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其实对于这一点,秦川事先已经想到了。
毕竟在东岸的是苏联人的一整个方面军,同时苏联人又不是傻瓜,他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就对沙洲实施封锁并展开猛烈的进攻。
所以,战斗对于秦川等人来说远没有停止。
应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零七章 巧克力
然而叶廖缅科的另外两个做法就不是那么有用或者也可以说接下来的战斗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轻松了。
一个是用炮兵团对沙洲实施轰炸。
轰炸本身不存在问题,沙洲距离伏尔加河很近,只有三百多米,可以说在东岸用迫击炮都可以打到沙洲,更何况是射程少说也有几公里的榴弹炮。(注:苏军大量装备的910榴弹炮射程7.7公里)
但问题就在于沙洲的整体形状细长,就像是一片柳叶。
这样形状的沙洲是天生自带躲避炮弹的功能的,因为炮弹不管是打远了还是打近了,都会落到河里,只有少量的炮弹或落在沙洲上,更糟糕的还是这些落在沙洲上的炮弹还不一定会正常爆炸,沙洲上有许多礁石……这也是沙洲能大面积成形的原因之一,因为礁石阻挡了水流,河水里的沙土慢慢在这一带沉积,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面积庞大的沙洲。
因为这些礁石长期被河水、雨水冲刷所以表面十分光滑,从苏军方向打来的炮弹就会出现跳弹现像,也就是跳跃着落入另一面的河水里爆炸。
所以,苏军炮兵看起来打得很有威势,成片成片的炮弹在沙洲附近炸开激起一道道水雾,但其实真正能打到沙洲上炮弹却不多,尤其德军已经躲在钢筋水泥工事里,就把外头炸出的狂风暴雨当作一个乐子看了。
另一个就是苏军进攻沙洲部队的集结。
叶廖缅科手里的东南方面军的确不缺兵也不缺装备,但就是缺船……
此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了,在这其间东南方面军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斯大林格勒的增援,而东南方面军与斯大林格勒之间隔着一条伏尔加河,所以无论是兵力还是补给的增援全都需要船。
这其实也可以说是苏联防御的一个弱点。
正如之前所说的,里海是与外界不联通的内海,苏联里海舰队因为没有战略需求而被称为是“养在鱼缸里的舰队”,伏尔加河通往里海与里海连为一体,这使得苏军在其它方向比如黑海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等,空有武装装甲船却无法增援伏尔加河。
在此其间,东南方面军只能沿着伏尔加河一路搜集渔船用于对斯大林格勒的增援运输,即便如此,这些渔船也十损八九所剩不多了。
苏军集结部队不是问题,不到半小时就集结了两个近卫步兵团,但要凑齐能将部队运送到沙洲的船只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
情急之下,叶廖缅科就下令苏军士兵自行建造木伐,同时再抽调会游泳的苏军士兵组成突击队武装泅渡……后来发现其实武装泅渡的效果还会比用木伐进攻更好些,因为这至少目标不会那么大。
但即便是这样,苏军组织起来的第一次进攻也是在两小时后了。
此时,秦川等人已经在沙洲上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
910式榴弹炮对于突击队来说没什么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它射程短,更因为它精度不高玩的是大面积覆盖,而突击队总共才一百六十五人(占领行动中伤亡了三十五人),这些人就算全用上也凑不齐一个炮兵营。
另一方面,则是用910榴弹炮能达到的目的,突击队只需要与后方联系就可以轻松做到,比如德军普遍使用的le. fh 18型105口径榴弹炮射程就有10公里,只要抵近斯大林格勒城郊就可以打到伏尔加河东岸为突击队提供掩护,再比如突击队还可以联系战斗机和轰炸机。
因此突击队完全没有必要与使用这些火炮。
于是随着秦川一声令下,这些榴弹炮全都被拖到一个弹坑里堆积免得碍手碍脚的,在碉堡工事里榴炮就更不用说了,全都拖出去腾出地方。
换上的就是德军从苏军高炮部队那缴获的高射机枪及小口径高射炮……这些玩意打飞机或许不行,但打起步兵来那妥妥的就是生命收割机。
让秦川等人异常惊喜的是,他们在碉堡工事的下方找到几个地下仓库,仓库里储存着多得无法统计的高炮炮弹和高射机枪子弹。
这似乎是意料中的事,原因是苏军在沙洲上的阵地主要就是用来防空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往来伏尔加河上的船只提供一些必要的掩护,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有大量弹药而且这些弹药还必须妥善保存,否则几下就会被敌人轰炸机给炸没了。
做好准备后,秦川等人还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面包师取出藏在胸前袋子里的巧克力铁盒,打了开来取出其中的巧克力,打开塑料封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掰下一点放进嘴里,接着就闭上眼睛慢慢的享受着。
这是产自法国供给前线的巧克力,它被生产成了饼干大小,八小片围成一圈,另外它还有一个特制的铁盒用于保存,为的就是在战斗中巧克力不致于因为体温影响融化了或是进了污水等。
虽说这种巧克力是专门供给前线的,但在前线还是很少见到……这主要是前线兵员太多了,在运输困难的情况下,即便是后方产量足够给前方士兵人手一块,但后勤部却不会把它们运上来。
原因很简单,运一车的巧克力无法喂饱什么人,但运一车粮食就并非如此。
所以,后勤部队更多的是把它们换成了弹药或是粮食,在战局紧张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就更是如此,这一度使巧克力在前线只有高级军官才有权享用的奢侈品。
但在这次行动中,亚历山大却特意给突击队的每个队员都分上了一块巧克力。
用亚历山大的话说:“先生们,你们在沙洲上很可能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得到增援,当你们疲倦的时候,希望它能给你们一点帮助!”
然而……
维尔纳翻了翻白眼,说道:“上帝,我在飞行上就已经把它全吃掉了!”
“你应该留一些的!”面包师说:“比如现在……你就后悔了!”
“为什么呢?”维尔纳反问:“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享用它!”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零八章 登陆作战
维尔纳说的是战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悖论。
士兵们有时分不清是该将好东西比如巧克力先享用还是留着到更需要的时候。
先享用吧,就会出现像维尔纳那样,真正需要的时候就没有了。
留到更需要的时候吧,就会像牺牲的三十五人那样……已经没机会享用了。
这对生活在和平社会的人来说就是小事一件,但在这物资奇缺的战场上,许多士兵都会思来想去的,犹豫了好久才下决心吃上一点。
秦川在这方面会好些,因为相比起那些战事停下来就不需要考虑的士兵来说,他还要想着接下来的战斗该怎么进行或是坚持下去。
不过这会儿似乎不用考虑了。
因为举着望远镜透过碉堡瞭望孔向外观察的库恩报告道:“少校,苏联人好像要进攻了!”
库恩之所以说“好像”,是因为苏联人的炮弹在碉堡外炸出一层层的硝烟……其实更多的还是炸在河里的炮弹,其蒸发的水汽就像是一层雾似的笼罩在沙洲的四周,使德军很难看清东岸苏军的动静。
秦川举起望远镜往外一看,翻滚的烟雾中果然隐隐看到一队苏军忙碌的影子。
“准备战斗!”秦川大声下令。
士兵们一翻身就从墙角里坐了起来,争先恐后的将枪架在了的射孔上……苏军的碉堡工事显然就是为了反登陆构筑的,除了较大的重机枪和火炮射孔外还有供单兵使用的步枪射孔。
只不过这些步枪射孔是针对苏军的莫辛纳甘设计的比较矮小,而德军使用的43瞄准基线较高,视野有一部份不是很清楚。
当然,这并不影响德军的战斗力。
高射机枪和小高口径高射炮也做好了准备,枪口对准了前方的河面以及面前一道已到处是弹坑的沙滩。
炮声渐渐小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消失了……这是沙洲防御的另一个优势,因为距离东岸较近,所以苏军要展开进攻的话就不得不停止炮击,否则炮弹马上就会对正在渡河的苏军造成误伤。
烟雾中隐隐传来几声木浆划水的声音,苏军士兵显然已经下水了,而且还在缓缓朝沙洲靠近……他们不敢发出太大的声响,因为担心这会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
然而这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不久后太阳光就穿透了水雾在其中投下了一道道黑影。
在看到苏军进攻队形的那一刻秦川就不由愣了,是木筏和小渔船,其中甚至还有像皮艇,苏军居然试图用这些东西进行登陆作战,它们根本就无法阻挡德军阵营打出的子弹。
但苏军的脆弱对德军来说就是好事。
秦川没有迟疑,大喊一声:“开火!”
霎时枪声就响成了一片,子弹就像刮起的一阵风似的带着弹线往烟雾中钻去,惨叫声和木板碎裂的声音很快就响了起来。
苏军大喊一声,就加快了划船的速度,有些冲锋舟和橡皮艇甚至还发动了马达。
显然,苏军是希望能以速度突破德军的火力封锁,但这不过是一种奢望……德军碉堡里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很快就响了起来。
高射机枪打出的子弹在河面上打出一串串水花,水花延伸的尽头就击中了渔船。
木屑横飞,鲜血四溅。
渔船上立时就被打出了一排排杯口大的弹洞,更可怕的还是这些子弹的穿透力……12.7毫米口径的子弹,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穿透15毫米的钢板,而苏军这些渔船不过在两百米开外,且绝大多数都是木质结构,子弹毫无疑问的会穿透并击中弯腰隐蔽在船身中的苏军。
甚至有些高射机枪照着一艘渔船多打几梭子弹,还会像切豆腐似的直接将其切成了两半。
更可怕还是高射炮……高射炮的炮弹是延时引信的,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的德军士兵都知道将炮口稍稍瞄向目标上空。
原因很简单,直接瞄向目标炮弹更多的是穿透并进入水中爆炸,这样对敌人的杀伤显然会小得多。
但如果瞄向目标上空,炮弹就会在空中爆炸然后将弹片四射开来打向下方的苏军。
只见一道道黑烟过后,就别说苏军士兵了,就连渔船都被弹片炸得残破不堪,有些炮弹恰好是穿透目标船身后在内部爆炸,那就更是将其炸得四分五裂惨不忍睹。
苏军的木船前仆后继,一艘接着一艘一排接着一排的冲了上来,然后再成片成片的在德军强大的火力下有如摧枯拉朽般的被打穿、击碎,然后随着河水一边漂一边沉没。
不一会儿,河面上就到处都是半沉半浮的木船残骸和苏军士兵的尸体,偶尔还有几艘船或许是被打爆了发动机,泄漏出来的汽油在水面燃起熊熊大火,立时又是一阵惨叫和哭喊声。
苏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被毫无悬念的打退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二十余分钟,但苏军的伤亡少说也有上千人……这是由苏军发起冲锋的船队规模估计出来的。
确切的数字是一千三百余人,因为这其中还有三百人是武装泅渡的部队。
相比起用木船冲锋的人来说,这些武装泅渡的苏军要幸运得多……木船目标太大,一通子弹过来就被摧毁了,而其上的苏军又大多不会游泳,于是被打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反而是那些武装泅渡的士兵目标较小,在硝烟和水雾中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
因此他们中的一部份人甚至还攻上了沙洲。
但这些人显然不够聪明,这样的形式一看就知道攻上沙洲除了送死外不会有任何意义:碉堡外遍布着地雷、铁丝网等,其后还有一挺挺机枪一把把43对着宽阔且没有任何隐蔽的河岸……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障碍都是苏军构筑的,只不过他们在德军进攻时没有发挥作用,这时反而成为苏军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随着一声声地雷的爆炸声和枪声,冲上沙洲的苏军就一个个倒在沙滩上,鲜血顺着河水流回了伏尔加河,为伏河加河增添了一道道刺眼的红色。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零九章 水地雷
接着苏军又发起了两次进攻,但都以失败告终。
打到傍晚,沙洲附近甚至都漂满了木船碎屑以及被河水泡得全身发白且肿涨的苏军士兵尸体,整个沙洲就像是被一堆垃圾给包围着。
秦川不由感叹了一声:“如果早知道要面对这些,我或许就不会选择进攻沙洲了!”
埃伯哈德闻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的传奇上士没有被敌人打败,却被这些垃圾打败了!”
与德军的胜利相比,苏军指挥部就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叶廖缅科愣愣的望着地图,他实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沙洲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更让他无法想像的是……占领沙洲的不过就只有两百名德军。
两百人,这要是搁在苏军部队中那就是沧海一粟,但德军却随便两百人就可以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不过这一点叶廖缅科想的却并不客观,因为这两百人可不是随便的两百人,而是从精锐的第一步兵团中挑出的精锐,他们拥有各种战斗技能、还装备有现代化的装备……其实发挥更多作用的还是苏联人自己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
这一点赫鲁晓夫也注意到了。
“叶廖缅科同志!”赫鲁晓夫说:“我调查过了,沙洲上的弹药至少有三十万发高射机枪子弹和五万发高射炮炮弹!”
叶廖缅科算了算,就皱起了眉头:“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今天这样的烈度打下去的话,他们至少还可以坚持七天!”
“是的!”赫鲁晓夫回答:“也许还会更久,因为他们可以用炮火和飞机对我们实施压制!”
叶廖缅科摇了摇头,即便是七天就已经够他们受的了,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可没法在基本断绝补给的情况下坚持七天。
所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要消耗沙洲的弹药的话,斯大林格勒肯定会先倒下。
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能用的战术叶廖缅科都试过了,他甚至还将进攻部队分成几个部份,也就是从四个方向同时对沙洲发起进攻。
这种进攻战术应该说很聪明,因为叶廖缅科知道德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兵力不足,两百人分成几个方向,每个方向就只有五十人,如果再扣除已伤亡的人数只怕连五十人都不到。
问题就在于两栖登陆作战难度太大了。
当然,这话应该是特指“苏军”。
因为如果是英、美军的话,此时的他们已经有专用的登陆船甚至是坦克登陆船,然后还有大量的军舰及战机配合,也就是在全面掌控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登陆,其难度就会成级数降低。
但苏军,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依靠木船进行两栖登陆战……那基本就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在开阔的河面上很不幸的成为敌人火力绝好的靶子。
所以,即便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却总是能配合着炮火和战机将苏军的冲锋打败。
一天下来,苏军在进攻中已经损失了两千余人。
“我们或者可以在夜里进攻!”赫鲁晓夫说:“我是说武装泅渡并发起偷袭!”
叶廖缅科摇了摇头,说道:“武装泅渡能带过去的只有轻武器,他们怎么突破敌人的碉堡工事?何况在沙洲上的这些德国人训练有素,我们很难不被他们发觉……一旦暴露了,那又会遭受一次惨重的损失!”
“这些都是值得的不是吗?”赫鲁晓夫回答:“为了斯大林格勒,冒险,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
叶廖缅科想了想,沉重的点了点头同意了这个方案。
于是一次夜袭就在赫鲁晓夫的指挥下发动了。
应该说赫鲁晓夫这个建议还是有些道理的,这其实也是在钻德军兵力不足的空子……兵力不足在白天问题还不很大,因为躲在碉堡里的他们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到河面上苏军从哪个方向进攻并进行兵力的合理调配。
但是在漆黑的夜里,而且苏军还是武装泅渡,德军除非是人人都睁大眼睛盯着河面,否则很难面面俱到。
事实上,德军士兵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白天进行了一整天的战斗,夜里他们需要休息,否则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被拖垮了。
不过很幸运,这一次又让叶廖缅科给猜中了……训练有素的第一步兵团精锐,他们布下的防线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偷袭渗透。
方法就是地雷。
防止敌人偷袭的方法其实一直都是地雷,这也就是部队扎营之后到了夜里总要在周围布下地雷封锁阵地的原因之一,因为它爆炸的巨响就是在告诉守军敌人从哪个方向偷袭。
这一次也不例外,第一步兵团在沙洲上预防苏军夜里偷袭的措施还是地雷。
问题就是……沙洲周边到处都是半水半沙的潮湿地,不管是木壳雷还是普通地雷布设在其中都很可能会因为受潮而失去效用。
另一方面,用普通方法布设地雷还不一定有用,敌人只需要派几个有经验的工兵走在前头,一边往前移一边用刺刀试探,还是有可能穿过雷区渗透进防线。
德军士兵的布雷方法当然就不是这种“普通方法”。
事实上,他们布雷不是埋在沙滩里而是“埋”在水里的,德军士兵们称它为“水地雷”。
方法十分简单,就是用防水袋将木壳雷连同一些石块装上再扎紧袋口,然后沉进周围水域就可以了……防水袋在苏军的仓库里就有许多,它是苏军用来保证储存在地下仓库里弹药不受潮的。
至于要在里面装上一些石块,那就是为了使它能够沉入河底。
当然,在做这些时必须小心,因为将地雷装进防水袋时已处于启动状态,而且苏联人木壳雷的做工还十分粗糙,有些过于灵敏的,一不小心就会在手里爆炸了。
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其实更喜欢铁壳雷,因为它甚至都可以省掉加石头这一步,直接装袋子里就会沉,你要做的只是尽量多排掉一些袋子里包裹着的空气。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一十章 武装泅渡
德军士兵在天黑后就在沙洲周围布下许多这样的“水地雷”,他们甚至还很明智的将这些地雷布在岸边较浅的区域……布在水深处是起不到作用的,因为敌人不会踩到河底而是游过。
然后事情就简单了,这些“水地雷”会帮助德军警戒,德军只要在海岸线上的布下几个明哨、暗哨值班,然后就可以放心去睡觉了。
相比起陆地上的布的地雷,水里的地雷几乎可以说无法发现:埋在土地里地雷还可以用刺刀慢慢试探,而这些水地雷却是在水里的,而且水底还到处都是石头,混在其中根本无法区别。
于是结果就不用说了……
凌晨一点,黑暗中不时的传来枪声、爆炸声以及炮弹飞过时的呼啸声。
与其它地方相比,斯大林格勒战役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几乎就没有中断的时候,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战斗几乎24小时不停歇。
这也是城市游击战的特点,它没有统一的战线也没有明显的界线,于是敌我双方交错在一起随机发生战斗,这边抢占了一个墙角那边就丢了一堵墙,或是这边占领了一间房身后就被敌人抢占了一幢楼。
不过到现在,形势正在逐渐朝德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虽然现在德军占领沙洲只有一天……一天的时间对斯大林格勒补给方面的打击其实并不大。
但问题是,德军占领沙洲切断苏军补给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德军方面是亚历山大和保卢斯有意传出去的,这显然是个鼓们军队的士气的好机会,他们当然不会放弃。
苏军那边则严密封锁消息,因为他们知道这不可避免的会对士气造成莫大的打击。
但像这样的消息是怎么也封锁不住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军在战场会进行宣传……拿着一个大喇叭冲着对面喊:“第62集团军的士兵们,我们已经占领了沙洲切断了你们的后路,抵抗是没有意义的,你们注定会失败……”
如果说德国人的宣传还不可信的话,那么苏军火炮将成片成片的炮弹倾泻在沙洲就是一个证据了。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什么的话,那么在补给船只靠岸的时候总会遭到德国人的炮火封锁就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苏军这是个残酷的事实了。
士气这东西很奇怪,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
它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工作或是动员,但同时也取决于绝大多数士兵相信最终谁会取得胜利。
如果相信己方会取得胜利,就更容易坚持,反之就更倾向于放弃……因为反正都改变不了结果,何必又要浪费自己的性命去抗争呢?
苏军一开始是属于后者,但在崔可夫的号召和正确的战术下,苏军又转向了前者,反倒是德军因为不适应城市游击战而开始对自身产生了怀疑。
但是在这一刻,在秦川等人占领了沙洲严重威胁斯大林格勒的后勤之后,整个局势就再次发生了转变……所有人都相信德军将取得胜利而苏军会失败,甚至连崔可夫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于是,德军越战越勇,一天之内就拿下了两条街步步进逼中央渡口,甚至在马马耶夫岗方向,德军也成功的杀入了机场防线与苏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1...179180181182183...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