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罗斯福对此很不高兴,他听到这个结果后就给丘吉尔发了一份电报:“尊敬的首相阁下,我不知道这场仗是因为什么原因输的,我只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因此以为美国的坦克就是个棺材,它们在德国坦克面前不堪一击!”
美国是靠军火发家的,所以当然很在意自己装备的性能,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经济,但这个招牌差点就让英第八集团军给砸了。
“抱歉,总统先生!”丘吉尔赶忙回答:“我相信这是士兵们还未适应美制坦克速度和操作的原因,你们的坦克性能很好,它们在沙漠里很少出故障,这是前线士兵一致的反应,而且他们还希望继续使用你们的装备。”
顿了下,丘吉尔又发电道:“所以我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装备、更多的帮助……”
丘吉尔有些慌了。
丘吉尔没法冷静,因为这时已经不是像上次一样更换掉第八集团军指挥官的问题了,而是美国的不信任乃至英国下议院怀疑丘吉尔是否适合任首相考虑是否要罢免他的问题了。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四十五章 马特鲁
美国方面也是考虑到北非战场关系重大,因为北非的地形十分特殊,西边是直布罗陀海峡东边是苏伊士运河,最窄处只有13公里,可以说用大炮都能将其封锁。
北非一旦落入德国手里,地中海就会被德国控制,于是几乎整个欧洲都是德国的囊中之物……它们与外界隔绝了,除了投降没有别的选择,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于是想了想,罗斯福就问:“我们做什么能帮助你呢?”
“坦克!”丘吉尔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坦克,还有火炮,如果可能的话!”
美国当然有,这时的他还未参战,有的是武器装备,只不过罗斯福却并不希望再让“斯图亚特”去丢美国的脸,于是罗斯福与马歇尔商量了下,就决定同意丘吉尔的要求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并马上着手做准备。
奥钦莱克将军这边也忙成了一团。
对于德、意军的大举进攻,里奇少将制定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利用边境一带的防御工事与机械化部队和空中力的配合与德军周旋,以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最终挡住德军的攻势。
这个方案或许可行,因为德军的缺点就是兵力少,如果英军能利用有利地形灵活作战消耗掉德军的有生力量,那么德、意军的攻势也就会被轻松化解了。
但这个方案才刚提出来就被奥钦莱克将军否定了。
“上帝,这么做简直是自杀!”奥钦莱克将军说:“你难道不知道机动作战正是德国人擅长的吗?我们的装甲部队除了刚刚运上前线的两百多辆‘斯图亚特’坦克外,其它的都像乌龟一样在地上爬!它们会被德国人分割包围然后全部歼灭的!”
“那么我们只有第二个方案了!”里奇少将说:“我们可以组建一支高速机动部队,这支部队主要装备‘斯图亚特’坦克,这种坦克比德国人的坦克快,所以它可以边打边走以迟滞德国人为我们争取时间。第八集团军主力则撤到马特鲁构筑防御阵地并争取时间整顿队势,一有机会就向敌人发起反攻!”
奥钦莱克将军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马特鲁?不行,它距离边境太近了,只有两百多公里,德国人很可能会在三天内赶到,而三天的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构筑阵地整顿部队!”
里奇将军脸色不由变了变:“那将军的意思是……”
“还要继续往后撤!”奥钦莱克将军回答:“放弃马特鲁!”
“可是将军!”里奇少将急道:“马特鲁及附近有大片的绿洲,如果把它留给德国人……”
里奇少将这话虽然没说完,但奥钦莱克将军已经明白里奇为什么要以马特鲁为防线了。
里奇少将说的没错,马特鲁有两千多处泉眼,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当地居民还种植了小麦、豆类、橄榄树、海枣树等,使它成为沙漠里一块难得的宝地。
如果把它留给德国人,几乎也就意味着德军可以不用运输淡水和食物了,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德军后勤补给的压力。
想到这里奥钦莱克将军只能叹了一口气,点头说道:“就在马特鲁构筑防线吧,命令第13军抓紧时间整顿,至于反攻……我认为还是忘了它吧!”
显然,奥钦莱克将军在一连串的失败后已经对英第八集团军的战斗力失去信心了。
“是!”里奇少将应了声,就把命令传达下去。
在这一点上奥钦莱克将军是受到误导了,他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天的时间完全不够英军构筑工事同时也不足以整顿。
这主要是英第13军装备的坦克大多是“玛蒂尔达”和“瓦伦丁”,它们的速度太慢了,在奥钦莱克将军下达命令时许多部队甚至还在赶往马特鲁的路上。
另一方面,则是非洲军团的前进速度要比奥钦莱克将军想像的要快得多……两百多公里的路程,按照正常行军速度的确需要三天,但隆美尔却命令部队每天强行军一百多公里,两天就赶到了马特鲁城下。
于是英军在马特鲁的准备时间其实只有一天。
更糟糕的还是,奥钦莱克将军下达的命令是让他们三天人构筑好工事做好战斗准备,于是所有人都以为有三天的时间……结果德军突然就出现在他们面前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里奇少将提出的两个方案都有不足,但如果把两个方案综合一下……也就是用“斯图亚特”坦克组建一支快速机动部队骚扰阻滞德军装甲部队,使英第13军在马特鲁有时间组建一道防线,那么守住马特鲁并非不可能的事……马特鲁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这同样也可以减轻英军的补给压力。
然而,就像之前所说的,奥钦莱克将军已经被德军装甲师打得有心理阴影了,所以根本就不敢再派出“斯图亚特”坦克去做些什么,他想当然的以为那就是去送死。
当然,这对德军来说是好事。
德第15装甲师在第二天晚上赶到马特鲁,然后马不停蹄的就发起了进攻。
没想到德军会这么快赶到的英第13军毫无防备,被打得一路溃退,所幸第13军里有一支类似澳大利亚第6步兵师的部队,那就是新西兰第2师。
新西兰第2师同样也是一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部队,与澳大利亚相似,新西兰对英国的认同度也很高……新西兰人只有少数原住民毛利人,其它的大多是欧洲的移民,尤其是英国人。
这支部队利用工事挡住了德军第十五装甲师的攻势,使英第13军的部队得以整顿又重新组织起了一道防线。
奥钦莱克将军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松了一口气,暗道英军总算有点军人的样子了,否则无论什么仗不管占据多少优势都是输……奥钦莱克将军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指挥这样一支军队作战。
然而,奥钦莱克将军不知道的是,第21装甲师已经离开了西迪欧马,并用最快的速度直插马特鲁后方……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四十六章 模型
马达轰鸣,尘土飞扬。
秦川与士兵们坐在飞驰的汽车里闭着眼睛休息,但虽说是休息却没人能睡得着,不是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紧张……仗打到现在,秦川已基本适应并能坦然面对这世界残酷的一切了。
甚至有时秦川还会想,世界原本就应该是这样打打杀杀的……原始社会还没有人类文明时,所有的一切还不都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战争其实也是一种优胜劣汰,只不过这种优胜劣汰用的不是的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而是飞机、坦克和大炮。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没想开时就会觉得很难面对,想开了就觉得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车厢里的高温……此时是在白天行军,烈日在头马特鲁侧翼发现敌人大批装甲部队。
“这不可能!”奥钦莱克将军说:“德国人没有其它装甲部队了,他们第21装甲师在西迪欧马,第15装甲师在我们正面!你们是否认错了,把我们的装甲部队误认为是敌人的?”
“我很确定,将军!”飞行员报告:“因为他们的坦克上有铁十字标志!”
想了想,奥钦莱克就一屁股坐回到椅子上,颓然说道:“是第21装甲师……我们又被他们骗了!”
奥钦莱克的确是被骗了。
他会以为第21装甲师还在西迪欧马,是因为西迪欧马有许多坦克模型,而且这些模型有些还能开动。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退
这当然是秦川的主意。
西迪欧马一直处于英军侦察机的监视中,这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不好的一面就是从西迪欧马进出的补给车时常会遭到轰炸,第21装甲师的行踪很容易暴露。
好的一面则是德军可以利用这一点反制英军……
“我们受命必须在三天内赶到马特鲁!”斯特莱克将军说:“那是两百二十公里的距离!”
“我们可以做到!”奥尔布里奇上校说:“我们可以以每天八十公里的速度前进!”
“问题是我们的空军被隆美尔用于掩护第15装甲师的正面进攻了!”斯特莱克将军回答:“他们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有几架侦察机!”
闻言军官们不由沉默了。
没有空军掩护的装甲部队可以说是寸步难行,除非是像之前一样有风沙遮掩。
但现在风沙已经过去了,天空一片晴朗整片沙漠一片空旷,更糟糕的还是英军的“蚊”式侦察机几乎是不间断的在西迪欧马周围环绕侦察,这几架飞走那几架又飞来了,就像接力赛一样……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军对德第21装甲师这支屡次击败英军装甲师的部队十分忌惮。
这样一来,第21装甲师可以说一走出西迪欧马就会英军侦察机察觉,然后一路上就有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这就别说每天八十公里了,能不能走四十公里都是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秘密行军?”秦川说。
“你的意思是不让英国人知道我们朝马特鲁开进?”奥尔布里奇上校摇头回答道:“这不大可能,夜里行军赶不到马特鲁,何况英国人会派出战机到处搜索我们的行踪,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的!”
奥尔布里奇上校说的对,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侦察机要找到一个装甲师并不是什么难事,装甲部队的车辆在沙漠里就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显,扬起了烟尘也会引起飞行员的注意,即便是实施“防空掩蔽”也很难避免不被发现。
“如果他们不搜索我们的行踪呢?”秦川说。
“这不可能!”奥尔布里奇上校笑了起来:“英国人不是傻瓜!”
斯特莱克将军一脸严肃的望着秦川问:“上士,说说怎么才能让英国人不搜索我们的行踪!”
“很简单!”秦川回答:“让英国人以为我们一直在西迪欧马,就像隆美尔将军在的黎波里做的一样!”
闻言将军不由恍然大悟。
这的确不是难事,要做的就是把装甲车、吉普车甚至边三轮改造成“坦克”。
有点麻烦的就是西迪欧马是个村,周围荒芜人烟,很难找到足够多的木板用来伪装坦克。
但这个麻烦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没有木板就用帆布代替,只要在相关的结点上用树枝撑起来,然后像搭帐篷似的覆上帆布……一辆辆“坦克”也就新鲜出炉了。
当然,这些坦克不会像隆美尔在的黎波里那些用木板制作的假坦克那么逼真。
但这也是有区别的:的黎波里那些假坦克是为了骗过英军间谍和百姓,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而西迪欧马的假坦克是为了骗过敌人的侦察机,飞行员受防空火力的制约只能隔远了看,而且还是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所以不用那么逼真也足以掩饰过去。
然后,在当天夜里,第21装甲师就偷偷的潜出了西迪欧马直奔马特鲁,西迪欧马只留下一个营左右的防空部队以及几百人的后勤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时不时的开着“坦克”出来活动一下。
当然,为了能更逼真,这其中也有几辆是真坦克。
英军侦察机果然上当了,他们向指挥部的报告都是:
“一切正常,他们没有动作!”
“是的,他们还在西迪欧马!”
……
于是就出现之前的一幕……
当德军第21装甲师突然出现在马特鲁的侧翼时,奥钦莱克将军还以为第21装甲师应该在西迪欧马。
“撤退,马上撤退!”奥钦莱克将军下令:“新西兰步兵师负责掩护,同时命令空军拦截!”
“是!”参谋马上把奥钦莱克将军的命令传达了下去。
奥钦莱克将军这是乱了阵脚了。
如果奥钦莱克将军还保持理智的话,就知道此时应该选择跟德军打一场硬仗,原因很简单……第13军手里拥有的坦克大多是“玛蒂尔达”和“瓦伦丁”步兵坦克,新到的两百辆“斯图亚特”甚至都不归第13军指挥。
而这些步兵坦克由于其速度慢装甲厚,所以更适合防御而不适合机动更不适合撤退……“瓦伦丁”还好些,“玛蒂尔达”在炎热的沙漠里只能开到十公里,而且还一路故障,它又能跑到哪里去又能跑多远?!
所以才说丘吉尔没有用人的智慧和胸襟,这下如果是韦维尔继续指挥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因为韦维尔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吃过这样的苦头,而且不只一次……英军在从的黎波里往托布鲁克撤退的过程中有着十分痛苦的经历,最后他们甚至不得不在托布鲁克选择炸毁这些坦克独自逃跑。
所以,这时更应该做的是让第13军把坦克展开组织防御,在“玛蒂尔达”的装甲、英军6磅反坦克炮以及空中优势的几重作用下,不说能赢得胜利,坚持几天拼掉相当数量的德军坦克不在话下。
然后,损失惨重的德军装甲师就无力再进攻开罗了。
但经验不足的奥钦莱克将军让英军再一次犯下撤退的错误。
新西兰第2师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们马上就赶到侧翼并构筑了一道防线……他们把所有能对付坦克的东西都用上了,地雷、铁丝网、反坦克炮、反坦克手榴弹,这其中甚至还有他们自制的燃烧瓶。
英军装备中其实有一款燃烧手榴弹……76号燃烧手榴弹,就像之前说的,它主要的问题就是运输和储存十分危险,所以部队基本不用。
但燃烧手榴弹又是对付坦克及步兵很好的武器,于新西兰士兵干脆就将汽油装进玻璃瓶里然后用破布塞着瓶口自制成燃烧瓶。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四十八章 轰炸
自制燃烧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其原料很容易获得,汽油、玻璃瓶加破布……汽车很容易获得,这时代的坦克大多都是汽油发动机,英军最不缺的就是这个;玻璃瓶在沙漠里的确较少,利比亚人和埃及人一般都是用陶罐做容器,不过英国军队好享受,城市或是港口都有为军官开设的酒吧,所以酒瓶也不难找;破布就不用说了,实在不行军装上扯下一块布也成。
而这样制成的燃烧瓶效果并不比英军所谓的第76号燃烧瓶差,还没有途中运输、储存的危险……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的英国军工脱离现实到什么程度。
但新西兰第2师的准备并没有派上用场,第21装甲师只是在他们面前虚晃一枪,然后拐了个弯就直奔马特鲁后方。
斯特莱克将军当然会这么做,他的目标从来都不会是敌人的步兵,沙漠作战的重点是坦克、坦克,坦克……
这也是机械化部队的长处,它们总能利用自己的高速机动性调动敌人并把它们耍得团团转。
另一面的新西兰第2步兵师就只能望“坦克”兴叹,他对德军装甲师的这种转向无可奈何……步兵师跟不上装甲师也永远堵不住它们的去路,而且如果这么做的话,马特鲁的侧翼又暴露在敌人面前,敌人装甲师又可以回过头来从侧翼突破。
于是新西兰第2师师长艾伯特少将就只能向奥钦莱克报告道:“将军,他们传向了,目标应该是滨海大道!”
滨海大道是英国人在殖民埃及时修筑的一条沿着地中海海岸走势的公路,其用意是为了增强沿海各城镇与港口的交通联系……北非稍有规模或是繁华的城镇要么是靠海要么就靠河,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只有靠海、靠河的地方才有可能有淡水,有淡水人才有可能聚集并生存下来。
马特鲁是一个靠海的港口城市,而且附近盛产橄榄等农作物,所以当然要修筑一条公路以便运输。
奥钦莱克将军在听到艾伯特的报告后,赶忙下令:“命令装甲师原地驻防!”
顿了下又朝参谋怒吼:“空军的拦截呢?德国人都到我们面前了,而我们的飞机却连影子都没见着!”
“两分钟,将军!”参谋回答:“它们正在路上!”
第21装甲师很快就收到了防空警报。
“有个机群正朝你们的方向飞去!”斯特莱克将军收到来自空军指挥部的报告:“大约有七十架各型飞机!”
“拦住他们!”斯特莱克将军说。
“我们做不到!”空军指挥部回应:“我们的飞机都在掩护正面部队的进攻……”
“那就闭上你的嘴!”斯特莱克将军说完就挂上了电话。
如果空军无能为力的话,那么知道与不知道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结果一样……都要承受来自空中的轰炸。
“敌人空袭,加快速度!”斯特莱克将军下令。
这是车队面对敌人空中轰炸唯一能做的。
所有人都知道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于是气氛霎时就紧张起来,尤其是那些新兵,他们紧紧的握着手里的步枪,指节发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渗出,顺着苍白的脸庞往下流淌……
“放轻松!”雅科普安慰着他们:“我们的司机很有经验,他已经驾驶着这辆车躲过无数次敌人的轰炸了,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这显然是另一个美丽的谎言……司机是随机分配的,雅科普根本就不认识他,当然也不可能知道他经历过多少次轰炸。
顿了下,雅科普又补充道:“除非是接到命令,否则不准跳出车外,明白吗?”
“是的,长官!”
……
这个命令倒是很有必要,因为做为一辆汽车来说显然目标更大,跳出车外就可能避免被炸死的危险……确切的说是减少死亡的慨率,因为就算英军飞行员发现了一个步兵,他们也不会在这么多的汽车和坦克面前把子弹、炸弹浪费在一个小兵身上的。
但是……
这几乎就相当于逃兵了,因为他不可能再跟上快速机动的车队并参与战斗。
“准备!”库恩说了声。
这时秦川才注意到天空中隐隐传来一阵“隆隆”声,它在枪炮声中并不明显,必需仔细听才能察觉。
车厢里紧张的气氛就更上一层楼,就连秦川等一众老兵都情不自禁的把目光望向上方。
几秒钟后上空就传来了飞机俯冲时的呼啸声……那是“蚊”式飞机,它们总是用俯冲轰炸的方式提高投弹的精确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俯冲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指的是以45度到90度角向目标高速俯冲并投弹的轰炸机,比如德军的“斯图卡”。
“蚊”式飞机无法以这么大的角度俯冲,也没有像“斯图卡”那样为了能提高威摄力而在机头安装了一个会发出凄历啸声的发生装置(绰号“耶利哥号角”,后期型号为了提高航速取消)。
但“蚊”式俯冲下来的声音还是足够让所有人都心惊胆颤,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这些空中“怪兽”选中做为一个攻击目标。
接着只听“轰”的一声,行驶在后方的一辆“三号”坦克被炸成了一团火焰,与此同时还有一道飞机的投影在众人面前一掠而过,就像童话里会喷火的恶龙一样让所有人都打了个寒颤。
很快,爆炸声就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其中还夹杂着炸弹从空中落下时的呼啸声以及机炮扫射的“哗哗”声。
坦克显然是英军战机的首选目标,但汽车却因为太脆弱时不时就会被“殃及池鱼”:
一发炸弹下来,没炸中坦克却在地上炸了一个大坑,后头躲避不及的汽车直冲上来马上就翻了个四脚朝天。
一梭子弹下来,没能穿透坦克装甲却穿透一侧汽车司机的驾驶室,高速行驶的汽车立时就失去方向与后头开上来的坦克撞在一起……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四十九章 作战
汽车又哪里会撞得过坦克,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汽车就被撞得整个变形了在空中翻了几翻然后狠狠地摔到了地上,受到那么强的撞击,里头的士兵只怕一个都别想活着出来了。
秦川所乘的这辆汽车或许还真被雅科普说中了,司机驾驶技术十分娴熟,他时而走蛇形时而又略踩刹车降低速度,一会儿又一脚把油门踩到底全速猛冲……
秦川知道司机的做法是对的,这就有点像是步兵对敌人的机枪……步兵如果想逃脱的话就必须沿着无规律的“之”字路线奔跑,而且也要时快时慢,汽车在飞机的火力下也差不多是这样,区别只是前者是两条腿后者是四个轮子。
于是,英军飞机的子弹和炸弹就像雨点般的往下落,其中至少有几梭子弹和几枚炸弹秦川很确定就是针对自己这辆汽车的,因为汽车才刚刚闪过那条直线或是减速,很快就有子弹和炸弹落在它本该要在的位置,其中几枚炸弹的炸点距离汽车是那么的近,以至于冲击波都把汽车车身掀得一侧的轮子悬空了。
1...3940414243...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