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应该说,马马耶夫岗方向的苏军受沙洲失守的影响最大,因为在沙洲失守后,防守马马耶夫岗已经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不必要的战斗。
这些都不需要秦川关心,他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另一批援军,毕竟一百多人防守沙洲在兵力上还是捉襟见肘。
但传来的消息却是不容乐观。
“敌人加强了河岸的防空!”亚历山大在步话机里回应道:“同时我们基地周围还出现了许多可疑人员,我相信那是苏联的侦察人员或是情报人员,只要我们直升机一升空,他们马上就会有所准备!”
秦川知道这招的历害。
苏军或许因为无法预知直升机的飞行路径而无法做准备,但有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这些直升机最终的目的地都是沙洲,所以苏军根本就不需要做其它准备……他们只需要用防空火力控制沙洲上方的空域也就可以了。
而这一点又是很容易做到的,沙洲距离东岸只有三百多米,随便几挺高射机枪、几门高射炮就能从东岸轻松的封锁这片空域,更何况索降时直升机还需要悬停几分钟……那时直升机只怕连人带机全都无法生还。
所以再次索降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须寻找其它方法。
“过两天这个问题或许就能解决了!”亚历山大说:“因为我们有支部队已经打到了距离伏尔加河只有几十米的位置!”
秦川应了声,但对此却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几十米对于斯大林格勒来说可不是“一点距离”,因为德军的前进速度有时都要以米甚至是尸体的数量来计算的。
就在这时,碉堡外面突然传来了一声爆炸。
这声爆炸明显与炮弹的爆炸声不同,它的位置在沙洲附近,同时还是沉闷且带着水声,显然是有人触发了“水地雷”。
秦川立即放下电话猫着腰沿着交通壕跑到了爆炸传来的方向。
库恩带着几名士兵已经先一步到达了那里架起了枪,秦川下令:“照明弹!”
“腾!”一发照明弹升到了空中,原本漆黑的河面立时就被照得一片雪白,河水里正有一队苏军利用漂浮在河面上的木船残骸碎片以及死尸做掩护希望躲过德军的眼睛。
但他们的这个努力显然是徒劳。
原因是爆炸处已漂起了一抹鲜红,同时水下还有一阵扑腾,显然是被炸伤的苏军士兵正在忍痛挣扎。
“迫击炮!”秦川下令。
打出去的是50迫击炮,一排炮弹过去马上就将十几名苏军士兵从水里炸了出来。
苏军士兵见躲不过去,只好大喊一声从水里跳了出来朝德军阵地发起冲锋。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一十一章 浮桥
苏军这次偷袭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前后不到十分钟一支两百多人的队伍就倒在了德军的防线前。
所以打仗这东西很多时候不是看人多人少……这支苏军的兵力都超过了德军在沙洲上的总兵力,当时秦川这个面向苏军的碉堡能聚集起来的不过15人,但还是干净利落的将对手全部撂倒。
这除了秦川等人隐藏在碉堡里可以毫无压力的射击外,另一部份原因就是苏军必须要踏着过膝的河水前进,之后还有一小段泥泞路,接着还有铁丝网,这其间还得注意脚下的地雷……所有的这些都使他们成为德军的绝好的靶子,然后河面上又多了一堆淌着鲜血以各种姿势躺在防线前的尸体。
有时秦川都希望河水能急一些好吧这些尸体全都冲走,免得它们在眼前逐渐变质然后散发出各种恶臭。
不久,其它方向也接二连三的响起了枪声和爆炸声,通讯员向秦川报告道:“三号、七号碉堡发现敌人!局面可以控制!”
秦川点了点头,苏军显然是希望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但这个计划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了。
苏东南方面军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情报。
赫鲁晓夫从参谋手里接过电报一看,然后就气急败坏的将电报丢到了桌面上,骂道:“这些狡猾的法西斯!”
叶廖缅科接过电报看了看,不由意外的问了声:“水里的地雷?”
“是的,叶廖缅科同志!”参谋回答:“我们的人侦察过,发现他们用防水袋在水里布雷,由于河水混浊而且到处都是颜色相近的石头,这些地雷几乎无法排除!”
“他们为什么不用炮对付这些地雷?”赫鲁晓夫怒气冲冲的问着参谋:“用迫击炮先把这些水域炸一遍!”
“这或许的确可以排掉一部份雷,赫鲁晓夫同志!”参谋回答:“但我认为这不会有什么用,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把地雷排干净,而且德国人很快又会布上新的地雷……”
地雷的好处就在这里,布设容易想要排除却十分困难。
“说这些对战局不会有任何帮助!”赫鲁晓夫烦燥的回应参谋:“我们需要的是方法,能够登陆沙洲并把那些法西斯全都消灭掉的方法!”
参谋不由呆愣当场……他只是一个参谋,协助指挥的参谋,哪里会有什么方法?!
但看着赫鲁晓夫要杀人的目光,情争之下参谋就胡乱回答道:“赫鲁晓夫同志,或许我们可以考虑用工兵!”
“工兵能有什么用,让他们上去排雷吗?”
“不,赫鲁晓夫同志!”参谋回答:“我们缺一座桥,为什么我们不让工兵搭建浮桥之后再发起进攻?”
“你简直疯了!”赫鲁晓夫说:“在敌人的火力下搭建浮桥?那需要多少工兵才能完成?只怕要用工兵的尸体堆积成一座桥我们才能成功吧!”
赫鲁晓夫揪着参谋的领子把他提了起来,他简直就想把这个没用的参谋从指挥部里丢出去。
但叶廖缅科却叫道:“说得对,中校!浮桥……我们为什么没想到浮桥?!”
这一来赫鲁晓夫和参谋全都愣住了。
“放下他,赫鲁晓夫同志!”叶廖缅科说:“我认为中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
“你是说浮桥?”赫鲁晓夫不解的望着叶廖缅科。
“是的,浮桥!”叶廖缅科点了点头,回答道:“只不过我们不是搭过去,而是开过去……”
第二天的情况让秦川有些意外,苏军一直没有对沙洲展开进攻,除了时不时的对沙洲打来一片炮弹实施骚扰之外。
而德军对斯大林格勒中央渡口的封锁却还在继续。
事实上,对中央渡口的封锁即便是在夜里都没有停止,秦川让编制了一个六人的班专门负责对中央渡口的侦察,他们如果发现中央渡口方向有什么动静就会用迫击炮朝那打一发照明弹,确定苏军有物资登陆时马上就会呼叫炮火,这使苏军的物资几乎就无法在中央渡口登陆。
但是……苏军显然不会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否则他们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就必败无疑,而且还会迅速溃败。
那为什么苏联人又不进攻呢?
秦川想不明白。
“也许是他们意识到这么进攻没用!”库恩说:“沙洲的防御十分不错,苏联筑垒部队没有偷工减料!”
库恩乘着苏军没有进攻的这个空闲时间绕着整个沙洲巡视了一周,然后对地图做了些补充。
这也是秦川会选择库恩做副手的原因之一,他做事一向一丝不苟,更难得的是会主动做些什么,就像精力旺盛或是有多动症一样……其它人在这时候,早就是因为之前紧张的战斗而抓紧时间休息了。
“我不这么认为!”秦川回答:“如果他们真意识到这么进攻没用的话,或者说他们放弃进攻沙洲……就应该想办法把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撤出来!”
原因很简单,放弃进攻沙洲差不多就等于放弃了斯大林格勒。
“那么……”库恩回答:“他们就是在想办法!”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而且我相信,他们已经想到办法了!”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库恩问。
“因为如果他们没有想到办法,就会继续进攻直到他们想到办法为止!”秦川回答:“但如果想到办法了,就没必要再浪费兵力了,你说是吗?”
库恩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少校!”
顿了下,库恩又问了声:“你不会猜到他们会用什么办法了吧?”
“拜托,库恩!”秦川摊了摊手:“我不是上帝!”
“那我们就要小心了!”
“当然!”
但其实单纯的“小心”基本没用,因为德军根本就不知道敌人将用什么方法当然也不知道自己该从哪方面小心。
秦川能做的就是把这个猜测向亚历山大报告并让侦察机去侦察一番。
其它的,就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了。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一十二章 恶战
侦察机没有侦察到什么。
但其实是侦察机已经侦察到了,苏联人在上游造船厂有些动作,侦察机甚至还俯冲扫射了几梭子弹,但飞行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会与苏军进攻沙洲的计划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生产些小船来进攻,这就不是什么需要上报而应该是很正常的东西了。
飞行员没想到的是,就是他忽略的这东西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天下午秦川等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那时秦川正与康拉德通话……康拉德早就想和秦川说几句了,只不过因为军情紧急不容许康拉德这种没有实质意义只是聊天的通话所以一直没机会说。
此时空闲下来,康拉德就把电话挂到了秦川的指挥部里。
“嘿,少校!总算允许和你通话了!”康拉德说:“上帝,我从来都不知道不能说话会这么难受!”
“我想,你是想跟我说直升机的事吧!”
“当然!”康拉德说:“难以置信,你们竟然成功了!整场战斗居然只损失两架直升机!”
“我们还不算成功,上校!”秦川回答。
“当然!”康拉德回答:“我指的是直升机索降,这战术还可以用在其它地方是吗?”
“当然!”秦川回答。
“我在想……”康拉德问:“这会不会受到什么限制?比如现在我们就无法对沙洲实施第二次索降!”
“上校!”秦川回答:“你要知道,我们之所以无法对沙洲实施第二次索降,是因为敌人已经知道了我们的目的地!”
康拉德不由“哦”了一声,赞同道:“有道理,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地点索降的话,那么敌人根本就无法防范,因为天空很大而我们的飞行路径又可以随意改变,是吗?”
“是的!”秦川回答。
这也是现代特种作战总是选择直升机做为载具的原因之一。
确切的说,直升机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实现快打快撤……将特种部队投送到目标地点,用最快的速度达成战略目标后马上再依靠直升机撤出来。
这次的“十月计划”的区别,就在于突击队在沙洲留下驻守,于是后续就有一大堆的麻烦事。
“少校!”康拉德又问:“这么说,我们应该大量生产这种直升机是吗?”
“的确如此!”秦川回答:“因为它可以在特殊地形也就是空降部队很难到达地方快速投送兵力,而且还比伞降更安全,并且更快形成战斗力!”
这是为什么就不用多说了,伞兵挂在降落伞上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攻击,而且落到地面时兵力相对分散,需要时间聚集。直升机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
康拉德还想说什么,秦川就有些不满的说道:“上校,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正被围困在沙洲随时会送命吗?而你似乎一点都不关心这一点!”
“送命?”电话那头的康拉德不由笑了起来:“拜托,少校,谁能要了你的命呢?苏联人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秦川不由啼笑皆非,这个康拉德对自己还真有信心。
就在这时,就听库恩神色紧张的跑到秦川面前,说道:“少校,我认为你应该来看看这个!”
秦川二话不说就挂断了电话,跟着库恩沿着交通壕跑了一阵,然后就来到了沙洲的北面,这里有一个几十米标高的高地,苏联人在这里修筑了一个瞭望塔,只不过它已经被火炮给炸塌了,然而这并不能阻碍这个高地成为一个观察点……负责监视中央渡口的侦察班就被安排在这里。
“在那!”库恩指着上游的一个黑点,然后把望远镜递了过来。
原本秦川还以为那是一艘船,但举起望远镜一看,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是由许多小船组合在一起的东西,与其说它是一艘船还不如说它是一座浮桥,一座会移动的浮桥。
显然,苏联人是为这座浮桥加上了动力,使它可以在河里移动,虽然移动很缓慢,但却是顺流而下,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到达沙洲了。
“我想这就是苏联人准备的东西!”库恩说:“浮桥,而且似乎不只一座!”
秦川收起望远镜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个好方法,用浮桥来解决沙洲与东岸之间水域问题。
其它的不说,至少这样一艘浮桥式的“大船”其抗沉性就要比之前的木船好得多……那是由许多小船组成的,被打穿几艘船根本就不会对其造成多大的影响。
秦川想的没错,这就是叶廖缅科的想法。
甚至为了能对抗德军的高射机枪和高炮,叶廖缅科还在靠向德军方向的一端连上了特制的加装了60的钢板。
(注:苏联939型37高炮在500米的距离上能击穿46厚的钢板)
除此之外,叶廖缅科还另外征集了三艘较大吨位的渔船,然后各将一辆t34坦克吊运上去改装成简单的炮艇……不过这一个改装事后证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这一方面是因为t34坦克的精度本身就差,在无时无刻不随波起伏的船上那精度就更是只能靠运气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渔船抗沉性差,渔船要是被击沉了其上的坦克自然也无法发挥作用。
秦川等人很快就见识到了这种炮艇,因为它们护在“浮桥”旁开了上来,然后“轰”的一声就朝沙洲方向打了一发炮弹。
炮弹虽然没能命中目标但还是把德军吓了一跳……苏联人居然还有军舰?!
“战斗准备!”秦川大喊,同时向埃伯哈德下令道:“马上联系空军!”
“是,少校!”埃伯哈德应了声,就往步话机方向跑。
苏联人显然不会让德军这样从容准备,于是对岸很快就打来了一排排炮弹,沙洲霎时又陷入一片弹雨和水雾之中。
而另一面,几座浮桥又先后朝沙洲漂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秦川意识到,眼前要面临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一十三章 浮桥强攻
德军战机很快就投入了战场,但并没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就像之前所说的,浮桥是由许多小船组成抗沉性很好,战机一串子弹打下去即便是命中目标却基本没什么反应。
“斯图卡”轰炸机当然有用,但问题是浮桥是细长条而且在运动中,再加上在中央渡口处还释放着大量的烟雾使能见底较低,三架“斯图卡”俯冲下来投了六枚炮弹都没能命中。
接着浮桥就进入了沙洲与东岸之间的位置,苏军的炮火也跟着停了下来。
很明显,苏军的浮桥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其长度稍短于沙洲与东岸的距离,也就是两百多米……如果太长或是刚好的话很难进入河谷并摆正位置,短一些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而且另一端也就是在河谷东岸的苏军也准备好了其它铁皮船以及工具进行拼接,不用多久就能完成整座浮桥并发起冲锋。
不等浮桥停稳,秦川就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但沙洲上的火力没能对浮桥造成多大的破坏,就像之前所说的,浮桥面向德军沙洲的一端使用更厚的装甲及更大的船搭建,甚至在桥头还有类似古代攻城渡过护城河似的一块铁制挡板,机枪子弹打在其上只会发出一阵“铿铿锵锵”的声音然后无一例外的被弹开,即便是高射炮也对其无能为力。
接着挡板缓缓放了下来,原本秦川还以为这时候该可以用火力射杀、封锁浮桥上的苏军,但挡板放下形成一座桥后却露出了一辆t34坦克,照着碉堡的方向“轰”的一声就是一发炮弹……虽然其在起伏不平的浮桥上精度差没能命中,但这已足够让德军震撼了,因为这辆t34已经在他们面前构成了一定火力压制以及掩护着后续的苏军不断沿着浮桥对沙洲发起进攻。
果然,接着苏军就源源不断的从浮桥上对沙洲发起冲击。
苏军的冲击并不仅仅只是沿着浮桥。
事实上,一辆t34已经挡住了浮桥几乎一半的桥面,所以面对德军的桥头部份只留下了一道十分狭窄的通道,如果只是沿着这个通道发起冲锋的话,德军只需要几把43轮番射击就足以将其封锁了。
苏军在到达浮桥这一端近处时,就纷纷从两侧跳入河水里进入浅滩,然后从两侧扩散开来往前方发起冲锋。
更糟糕的还是浮桥不只一座,不久上游又飘下了一座浮桥……这些浮桥总是利用动力将一端冲上沙洲近滩搁浅,中间抛上铁锚,另一端则用绳索固定然后再由工兵补上缺口,苏军士兵就可以发起冲锋了,甚至就连轻型坦克都能“嘎嘎”的开上浮桥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所以,进攻这沙洲还是与海战有很大的不同的,海战基本没有搭建浮桥强攻的情况,而沙洲却并非如此。
“呼叫炮火增援!”秦川大喊。
“是,少校!”埃伯哈德应了声,马上就指挥着炮后观察员把坐标向后方炮兵部队报告。
不到一分钟,大片的炮弹就从后方呼啸而来并在伏尔加河上炸开一道道冲天的水柱,与这些水柱在一起被炸上天的还有一段段浮桥和惨叫的苏军士兵。
但还没等德军士兵松口气,苏军方向也响起了炮声,炮弹呼啸着越过沙洲直奔斯大林格勒方向。
秦川暗叫一声不好……看来苏军对此是早有准备,他们在东岸布置了射程能与德军媲美的火炮,德军炮兵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只怕损失惨重了。
秦川猜的没错,叶廖缅科又增调了两个精锐炮兵团到沙洲方向……这两个炮兵团装备的全是更先进射程更远的938式榴弹炮,它最远射程为11.8公里,比德军le. fh 18型10公里的射程还要远一些。
也就是说,如果苏军将938式榴炮布置在距离沙洲1.8公里范围内,那么德军炮火能打到沙洲,那么苏军978就必定能打到德军炮兵阵地。
果然,不一会儿就听通讯员向秦川汇报道:“我军炮兵遭到压制损失惨重,暂时无法提供炮火增援!”
再看看苏军浮桥方向,其工兵已经开始忙着抢修浮桥了……浮桥的抢修并不困难,只需要将几艘铁皮船划到缺口处用钢丝绳绑上再铺上木板或是铁板就可以了。
因此,即便是德空军战机和轰炸机一次次的往下俯冲扫射和轰炸,时不时的还将浮桥炸断,总也阻止不了苏军像潮水般的往沙洲上涌。
战斗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德军个个都将手里的武器打得“哗哗”响,虽然一排排的苏军士兵倒在冲锋的路上,但有如蚂蚁般密集的他们还是不顾伤亡、不顾地雷,跨过他们战友的尸体往前冲锋。
想了想,秦川就下令道:“留下两个人,其它人出堡防御!”
士兵们应了声,就提着步枪从后方的出口沿着交通壕进入碉堡两侧的战壕。
碉堡虽然安全,但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它像坦克一样对外部感知力低、存在死角,更严重的还是火力过于集中且不能打迫击炮。
这无疑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士兵们手里43的火力。
因此,如果要挡住苏军这种人海冲锋的话,就必须出堡作战。
果然,当德军士兵进入阵地打响43后,很快就将密集冲锋的苏军士兵死死压住,冲上来一批就打倒一批,不久在铁丝网前就堆起了一排排的尸体。
紧接着就是苏军坦克……火箭筒射手在德军士兵的掩护下逼近目标,发射了三发火箭弹后终于命中目标将t34打成了一团火球。
然而,苏军的冲锋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伏尔加河另一头依旧还有数不清的苏军士兵往这边冲锋,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头,有些甚至都不等浮桥修好,跳进河里游上一段然后再登上浮桥往沙洲方向冲。
直到从后方传来了一阵炮弹的呼啸声……久违的炮火掩护终于又来了,这一回炮火来得更猛烈,一通炮弹准确的砸在了浮桥区将它们炸成了几段然后顺着河水漂了下去。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七百一十四章 油桶
这些炮火是亚历山大紧急召集的,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些火炮是苏军的910式榴弹炮,由于其射程只有7.7公里,所以不得不冒险将其布署在斯大林格勒为沙洲提供炮火增援。
它们来得很及时,否则秦川等人驻守的沙洲只怕在这次冲锋下就要失守了。
“情况怎么样?”亚历山大在电话里焦急的问。
“很不好!”秦川回答:“我们伤亡了三十三个人,现在只有一百三十二人有战斗力了,更糟糕的还是因为刚才的战斗……我们43的弹药就快要耗尽了!”
这的确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因为秦川等人之所以能以一百多人挡住苏军的冲锋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43……它的射程有350米,而东岸距离沙洲只有300多米,这使43在近距离高速射杀冲锋的苏军的同时,还可以压制东岸苏军的掩护火力,这使德军占了很大的便宜。如果是换成苏军的波波莎冲锋枪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1...180181182183184...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