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所谓“朝廷”,在弘治皇帝屡次召开御前会议之后,就是指的在座的诸位。
调原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出任大宁总兵是他们这些人共同作出的决定啊。张昭现在去辽东才不到四个月,就准备搞事,推翻这个决定。
这有点嚣张吧?
不得不说,谢阁老的水平确实高,总是能找到非常合适的角度去说服人。
谢公尤侃侃啊!
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为公马文升
养心殿中的气氛立即就有些微妙。
英国公张懋一副悠闲的表情看着发到手中的“材料”,心里不禁苦笑。
所以武勋们会不断的衰败下去啊!这在朝堂上如何竞争的过文臣?不读书水平都不够。
兵部尚书刘大夏神情平静的道:“辽东总兵郭令既然有小错,朝廷行文申斥,令他配合张昭在辽东的改革即可。朝令夕改丢的中枢的脸,减少的是朝廷的权威。关外建州女真叛乱不堪一击,不必在意。”
刘大夏一代名臣,在屡次“阻击”张昭失利之后,立即就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
为反对而反对,那他在朝堂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低。本来兵部尚书的排位就不够,完全是因为他能够办实务,得天子信任才有如今的地位。
所以,他现在是就事论事。
当然,刀子还得给张昭留着。辽东总兵郭令得留在辽东牵制张昭。
建州右卫的反叛根本不可能影响到辽东都司。甚至根本不用新军营出兵,只要辽东的精锐就足以平定。
…
刘大夏这个表态可谓是把朝堂中对张昭不满的重臣们的想法都给说明白。
诚然,你的理由找的好。
诚然,你张大帅要弹劾一个总兵,只是免职难度不高。
但是我们为何要顺着你的意思去做呢?
谁是工具人还说不定呢。
列席的“储相”王华就有点蛋疼。张昭最近是不是有点不清醒?年前刚在御前会议中吃了大亏,连大宁都司的人选都被拿走,这会弹劾辽东总兵郭令有何用?
难道,庙堂诸公还会允许把这辽东总兵的位置空出来给你提拔自己人吗?
新军营连续整训蓟镇军、辽东军,这已经足以引起庙堂上的警惕了。所以,辽东总兵这个职位绝不可能给张昭掌握。
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
…
对这个局面,弘治皇帝颇感无奈。
关于辽东、奴儿干都司的局势,张昭在私下里和他闲聊时,大致的勾勒过。
说的直白点,张昭就是希望奴儿干都司诸部起兵反叛大明,然后他出兵清理地方,把土地分配给移民。帮助大明开疆拓土,彻底的控制奴儿干都司。
换言之,当前建州女真苏护部起兵反叛,张昭迟迟不出兵,原因就在这里。
张昭希望反叛的火烧得更大一点。
而在平叛之前,肯定是要先将后路安排好。辽东这里,反对军制改革,反对卫所改革的旗帜就是辽东总兵郭令。
他看到张昭的奏章时,是支持张昭的意见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御前会议上实在不好直接驳斥重臣或者阁臣们的观点,否则必定会引来“乞骸骨”。
反倒是之前他若是就此事私下里和阁臣们商议或者招刘大夏觐见,反而可以畅所欲言。
议事规模,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啊。
当然,私下里沟通,阁臣们和刘大夏未必真的会卖他这个皇帝的帐。需要耐心说服。
…
…
“呵…”
刘大夏话音刚落就引来吏部尚书马文升的一声嘲讽,“刘大人身为兵部尚书,目光短浅至此吗?”
刘大夏和马文升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这时,脸黑下来。拱拱手,道:“马大人有何高见?”
马文升年龄更大,他今年七十九岁,作为数朝老臣,弘治中兴的参与者,他直接开地图炮,“你们只看到张昭盯着辽东总兵这个位置。难道就没有看到辽东目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吗?”
前文说过,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天官是唯一敢于且能和内阁大学士当面“放对”的人物。
马文升并没把首辅刘健、三辅谢迁的脸面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们鼠目寸光,“你们整天脑子里想着制衡,制衡,国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张昭不整训辽东军,以张昭总督五镇这个名分,这五镇的将官都可以和他牵扯上关系。底下的军官要投靠他,你们真拦的住?制衡不制衡很重要?
早点让他完成移民,开发二十万户在籍百姓,然后把他的将军印收回来,把他总督五镇军务的职权收回来,这才是正理。
现在辽东镇什么情况,你们没仔细的看张昭的奏章吗?真按照你们的方案处理,把辽东总兵郭令留在辽东,那么本部请问诸位,辽东的卫所改革、军制改革还要不要做?
刘东山建议郭令配合张昭,他会怎么配合?大明官场上的陋习,诸位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张昭要废除辽阳诸卫所,触动辽东总兵郭令的根本利益。两人在辽东发生冲突结果是什么?势必会拖延辽东的改革。诸位制衡张昭的目的倒是达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万百姓何时才能到户部?辽东军的整训到底要不要做?难道,大明多添加数万精兵你们不愿意?
以本官看来,诸位是因去年的大胜有点飘然然。忘记草原上的鞑靼人,忘记南海的叛乱。大明当前的局势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为何不做?”
马文升这话说的非常公道。
当然,他这公道话之外,还有张昭附属送来的书信。
实话说,弘治朝真要论政治权谋,满朝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排名第一的是谁?李东阳李阁老。排名第二的是谁?当今储相、翰林学士杨廷和。
次一档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刘瑾、刘健、谢迁、王恕、马文升、杨一清等人谁的权谋更厉害估计是众说纷纭。
这两位大佬那是公认的牛逼!
但是,张昭的私信并没有发给这两人,而是直接给和他从来没有私交的马文升。
马天官这种名臣,人品杠杠的。张昭愿意相信他一心为国。
不要以为这是虚假的。明史中这样的大臣并不少。所以,青史记载着他们的名字、事迹。
比如于谦于少保。他难道不知道正统皇帝重新登基之后会弄死他?当时力主另立天子的就是他。以于少保当时的权位,夺门之变和小孩子过家家有什么区别?
但是夺门之变的当晚,于少保什么事情都没干。因为,当时的景泰皇帝的儿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统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他阻拦,于他个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拦,是对国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辂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辅夏言,万历朝的首辅张居正张相公。
…
此刻的事实证明,张昭的眼光并没有错。
马文升愿意因为国事,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开口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
马文升开骂,弘治皇帝“补刀”。局势瞬间逆转。
别看御前会议中有发言权、投票权的有十几个人。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就那么几位。
马文升有句话确实说到一部分朝臣的心中,最近随着弘治皇帝将御前会议的形势固定下来,朝堂之中出现“懒政”的迹象。
皇帝都没打算拼死拼活的干,低下的大臣们当然是意思意思就得了。这和成化朝是一个样。
而具体反应到朝政上,就是一帮大臣们丧失进取之心。
从弘治十六年的情况来看,说不上四海升平,海晏河清,但真正的是有“中兴”气象啊!朝廷的赋税在增加,在籍的户数在增多,军事上更是连连取得胜利。
任何一个执政大臣或者庙堂重臣,都不能说对目前的局面不满意。
其实这也很正常,想想看,三贤相在内阁中待了多久?
从弘治八年谢迁入阁开始算起,至今差不多快十年啊。当时的首辅是徐溥,弘治皇帝的正牌子老师,刘健、谢迁都是他的拎包小弟。刘健是弘治十一年任首辅。
再想想看,朝中的大臣们有多少是老臣?自王恕致仕,马文升年老体衰,升任吏部尚书,弘治朝能做事的大臣就一茬不如一茬。而弘治十四年回京的刘大夏,办事的能力是有的。
但此公只有守成之心。完全没有王恕、马文升二人在弘治初年锐意做事,拨乱反正,一扫天下风气的那种气概。
马文升这一骂,犹如当头棒喝!
…
…
朝廷支持张昭意见的公文于四月初五抵达沈阳。此时距离张昭将辽东总兵郭令停职过去四天。
按照常理张昭此时应该在开原和海西女真四部首领们“畅谈未来”,但实际上呢?
四月初的开原,处处都是山花绽放。山林中郁郁葱葱。
开原参将方兴一肚子的牢骚都憋回去,忙碌的安抚着抵达开原城的海西女真四部。
明朝时的开原,并非今开原城。而是辽海卫所在的地方。从长城中的关隘:镇北关进来,沿大清河而走,就是开原城。
镇北关外是海西女真的哈达部。
这些女真首领来拜见威震东北的张大帅,当然不是孤身上路。一方面是带着子侄、护卫,一方面是带着礼物前来。
汇聚到开原城中,四部加起来有将近三百人。
方参将在刚开始时这样说的:“张大帅还未到,你们先安顿下来,不要着急。”
过两天话风略微变了点,“咳咳,诸位稍安勿躁,在开原城中再等几日。”
再到今日,他开门见山,“张大帅人在沈阳,你们去沈阳拜见吧。本将会派出五百骑兵沿途护送你们。勿要惊扰我大明百姓。否则后果你们知道。”
不怪方兴蛋疼。实在是张大帅来的命令几日一变,搞的他很被动。
张昭先令他安排、招待海西女真四部首领。他过两天就到。
接着,张昭又令他安抚海西女真四部,不要惊惶。
最后,就是今日四月初五傍晚时最新的命令:令海西女真四部胡酋来沈阳城中见我。
命令的变化是其一。其二,是他这几天都承受着压力。
这并非是说他怕海西女真。而是这帮人都给张大帅吓的如同惊弓之鸟,见张大帅不露面,早就是人心惶惶。深怕被骗到开原,被张大帅下令屠戮。
这帮人每天都要来找他要说法,不胜其烦啊!
而今终于把他们送走。
…
…
夜色徐徐的降临下来。
开原城中的驿馆前人马嘶鸣,海西女真四部打算连夜赶路,前往两百里外的沈阳城。
叶赫部的首领丰生额在门口牵着马缰,和哈达部的首领多罗愁眉不展的闲聊着。
“张大帅这次怕是异常的恼怒,先留我们在开原敲打一番。再令我们去沈阳拜见。”
“唉,丰生额首领,不管怎么说肯让我们去沈阳总还是有说法的。不然真怕张大帅一怒之下发兵,灭掉你我两部啊!”
“唉…”
丰生额的儿子博多衡奥把队伍整理好,把妹妹安置好,这时刚好过来,听到父亲和多罗首领的谈话,不解的道:“应该不会吧?咱们两部可是最听大明的话。”
说着话,博多衡奥还扭头看一眼远初的辉发和乌拉两部。眼中带着得意的神情。
要说围剿福余卫不利,乌拉部绝对是要负主要的责任。
丰生额无语,“这傻孩子。”
博多衡奥在满语中是“有谋略”的意思。他儿子这情况完全是傻了。竟然相信没有错,大明就不打他们。因为,叶赫部和哈达部距离大明最近啊!
而且,这么多年要寻个错处还不简单?总能找得到的。
因为张昭屯兵沈阳城,而且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来,一副打大战的样子。这令丰生额极其的担忧,甚至是惊惧。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感受,哈达部同样感同身受。
多罗没有回答这个很愚蠢的问题,见队伍整理的差不多,翻身上马,打马前行,继续和丰生额交换着各自打听来的消息,“听说张大帅日后要将辽东都司迁到沈阳城来。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啊。”
“谁说不是呢?”丰生额再叹一口气。
在夜色中,海西女真四部约三百余骑徐徐的离开开原城,往沈阳城而去。
其实,他们都猜错了。张昭没来开原,并非是要敲打海西女真。他真没那个闲心。
他本来就是把海西女真四部齐会开原当做工具人来用,目的是为了调出辽东总兵郭令啊!
你们实在是想太多,没有找准自己作为工具人的定位。
…
…
朝廷的公文于四月六日抵达,而在这五天之中,辽东总兵郭令乖的像只小猫,因而张昭也懒得再隐藏,直接现身接了朝廷的公文,同时召集新军营百户以上,宁远军、广宁军、辽阳军千户以上的军官,当众宣布命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