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顾耀诚再道:“我的口供有半真半假,锦衣卫肯定知道,但事涉魏国公府他们不想掺和…”

    王武不爽的打断道:“你特么啰里啰嗦的。说重点。”

    顾耀诚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看着张昭,认真的道:“张伯爷,我有一个不情之请。种种迹象表明,你有心推动大明吞并朝鲜王国,但苦于没有好借口。

    此次刺杀便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朝鲜王国的使臣金善洪本就有刺杀你的意图。种种线索也指向他。我愿意配合指证他。

    只求张伯爷赐我一死。我家中父母、妻儿都在魏国公府的掌控之下。我落到锦衣卫手中,如果不死,家中老小只怕性命不保。”

    王武神情微动。这书生组织刺杀大帅,害的他弟兄们死三伤四,他本来是揍他一顿。但听到这里,这书生为保阖家老小,多少令他感触有些复杂。

    或许,这就是大帅常说的人性吧。

    张昭看着顾耀诚,目光没有丝毫的回避,冷声道:“你顾着你的妻儿老小,那我的亲卫们呢?四条人命背后是四个家庭!我凭什么要可怜你?

    谁来可怜他们?顾耀诚,有些东西,是不能拿来交换的!你等着去刑场吧。”

    顾耀诚有点错愕,“张伯爷…,你这殊为不智。”

    “去你妈的。”王武骂道,心中为张昭的话感到暖和、振奋,将锦衣卫们喊进来。

    “张伯爷,张伯爷…,求你,求你…”

    顾耀诚给两个锦衣卫架着,拼命的挣扎,回头大喊。最终被拖下去。只余嘶喊声在回荡。




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闻暗子
    顾耀诚大喊大叫,搞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脸上有点不好看。他同意顾耀诚的请求,把话递到张昭面前,谁知道他刚才和张昭说了什么?道:“伯爷,余籍那里还见吗?”

    顾耀诚的猜测是没有错的。牟斌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性格还是比较谨慎的。他捞钱都只肯绑没有背景的商人。所以,魏国公府这个庞然大物,他是绝对不想得罪的。

    因而他将顾耀诚见面的请求递到张昭面前去。他不能拿张昭当“傻子”不是?盐商买凶杀人,这得多缺心眼才会信?

    而为掩盖他这种意图,或者说让他这种“解释”的意图不那么明显。他把余籍也想要和张昭见面的请求加进去。毕竟,余夫子曾是张昭的老师。

    张昭轻轻的吐出一口气,他不可能对顾耀诚的妻儿有什么怜悯之心。圣母都是脑子有问题的人。他首先对他的人负责!

    张昭坐下来喝口茶,道:“来都来了,还是见见吧。”

    他对牟斌的“小心思”洞若观火,但并没有什么不快。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牟斌见张昭没有动怒,呵呵一笑,吩咐心腹千户去提人。

    片刻后,余籍给两名校尉带来,白发苍苍。因为他是两榜进士,致仕的朝廷命官。且和京西白马书院的山长唐宽是同年,且是文学报的主编。锦衣卫没有对他用刑。

    余籍看着高居于内堂上坐着没动的张昭,心中酝酿的愤怒瞬间消失,他意识到仅凭他教授过张昭学问这层身份,对张昭而言没什么意义。

    余籍缓缓的开口道:“子尚,我想单独和你谈谈。”

    牟斌一阵无语。

    靠!你们都是商量好的吧?竟然有这么多秘密,我们锦衣卫没审出来?

    牟斌挥挥手,重新带着堂中的锦衣卫校尉们到外面去候着。

    张昭抿抿嘴,做个手势。

    话说自弘治十三年穿越以来,他就和余夫子打过交道。当时,他为化解和李东阳门生户部郎中徐贵恩怨,留了一个心眼,只是请余夫子转交一页纸。后面见到徐贵才将图标统计的方法教给他。

    从这一连串的事情来看,他留的这个心眼非常有必要。大明朝的读书人千奇百怪,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磊落君子。余夫子此人肯定是算不上的。

    他更是像一个食腐动物,老官僚,为利益所驱动的人。

    余籍身上的直裰脏兮兮的,微微的欠身道:“子尚,我这里有一个秘密,事关你的安危。我想请你放过余冠。”

    余籍常年在报社镇厮混,各种消息非常灵通。新秦伯张昭是什么人,京中自有公论。所谓:心思阴沉,睚眦必报。

    他的侄儿余冠是老余家唯一一个有点出息的后辈,但在弘治十四年院试时因被张鹤龄蛊惑,出面举报张昭作弊,结果被弘治皇帝亲断张昭无罪,余冠则是被剥夺功名贬为庶民。

    那么,现在余冠落在张昭手中,以张昭的个性只怕是性命不保。他想要保住侄儿的命。

    进了锦衣卫的监狱,你和他们讲你没有参与刺杀,这有用吗?屁用都没有。报一个“瘐毙”,谁会说锦衣卫有错?

    张昭没和余籍废话,径直道:“那就流放到榆林。”本来是准备杖毙的。

    “多谢!”余籍感激的再行一礼,说出他要交换的秘密,“白马书院的山长唐宽在你身边有暗子。他对你一些动向似乎很了解。”

    “什么?”王武大吃一惊,追问道:“是谁?”他负责张昭的安保工作。

    余籍道:“这要你去查。”

    张昭有点呲牙,这还真是意外的“收获”,想了想,“具体来说呢?你是通过那件事判断出来的?”

    余籍一脸“坦然”的道:“基本上都是你在京中舆论热点问题上的态度,唐宽似乎知道的要早于真理报。”

    张昭点点头,道:“我知道了。”

    …

    …

    从锦衣卫衙门里出来,王武跟着坐上马车,他还有点“神经过敏”,低声道:“大帅,要说谁最有可能被唐宽那老匹夫拉拢,我看就是张泰平那小黑胖子。”

    张昭手指敲敲桌几,“小二,你安排人和外出游历的阳州先生接触一下。把他叫回京师来。他妹妹在绿绮楼当名妓,可以承诺帮他赎出来。”

    王武眼睛一亮,振奋的道:“哈哈,大帅这主意好。咱们也埋一颗钉子到唐宽身边下去。”

    张昭失笑着摇头,道:“这在我老家叫无间道。这件事你先烂在肚子里,不要去查,以免打草惊蛇。我另有安排。”

    王武道:“大帅,你放心。话说余籍这老家伙真是脸厚心黑啊,出卖起同年来毫无负担。这次真是便宜他。”

    刚出锦衣卫衙门时,大帅已经吩咐释放余籍。余冠则是要等待判决。

    张昭笑笑,意味深长的道:“留着他用处更大。”说着,对外面驾车的亲卫道:“先不回家了,去西苑。”

    反间、暗子,这都是小事。在调查这场刺杀中所呈现出来的军中的一些问题,触目惊心。这才是张昭作为枢密副使,军事改革的实际推动者所关心的!

    而张昭拒绝顾耀诚,实际上也是对怎么结束“刺杀案”定了基调。

    …

    …

    弘治皇帝的病情只是比半个月前只是略微好了一点。中药的特点就是这样,病去如抽丝。

    张昭到西苑求见,弘治皇帝还是抱病见他。只是萧敬在带他进去时提醒道:“张伯爷,皇爷精神不济,你尽量快一点。”

    张昭看着萧敬,萧敬目光坦然。

    张昭见他确实没有其他的意思,这才道:“多谢萧公公提醒。”

    御马监兵器怎么流出去的?指向的是御马监太监李荣。之前改革腾骧四卫时,他和李荣李公公闹得非常不愉快。在他强硬的态度之下,把四万人的腾骧四卫直接改编成7千人。其余的油子、痞子全部被扔到辽东去种地。

    弘治皇帝躺在床上,侧着头,虚弱的对叩首大礼参拜的张昭道:“子尚,平身。你近前来说话。案子查清楚了吗?”



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
    张昭刚进西苑,消息就传到内阁中。

    按照大明朝的政治规矩,其实所有的朝政都可以靠公文体系来运转。虽然此时并没有考成法,官吏都非常懒。

    但是,在实际的朝廷运作之中,内阁这里还是有官吏来办事的。阁老们日常会接见官员,谈事情。

    此时,内阁里正在开小会。

    三名阁臣:李东阳、谢迁、焦芳,外加礼部尚书张升,户部尚书侣钟、吏部侍郎王鏊,国子监祭酒董恢正在一起讨论“国子监”改革的方案。

    这是李东阳早就答应张昭的事。但国子监要按照张昭的建议改,他这个首辅一样很难强制推行。需要多次协商。

    这时张昭进西苑的消息传来。

    李东阳将中书舍人递进来的纸条压着手边,也没有瞒着同僚们,道:“张子尚到西苑见天子,应该是对十天前的刺杀案要有一个定论了。”

    这是目前京中群臣最为关注的事。关注度都盖过了边关的战事。

    当然,战事如何内阁这里是不会讨论的。权限全部在枢密院手中。正要讨论也是在御前会议。

    礼部尚书张升和张昭已经可以算的上是“政敌”,但他对国子监改革方案是支持的,因为这是增加礼部的权限。在座的都是人精,虽然是李首辅提出来的,但谁不知道初稿是张昭搞的?

    此时,张尚书立即道:“元辅,要禁止张昭搞扩大化。这几日东厂、锦衣卫在京中抓人搞出多大的动静?人心惶惶!连美食镇那边的人流都减少。”

    谢迁表态道:“应当如此。就事论事。不可搞株连。宾之,我们三人立刻去见天子。”

    去年底,骂张昭的人多如牛毛,有没有人说要弄死他的话?八成是有的。在报纸上是用笔名,没人会认为东厂和锦衣卫查不出来。

    而如果张昭借着“被刺杀”的由头在京中大肆清洗,这将是非常恐怖的。

    要知道,当前鞑靼人正在边境寇边。作为大明军方的定海神针张昭是绝对不能出事的。

    这一点从之前他被刺杀,满朝文武都派人去探望就可以得知。

    所以,弘治皇帝有一定的概率会同意张昭“清洗”某些人。

    张昭搞出枢密院,是实质上重新“挑起”大明朝文武之间的矛盾。焉知天子没有推武勋集团的想法?

    所以,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很多。最少是有两层。

    谢阁老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一瞬间就想到关键问题所在。

    其余几人纷纷点头。

    李东阳沉吟片刻,道:“那今日便讨论到这里。于乔、孟阳随我一起去西苑中见天子。”

    谢迁和焦芳两人应声:“是,元辅。”

    …

    …

    万寿宫正殿暖阁中,床头的帷幕拉开。卧床的弘治皇帝脸上显得有些苍白。

    从他的角度来说:刺杀张昭,是绝对不可容忍的行为。

    不仅仅是因为这次刺杀动用了火器,管制兵器,更因为张昭所代表的新武将集团是大明皇权的基石。

    所以,弘治皇帝当日派太监去询问张昭的情况,更下令让东厂、锦衣卫全力侦缉。

    现在更是抱病见张昭。

    张昭道:“陛下,锦衣卫那边已经查明,针对臣的刺杀是由金陵一个监生组织的。资金由两淮盐商提供。相关人犯都已经在锦衣卫的大狱中,可以结案。

    这次刺杀中军队上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武器的管理存在着极大的漏洞。

    臣请提督十二团营,且以枢密院管理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彻查军中流失兵器的问题,以绝后患。

    另外,臣奏请清查京师、两淮盐商,改革盐法。”

    这里涉及到一点大明兵器制造的现状。

    当初,张昭制造出燧发枪之后,在李东阳、马文升的支持下,已经将兵部的火器工匠全部调拨到新军营。

    换言之,大明朝的武备,在火器这一块,只有新军营兵工厂能制造。

    (张昭曾在弘治十四年将燧发枪技术扩散给西北王家,但随着对鞑靼人战争态势的变化,朝廷下发诏令,王家兵工厂的燧发枪只能供应西北四镇。)

    其次,使用新炼钢技术铸造的雁翎刀,只有开平钢铁厂掌握着其制造工艺。

    目前,新式雁翎刀装备只给大明的正规军。

    腾骧四卫、十二团营都在此前的换装的序列中。其中,腾骧四卫涉及到军事改革,是张昭亲自监督着李荣改的。

    十二团营,张昭只是供应武器给英国公,具体怎么换装他没管。

    换言之,张昭正在借刺杀案向弘治皇帝提出,把腾骧四卫、十二团营拿过来。

    弘治皇帝大致明白张昭的想法,道:“准。”

    他还有很多话要说,但身体太过于虚弱,没法一一叮嘱张昭。只能选择相信张昭。

    张昭看着弘治皇帝虚弱的神情,心中微微有些酸,道:“请陛下保重龙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臣告退。”

    …

    …

    张昭从万寿宫中退出来时,正好在大殿门口遇到前来的三名阁臣。

    “元辅!两位阁老!”

    张昭拱手一礼。

    李东阳笑眯眯的点头。焦芳也给了一个笑脸,点头致意。

    谢迁则是冷着脸。

    他们几人打照面,萧敬进去汇报,阁老们是来求见弘治皇帝阻拦张昭搞扩大化的。片刻之后,出来道:“陛下口谕,刺杀案按照张昭的意见来处理。”

    “这…”

    李东阳正在和张昭谈刺杀案的处理,谢迁和焦芳都是旁听着。谁都没想到弘治皇帝都不见他们三个。

1...247248249250251...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