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皇后的态度是:咱们家占了卫所土地就占了。要是有人没交银子,也没道理咱们家要交

    后面,张皇后还因对张昭的恶感,对弘治皇帝吹枕头风:张昭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想要涉足朝政,想干什么

    宫禁之内的事情,向来是禁止打听。窥测禁中,这是可以杀头的大罪。但是,这种事又如何禁止得了他对宫中的一些秘闻,都有所了解。

    他今天把张鹤龄带来,当然不是要看张昭的笑话,或者让张昭难堪。那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

    寿龄侯张鹤龄和张昭起冲突,这事传到张皇后耳朵里才够份量啊!否则,光是张鹤龄去宫里干瘪瘪的几句关于银子的哭诉,那顶什么用

    张昭皱着眉头。给张鹤龄当场扣帽子,他第一反应是非常不爽。第二反应就是心中警惕起来。

    “张侯爷这话是什么意思在下何时污蔑过皇后娘娘的名声还请你说清楚的好。”

    张昭声音不大,但是他身边的七八名亲卫立即四散开,把场面控制住。张鹤龄和徐光祚的几名长随没敢大闹,聚拢在主子身边。镇中正在吃早点的食客,纷纷看过来。

    张昭神情严肃。报社镇这里是一个消息聚散地。张鹤龄如此说话,他要是一声不吭的就走,传扬开的流言内容可想而知。他不得不要一个说法。

    寿龄侯张鹤龄冷笑两声,他当然是不怕张昭动手,大马金刀的坐在带着些油渍的方形木桌边,道:“你自己做了什么事,还用我提醒你”说着,拍拍身旁的徐光祚,得意的道:“徐贤弟有人证,你让京中的勋贵们交赎买土地的银子时,是不是拿我寿龄侯府举例”

    尼玛!

    徐光祚心态都差点要炸了。他坐在旁边看好戏,正看得滋滋有味。想着怎么挑拨两人最后动手打一架。哪里想得到张鹤龄竟然把他给牵扯到其中

    张昭看徐光祚一眼,并不跟着张鹤龄的思路走,冷声道:“伯爷带头不缴赎银,在下还不能拿你举例子吗”

    张鹤龄脸带怒容,愤恨的道:“你说的倒是轻巧你怎么举例子的说我姐姐在宫中为皇后,所以我寿龄侯府可以不交赎银,你们不行。是不是这样的

    谁告诉你我带头不缴赎银只要别人家都缴纳银子,我肯定缴。张昭,你这是败坏皇后娘娘的名声。我和你没玩。

    诸位老少爷们做个见证。今天这事,张昭不给我一个说法,这赎买土地的银子想都别想。我还要去宫中请天子主持公道。”

    围观的众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有人在人群中叫一声“好!”

    徐光祚真想捂着脸。张鹤龄这什么狗逻辑张昭那些话对皇后娘娘不敬,这是真的。但是,这和你不缴赎银有什么关系你就是舍不得银子吧

    盛夏的清晨,乾清宫中很是凉爽。

    弘治再次“君王不早朝”,和张皇后在东暖阁中一起吃着早餐。夫妻间甜蜜的紧。朝霞正浸染着紫禁城的屋檐、红墙、汉白玉的台阶。

    “今日的早报送来没有”

    弘治皇帝喝着药膳粥,问身边侍奉的太监萧敬。叫一名宫女将面前的春卷拿给旁边桌子的皇后尝尝。

    萧敬躬身道:“皇爷,两份报纸都已经送来了。”

    弘治皇帝取过手帕抹抹嘴,拿起真理报翻看起来。那边,张皇后同样吃完,让太监们收拾餐桌。婷婷袅袅的走过来。

    她穿着翠绿色的丝绸上衣,搭着粉色长裙。这是典型的明代服饰,上衣下裙。头戴着珍珠、金钗。三十出头的美妇,身姿曼妙,前凸后翘,风情十足。

    “陛下,这报纸上说的土地赎买银子到底怎么回事”张皇后拿起论道报,翻几眼,禁不住问道。

    之前,她兄弟进宫给她说起过此事。那不都是三四月份的事吗她还叮嘱过弟弟:只要别人都交了,张府也要交。潜台词是:别人都没交,张府也不用交。

    她才不会傻乎乎的带头缴银子,结果却让父母、兄弟去过苦日子。

    弘治皇帝看着妻子那容光焕发如同美玉般的俏脸,心中温柔,牵着她的手,说道:“这事是张昭的弄的。太宗皇帝当年在顺天府设七十二个卫所。土地数十万亩。

    如今要把卫所都废除掉。这些土地,朝廷收是收不回来的。就叫他们缴点银子。日后慢慢的还。分期付款。

    皇后不用担心寿龄侯府。张昭已经把数据报上来,寿龄侯府占有卫所土地近六万亩。和英国公、陈宽他们一样。今年第一期首付五千两,余下的每年付两千两,直到还清。

    这银子,朕给你出了。你该怎么谢我”

    弘治皇帝这些年日子也过的很苦逼。他派出去的中官都不敢放肆的给他捞钱。但现在张昭帮他经营着国泰商行,虽然要付出五成的利润养新军营,但剩下的足够补贴他日常用度。

    他最近都考虑在乾清宫西侧建一座宫殿,以供他休息、放松。东暖阁这里是餐厅兼书房。毕竟小了些。

    张皇后娇俏的翻个白眼,娇媚无端,娇声道:“臣妾才不要陛下出这银子哩。陛下先告诉臣妾,张昭原本是打算怎么处理寿龄侯府”她对张昭有意见。毕竟,她弟弟来宫中哭诉过这事。

    弘治皇帝笑道:“张子尚的话可说的比朕漂亮得多。他说,皇后娘娘是陛下元配、太子生母。寿龄侯府这赎买土地的银子要收,不收反而陷皇后娘娘于不义。

    谁还差那五千两银子。但是,怎么收,要讲究方式、方法。寿龄侯府可以最后一批再缴。另外,臣与寿龄侯有过节。不敢冒犯娘娘的娘家,还请陛下代臣去收。

    他这话说的如何”

    张皇后奇怪的道:“陛下,他真是这么说的”张昭这话说的还是挺尊重她的。而且,有自知之明。只是,她不大相信以张昭的锐气会说这样的话。

    弘治皇帝看着怀里张皇后,笑吟吟的道:“这还能做假当日他在西苑含元殿就是这么对朕说的。”

    当日密谈,张昭提出来,只要他保持沉默,就有把握收回银子。而如何处理寿龄候府,张昭一开始就说明。他本来在等张昭进宫汇报后再和皇后说的。

    不过现在皇后问起来,他自然就先说了。

    张皇后轻咬着嘴唇,微微沉吟片刻,决断道:“臣妾,这就派人去弟弟府中,让他去试行改革卫所司缴银子。”




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
    “好!”“好!”

    起哄的叫好声,让报社镇这数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正在吃早餐的人都注意那边围拢起来的人群。

    寿龄侯府的管家张二,和宫中来张太监,建昌伯张延龄带着长随挤开人群,正好看到里面的情形:

    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一脸的无语,寿龄侯张鹤龄慷慨激昂、得意洋洋。新秦伯张昭皱着眉头,神情冷峻。

    张延龄从官道上下来,走这么几百米出一身汗,喊道:“大哥,姐姐派人出宫来传口信。非要见到你。”

    张鹤龄正处在“怒怼”张昭,心里正爽的时刻,见弟弟来了,下意思的问道:“什么事情”

    徐光祚站起来,驱赶围观的人群,“都散了吧。宫里的事你们也敢听”

    围观的人群顿时如同鸟兽般散去。皇宫中的事情确实是听的越少越好。当然,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不敢围观,不代表不想听。不少人都竖着耳朵对着这边。

    张昭站在早点铺子外的街道边沿,听张延龄的话,再看看宫中来的太监,心道:“这么巧”做个手势,制止准备簇拥他离开的王武等亲卫、长随。

    宫里来的张太监有意替皇后娘娘扬名,也不回避众人,尖着嗓子道:“侯爷,皇后娘娘让奴婢来穿口信:让你今天到试行改革卫所司把赎买土地的银子缴纳,签订契约。”

    张鹤龄一下子傻了。他刚刚说什么来着

    “今天这事,张昭不给我一个说法,这赎买土地的银子想都别想。我还要去宫中请天子主持公道。”

    结果现在张皇后特意派人出来催促他在今天就要把银子交到试行改革卫所司中。

    这脸被打的!

    徐光祚也是懵圈。我的听力出现问题了吗一向毫无原则袒护弟弟的张皇后竟然派人特意要求张鹤龄去交银子。这到哪里说理去

    在这一瞬间,徐光祚意识到,他最后的“反抗”被粉碎了。孟先生给出的最后一条路也走不通。仿佛张昭就伸出一根手指头,他竟完全不能抵挡。

    张延龄看看失魂落魄的徐光祚,心道:“我们张府缴银子和你什么相干。你这是什么表情”再又看看一张脸涨的通红有点恼羞成怒的大哥。

    不怪大哥难受啊。他心里也觉得肉疼。姐姐就是瞎整。五千两银子啊!凭什么要给张昭收去!

    张延龄来的晚,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大哥现在到底是什么心情:丢脸丢到家。那刷刷的一道目光,简直能让他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张鹤龄一字字的,咬牙切齿的回答道:“我知道了。”

    张太监传完口信,对张昭点头,打个招呼。张昭回应之后,“呵呵”的笑两声,很痛快,说道:“我今日都会在试行改革卫所司里等张侯爷。”

    王武、丁赞等人可就没有那么多顾虑,直接“哈哈”的哄笑起来。拿着早餐,跟着张昭往镇外走去。

    张鹤龄和徐光祚的长随都是如鹌鹑一样的缩着头。这种场合,谁都怕被牵累啊!

    张昭在试行改革卫所司里处理着账目,准备呈送给天子。

    上午七点许,正常的京中衙门上班时间,王承裕带着老仆准时抵达司中。

    张昭和王承裕在公房里喝茶,说起在报社镇中的事。

    王承裕坐在书桌里面,欣慰的道:“子尚,事情还真叫你给办成了啊!”

    张昭站在书桌外,笑道:“终究还是天子有进取之心。”

    王承裕对张昭不居功的态度很认可,带着遐想的道:“京师这里赎买银子都交了。天津卫那里自不必说。争取在今年内把北直隶的卫所都给改掉。”

    既然接手了这件事,革除天下卫所,为大明的军制改革奠定基础。他此生能做成这点事于愿足以。

    张昭见王老大人干劲十足,笑着道:“这要看老泰山的身体是否吃的消啊。”

    张皇后下了口谕。寿龄候府不再是阻碍。试行改革卫所司在京中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其实,张昭做废除卫所这件事,就知道会有阻力。而具体跳出来是谁阻拦他则是未知。张鹤龄只是个表面旗杆人物,京中这段时间风波的幕后操纵是定国公府,徐光祚。

    而此时,此事结束了。

    出乎张昭的意料,先来缴纳赎买土地银子签订契约的,并非寿龄侯张鹤龄。反而是定国公府。只是代表者并非徐光祚,而是他的一个弟弟。

    下午四点许,建昌伯张延龄代表张府来缴纳银子,签订契约。据说张鹤龄进宫找张皇后去了。

    张昭拿到契约后,并没有停留,把这段时间废除卫所的成果带上,径直到宫中去见弘治皇帝。

    五月底正值酷暑。弘治皇帝移驾西苑。一帮文臣武将们等着召见。张昭再一次插队,被司礼太监萧敬带着到含元殿的偏殿中面圣。

    弘治皇帝一身红色的帝王常服龙袍,白胖胖的,正歪在铺着竹席的塌椅中,手里拿着消暑的糖水。两个小太监正在帮他锤着腿和背。他接见大臣,要保持帝王威仪,需要挺胸收腹,坐的端端正正。长时间下来也累的够呛。此刻正在休息。

    待张昭见礼后,弘治皇帝脸上带着随和的笑容,随意的道:“张爱卿来了,不必拘礼。给他端一碗银耳汤解渴。”

    张昭明显感觉到事情做成后,弘治皇帝对他态度更加亲近。他这算是为弘治皇帝分忧。天子只做了一个默认的姿态。剩下的事情他都做完。而且,又很漂亮的处理了张鹤龄、张皇后在此事上的问题。

    “谢陛下!”

    张昭喝一口冰糖银耳汤,透心的凉爽,确实让他冒着烈日步行进西苑的酷热都消退大半。言简意赅的汇报道:“陛下,微臣将账册都带来,请陛下过目。”

    这些银子,户部尚书侣钟早早的就在朝堂上表态,这是户部的银子。

    至于为什么张昭被论道报围攻时,文官大佬不出头。武勋集团内部的事情他们参合什么里头还夹杂着一批大宦官、皇亲国戚。

    弘治皇帝点点头,并不看账册,让萧敬把账册收起来,道:“卿勤于王事,朕心甚慰啊!礼部那边有消息传来。梁学士出使鞑靼,带着鞑靼小王子的使团,三日后即将抵达京师。和鞑靼的谈判,这件事由爱卿牵头,和礼部一起去办。”

    提出和鞑靼人互市的是张昭。而以张昭年龄、地位其实不应该由他负责此次谈判。参与是肯定够资格的。但主持日常的谈判,还差点资格。

    但是,弘治皇帝还是对张昭委以重任!

    张昭道:“臣遵旨。”



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
    弘治皇帝任命张昭主持和鞑靼使者谈判的事宜,迅速的在京师内外传遍。

    夜月如钩,繁星点点。

    礼部尚书张升在自家的书房中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卷书。但显然是心情有点烦躁。

    少顷,长子张望龄从门外进来,带着酷暑的热气,躬身行礼,“大人,儿子已经和谢阁老的刘师爷见过面。他说阁老的意思:气象已成,不必阻拦。但是,在和鞑靼人的谈判中,也不能任由他一个小字辈闹出笑话。礼部要盯着,维护国体。”

    张升容貌显老态,他已是六十岁的年纪。穿着灰色的家居常服,将手里的书卷丢到桌子上,仰头叹口气。

    成化五年,他取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翰林诸官。弘治改元,迁詹事府右庶子正五品。此时,“纸糊三阁老”中的两位罢黜,而刘吉刘棉花却升任首辅。

    他实在看不惯这样的不平之事,上书历数刘棉花“十大罪”。结果却反被诬陷,贬南京工部员外郎。等到弘治五年刘吉去位首辅,他才被召回京中,历任礼部侍郎。

    弘治十五年,接掌礼部尚书。

    要收当今天子算是有数的明君。之前在宫中宠信太监李广,那也没闹出什么出格的事。但是,他又看到一个“宠臣”在崛起。这让他心中很不安。

    张昭除了打赢西北的大战,折腾出多少事情来一代名臣王恕晚节不保,为儿子的前途和张昭同流合污。平凉府那边处理的一批缙绅,敢说没有冤案

    京中卫所废除,又是好一阵闹腾。而且,张昭借机搞出报纸。可以说,如今科道言官们制造舆论的威力,还比不上两家报纸的记者。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1...130131132133134...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