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终于,轰炸声渐渐停了下来,汽车也放缓了速度恢复平稳行驶。
“哇”的一声,车厢里至少有五个人当场吐了出来,霎时车厢里就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酸臭味。
雅科普有些得意的说道:“我说什么来着?我们的司机会保证我们的安全的!”
说着雅科普就敲了敲驾驶室的隔板,通过联系窗口对司机叫道:“嘿,干得很好,你救了我们的命!”
“不必客气!”司机回答:“因为我也不想没命!”
司机的回答很实在,大家在同一辆车上也就是“同在一条船上”,所以救别人也是救自己。
另一边,参谋就向奥钦莱克汇报轰炸情况:“将军,我们炸毁了敌人三十辆坦克、三十五辆汽车!”
“他们停下来了吗?”奥钦莱克将军问。
“不!”参谋回答:“他们依旧在朝滨海大道挺进!”
“上帝!”奥钦莱克将军哀叫了一声,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现在的局面了。
“将军!”里奇少将建议道:“把第十装甲团派上去增援吧!”
第十装甲团就是英军刚补充的那两百辆“斯图亚特”临时组建的一个装甲团,此时的他们正位于马特鲁以东二十公里的位置,如果全速赶去增援,不需半小时就能赶到战场。
想了想,奥钦莱克将军就摇头说道:“不,我们不能遭受另一场损失了,命令他们撤至阿拉曼驻防!”
“将军!”
“服从命令!”
“是!”
……
里奇少将在这一点上与奥钦莱克将军的想法显然是不一致的,这也说不准谁对谁错,第十装甲团是英军最后的装甲力量,如果把这批坦克也派上来最后像之前的战斗一样被德军歼灭,那么英军就再也没有可以防御的装甲部队了。
里奇少将的选择虽说有可能救出第13军,但也有可能全军覆没乃至丢掉整个非洲……奥钦莱克将军承受不了这失败的后果,于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其结果就是……
德第21装甲师“隆隆”的开往滨海大道,那里的英第15装甲师正手忙脚乱的沿着公路展开布置防御。
但这时已经太迟了,而且英军的准备时间也太短了,尤其是公路只有二十几米宽,上面挤满了步兵、汽车、大炮、坦克等等,他们中只有一部份士兵来得及将反坦克在路边架起,坦克正艰难的跨越路边用于做护栏的大石头,几辆“玛蒂尔达”甚至还因此而出了故障以一个奇怪的姿势停在石头中间。
然后德军坦克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根根50粗的黑洞洞的炮管从树丛里伸了出来,履带轻松的辗倒一棵棵海枣树,发出“咯咯”的崩裂声,就像是树干呻呤着发出的抗议。
接着坦克就一排排的停了下来,虽然参差不齐,但大略的排成了一条直线,带着唯我独尊威势面对着那一群群不知所措的英军。
“趴下!”英军军官高声命令。
几乎与此同时坦克开火了,随着一阵轰响,英军“玛蒂尔达”坦克就一辆接着一辆被击中……
这片炮火没有爆炸,因为德军坦克手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装甲奇厚的“玛蒂尔达”,所以用的都是穿甲弹。
50口径的穿甲弹在400米距离可以击穿“玛蒂尔达”正面装甲,此时敌我双方仅相距两百多米,而且许多“玛蒂尔达”还是以侧面面对德军,于是这一排穿甲弹过去当场就有数十辆瘫痪在地上再也无法动弹。
“自由射击!”巴泽尔大声命令。
霎时就枪声大作,躲在坦克后早已做好准备的德军士兵们纷纷扣动扳机朝英军打去成片成片子弹,只打得英军鬼哭狼嚎的一片混乱。
秦川举枪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子弹击毙了一名反坦克炮炮手……
反坦克炮的护盾通常都有开一个十几公分长宽的观察孔,只有这样炮手才可以躲在护盾后观察目标并调整诸元,秦川就是透过这个观察孔命中了目标。
“砰!”又是一声枪响,秦川打倒了一名迫击炮手。
这名英军迫击炮手很聪明,他躲在一辆被穿甲弹击毁的“玛蒂尔达”坦克后,然后利用迫击炮弯曲的弹道不断的朝德军方向发射炮弹。
他不需要打得准,他只需要把炮弹发射出去。
因为迫击炮是碰炸引信,而德军又处在一片海枣树林中,炮弹凌空飞来打到树枝或树干时就会在空中引爆,于是那弹片以及树干的碎片就会像天女散花一样自上而下的乱射乱飞,就算德军士兵躲在坦克后也无法幸免。
一般情况下,要压制住这门迫击炮就只有用迫击炮。
问题是德军在树林中迫击炮无法使用……炮弹会被树枝树干挡住在己方阵地甚至就在面前爆炸。
于是一时之间德军竟然拿他没办法。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五十章 包围
但是这名英军却忽略了坦克履带下的石块间有个空隙。
这个空隙并不显眼,一般人也不会注意这个空隙,但秦川却在自己的六倍瞄准镜里清楚的看到空隙那一头英军迫炮手的装弹动作,于是一发子弹就让他永远倒在了地上。
“砰!”秦川再次射出一发子弹。
那是一名英军狙击手,而且秦川相信他正瞄准自己……发现这一点时让秦川情不自禁的吓出一身冷汗。
这名英军狙击手躲在一根干枯的树干后,他身上披着的是土黄色的伪装网,于是就与树干融为一体。
秦川一直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一道亮光引起他的警觉……那是阳光照射到狙击镜反射过来的光线,这意味着自己成为敌人狙击手的猎物了。
于是秦川想也不想,马上举枪调整方向对着亮光的位置扣动了扳机,他甚至都没有瞄准,因为没时间瞄准。
秦川没有看到目标倒下,因为一发炮弹恰恰在附近炸开,爆炸掀起的烟雾泥土遮挡住了秦川的视线。
但秦川却知道他命中目标了,否则这会儿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了……狙击手之间的对决往往就是那一念之间,或者就是半个手指的距离就能决定谁输谁赢,而输的一方就永远没有翻盘的机会。
德军很快在战斗中占据了上风。
这不仅是因为德军打了英军措手不及,更是因为德军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德军身处海枣树林中,前有坦克做护盾上有海枣树供藏身,而英军却是在空旷的公路上,他们的汽车、坦克几乎就像靶子一样立在德军面前。
如果说英军有什么可以藏身的话,那就路边垒起做护拦的石头。
但这绝不是什么好掩体,它的确可以挡子弹但却挡不了炮弹……坦克炮“轰”的一声打出一发炮弹炸在石头护栏上,护栏立时就有如面粉般的碎裂开来接着化为成千上万个小“弹片”朝英军飞射。躲在其后的英军不是被炮弹炸死就是被这些“弹片”打死。
其实如果是被打死还算是幸运的,就有些人没有被打死……战后秦川就看到一名浑身是血的英军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呤着,认真一看,他身上密密麻麻的插满了碎石块,脸上也是,但或许是因为他距离护栏较远,所以这些碎石块全都只是在表面没有伤及要害。
这或许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
说他幸运,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活下来。
说他不幸,则是因为他要受尽痛苦、受尽折磨并仔仔细细、一点一点的品味死亡的痛苦和恐惧然后再死去……
“救救我!”英军士兵艰难的说着,目光里充满了乞求。
秦川无力的摇了摇头,就算医护兵愿意救治,只怕对这名英军士兵的伤势也是无能为力。
英军士兵眼里最后一丝希望也悄然逝去,接着他就伸出手来抓住正要离开的秦川的裤脚,说道:“杀了我!”
秦川愣了下,然后举起枪对准那名英军士兵……迟疑了下后就“砰”的一声扣动了扳机。
英军士兵脑袋一歪,抓着秦川的手松了开来无力的瘫软在地上。
秦川不知道该怎么想这件事。
如果说战场还有仁慈的话,这一枪也许就是吧!
这一仗德军一共损失了五十一辆坦克,其中三十二辆坦克是被英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摧毁的,另外十九辆坦克是在进攻滨海大道时被炸毁的。
从这方面来看英军的表现其实不错,居然能在这种情况下还给德军造成不小的损失。
不过这也是因为英军在空中力量上占据了优势的原因。
英军的伤亡可就大了,滨海大道上,延绵几公里的路段到处都是英军坦克、装甲车、汽车的残骸,随便一算都是上百辆。
尽管如此,这一仗也没能将英军第15装甲师全歼,他们差不多有一半的坦克和部队见势不妙就逃回马特鲁。
不过德军却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就是将英第15装甲师及新西兰第2师包围在了马特鲁。
“庆祝我们的胜利吧!”猛玛指挥车中,斯特莱克将军举起酒杯对军官及秦川说道:“非洲很快就属于我们的了!”
秦川明白斯特莱克将军这话的意思。
马特鲁这场战斗虽然与之前的战果比起来并不理想,第21装甲师损失了五十几辆坦克取得击毁敌人一百余辆坦克的成绩……这与之前一比二十的战损比相差太多了。
但是……
这场战斗的胜利却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马特鲁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及食物,占领了它也就意味着德军至少不用再为水发愁了,这在沙漠中绝对是件令人欣喜的事。
其次,就是英第15装甲师的这批坦克是德军忌惮的最后一批坦克……至少德军是这么认为的,实际上英第15装甲师也没有全部都在马特鲁,它有一个装甲团带着八十辆“瓦伦丁”坦克去增援加布沙利防线接着又去追击第21装甲师了。
当然,他们没能追上,于是就被奥钦莱克将军调回阿拉曼。
所以英军在阿拉曼的力量说实话并不弱,英军拥有近三百辆“斯图亚特”(包括第7装甲师残余的坦克),八十辆“瓦伦丁”以及三十余辆“玛蒂尔达”。
这数量还是要比德军坦克数量多得多。
只是此时的德军不知道这些……在情报方面德军与英军是完全不成比例,英军可以监听并破译德军几乎所有的电码,这其中甚至包括隆美尔与希特勒的电报,而德军却只能偷听到只言片语或是从俘虏嘴里问出点什么。
但其实审问俘虏得到的情报是十分有限,因为此时英军的情况用“混乱”来形容也不为过……坦克不断的从印度方向运来,一运到马上就投入战场。
于是有多少坦克被击毁,有多少坦克又投入使用,有多少坦克在沙漠里失踪,或者还有多少坦克出故障等等,这些都是一笔烂帐,有时就连英军高层军官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英军士兵了。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五十一章 阿拉曼防线
下午还有两章。
*********
这种混乱带来的结果就是德军也无法从俘虏嘴里得到准确的情报。
因此,德军情报单位只能用有限的情报有时还依靠英军的编制习惯来猜测英军的兵力和装备。
而英军的补给速度和装备数量却是远超过德军情报单位所能想像的。
于是,斯特莱克将军甚至隆美尔都以为……只要困住位于马特鲁的第15装甲师,那么英军就不会有多少甚至没有能挡住德、意军攻势的装甲力量了。
“上士!”正在秦川发愣的时候,斯特莱克将军就举杯对秦川说道:“与往常一样,这次又是你的建议起到决定作用,你的智慧真是令人印像深刻!为我们的上士干杯……”
说着斯特莱克将军和众军官就举起酒杯欢呼。
“将军!”秦川浅喝了一口酒,就说道:“虽然我也很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取得胜利,但我却认为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
“哦,为什么?”斯特莱克将军问。
“我担心敌人的兵力和坦克会比我们想像的多得多!”秦川说:“正如我们知道的,美国一直在帮助英国人,他们很快就能获得更多的装备!”
“就算他们能获得更多的装备又能怎么样?我们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将他们打垮的!”奥尔布里奇上校喝了点酒就有些飘飘然了,或者也可以说是第21装甲师取得一系列的骄人的战绩使他有些轻敌了……毕竟奥尔布里奇上校是第五装甲团的指挥官,而第五装甲团又是第21装甲师的主力。
“这次不一样了!”秦川摇了摇头。
“说说吧,上士!”斯特莱克将军问:“有什么不一样的?”
“将军!”秦川不答反问道:“我想知道,接下来你准备怎么打这一仗呢?”
斯特莱克将军想也不想就回答道:“围攻马特鲁,彻底摧毁马特鲁的英军,我是说,至少不能让他们的坦克逃回去,这样我们的装甲部队就能势如破竹的往东进攻!”
“那么,您认为这需要几天才能做到呢?”秦川又问。
斯特莱克将军想了想,就说道:“鉴于马特鲁的地形以及战力不俗的新西兰第2师,我认为我们需要三天的时间!”
“三天,然后再继续往东进攻是吗?”
“是的!”
“将军!”秦川走到地图前,然后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说道:“这里是阿拉曼,它距离马特鲁两百公里,距离亚历山大港七十五公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嗯哼?”斯特莱克将军看了看阿拉曼的位置,但没看出什么所以然来。
“确切的说,特殊的位置不是阿拉曼,而是它南面55公里的一个盆地!”秦川指着地图解释道:“这个盆地叫卡塔腊盆地,我之前碰巧与向导说起过这个盆地,他与我们之前穿越过的沙漠十分相似,到处都是黄沙,而这片黄沙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就是恶梦,因为它就连吉普车都会深陷其中,就更别说装满补给的汽车以及笨重的坦克了!”
闻言斯特莱克将军脸上不由微微变色,说道:“你是说……它只有55公里?”
“是的!”秦川回答:“北起沿海城市阿拉曼,南至卡塔腊盆地,一共只有55公里!”
“也就是说……”斯特莱克将军点了点头:“这是个咽喉要道,如果英国人将所有的装备都集中在这里并构筑一条防线,比如在防线前布上地雷……”
说着斯特莱克将军不由皱起了眉头,他已经不敢再往下想了。
顿了下,斯特莱克将军就下令道:“马上让空军去侦察下!”
“侦察哪里,将军?”副官问。
“当然是阿拉曼!”斯特莱克将军说:“看看英国人是否在那里构筑防线!”
不一会儿副官就匆匆忙忙的跑了回来报告道:“将军,英国人的确在阿拉曼构筑防线,而且他们还发现大量的坦克!”
“大量的坦克?”这个侦察结果让斯特莱克将军大吃一惊。
从开战到现在,德军装甲师是一次又一次的击溃英军的装甲部队以大比分获胜,现在甚至还将第15装甲师围困在马特鲁,而阿拉曼防线居然还有“大量”的坦克!!
“将军!”斯莱因上校看着地图说道:“马特鲁或许是英国人给我们的一个蛋糕,他们用这个地方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便在阿拉曼有足够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其实这一点却是斯莱因上校高估了奥钦莱克将军了,此时的英国人已经被打得焦头烂额,想的只是能守住阿拉曼防线保住亚历山大港……阿拉曼就是亚历山大港最后的一道防线。
亚历山大港可是非同小可,这是英军外援物资的主要港口,而且距离尼罗河、苏伊士运河都不远,这个港如果落入德军手里,那么德军就可以直接用空军轰炸并封锁英军的后勤补给线……英军能与德军抗衡到现在的原因就是装备、兵力和补给,如果连这个优势都失去了,那么英军就干脆投降算了。
斯特莱克将军点了点头,然后转头问奥尔布里奇上校:“你有什么想法?”
斯特莱克将军这是想知道奥尔布里奇上校是否有信心突破阿拉曼防线。
“我不确定,将军!”刚才还自信满满的奥尔布里奇上校这时就神色凝重的回答:“我们知道的情报太少了,‘大量的坦克是多少坦克?防线坚固到什么程度?敌人有多少兵力?我们全都不知道!”
顿了下,奥尔布里奇上校就接着说道:“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如果在马特鲁拖延下去,阿拉曼防线就会越坚固,我们也越难突破……尤其这是一条只有55公里长的防线,我们无法包抄只能正面强攻,这对我们很不利!”
这就是阿拉曼防线的特点,它北临地中海南接卡塔腊盆地,的确像奥尔布里奇上校说的“无法逾越只能正面强攻”。
而正面无脑硬捍正是英军最擅长的,反之,德军所有战术乃至机械化部队的高机动性都很难在这道防线前发挥作用。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五十二章 引蛇出洞
历史上英军会把德军挡在阿拉曼防线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其55公里的长度就像是为英军量身定做的。
英军手里拥有的英制、美制榴弹炮的射程大多为十五公里。
这样一来,奥钦莱克只需要把手里所有的炮兵部队分成两个部分往防线上一摆,差不多就可以以最远射程为整条防线提供火力掩护。
这其中尤其是美国刚刚援助给英国的上百门式自行火炮,英国人将这款火炮称为“牧师”……美国的装备生产出来时往往就只有代号,比如中型坦克、自行火炮之类的,这些装备援助英国后英国士兵就给它们起了一个个绰号以方便识别和记忆,比如“‘格兰特将军’号”、“‘牧师’自行火炮”等。
这是一种讽刺,堂堂的“日不落帝国”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使用的却不是本国的装备,他们唯一骄傲的就是给它们起了一大堆的绰号。
“牧师”自行火炮之所以称为“牧师”,是因为美国为了让这款自行火炮拥有一定的防空能力,就在右上角增加了一挺环形机枪堡,这个机枪堡因为是后来加上去的,与自行火炮的整体布局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它的形状很像牧师的讲坛,于是英国人就给它取了个“牧师”的绰号。
“牧师”的特点不是它的射程,它的射程只有11公里,远不及一般榴弹炮的15公里。
但它在战场上却比普通榴弹炮好用得多,原因是它最高时速达42公里……
时速42公里,也就是只要把“牧师”放在阿拉曼防线中间,它就可以在半小时内赶到需要它的地方并投入战斗,这对英军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以速度著称的德国军队。
其次,有了一道防线后,英国皇军空军就不用到处寻找德国空军冒着被突然袭击的危险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防线前几十公里内的德军装甲部队。这对空军同样也是有利的,因为英军飞行员的素质不如德军,他们常常在局部区域被打得损失惨重。
这样一来,阿拉曼防线很容易就会打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堑壕战,历史上的阿拉曼战役也的确打成了堑壕战。
这在中国的兵法上可以称为“以不变应万变”……德军的战术变化多端,英军完全无法适应,但如果以一条不变的堑壕硬生生的挡在德军面前,德军所有的变化都拿它无可奈何。
秦川不能让这一切发生,因为这几乎就意味着非洲军团的失败。
“所以!”斯特莱克将军说:“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绕过马特鲁,在英国人做好准备前进攻阿拉曼!”
“可是将军……”斯莱因上校说:“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遭到英国人的两面夹击!”
斯莱因上校说的没错,马特鲁的英第15装甲师死而未僵,如果第21装甲师进攻阿拉曼防线的话,英第15装甲师又携新西兰第2师突出重围从德军后方掩杀过来……那第21装甲师的处境就不妙了。
“我们可以让英国人以为我们还在这里!”奥尔布里奇上校说:“就像上士在西迪欧马用假坦克骗过敌人一样!”
“不!”斯特莱克将军皱眉摇头道:“英国人只怕不会再轻易上当了,更何况,他们只有突围一途,而且大多会朝我们这方向突围!”
斯特莱克将军说的对,同样的计策用了一次再用第二次就不灵了,而且就算英军相信第21装甲师还在这又能怎么样?他们被围在马特鲁,想要活命就只有拼死突围,而最佳的突围方向也恰恰就是第21装甲师的驻地。
于是军官们不由陷入了沉默。
突然间他们就发现,第21装甲师正处于尴尬的境地:
打吧,会陷入被敌人两面夹攻甚至包围的境地。
不打吧,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军巩固阿拉曼防线然后拒德军于防线外,这对德军来说同样也是不件好事。
想了想,秦川就说道:“这或许的确是个办法!”
“什么?”闻言军官们不由愣了。
“上士!”斯特莱克将军问:“你是说,我们还用假坦克欺骗英国人?”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
“可是……”斯特莱克将军摊了摊手,不明白秦川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我们的目的是尽快进攻阿拉曼防线!”秦川说:“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绕开马特鲁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攻陷马特鲁!”
“如果能短时间攻克马特鲁当然好!”斯特莱克将军说:“这不仅能尽快使我们去进攻阿拉曼,还可以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可是这并不现实……马特鲁地形复杂,适合防守而不适合我们进攻!”
1...4041424344...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