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是,长官!”这些英军士兵就再也不敢探出头,就连试探也没有。
“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中尉?”士兵问。
中尉想了想,就回答道:“向上级报告,请求指示!”
请求指示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上级。
但上级同样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于是就一级一级的往上报,一直传到蒙哥马利的指挥部。
只不过这时蒙哥马利正在睡午觉,参谋不敢把他吵醒。





决战第三帝国 第二百一十六章 突击队
参谋不敢叫醒蒙哥马利是因为有了之前的教训。
在上任的第一天,蒙哥马利忙了一天后就早早的入睡了。
第二天凌晨天色还没亮,他就被一名参谋很有礼貌的叫醒了。
蒙哥马利当即发了火:“是谁给你打搅集团军司令休息的权利?”
参谋不由一阵错愕。
“将军!”参谋回答:“奥钦莱克将军命令我们有情况时在任何时候都要通知他!”
“我不是奥钦莱克!”蒙哥马利说:“去告诉所有参谋,有什么事情找参谋长德.甘冈将军,他会选择是否要向我报告的!”
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国内的话大多会被人冠以“官僚主义”的帽子。
但对蒙哥马利的解释却是:指挥官需要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才能保证清醒的头脑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不能说蒙哥马利不对,但这样想法更适合一个在公司按时上班打卡的白领,而不是一个集团军指挥官……因为战争和战机都是不等人同时也没有“按时”这种说法的。
大慨等了半小时,参谋终于等到蒙哥马利起床了,于是赶忙把文件递了上去。
“将军!”参谋报告道:“德国人在前线布置了狙击手!”
蒙哥马利不由皱了皱眉头,反问道:“这个问题甘冈将军无法解决吗?”
蒙哥马利一向都是把具体战术的问题交给部下去完成,他自己坐镇司令部只实施战略指挥。
而狙击手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是战术问题而不是战略问题。
“不,将军!”参谋回答:“正是甘冈将军让我把这份文件交给您的!”
蒙哥马利起身披上外套,又从架子上取下了贝雷帽戴在头上,并在镜子前正了正……这个贝雷帽是蒙哥马利特有的,上面有将军和皇家坦克团两个帽徽,所以被人称作“双徽贝雷帽”。
然后,蒙哥马利才从参谋手里接过文件,一边翻看一边走向指挥部。
在路上蒙哥马利就皱起了眉头,他意识到这场战不像之前想像的那样仅仅只是几个狙击手的问题了。
“将军!”正忙得焦头烂额的德甘冈看到蒙哥马利就像看到救星一样。
“我们损失了多少人?”蒙哥马利问。
“到现在大约有两百多人!”德甘冈回答:“伤亡人数虽然不多,但一线士兵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只能呆在战壕里,无法进行战壕外的任何工作!”
“德国人派出了多少狙击手?”蒙哥马利又问。
“我们无从得知!”德甘冈回答:“我们对他们束手无策,用坦克、用大炮、用飞机……这些东西我们都有,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他藏在哪!”
想了想,蒙哥马利就说道:“那么,就让士兵们呆在战壕里!”
“什么?”德甘冈闻言不由一愣。
“德国人的目的是消耗我们弹药!”蒙哥马利说:“这样他们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
德甘冈闻言不由点了点头:“所以,我们就不应该把弹药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应该尽可能多的积蓄弹药!”
“是的!”蒙哥马利说:“不要理会那些德国人,尽管让他们在外面晒太阳!”
应该说蒙哥马利在大方向上看问题还是比较精准的,所以有时候人也的确不能被太多的小事情困扰,这样会使自己深陷其中而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就像现在,蒙哥马利的想法其实很对,任它地动山摇我自巍然不动,也有中国兵法中“以不变就万变”的意思……只要英军士兵藏好、躲好,德军狙击手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朝英军阵地冲锋吗?这显然是英军所希望的。
至于偶尔有几个士兵因为不小心而遭到德军狙杀……那并不会对战役的结果造成什么影响于是从战略上来说也就无足轻重了。
但蒙哥马利显然是小看德军的这种战术了。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狙击小组就顺着原路退回了部队。
一天的潜伏真是不容易,许多士兵都将屎尿拉在裤子里……每个人都知道在出发前要将肠胃清空,但这东西并不是想清空就能清空的。
另一方面,真实战场的紧张程度又不是演习和训练能比的,这使至少一半的士兵在爬出英军的观测范围后都是被抬上汽车的。
不过他们的辛苦却是值得的,返回后一清点,他们用十五人的代价至少击毙了英军两百一十二人。
而这并不代表结束。
德军狙击手白天的狙击其实还有开辟通道及侦察的作用……潜伏点距离敌人防线只有四百多米甚至更近,这也就是说排雷已经排到敌人防线前了。
当然,这条通道就只有德军自己知道。
同时狙击手还会记录下前线的详细信息,比如铁丝网的位置、战壕的走向、多少兵力等等。
然后在狙击手返回时德军突击队就顺着狙击手开辟的通道摸了上去。
狙击手绘制的地图是如此详细,以至于突击队就像识途的老马似的深入雷区来到敌人防线前并做好战斗准备。
而此时的英军,却因为在白天已被德军狙击手给折腾得精疲力尽了,到了晚上总算轻松,于是个个在战壕里头“呼呼”大睡。
这时德军突然发起进攻。
他们本可以摸进英军的战壕,但这在黑夜里似乎不是好办法,因为这会造成混乱使德军自己也无法识别敌我。
而且他们也没必要这样做,他们手里有50迫击炮,这玩意射程达300米而且射速很快,“突突”的一阵就将一串迫击炮炮弹打进英军的战壕里。
紧接着已经摸到战壕前的德军士兵又甩出一轮手榴弹,将战壕狠狠的炸上一阵后就马上全身而退……
他们的目的不是占领阵地,更不是突破英军的防线,所以他们没有发起冲锋。
当然,这也是出于德军兵力不足的考虑,正如之前所说的,用德军士兵去换英军士兵其实并不划算。
但这也正是让英军头疼的地方,这使他们的“箱型防御”基本无法发挥作用。




决战第三帝国 第二百一十七章 对策
“将军!”德甘冈向蒙哥马利报告道:“我们昨晚又伤亡了三百多名士兵!”
“什么?”闻言蒙哥马利不由愣了:“德国狙击手干的?”
“不,将军!”德甘冈回答:“他们在晚上派出突击队,用迫击炮和手榴弹抵近攻击!”
蒙哥马利不由眉头紧锁。
他实在很不愿意面对这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但他又不得不面对,因为这些细节看起来像是战术,但成规模展开的话就变成战略的问题了……
如果每天损失五百人,即便是英军往后有所准备打个对折两百多人,十天就是两千多人,时间一长这就是无法承担的天文数字。
更重要的还是,德国人这种战术让英军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坦克没法开进自己的雷区,大炮地毯式轰炸杀伤率太低,飞机就更起不了什么作用。
而战场忌讳的就是面对敌人的战术己方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挨打,因为这会让全军都处在一种“德军无法战胜己方必败”的心理,简单的说也就是会影响士气。
其实这战术的确没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就像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白天利用坑道打冷枪,晚上从坑道里爬出来偷袭美军,搞得美军不得安宁。
又像对与越南作战时互相摸洞、炸壕……这其实已经可以说特种作战了。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对策的话,那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付特种作战的最好方法就是特种作战。
蒙哥马利不愧是的名将,他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说道:“我们为什么不能也这么做呢?”
“什么?”德甘冈不由瞪大了眼睛:“可是,将军,这要求士兵们能在白天潜伏一整天,我们没有这样的士兵!”
“那就抓紧时间训练!”蒙哥马利有些生气的说道:“德国人能做到,我们的士兵为什么做不到?!”
事实证明蒙哥马利的话是错的,德国人能做得到的英军不一定能做得到……
德甘冈把训练计划往下一发布,英军官兵都吓坏了: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意义,将军!”
“这简直就是把那些士兵派上去送死,国会是不会同意这种不人道的做法的!”
“德国人疯了,不意味着我们也要跟他们一样成为疯子!”
……
最后蒙哥马利只能妥协,因为这的确有点“不人道”,事情传回英国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到时蒙哥马利有可能会遭到像丘吉尔一样的质询。
于是很自然的,这个重任就落到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军队的肩上。
澳、新两国其实是最容易被当作炮灰的,原因是他们的地位不上不下正好适中……
英国人是上等人,当然不可能做这类又艰苦、又危险的任务。
非洲、印度等殖民军是下等人,虽然可以做但他们因为文化、素质以及意愿方面的原因做不了……非洲军甚至想要教会他们把队排整齐都困难,更别说伪装然后趴在战场上一动不动一整天了。
印度士兵或许可以做到,他们在“今世受苦来世享福”思想的熏陶下许多人的忍耐力是无法想像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思想有一切随缘的成份。
这与他们的宗教也有关,印度教宣扬人天生就分三六九等,高种姓注定是高种姓,低种姓一出生就是低种姓,所有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
那么既然一切都是注定的,为什么又要约束自己呢?
于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动物一样不考虑太多的事……这是印度人懒惰、找借口、撒谎、自大、不守时等种种坏习惯的原因之一。
这种一切随缘的性格体现在军事上,就是他们有很糟糕的枪法,因为他们有种类似非洲人相信巫医的想法,认为能不能命中目标或是自己能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都是命中注定而不是靠平时努力练习自己争取的。
当然,除此之外跟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有关系,他们不会去计算风偏量、提前量这些东西。
所以,唯一能担任这“重任”的就只有澳、新两国的士兵。
而做为二等公民的澳、新两军为了向主子表忠心则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甚至还将此视为一种荣耀:放眼全军就只有澳、新两军能胜任,多有价值啊!
其实这个价值前还应该加上两个字……“利用”。
当然,澳、新两军训练出来的狙击手在战场上与德军狙击手不是同一级别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军的k98k有更好的精度更适合打狙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德军接受的训练更专业、更全面。
再加上澳、新两军还是仓促上阵,所以两军几乎是把所有德军狙击手在演习、训练时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在战场上常常被德军压着打。
不过客观的说,这种做法还是有效的……狙击手有点像是地雷,质量再差的地雷往地上一埋都能起到阻滞作用,澳、新狙击手的情况也是一样,他们虽然素质不如德军,但只要伪装好往阵地里一藏,德军狙击手就不能放心的打。
但德军的策略并没有这么简单。
就在蒙哥马利对前线形势的好转暗松一口气的时候,德甘冈又送来一封电报,说道:“将军,昨晚我们一个仓库遭到偷袭,物资被洗劫一空!”
“他们是怎么把那么多物资在我们眼皮底下搬走的?”蒙哥马利问。
“他们没有搬走!”德甘冈回答:“这些物资被分给当地百姓了!”
蒙哥马利不由愣了下,问:“然后呢?”
他知道还有下文,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一提。
“游击队越来越活跃了!”德甘冈说:“铁路频繁被炸,小股部队常常被袭,军兵被暗杀成级数上升……原本我们以为这不过是埃及地下组织乘火打劫,但这次偷袭仓库的行动十分专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受到德国人的训练和支持!”
于是蒙哥马利就明白了,他要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在战场上。




决战第三帝国 第二百一十八章 游击队
面对这些问题,英国军队其实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全面清剿那些地下组织或许能有些成果,但明显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搜捕和清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激化英军和埃及百姓的矛盾。
比如游击队袭击仓库后是把物资发给百姓,同时游击队又是为争取埃及的独立、自主而斗争,所以当然能得到埃及百姓的支持,而且清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百姓的伤亡,于是引起民愤是必然的。
这在平时对于英军或许算不上什么问题,有什么矛盾一律用武力镇压解决,埃及军民想要生存就只有妥协。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此时正是德军与英军作战的关键时期,如果埃及在这时候轰轰烈烈的爆发全面的独立运动,那么英国人只怕就要吃不完兜着走了。
但这问题同样也不能就这么算了。
如果当作什么也没看见,那就是助长了游击队的作为使其更加猖狂,同时英军的士气也会遭到打击。
想了想,蒙哥马利就下令道:“交给非洲军去处理!”
“是,将军!”德甘冈回答。
这的确是个办法……非洲军就相当于伪军,让他们出面清剿就可以尽量避免英军与埃及百姓的冲突而减少矛盾激化的可能。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非洲军不管怎么说也是埃及人,表面臣服英国的殖民但内心却十分期望能够实现真正的独立,从利益角度考虑非洲军也不会真心实意的帮助英国殖民者做什么。
当然,这还离不开秦川及斯莱因上校的暗中使力。
游击队的训练原本是斯莱因上校负责的,对于这方面德军并不陌生,因为此时的德军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深入敌后破坏、侦察等作战经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这也是“闪电战”的要求……“闪电战”能够成功实施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准确的情报,只有这样德军才能清楚的知道敌人的弱点并加以突破。
因此,德军战前总会派出一批侦察部队深入敌后活动,他们甚至在战前几年就很有远见的培养了一批会说一口地道英语的部队,这使他们能伪装成英军士兵混进盟军队伍里。
但对于这些埃及游击队斯莱因上校却有些束手无策。
有一天斯莱因上校就向秦川抱怨道:“上士,我几乎就想放弃了,如果不是认为他们还有一点用的话……”
“发生什么?”秦川问。
“他们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士兵!”斯莱因上校说:“他们能做的似乎只会装弹然后扣动扳机……不,其中还有一部份连这个都不会,我认为不要对他们抱太大的希望!”
秦川明白斯莱因上校这话的意思。
对于德军来说,能够担任深入敌后实施活动任务的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掌握多种武器装备的使用、精通多国语言(否则就无法伪装成敌人),尤其还要很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几乎就可以说是现代的特种兵。
所以西方把韦唯尔称作是特种作战的创始人极具争议,因为在他之前德军已经把特种作战应用到实战里了。
因此,斯莱因上校就以为埃及游击队要执行同样的任务当然就要有德军侦察兵的素质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不要说与德军一样,至少要差不多或者过得去。
然而现实却十分残酷……埃及游击队队员的素质几乎就可以说是扛着枪的农民。
这个落差实在太大了,斯莱因上校一时无法接受。
“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就被英国人杀光的!”斯莱因上校摇头苦笑着说:“我并不认为训练他们有什么意义,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后来秦川才知道,因为斯莱因上校要求严格训练强度大……其实这训练强度在斯莱因上校看来一点都不大,它仅仅只是德军普通士兵的强度,但就算是这样埃及游击队也无法承受。
因此还引起了游击队群起反抗甚至要求退出训练。
“这样吧!”斯莱因上校说:“明天你跟我一起到训练场看看!”
“是,上校!”
第二天秦川就与斯莱因上一起来到游击队的训练营。
这个训练营位于亚历山大港北部的一个营房里,这里原本是埃及警察局。当然,它是英国置下的警察局,英国人被赶走后它很自然的就被游击队接收了。
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队队埃及游击队在操练,让秦川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教官竟然不是德国军官,而是他们自己在操练。
斯莱因上校耸了耸肩,说道:“瞧,他们不想让我们插手,这也是我想让他们滚蛋的原因之一!”
秦川明白斯莱因上校的难处。
碰到这种情况的话的确不好处理……从武力方面来讲德军当然可以辗压这些埃及游击队,问题是如果德军这么做的话就会与埃及人翻脸从而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似乎可以解释成游击队不想承受过强的训练,但秦川却认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上校!”这时一名穿着迷彩服的埃及军官迎了上来向斯莱因上校握了握手。
“史瑞夫将军是他们的指挥官!”斯莱因上校向秦川介绍道。
接着斯莱因上校又向史瑞夫将军介绍了秦川:“这是弗里克少尉!”
史瑞夫闻言不由有些意外的望了秦川一眼,接着就用娴熟的英语说道:“你就是那个传奇上士?我听说过你!”
“是的,将军!”秦川上前与史瑞夫握了握手,说道:
“很高兴见到你!”
“很高兴见到你!”史瑞夫将军说:“你干得很棒,少尉。尤其是用喇叭宣传的那一招……我听说那是按你的建议做的,那是我们能在亚历山大取得胜利的关键!”
“谢谢,将军!”秦川回答:“我只想知道,我们是否有按照约定好的将武器和物资给你们!”
“当然!”史瑞夫将军朝正在训练的游击队队员们扬了扬头,说:“瞧瞧他们手里的步枪!”
“那为什么你们还不愿意相信我们?”秦川问。




决战第三帝国 第二百一十九章 利益
“你不信任我们?”斯莱因上校不由疑惑的望向史瑞夫将军。
“不不,我当然信任你们!”史瑞夫将军回答,但他飘忽的眼神却出卖了他。
在史瑞夫的邀请下,三人走进了指挥部。马上就有勤务兵给他们分别倒上了一杯红茶。
秦川喝了一口,甜得喉咙都有些发痒了……这是埃及人喝茶的一种习惯,他们会往容器里加三分之二比例的庶糖,然后再倒入煮沸的茶水使其充分溶化,其糖分之多以致于入嘴后都有种黏糊糊的感觉。
斯莱因上校肯定是尝过这种红茶的味道,所以他干脆就不动面前的茶杯。
“那么!”斯莱因上校问:“刚才关于信任的话题是怎么回事?”
“我想我们最好把话说明白,史瑞夫将军!”秦川说:“你们拒绝德国教官的训练并不是因为强度太大,而是因为你们不相信德国军队,是吗?”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史瑞夫将军反问。
“因为你是个聪明人!”秦川说:“你不希望埃及逃脱英国的殖民又掉入德国人的手里,那样的话埃及始终都无法独立!”
斯莱因上校闻言不由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怒气冲冲的说道:“史瑞夫将军,我们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彼此之间的信任之上,我们在埃及所做的一切已经证明了德国军队的信誉,我不认为你有什么理由对我们保持怀疑!”
“因为苏伊士运河!”史瑞夫将军回答。
“什么?”斯莱因上校没有听明白。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斯莱因上校没有多少政治头脑,这或许跟他只是个上校有关,虽然斯莱因上校手里的部队要比史瑞夫将军多也要强大,但身为一名上校需要考虑的只是打仗甚至还局限在战术层面上。
“我们都知道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史瑞夫将军十分镇静的喝了一口红茶,舔了舔嘴,然后接着说道:“告诉我,上校,如果你们赶走了英国人,会放弃苏伊士运河并把它彻底的交给我们吗?”
斯莱因上校不由愣了,这事不是他能决定的,同时他心里也清楚史瑞夫将军说的对,德国如果占领苏伊士运河的话当然不会傻到把它交给埃及人。
“我很感激你们在埃及所做的一切!”史瑞夫将军说:“就像我们看到的,你们把仓库里的物资分给百姓,把意大利人抢走的财富还给埃及人民,还为埃及穷人建设灌溉设施并教他们种地……真主会保佑你们的。”
顿了下史瑞夫将军又接着说道:“但是,英国人不会放弃苏伊士运河,同样你们也不会。而这并不是埃及人想要的独立……这样的独立英国人已经给我们了,所以我必须怀疑,你说是吗,少尉?”
1...5859606162...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