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他上身只穿着一件白色背心,浑身是汗,喘着粗气。
见到秦川和斯莱因上校,就兴奋的迎了上来:“哦,太好了,总算等到你们了!”
“很高兴见到你,元帅阁下!”
“是的,当然!”隆美尔爽朗的笑着,时而握握斯莱因上校的手时而拍下秦川的肩膀:“瞧瞧你们,这才是我想要的兵,我可以信任的兵,我的老部下!”
从参谋那接过水喝了几口后,隆美尔就问:“你们一定没吃过早餐,是吗?”
“当然!”秦川和斯莱因上校回答。
他们当然不会跟隆美尔客气。
不过也实在没什么可以客气的,因为早餐就是面包和牛肉罐头,据说牛肉罐头还是因为招待两人而加的餐。
“抱歉!”隆美尔说:“没有什么好招待你们的,你们知道的,盟军的飞机正在对我们进行疯狂的轰炸,所以我认为应该节俭些!”
“当然,元帅阁下!”斯莱因上校说。
“其实这已经很好了!”秦川叉上一片面包,一边将它放进嘴里一边说道:“我的意思是说,比起俄国佬的黑面包,这真是美味!”
“是的,我尝过那种面包!”隆美尔笑道:“我只吃了一口,你们相信吗?它就让我两天没了食欲,我怎么也忘不了那种古怪的味道,就像……”
“就像臭水沟的味道!”斯莱因上校回答。
“是的,就是臭水沟!”隆美尔点着头。
然后几个人就大笑起来。
“你是幸运的,元帅阁下!”秦川说:“要知道我们在战场上的食物经常都是它,如果不吃的话,我们只怕早就饿死了!”
“是的,当然!”隆美尔点头道:“所以你们才是真正的战士,所以我才需要你们!”
秦川和斯莱因上校不由沉默了,因为隆美尔都有些感动的样子,这似乎有点奇怪。
直到隆美尔向两人介绍前线局势的时候,秦川和斯莱因上校才知道隆美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好吧,先生们!”吃完最后一片面包,隆美尔用餐巾擦了擦嘴,起身说道:“是该工作的时候了!”
两人跟着隆美尔走到地图前,介绍道:“我们在法国一共有60个师,总兵力约76万人,不过这不包括正在路上的第21装甲师。所以准确的说是61个师!”
说着隆美尔就在地图上一边比划一边说道:“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整个西线分为两个集团军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的g集团军群驻守在法国卢瓦河以西以南部地区,共有19个师。”
这时参谋给秦川和斯莱因上校递来了两份详细分布图,秦川翻开看了看,分布图上一目了然……g集团军中10个师在卢瓦河以西,9个师在南部,也就是说即将到来的这场战役基本与它们没关系,至少在盟军登陆的时候是这样。
如果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他们同样也有遭到盟军的轰炸。
“我指挥的b集团军群布署在北部!”隆美尔接着说道:“它包括两个集团军:萨尔穆特上将指挥的第15集团军驻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内共23个师。多尔曼上将指挥第7集团军驻布列塔尼半岛一带,拥有包括8个海防师,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在内共14个师!”
说到这隆美尔抬起了头解释道:“抱歉,这1个装甲师文件上没有,因为它就是第21装甲师!”
布列塔尼半岛指的就是法国西部,在它的旁边就是诺曼底……秦川很清楚诺曼底就是盟军的登陆点,所以目光自然而然的就转向了那里。
让秦川无奈的是,他发现驻守那里的部队只有6个师又3个团,总兵力不过7万人。
而盟军在这里登陆仅仅只是先头部队就有17.6万人,之后在43天中就有9个军39个师约165万人在这里登陆。
以7万人就想挡住这么庞大的一支登陆部队,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元帅阁下!”秦川说:“我注意到您将主力布署在加莱,您认为敌人是从加莱登陆吗?”
“不!”隆美尔回答:“我不这么认为。我恰恰认为他们会从布列塔尼半岛一带登陆!”
“那为什么……”斯莱因上校疑惑的望向隆美尔。
斯莱因上校不明白,既然是这样,隆美尔为什么在加莱布置了23个师,而在布列塔尼半岛一带却只有14个师。
隆美尔无奈的回答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八百五十二章 防御战略
这的确不是隆美尔所能决定的,主要是因为隆美尔与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在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这是我将指挥部搬出巴黎的原因之一!”隆美尔说:“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部下们认为盟军极可能在英吉利海峡最窄的地方,也就是勒阿弗尔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某处登陆。”
隆美尔指着地图说道:“他们认为,虽然这一带的海岸防御比任何地方都强,但盟军在这里登陆后就更容易将部队在北部平原展开,接着迅速往东进攻,解放比利时、荷兰然后再以它们为跳板两路出击向德国的鲁尔区挺进。”
客观的说,这个计划的确是可行的。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这就是一个打德国“七寸”的计划……鲁尔区虽然面积只占德国3.6%,却生产德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钢铁和35%的炼油量,另外还有电力、硫酸以及合成橡胶、军事工业、重型机械等。
因此,鲁尔工业区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而它的位置,恰好就在比利时与荷兰形成的夹角之间……盟军占领比利时与荷兰显然要比直接进攻德国要容易得多,因为盟军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甚至当地本身就有英国、美国培植起来的地下组织。
而一旦鲁尔工业区被占领,那么这场战争基本就可以说要结束了,因为这意味着德国失去了40%的工业能力,战争的胜负将毫无悬念。
“另外!”隆美尔继续说道:“龙德施泰特元帅认为盟国将进攻加莱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那布署了大量的v1发射场并持续对英国实施轰炸,只要占领加莱,英国马上就可以从v1的威胁中解脱出来!”
秦川曾经参与v1的研发,甚至其中还有许多改进是秦川提出的,所以当然知道v1对英国的威胁……甚至因为秦川的改进,这威胁会比历史上要大得多。
所以英国人也的确有理由进攻加莱。
“可这是您的部队,元帅!”斯莱因上校说:“他们归您指挥!”
隆美尔摊了摊手,回答道:“问题是元首支持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想法,所以不允许我把部队从加莱调往布列塔尼半岛。你们知道的,现在调动任何部队都需要元首的命令!”
秦川当然知道,因为在东线作战时就已经是这样了。
另一方面,就是这场战役就在希特勒的眼皮底下,而且不是进攻而是防御,隆美尔就无法像在非洲一样按自己的想法调兵遣将……非洲天高皇帝远,希特勒很难及时遥控,不管隆美尔做了什么,等希特勒知道时都已经迟了,或者听说隆美尔打了胜仗于是也就默认了。
但法国的防御就不一样了。
就算隆美尔冒大不韪将兵力西调……这也没有任何意义,希特勒完全也有时间遥控甚至有时间把部队调回来。
“我与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分歧还不只在这一方面!”隆美尔接过参谋递给他的一杯咖啡,小喝了一口后说道:“我认为主要的战线就是在海滩上,也就是要把敌人消灭在近岸浅水中和海滩上,或者说,在敌人获得巩固的桥头堡、后续部队到达之前就将其消灭。我认为,在敌人入侵的最初24小时是决定性的24小时,这一天无论是对于盟国还是我们,都极为重要!”
秦川理解隆美尔的这种想法。
首先是盟军太庞大了,随随便便就有几百万人。
其次就是盟军的海、空军全面占优完全不成比例。
再次就是后方还有美国强大的工业机器,它正在不断的生产并将武器装备成批成批的运上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让盟军登陆并在陆地上与德军打成消耗战,那么德国几乎不可能取胜。
所以,隆美尔认为,德国唯一的机会的就是在海滩上利用大西洋壁垒一批接着一批的将盟军士兵射杀在海滩上。
也只有这样,德国才有可能打赢这场完全不成比例的战争。
“龙德施泰特元帅并不这么认为!”隆美尔耸了耸肩,说道:“他甚至对大西洋壁垒也不敢兴趣,认为‘那东西’能起到的只是精神作用,不过是吓吓敌人的‘小玩意’!”
秦川能理解龙德施泰特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这其实不是针对这场战役,而是在回忆自己当年胜利的荣耀……因为在几年前,就是他指挥着坦克装甲集群绕过马奇诺防线,然后轻松的迫使法国投降。
所以,做为对马奇诺防线的一种嘲笑,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战术理论的一种肯定,他当然要蔑视与马奇诺防线如出一辙的“大西洋壁垒”。
龙德施泰特甚至还在暗地里对参谋说……那不过是另一条“马奇诺防线”。
当然,这话是不能公开说的,因为下令建造“大西洋壁垒”的是希特勒。
不过龙德施泰特这话还真有他的道理,因为历史证明这道耗资巨大的“大西洋壁垒”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如果说有起到什么作用的话,就是诺曼底那一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它路段所有浩大的工程全都是成了摆设,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就像洪水一样从这个缺口涌入,然后绕到了“大西洋壁垒”的后方。
如果能把耗费在“大西洋壁垒”上的人力物力转化成战机和坦克,虽说不一定能挡住盟军,但却还有一战之力。
“那么……”斯莱因上校不无嘲笑的说道:“我们尊敬的龙德施泰特元帅,他做为西线总司令,有什么好的方法挡住盟军进攻呢?”
“他的想法是很简单……”隆美尔说:“就像我们在非洲做的那样,将大量步兵和预备队部署在二线,在敌人突破海岸防御工事的外层之后,以及敌人后续部队到达登陆场之前发起反击。所以他认为精锐步兵和装甲兵应该配备在远离海岸线的后方。而我则要求把它们配备在前线!”
说着,就抬头扫了两人一眼,问:“你们怎么看?”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八百五十五章 海防师(求月票)
隆美尔看着地图陷入了沉默。
山地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敌军优势早就得到证明,隆美尔本人在非洲也亲自体验过这一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防御方可以利用山地的反斜面构筑工事,于是瞬间坦克、火炮就基本失去了作用。
至于敌人的飞机,表面看起来或许是不受山地限制,因为它是在天上飞的,可以看到并攻击任何一个角落。
问题就在于……
山地的斜面会造成一种现象,天空中平直一米的距离对于山地就是十米、几十米甚至还有可能是万丈学渊的差别。
所以,轰炸机投弹的误差在山地斜面上的会被放大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更重要的是德军还可以构筑工事,就像加贝斯防线一样在反斜面构筑工事。
这样的防线可不是简单的用弹药堆就能堆得过的,它必须得依靠兵力一个个山头去攻占、去争夺,而这又是德军的优势……德军虽说兵源不足,但战斗精神和意志却比盟军强得多,而且又是非洲战场、东线一轮轮打过来的。
反观盟军,这其中尤其是美军,绝大多数都是没打过仗的菜鸟,为了能有足够多的部队参战,他们甚至还征召了被关在监狱里的罪犯用服兵役来抵刑。
于是,战线很有可能会再次因此陷入僵持。
“但是……”隆美尔眼光看着法国:“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法国北部大片地区!”
“我们只是放弃守不住的地方!”秦川回答。
这话是一针见血,法国北部平原的确无法守,死抓着不肯放手只会毫无意义的消耗德军宝贵的兵力和资源。
所以,战争必须要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何况,主动撤出和被赶出去完全是两回事……主动撤出可以转移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财富、机器、人才等等。
隆美尔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想了一会儿,他就点了点头,但很快又摇了摇头,说道:“元首不会同意这个防御战略的,我们没法说服他!”
隆美尔说的没错,只要对希特勒有一点了解,就知道他肯定不会同意这个放弃法国北部大片地区退守马奇诺防线的计划。
事实上,希特勒不会愿意放弃任何一片土地,这一点从希特勒在东线的遥控指挥就可以看得出来……就算明知道第6集团军会被包围,希特勒依旧不肯放弃斯大林格勒。
那么现在,法国至少还有大西洋壁垒,还有几十万军队,再加上法国又是一支会下金蛋的鸡……希特勒又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说服他!”
“你的意思是……”隆美尔愕然望向秦川,然后很快就摇头说道:“不,中校,你疯了。这里不是非洲,我不能违抗元首的命令自行其事!”
秦川当然明白这一点,否则隆美尔早就这么做了。
“您误会了,元帅阁下!”秦川回答:“我指的并不是违抗元首的命令!”
“那又是什么,在不违抗元首命令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实行你这个防御战略?”
“我们可以用盟军来说服元首!”秦川回答:“有计划的从法国撤走物资,有计划的撤退,直到撤到马奇诺防线!”
“也就是说……该打的仗还是要打!”
“是的!”秦川说:“不仅如此,难度还要比沿岸防御与纵深防御要大得多!”
隆美尔点头表示同意。
沿岸防御只是沿岸布防,纵深防御只需要在二线布设兵力。
而秦川这个防御战略,却是要在能与美军对抗的情况下层层阻击有序撤退……任何人都知道这是最困难的,无论是在战局还是心理上,一不小心就会全线崩溃变成溃败。
“你有什么计划?”隆美尔问。
“首先!”秦川说:“我们必须要挡住盟军的第一波进攻,否则我们根本没有撤退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由于元首及西线军官意见不一致造成的。
在不知道盟军实力的情况下,有些军官以为利用大西洋壁垒可以挡住盟军的进攻,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隆美尔。
有些军官赞成纵深防御,以为用装甲部队反击就可以将登陆的盟军一批批赶下海,然后重复这个动作,盟军就永远也上不了岸。
而希特勒则站在这两派中间,他既不赞成前者也不赞成后者,在中间持观望的态度……这也是他让隆美尔在沿海继续加固大西洋壁垒同时又将精锐部队部署在二线的原因。
在这种干涉以及各派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想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某种战略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一战之后,让所有人都看清了敌我差距,才有可能统一思想。
这也就是秦川所说的“用盟军来说服元首”。
所以,第一波进攻一定要挡住,否则就是溃退而不是撤退。
“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才能挡住!”隆美尔苦恼的说道:“布列塔尼半岛的防御最弱,那一带工事完成度还不到一半,14个师的兵力里居然有8个海防师,而我却无法往这里调动一兵一卒!”
“海防师有什么问题么?”斯莱因上校不由问了声。
“哦,是的!”隆美尔说道:“海防师,多好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可以防住整个海面……”
顿了下,隆美尔就话锋一转摇头说道:“他们认为海防师只需要会在工事里扣动扳机就够了。所以,在新兵训练中被淘汰的人就全都丢到海防师了,这些部队的平均年龄达到36岁,充斥着无法作战的伤兵、严重胃溃疡或是肺吸病患者等等。知道他们是怎么说海防师的吗?这些部队是没有汽车运输就‘动不了’的师!”
闻言秦川和斯莱因上校不由面面相觑。
但事实还不只这样。
“还有更糟的!”隆美尔说:“这8个海防师中有一个志愿师,他们是由苏联人、法国人、比利时人等等组成的,其中甚至还有俘虏。你能相信吗?让俘虏加入军队抵抗盟军的进攻!”
“法国人?”秦川问了句。
“是的,法国人!”隆美尔说:“从阿尔及利亚调来的法国团!”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八百五十七章 法国团
汽车是第二天清晨到达布列塔尼半岛的……盟军在夜里通常不进行轰炸。
这一方面或许是担心误伤,毕竟这里是法国,在夜里投弹谁都无法保证炸弹会落到什么地方。
另一方面则是某种程度的节约弹药……要知道轰炸的主要目标是公路、铁路和桥梁,而这些东西在夜里很难找到,要达到同样的战略目的必须投入数倍的弹药量,这对盟军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于是,汽车在夜里连续不停的开了一夜,可笑的是汽车倒是遭到了德国士兵的几次拦停和盘问……只不过等他们上车在手电筒里看到车上居然有个元帅靠在椅子上休息时,吓得手电都掉到了地上。
“他们做得没错!”隆美尔向秦川和斯莱因上校解释道:“这是我下的命令,法国劳工里可能混进了许多被英国人、美国人收买的间谍!”
隆美尔说的是实情,同时这件事也十分可笑……英国人和美国人分别在法国培植了属于自己的不同势力。
英国人培植的是戴高乐政权,美国人培植的是吉罗政权。两者互相不承认,希望能在盟军解放法国后夺得法国的统治权。
这其中比较难堪的是……戴高乐在进攻还没发起时就以法国领导人自居了,于是就出现一系列让美国甚至英国都堪的事,比如戴高乐抗议英、美将他排除在“霸王行动”之外,以及华盛顿拒绝承认他领导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并反对盟军在法国境内流通“伪造的纸条”。
(注:所谓的“伪造的纸条”,是盟军计划解放法国后用于法国的纸币)
在戴高乐看来,这是“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才有的权力,所以国家主权已经遭到了盟军的侵犯,即便在德军占领期间,法国也没有受过如此羞辱。
最后就连丘吉尔都气愤的威胁戴高乐:“如果有必要,将遣送他‘返回’牢房!”
这些当然就不关秦川什么事,不过秦川却想,至少英、美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还是有属于自己各自的利益。
就在秦川半睡半醒的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汽车“哧”的一声停了下来。
“我们到了!”隆美尔说着,整了整军装戴上军帽就带头走出了汽车。
一阵略带寒意的海风吹来,立时就吹走秦川脑袋里混乱的思绪,他抬头往公路下方望去,只见密密麻麻的劳工正在下方几公里纵深的海滩上忙碌着……有的是穿着军装的工兵,有的明显是法国百姓,海面上则来来往往的划着木船在往海里放着什么。
隆美尔介绍道:“我把防线分为四道:最外层是水雷区,然后是海滩上的抗登陆障碍,再往后就是防线的碉堡工事和野战工事,最后是准备参加抗登陆作战的步兵师和装甲师,我打算把它们部署在离海滩6到8公里的机动位置,他们会对敌人的登陆部队发起反攻!”
6到8公里,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将装甲部队部署在前线……这距离在盟军舰炮的射程范围内,所以毫无疑问的需要做好伪装。
“在第二道,也就是抗登陆障碍上!”隆美尔一边踱着步一边朝海滩上扬了扬头:“除了你们看到的,在海里还有尖桩和人工暗礁,海滩上除了反坦克壕和障碍之外,我打算大面积布雷。我要求他们每月送来1000万个地雷,但他们能送来的还不到这数量的十分之一……”
这数量让秦川和斯莱因上校咂舌,不过这似乎并不意外,隆美尔在非洲时就喜欢用地雷防御,比如那个闻名遐迩的“魔鬼的乐园”。
参谋十分善解人意的给秦川递上了望远镜。
秦川接过望远镜朝海滩上望了望,认出了其中几种被叫做“捷克式拒马”和“比利时牛棚门”之类障碍物,一排接着一排,一层叠着一层,几乎都把海滩堆满了。
如果不了解盟军的兵力而仅仅只是看到德军的这些布置,那就会给人一个错觉……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跨过这些障碍。
秦川几乎都能想像到那种场景:一队队的美军士兵冲上海滩,但却在地雷和障碍物前停滞不前,结果遭到德军防线的机枪及其后的炮火大量杀伤。
但事实却很可能是另一种情况……这些障碍多半在战前就会被盟军的飞机、大炮炸上天,然后美军的坦克登陆舰会直接将坦克运到近滩登陆,开在前头的就是铺路坦克。
说起铺路坦克……其实还是秦川借鉴了美国佬的方法,因为那就他们在诺曼底因为担心坦克陷入沙滩里而发明出来的一个玩意。
甚至,美国人还准备了两个人造码头,“桑树1号”和“桑树2号”,分别归属美军和英军。
这两个码头会被拖运到诺曼底,然后大批的现化装备和兵力就会依靠码头快速登陆并展开。
“中校!”走在前头的隆美尔朝秦川喊了声:“在你一点钟方向,就是法国团了!”
1...206207208209210...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