治皇帝竟然觉得他在揽权,捞过界了,打算“提醒”下他。
我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下一)
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及皇帝心中的顾虑,张昭心里略微稳妥了些,躬身一礼,“沉痛”的认错,“臣遵旨。臣有罪。京中如今只有一家真理报执掌舆论,臣恳请陛下再令人组建一家报社。”
张昭当年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有爱、有一说一的五好青年,但此刻一脸沉痛,略显浮夸的演技,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用出来。
不演不行。
朝堂就是一个舞台,而皇帝就是舞台中的大明星。他在皇帝面前,还想着保持“真我”本色,那是脑子进水。老板觉得你不错,那叫给你脸。你不能觉得自己在老板面前就是很红。
弘治皇帝是怎么说的“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听听。这话说的直白点,弘治皇帝觉得他有没有私心,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也不会听他这种扯淡的请罪理由。而是要他认识到“别捞权”这一点。
见张昭自请削减手中的“权力”,弘治皇帝口气便缓和了几分,毕竟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道:“张爱卿的忠心,朕还是信的过的。”
他倒是没怀疑过张昭的忠心。新军营中天天搞忠君爱国教育,张昭不可能举旗。但是,怎么用人,这十五年来他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昭刻意的苦笑道:“臣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意忘形。定国公之孙徐光祚最近在京中筹备报纸。陛下可令他加快筹备速度。”
张昭没有情报系统。他手上握着军权,再去玩谍报,那真是嫌命长。而且,锦衣卫的老巢就在京中,他不认为他的谍报组织可以瞒得过锦衣卫。
但是,这并不影响张昭知道徐光祚这准定国公最近在上跳下窜。京中很多消息一打听就知道的嘛。
而且,张昭组建真理报社,手下的记者队伍本来就是打听消息的。京中搞印刷的就那么些人,徐光祚一招印刷工匠,他就知道。
张昭这话,看似在自嘲,也看似在展示他消息灵通,或者说坚持己见。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试探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想一想,传递着他的态度,道:“也行。真理报在京中舆论场中一家独大于你而言并非好事。”说着,扭头吩咐陈宽,“回头叫人去定国公府传朕的口谕。”
张昭心里顿时长长的松口气。看来弘治皇帝并没有对他起戒心,今天真的只是想敲打一下他。
之前,他在西北大胜,王小娘子到韦州城中,夜访时担心他功高震主。他两条理由:第一,狡兔未死,他不会有事。鞑靼人还在,弘治皇帝不会把他如何。
第二,他算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并非扯淡。想想看,他的履历,哪一步不是在弘治皇帝的掌控中哪一步不是弘治皇帝在助推
如今看来,这两条理由还在成立。圣眷还在。弘治皇帝要是执意只允许真理报独大,那只怕是在养猪,保不准那天就把他给咔嚓了,再来个抄家灭族。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号。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读书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读书。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读书。”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读书,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读书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张昭心里感慨一句,对此行不大满意,走在风景优美的西苑中。
在萧敬、陈宽两个司礼监大佬看来,他今天的表现算完美。化解天子的“敲打”,还得到天子赏赐的一万盐引。有这个盐引在,京城里谁会看不清楚形势
至于说主动交出真理报在舆论上的“霸权”,这不值得一提。
在张昭看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他最为不甘心的还是国子监改革的倡议没能实施。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甘情绪,但是弘治皇帝把话说到那份上,国子监这一块,他真不宜在今天再提。
甚至,这段时间,他都要在这个问题上消停一段时间。
不过,他把他的那份“特权”给保下来。在国子监混个毕业文凭,顺利参加会试,他是认真的。
其次,真理报多出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多过竞争对手,并不能损害真理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
他只是失去了独家官方报纸的地位而已。办报这种事,真以为徐光祚那个战五渣是他的对手
今天的收获与挫折,一半一半。
国子监改革暂时而言算是失败了。他不宜再去刺激弘治皇帝敏感的神经。
事实证明,明君他也是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动向,还是非常敏感的。
而收获,自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万盐引四万两白银。而是他仅仅只是表示愿意在真理报上退让,弘治皇帝就决定“原谅”他。这说明什么
弘治皇帝对兵权放在他手中,还是信任的。今天要是以“帮十二团营训练火器部队”才能平息弘治皇帝的怒火,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就性命不保。
这是他目前这个局势下,他最大的底气。
换言之,他推动废除卫所改革,主动得罪一大批武勋、权贵,还是卓有成效的。
“陈宽陈大佬搞不好就在我得罪的名单中。他今天的表情不大对头。”
张昭心里腹诽一句,并不去怀疑萧敬的人品,而是怀疑陈宽侵吞了京中卫所的土地。拿出怀里的盐引,看着上面印刷的字样。这四万两银子,他打算拿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