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和崔元闲扯几句,转到正题,“崔兄,我昨日去含元殿的事,你也是知道的。永康驸马府在这八年以来侵占京中卫所近四千亩土地。你要出三万两赎买土地的银子啊!”
崔元干笑两声,道:“敢为伯爷,天子的意思是”张昭昨天和天子谈了什么根本没有人知道。但是,看张昭面圣之后,立即动作,只怕天子是默许的。
张昭正色道:“崔驸马,不该打听的不要打听。”说着,从袖袋里拿出长宁伯周彧刚刚填的契约递给她看,“长宁伯府有肃孝太后照拂,都主动交纳赎买土地的银子。”
说着,往皇宫方向拱拱手,“天子和朝廷明令试行改革卫所司主持废除京中卫所的事宜。崔驸马,你没有落天子脸面的想法吧”
“怎么会”崔元看完长宁伯签的契约,一脸的苦笑,征询的道:“张伯爷,有空白的契约吗我到后面去商议一下。”他真不敢去赌弘治皇帝是不是支持张昭。
张昭知道崔元这是要进去和永康公主商量,主动的道:“崔兄,出使鞑靼的使者就要回来了。和鞑靼人的互市贸易大概率会谈成。这是赚钱的好机会。”
张昭在不同的人面前说辞不同。和长宁伯谈的是,将来会被皇帝惦记。和崔驸马谈的是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当然,核心部分都是差不多:扯着天子支持他的虎皮吓唬这帮勋贵!至于天子是不是支持他,这帮消息灵通的勋贵无法判断。都倾向于支持。
另外,告诫他们:别把你们家和寿龄侯比,他家有个皇后。
事实证明,伴君如伴虎这个体会,并不是张昭一个人有。没有人敢为几千两银子的“首付”去赌一把皇帝的真实态度。后面每年的分期付款,土地上的产出基本都足够支付。
崔元回后院里和永康公主商量后,痛快的签署赎买土地的协议。
一连数天,张昭都在京中为此事奔走。论道报上的调门依旧很高,但是京师权贵圈中依旧有传言出来:那些大佬们都决定交赎买土地的银子。新秦伯张昭正准备找几个落魄勋贵当例子,杀鸡儆猴!
局势,正在悄然的转变中。
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张昭在暗中奔走、签约时,最先感受到局势变化的便是京中落魄的勋贵们。
那一张张签订好的契约被张昭拿出来,其震撼力不是假的!看看名单:英国公,长宁伯,永康驸马,司礼监掌印陈
这些大佬都乖乖的给朝廷,给试行改革卫所司交钱。他们还怎么硬撑一个个不同的分期付款合同被签订。
这些小勋贵府中财力有限,张昭做了适当的调整。有的府中首付款低至一千两。原则只有一个,就是要他们交钱,但不会逼迫他们狗急跳墙。
定国公府稍后就在安远侯府的通报下得知消息。徐光祚晚上就立即去见孟先生商议对策。
月影稀疏,炙热的酷暑笼罩着京师的夜晚。
徐光祚安静的坐在灯火通明的小轩中,等着孟先生决断。
孟先生三十多岁的年纪,穿着细密的丝绸青衫,中等身量,眉骨有点高,这让他在平常状态下都显得颇有些严肃。
“安远侯府就给了这么些消息论道报那边呢可有什么异常宣扬将赎买卫所土地归五军都督府的文章还剩多少”孟先生紧锁着眉头。
徐光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道:“暂时只有这么多。论道报那边,我现在安排人去问下。”说着,利索的起身离开。
如今京中的两大报纸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在清晨时发售。所以,报纸版面基本都是在头一天晚上就会确定下来。要预留时间给印刷。徐光祚派人到位于城东的论道报社中找主编张名尹询问情况。
稍后消息传回到城南正西坊的定国公府中。徐光祚带着消息重新回到孟先生的住处。一边喘着气,一边喝着茶,汇报道:“先生,论道报收到稿件中,鼓吹由五军都督府接管赎买土地的文章这两天减少了很多。”
论道报上的论调不减,抨击张昭的火力依旧很猛。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一份报纸八个版面,想要刊登骂人的文章总能够找出稿件来的。但是这方面文章总的稿件减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孟先生端坐在小轩中的桌几前,轻轻的叹口气,看向徐光祚,认真的道:“世孙,大势已去!”
什么叫做聪明人、智者那需要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的眼光。他结合当前的形势,已经判断出,定国公府绝无可能再整合京中的勋贵们和张昭对抗。
勋贵们的联合阵营已经被瓦解。所以,他给定国公府谋划的崛起路线,也被张昭堵死,就此夭折。
徐光祚有点不甘心,急切的道:“孟先生,这”定国公府上下念念不忘的崛起计划就失败了这都什么跟什么他不管思维和情绪都没调整过来。
张昭反扑一下,仅仅是一些勋贵们签订土地赎买契约,定国公府的雄心壮志就完蛋了这未免太玄幻了吧!
孟先生右手下压,做个稍安勿躁的手势,叹道:“世孙,你应该还记得我给你说,为定国公府崛起而制定的计划。
第一步,借助于和张昭为敌,取得声望,让成国公、寿龄侯等张昭的敌人支持你捞取利益。银子或者土地。壮大定国公府。
第二步,代表勋贵集团,迫使张昭放弃令京中勋贵、太监们赎买卫所土地的计划。
第三步,因张昭手握重兵,只要天子稍稍猜忌于他。定国公府便可进入五军都督府平衡其在军中的影响力。
现在世孙告诉我,这份计划可以做到那一步”
徐光祚心中异常的苦涩,吞口唾沫,艰难的道:“第二步应该是难以实现。听闻张昭是得到天子的支持,至少是默许的态度,其圣眷之浓可见一般。
以当前的局势,要做到第一步都难。英国公两头下注,他靠不住。此次失败,成国公会减少对我的支持。寿龄侯为人贪婪,只可以借势,不能当盟友。
但是,先生,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说到最后,徐光祚目光炯炯有神的看着孟先生,期待他给出一个绝处逢生的路来。
孟先生先听徐光祚分析的正确,点点头。徐光祚毕竟不是一个草包啊。但徐光祚的最后一问,他还是摇摇头,感慨的道:“世孙,你能看到人心变化,这已经很不错。其实,我们这次失败,关键还是在天子身上!”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孟先生喝口茶,徐徐的道:“当今天子登基十五年,执政思路、手法都已经展露。他并非锐意进取的改革之君,只是个裱糊匠而已。”
这话说的非常大胆。
徐光祚都给吓一跳。当今天子公认的是圣君。自上任以来,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大开言路,勤于政事。宽厚仁慈,躬行节俭。此时的大明,是自仁宣以来的第二个盛世!
然而,孟先生竟然对当今天子评价不高。这
孟先生仿佛没看到徐光祚的表情,继续道:“大明到底是底子厚,把成化朝的歪风邪气刹下去,不瞎折腾,人口自然滋生。便有如今的中兴盛世。
但是,大明的根本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当今天子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只是把这盛世裱糊起来,将那些问题遮掩住。
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卫所、盐务、宝钞、海贸、边事、勋贵、藩王,这哪一条不是大问题现在还能遮掩的住。过几十年,这些问题都会爆发出来。
你算一算两汉,唐宋的国祚,是不是就在两百年左右”
徐光祚听的悚然而惊,感觉背上都有点冷汗。大明开国至今一百多年。若以两汉、北宋、南宋而论,国祚基本都在两百年左右。大明距离这个数字确实只有几十年。
不得不说,孟举人还是很有点水平的。若非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五十年。享国276年的大明朝,或许真的只有两百年出头的国祚。
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有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相通的。这包括“大乱”的时间。
孟先生再道:“天子和满朝诸公如此。倒是,新秦伯张昭有几分前宋王文公的改革之心。我原本以为在论道报上把反对赎买土地的力量展露出来后,天子会退一步。没想到,判断错误。”
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
说到这里,孟先生站起来,在小轩中来回踱步,舒缓着他的心情。窗外夜色飘荡,星河璀璨。
徐光祚坐着。他大约听明白了。
孟先生是觉得弘治皇帝会在压力下退让。这符合其一贯的做法。当今天子和朝堂诸公并没有触碰利益集团的勇气。但是,他们偏偏在这里判断错误。
孟先生徘徊着,一半是剖析一半是解释的道:“我们在报纸上造势,反对朝廷的决定。这肯定会天子不快。但让天子不快的事情多了去。譬如御史们。以此事而言,足可见,天子依然有进取之心!”
当今天子御极十五年,早就褪去青涩,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所以说,因心中不快就支持张昭,这是不可能的。
让京中的权贵出钱赎买土地,这可以让国库多得一笔银子,且将来会作为成例推广到全国。
这是于国家有利的事情。当今天子,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整件事唯一的解释是:张昭在那天下午西苑独奏时说服了天子。
他终究是小看了当今天子啊!弘治皇帝虽然是个裱糊匠,但还是有把国事处理好、解决根本问题的心思。而张昭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
徐光祚没有兴趣追究责任,或者吃一堑长一智的想法。因为,他再不做点什么,定国公府根本没有下次的机会。躬身一礼,道:“还请先生指一条路。我实在不甘心阖府的心愿就这样轻飘飘的放弃。”
孟先生无奈的一笑,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就像他明知道从国事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让定国公府串联京中的勋贵、太监。但他还是做了。
“世孙,如果你真不甘心,就想办法让寿龄侯去宫中,叫张皇后闹一闹。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徐光祚眼睛亮起来,起身道:“好。”
徐光祚晚上出门,宴请寿龄侯张鹤龄在教坊司中吃花酒,通宵达旦。第二天清晨拉着他在报社镇中吃早点。
报社镇,就是距离城东朝阳门半里的小镇。因为真理报社、论道报社都在这附近,吸引着大量的人口。不仅仅是编辑,还有大量的印刷工人
因而这处小集镇越发的繁华起来。被称做报社镇。试行改革卫所司的衙门也在集镇中。
教坊司就在东城。徐光祚一大早推荐这里的早点,寿龄侯张鹤龄自然是跟着过来。
小镇毗邻着官道,没有什么高楼。从管道往南走,自然形成的一条街巷中,一处处早点铺子中都是爆满。
有的人是文士装束,拿着报纸,和同桌的人激辩。他们的身份或者是投稿人,或者来打听消息的。有的人穿着土布短衫,脸色疲倦,这是刚下班的印刷工人。
还有,刚刚卖报回来的报童,两三个成群,约是七八岁,背着单肩土布书包,浑身是汗。给一名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喊住买报。
徐光祚和张鹤龄两个带着家仆,从马车中下来。他们一身精美的丝织长衫,头戴唐巾,看着就不是百姓。不过,报社镇里,来来回回的富贵人物不少,这里喧闹的声浪并没有任何的停顿。
“就这家吧。”
徐光祚熟门熟路的带着张鹤龄在一家口味很好的早点铺子门外坐下来。他是论道报的东家,这报社镇的早点没少吃。
“来两碗卤煮,两碗豆面丸子汤。四个鸡蛋。再来几份火烧。”徐光祚点好早餐,和张鹤龄边吃边聊,径直入正题,“侯爷,小弟我如今是怂了。就看你的了。”
张鹤龄是兴济县人。其父以乡贡入太学。成化二十三年,张皇后被选为太子妃。举家搬迁到京中。是以,他对京中的早点种类非常适应。也没有觉得小店铺不干净什么的。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也没好到哪里去。
他吃的正痛快,本来是要夸一句徐光祚会找地方,听到这话,眉头一挑,嘴里还吃着丸子,道:“贤弟,你这就不对了!哥哥我昨天不是答应你今日进宫吗告诉你,别人怕他张昭,劳资可不怕。放心,这事哥哥我保证把他给搅黄掉。他还想拿这升官,做梦去吧。”
张鹤龄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但是,对于一个性情贪婪的人而言,要是谁请他在全国最好的会所,把京中两个最红的姑娘叫来陪着他。享受最顶级的服务。他态度不好都不行啊!
徐光祚一脸担忧演技的道:“娘娘哪里”
张鹤龄冷笑几声,道:“张昭自三月初回京,在京中上跳下窜,娘娘早就对他不满。如今他故意到处败坏我家的名声,说娘娘庇护寿龄侯府,不用交银子。娘娘知道,能有他的好”
徐光祚心里嘿嘿一笑。所谓故意败坏名声,是指张昭在催缴侵占卫所土地的权贵赎买银子时,拿寿龄侯府举例。这不是败坏皇后的名声吗皇后是不通情理的人吗
意思是那么个意思,但这话张昭怎么可能会说出口
“张鹤龄草包一个,没想到在如何欺骗皇后娘娘上,还是很有天份的。十五年专门练一项技能,却是有独到之处啊!”
徐光祚脑海中的念头一闪而过,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此事若能成。定国公府里赎买土地的银子不用缴。小弟愿意将那一万两银子送给侯爷。”
“哈哈。”张鹤龄仰头大笑,拍着徐光祚的肩膀。这位小兄弟很上道嘛。然后,笑声戛然而止。因为,小镇那头,张昭正带着亲卫从官道上下来。两人刚好四目相对。
张昭也很意外。他今天到试行改革卫所司统计数据,准备进宫。来报社镇这里吃早点。不想遇到寿龄侯张鹤龄。
徐光祚笑呵呵的起身打招呼,抱拳道:“张伯爷,早啊!”
张昭瞥徐光祚一眼,并不想和徐光祚虚与委蛇。徐光祚在背后干的事情,他当然知道。点点头,算是回应。交代长随丁赞道:“把早餐买好去司里吃。”
张鹤龄眯着眼睛,阴沉沉的笑一声,道:“张昭,相请不如偶遇。你污蔑娘娘,败坏娘娘名声的事,咱们是不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
徐光祚心里为张鹤龄鼓掌。这个挑衅好!要给满分!
他费尽心事带张鹤龄来这里吃早餐是为什么他奉承这个草包、土鳖又是为什么
不就是为现在的这一幕吗
寿龄侯张鹤龄和张昭的恩怨始末,这在京师中都不用打听。谁都知道。而且,张皇后因为天子亲自劝和的缘故,还将弟弟张鹤龄骂了一顿,不允许他再去找张昭的麻烦。
这些事情,徐光祚作为勋贵圈中的子弟,自然是一清二楚。张皇后那句话翻过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张昭如果再来惹你,本宫不会客气。
徐光祚如此笃定的做这样的解读,自是因为不久前的第一阶段合作。当时,寿龄侯就去宫中找张皇后告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