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明人和我们互市,永谢布和鄂尔多斯两个万户得利巨大。我们如今虽然可以享受中原来的丝绸、调料、美酒,但互市绝不能再继续下去。
否则,这两个万户必定会起异心。所以,本汗决定十日后起兵,去明人的边墙内抢夺人口、财富。同时算是废止弘治十五年签署的互市协议。”
小王子的长子图鲁站起来,一脸惭愧的道:“父汗,是儿子无能。”
少师脱火赤帮忙辩解道:“也不能算是台吉的错。前年明军势大,他们主动提出来互市,我们能不答应吗?关键是明人太狡猾。将互市的城市分别设在榆林和宣府之外。
而且暗中售卖兵器给右翼两个万户。增强其实力。所以,诸位我们不能再等下去。必须要立即中止互市贸易。我们伟大的蒙古人,想要丝绸、美酒,去明人那里抢就是!”
大帐里顿时响起一阵大笑声。
满座贵族对大王子图鲁的不满心思消弭不少。弘治十四年他们在西北惨败,明廷派使者来要求互市,是个人都会答应的。往往是他们武力逼迫明人开互市的。
但正如少师大人所说,明人太狡猾,暗中资助对汗庭有二心的鄂尔多斯、永谢布万户。
敬陪末席的博尔哈看着大帐中的这一幕,低着头喝马奶酒。春季攻势是去年底就商量好的。
现在这一幕,不过是统一部落里各个贵人们的思想。第一,再不废除互市,他们察哈尔部,以及左翼三个万户就得被右翼超过。第二,想要好东西,继续去抢就是。
至于说能不能抢得到,现在没人会“心虚”的去想这个问题。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小王子见大帐内气氛差不多,竖起右手,顿时整个汗帐中安静下来。他如今在部落里、草原晚上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下达命令道:“
三月二十日,左翼三个万户各出兵三千,随火筛并土默特万户诸首领合计大军三万,攻榆林城外的乱井儿城。本汗会同哈喇慎部率精骑五千,掠兴和城。
此战务必要满载而归,打出我们蒙古人的威风、士气。”
“是,大汗。”
大帐之中的二十多名鞑靼贵族齐齐起身,大声领命。
…
…
哒哒…
大兴安岭在三月暮春才只是桃红柳绿。一匹快马从山岭间的小路疾驰而回。
马上的骑士穿着灰色的军装,抱着马脖子,风声在耳边呼啸。
山间的小路非常崎岖,旁边就是十几米高的山崖。稍有不慎就是死亡的结局。
但他必须要尽快把情报传递回去。
两个时辰之后,身在赤峰城内已经上任的大宁总兵吴臣接到军中斥候带来的最新消息:鞑靼人动了。
“叫军中百户以上军官来议事。”
吴臣吩咐亲兵一身,拿起帽子戴在头上,往“作战室”而去。他就任以来的头等大事就防范鞑靼人越过大兴安岭抢掠东北四布政司。所以,挂着地图、设有沙盘的一处偏厅被设为作战室。
其实,以他麾下三万余人的主力部队,鞑靼骑兵就是十万人来战,他都可以将之击溃。
现在的问题是,他是防守的一方,不仅仅兵力被摊薄。而且,鞑靼骑兵来去如风。他没法逮住鞑靼人的。
大约半个时辰,赤峰城内新军营一团、大宁军第一师的军官们汇聚而来。气氛有着战前的凝重。
新任的一团千户赵辰、钱军法官、武百户等新军营将校跃跃欲试,感觉捞军功的时间到了。而新训练出来的第一师将校们则是有些忐忑。
训练是一回事,真正的上战场又是另外一回事。
吴臣看着乌压压的一屋子人,他的指挥风格便是要在战前集思广益,拿着木杆在沙盘上点着,说道:“斥候来报,鞑靼人大股精骑在往宣府方向移动。
但是也不排除他们突然越过大兴安岭向大宁都司进攻的可能。特别是和哈喇慎部接壤的兴州府。这里的山口太多,鞑靼人如果要强攻,还是有很多路线。
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待几名同僚谈过看法后,赵辰道:“鞑靼人向来是秋季才会大举入寇抢掠。但本朝以来不乏春季就来的。现在的根本问题是要搞清楚鞑靼人的作战目的。”
军议进行了一个多时辰。
结束之后,吴臣回到书房里,提笔给京中的张昭写了一封书信,汇报情况并将他的判断附上。
…
…
三月中旬,大明宣府、大同一线的探马频报:鞑靼人有异动。消息随后就传到京师。
这不仅仅是军中将领在向枢密院汇报情况,坐镇边关的督抚纷纷送奏章到内阁中。
二十日下午,大明首辅李东阳拿着奏章,脚步匆匆的抵达西苑里的万寿宫,面见弘治皇帝。
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
“李先生的意思是,鞑靼人有可能犯境?”
弘治皇帝微微斜倚在床榻上,神情略显焦躁。最近季节变化,他偶感风寒。
李东阳一身绯袍,老者模样,点头道:“从边关报上来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弘治皇帝问道:“李先生和张昭沟通过吗?”
李东阳躬身道:“臣拿到奏章,和谢迁、焦芳商议后就来求见陛下。”
萧敬上前扶着弘治皇帝,对李东阳为何没有见张昭心知肚明。以李阁老的执政水平,边关有警又如何?不至于慌慌张张的来见天子。
更别说如今大明兵锋之盛,直追太祖之时。这两天朝鲜王国的使臣都在报纸上喊冤,生怕大明把他们给吞并。
大明现在哪里怕鞑靼人来寇边?
唯一的原因就是:当今天子正在生病期间,首辅和手握重兵的枢密副使见面,这很犯忌讳。哪怕天子不说,回头御史也会上书弹劾。
弘治皇帝喘着气,不假思索的道:“叫张昭来见朕。”
旁边的伺候的太监张忠连忙一溜烟的跑去。
半个时辰之后,张昭奉命到西苑万寿宫中,“臣叩见陛下。”
弘治皇帝已经平躺在床上,偏头,声音虚弱的道:“平身。”再道:“李先生、子尚,你们就在朕这里商议。朕先养养神。”他实在有点顶不住。
李东阳和张昭两人齐身道:“臣遵旨。”
旁边候着的大小太监们目光都落在张昭身上。天子几乎是下意识的召见张昭,而且并不想听张昭和李东阳的讨论,只听结果就可以。可见天子在军事上对张昭的信任!
内廷这边确实要注意一下,不要因为奉承皇后娘娘就对张昭有些意见。这圣眷真不是说着玩的。
张昭听李东阳大致说明情况,道:“元辅,边关的警报枢密院这里已经收到。但形势还未彻底明朗,且天子在病中。所以我并未上报。”
其实,张昭个人认为枢密院还是要归属内阁领导。但是,以他当前所处的位置而言,他其实是站在皇权这边的。作为军方的实际掌控者,他可以尊重内阁,但如果明面上把兵权归给内阁,那就是没站住自己的位置。
李东阳知道情况,点点头,道:“子尚,那你现在的判断是什么?边境的总督、巡抚们纷纷上书,要求调拨粮草、物资,准备作战。”
张昭道:“元辅,目前大宁、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诸镇俱在鞑靼人骑兵的威胁之下。若是要全面备战,花费太多。前线的将士们想要立功。但大明目前的家底恐怕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李东阳赞赏的道:“不错。”
这也是内阁的意见。以大明九边当前的实力。可以说只有大同镇稍弱,有被击破的风险。西北四镇,还有大宁都司,这些兵将基本都是在求战。
张昭道:“因而,我们的应对策略应当是重点防御,伺机出击。下官的意见是,重点照顾宣府、榆林。户部按三个月的粮饷数,将银两拨付给枢密院。
粮草、物资我自行筹措。
再令李逍遥任总兵,率新军营九团并十二团营中精锐一万人驰援大同,由他节制宣府、大同、榆林三镇兵力。伺机出塞,北攻土默特部所在的归化城。”
李东阳琢磨了一下,叹口气,道:“也罢。回头咱们在一起开个小会。把银子数目定下来。另外,监军是要的吧?”
张昭说的简单,其实索要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权限。第一,明军的后勤供应从此是实打实的归枢密院管。朝廷拨付银两就是。
第二,张昭要以武将节制边镇的兵力。这其实是准备将文臣的巡抚、总督们排斥在外。总不能久镇边境的督抚们都听一个年青人节制吧?这谁肯干?
很有可能这将成为常态。就是战争的事,文臣别再掺和。
张昭笑道:“这是自然的。新军营的监军张雄张公公早就向我请战。”
一般而言,明朝的大军出行,必定是有一个铁三角:武将、文臣、太监。
在明中期时,时而是武将权力最大,时而是文臣节制所有军队。这就看谁的水平高。
而到明后期时,那肯定是文臣节制所有军队。
张昭自然是想要打破这种趋势。这次派李逍遥率部出战,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监军他暂时是不会提议裁撤的。因为监军代表的是皇权啊。
李东阳点点头,看向床榻中脸色苍白的弘治皇帝。
站立在一旁的萧敬摇摇头,轻声道:“还请阁老和张伯爷等等。皇爷这两天精力不济。”
李东阳理解的道:“陛下系天下之望,应当好好调养。子尚,我们去外面等着吧。”
张昭跟着李东阳到万寿宫寝殿门口的走廊上等弘治皇帝醒来。午后的阳光暖和,舒适。春天仿佛就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
张昭知道弘治皇帝不会有事,心里倒是稳的很。李东阳作为首辅则是很有些担忧天子的身体,脸上带着忧思之色,和张昭闲聊着。他们距离很远,不虞吵到弘治皇帝休息。
“子尚,以李逍遥领兵去大同,这倒是没问题。但他今年二十岁,节制诸将恐指挥不够便利。另外,诸镇都有文臣、内监,这恐怕非是他所能应付的。”
张昭也不瞒李东阳,道:“元辅,大宁那边传来消息,初步判断鞑靼人的春季攻势可能还是和往常一样。要么寇大同,要么从河套入侵。
其实,李逍遥带着新军营一团,外加一万团营精锐,就足以和鞑靼骑兵决战。所谓的节制只是个名头,假设边将们不听,并不会影响战局。
我正好做个甄别。看看到底是那些人不听中枢号令。目前九边还有卫所兵未曾废除,这一仗打完我正好要推动这方面的进展。
另外,九边的督抚都是有大功于国。我亦是想和元辅商量一下他们日后的安排。”
他在李首辅面前说的这么有底气,更大的原因是英国公将会支持他在九边废除文臣督军的制度。这是推荐成国公之子朱凤去皇家军事学院的利益交换。
换言之,日后的文臣总督、巡抚可以管多个地区,可以下辖军队。但不能再管辖正规军(火器军、常备军),其下辖的军队只能是守备团营。
李东阳看张昭一眼,半真半假的笑道:“子尚,假设老夫不同意呢?”
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
(ps:上一章修改了一下。)
李首辅宦海多年,且是天下最顶尖的权谋人物,他几乎是一眼就看穿张昭的“打算”,径直点出来。
李东阳的性格和前任首辅刘健还是不同的。如果方才御前的是刘老大人,张昭估计要被当场喷口水。李东阳则是把张昭拉出来说。
当然,话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李阁老的语气缓和就轻视他的态度。
张昭和李东阳的私交其实还不错的,把话摊开说,拱手一礼道:“元辅,大宁那边传来消息,初步判断鞑靼人接下来的春季攻势可能会重点抢掠榆林、宣府外的两座互市城市。
李逍遥带着新军营一团,外加一万团营精锐,这些兵马就足以和鞑靼精骑决战。所谓的节制只是个名头,假设督抚、边将们不听,并不会影响战局。”
说着,张昭再行一礼,“元辅,国朝的军队想要恢复太祖、太宗时期的战斗力,必须要保持军队的纯粹性。军队只管打仗的事,而不要将政治掺和到其中。
我知道很多人担心军方实力过大将来会导致藩镇之祸。学生在这里向元辅透个底,大明军队的改革的目标,是要确保以一支支正规军的控制权在多人手中。而非一人说了算。而且,要定期保持轮换。”
和聪明人说话,张昭不需要把车轱辘话来回反复的说。
唐朝时期的藩镇之祸,根本原因就在于节度使权力太大,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所以,张昭老早就给李东阳说过:财权归朝廷。幽州商行他都要逐步的交出去。
这次即将爆发的战争必须要朝廷拨款才能打。只要进入火器时代,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银子。想当“藩镇”,仅仅是靠军队是不行的,必须要财团支持。
宋朝继承之后,对藩镇之祸的纠正很多就是对的。比如:增加中央政府直辖的军队:禁军。当然这一条过头了。直辖,不是说把禁军关在京城里不打仗。
比如:用后勤控制军队。宋朝的武将们的后勤必定是掌握在文官们手中。其官名是:转运使。
张昭的“想法”对宋朝的制度是做了修改的。中央政府直辖军队这一点保留。后勤则由军方自己掌控。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
他这自然是照抄照搬现代的军队建设经验。在保证军队的忠诚这上面,他还是敢打包票的。不管是双首长制,还是参谋部制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这个忠诚是对皇帝、国家的。
另外,回过头来看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其实也不能说全是问题。我们要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唐王朝是可以叫做唐帝国的!
想想看,大英帝国当年是不是在全球各地到处设总督管辖各殖民地的地盘?总督是不是当地的军政一把抓?
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地盘大,人口多,当地情况复杂啊!那年头的交通、通信又不发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