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这时他们引发了高丽国政局的突变,早早地催生了一场动乱,这个以后再讲。
山东黄岛地区的板桥镇子现在也发生了变化。
市舶司姚麦先前命令自己的一部分家族成员把家族实业搬迁到流求岛。
这个建议没有引起任何异议,这不是因为他现在有名望,而是因为实际需要。
他们很多人都在和八道河地区做过商贸,发现这里比大宋还讲规矩……而且已经是商铺成行,商人如织了,完全是一个上等县城的样子。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眼下的局势不好,姚麦几乎隔几天就收到一份加税的要求,甚至听闻有的地方动用军队强征税了。
这样做可太可怕了……这不合汉法!
大头目忽必烈凭借手中的刀把子夺了位子之前,就已经实行重儒政策,推行汉法。
他曾试用汉法治理邢州、河南、京兆等地,大见成效,为以后夺取政权做了先期政治预备。
夺下位子后,更将“以汉法治汉地”的经验推广到各地,现在本来已经见了功效……
在鞑靼强盗集团入侵的这个社会大变动时代,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来自北方草原上军事旋风的猛烈冲击,面临被摧毁的厄运。
他们初期的统治,就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原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哥汗在位时,汉地不治的情况已极为严重,虐政所加,无从控告,人民困弊至极,竟到了“殆将起乱”的地步。
长此以往,这显然不利于鞑靼人在中原汉地的统治,也不符合鞑靼大头目和贵族们的根本利益,这亟待加以改变。
大头目忽必烈就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他早先就四处招募汉人大儒,手上人才无数,最出名的就是许衡。
现在,正是他和平章阿合马激烈打斗的时候,这次内部的斗争吓到了小鱼小虾们……他们也学会了用脚来选择。(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三百五十九章 汉法派和理财派
许衡堪称这个时代的理学巨擘,他所创立的“鲁斋学派”在中原地区赫赫有名。
许衡从政的主要活动是参与推行汉法。
中原历代封建王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制度,即所谓汉法。
汉族儒士们不遗余力地促使忽必烈采行汉法,以求达到“以汉法治汉地”的目的。
大头目忽必烈抢下了位子,为了稳定政权在中原汉地的统治,曾采纳儒臣们“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的建议,募民屯田,安辑流亡,兴修水利,大力提倡垦殖,以“使百姓安业力农”。
其实这些经济措施,是行汉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正是由于推行汉法,使中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比较平稳安定的局面,顺利攒够了打劫大宋的经费和物资,也促使鞑靼强盗集团转变为以中原汉地为政权中心的新王朝。
但是啊,这些法子在鞑靼人的眼里都得利太慢了,好吧,不能再直接动手抢自己百姓的财物了,那还咋弄到更多的钱钞呢?
办法只要想,总会有的。
所以,大头目忽必烈的重儒政策并非一成不变。
许衡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儒臣一样,其命运随着大头目政治态度的变化而升降浮沉。
大头目忽必烈和贵族们都需要钱钞,于是有聚敛之才的阿合马出现了……阿合马为人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负,众咸称其能。
他成为第一个为大头目忽必烈重用的“理财”权臣。
早先,阿合马被任命为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管财赋之事。
前文讲过,阿合马曾经大兴河南钧、徐等州的冶铁业,使岁产铁103万7千斤,铸造农具20万件,换取官粮4万石;后又增加盐课,弥补了太原地区因私盐泛滥造成的盐课亏欠。
这两件事情让大头目忽必烈大加赞赏,更加倚重之,原来真有可以不用钢刀抢劫的办法……而且可以抢得更多!
随后,阿合马升任中书平章政事,进阶荣禄大夫,权势愈重。
不久又以平章政事兼领使职,开始总揽全国财政大权。又设立尚书省,又以阿合马为平章尚书省事。
此后,忽必烈对阿合马更为倚重,“授以政柄,言无不从”。
在大头目忽必烈的有意扶持下,朝廷中逐渐形成一个与众儒臣相对立的政治势力……“理财”权臣派,回回人阿合马当然成了代表人物。
权倾一时的阿合马成为了和大宋贾似道一样的极相!
他强行将回回人理财之法贯彻上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忽必烈时期的财经政策。
为了尽快充实国库以取悦于忽必烈,阿合马厉行聚敛,一以掊克为事,他利用所把握的财政大权,用竭泽而渔的手段多方敛财,例如兴铁冶、铸农器以易粟输官,以及增盐税、括户口、钩考钱谷、籍括药材、滥发纸钞、立转运司以增课税等等,蠹国虐民,无所不为。
特别是把垄断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社会呈“国进民退”的局面!
阿合马所作所为,目的即是千方百计地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获宠信于忽必烈,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时对于日益丰盈起来的国库,忽必烈确实感到满足,他曾对人言:
“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三者乃为称职,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
其对阿合马的器重,溢于言表。
阿合马所施行并为忽必烈所支持的聚敛政策,却是对汉法的巨大冲击与破坏。
更让汉臣们受不了的是,阿合马还利用忽必烈用人政策发生变化的机会,大肆培植私党,所用者皆容悦谄谀回回之徒,同时多方排斥打击异己力量。
检举弹劾他的底层汉臣,他随便就让他们在监狱里各种离奇的死。
对坚持行汉法的高层汉臣,他也有恃无恐,排挤掉右丞相安童,矮化御使台,甚至能把太子真金亲口提议要建立的门下省给阻击了……
汉法派朝臣无不感到他们的已有成果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于是纷起抗争,其中许衡的表现尤为突出。
阿合马执政之初,许衡正担任中书省要职,恪守儒家道统,性格又梗直狷介的他,同阿合马的冲突在所难免。
许衡每每与阿合马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双方基本上是处在你的提议我反对,我的你反对的局面。
大头目忽必烈乐呵呵地看着大臣们的争斗。
这个局面是谁造成的?
是他自己啊……
大头目忽必烈逐渐偏离了倚重汉儒、采行汉法的轨道,开始宠信色目“权臣”,实行聚敛政策是有原因的。
在成功夺取汗位,并初步奠定了立国规模法度之后,大头目忽必烈就不想沿着汉法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入据中原的鞑靼贵族的统治地位,就是靠这个民族特权来保证和维护的。
彻底改行汉法就意味着取消这一类特权,这是所有贵族所难以接受的,大家毕竟不是汉人嘛。
以前说的仁政那一套是为了夺下天暂时安稳人心用的,真若是施行仁政了,你以为我等打下天下是为你们服务?笑话!
忽必烈是鞑靼贵族特权利益总代表,这决定了他在采行汉法时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
当时已经拉开了灭宋战争的序幕,军需浩繁;加之按照鞑靼惯例,每年需对诸王勋戚进行厚赐;还有祭奠、佛事及宫廷宴筵等,所费也极为可观。
凡此种种,造成财政开支骤增,大头目忽必烈急于敛财以增加国库收入。
前文说过,在山东发生“李檀之乱”,涉及汉臣甚多,尤其是当朝宰相王文统也参与了李檀的叛逆活动。
这场乱事,大大增加了大头目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对汉人的不信任感渐渐体现在他的用人和决策中。
上述三点,以第三点最为关键。
大头目忽必烈曾经说过:“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汉人秀才敢为反逆……”
但是,他也并没有完全根除汉法,汉臣的位子还都在,理论上还是需要宣传仁政的,也不能任由理财派坐大,等到贪得太多了,抓几个处理一下,也让汉臣们消消火……
汉臣的教育作用也很好……太子真金和中书右丞相安童都曾经师从许衡受教。
在许衡的精心辅导下,安童后来成为熟谙汉法的蒙古儒臣。
太子真金则在汉法、回回法斗争中,坚定地站在汉人儒臣一边。
他实在看不惯阿合马的经济手段,都到了动用军队强行征税的地步,甚至死人都要交税。
老百姓都死不起了!
他当时毕竟年轻,曾经侧面问过自己的父皇,说:“何不施行仁政?”
当时大头目忽必烈差点笑出声了,说:“我等发迹于北方,纵马骑射于天下,难道是为了施行仁政?!”
“父皇曾经言过……”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没有一个牧马的汉子会死守在一块草地上,也没有一个头人会死守一句承诺……只要他们当初相信就够用了,现在呢,我等有钢刀在手。”
说完话,他笑呵呵地看着看已经呆住的儿子,他还年轻啊……
但是太子真金却感到父皇的眼睛里是一片冰冷……如果历史不改变,从此十有余年,他终守谦退,不敢可否君父之命,惟有唯默避逊而已。
后来太子真金派出随从暗杀了阿合马后,他马上陷身于阿合马的余党答即、归阿散等制造的“禅位”阴谋当中,竟因此忧惧成疾,才三十几岁就死掉了。
后话不提了。
现在,内部的激烈打斗,沿海的海盗猖獗,特别是理财派地断加税,让姚麦这样的底层官员都承受不住了。(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三百六十章 给老百姓一个机会!
张国安岛主对鞑靼强盗集团大头目忽必烈的政治手段洞若观火,见过太多这样做的了,这只不过是一种传统的计谋。
说的和做的不一样,还不怕被人嘲笑,也不怕受到惩罚,还不要各种脸,完全是因为他们手中有钢刀。
很简单嘛,归根结底,大头目忽必烈代表的是鞑靼强盗集团的利益,在他身上一定会布满了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他会一切都从政治需要出发,想要重用汉法派或是想重用理财派都要看实际情况。
其实他虽采用汉法,但是他真正赏识并加以重用的汉族士大夫,主要是尚霸术,要近利的人物,对于只知道讲道德性命、圣贤之道的儒生,他虽然也收养使用,但实际上并不是很重视的。
诚然,他早期为了改变“汉地不治”的局面,巩固鞑靼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还是标榜“文治”、主张“变通”、采行汉法的仁政。
真得了天下后,他才不会这样做呢。
如果历史不改变,大头目忽必烈在出于形势所迫和实际需要,以后再次改变统治策略,还会重新开始“重儒”!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法派、理财派之争的终结。
只要鞑靼人还在,那鞑靼统治集团内部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就会始终未曾平息,只不过双方力量的均势时有变化罢了。
归根到底的说,就是一场对老百姓吃相难看,还是好看的争斗!
但是这也比真接用刀抢了,还要把人杀了好一点。
张国安岛主仔细看了姚麦的密信,现在,他彻底放心了,根本不用去拿着什么证据要挟他了。
姚氏家族的到来,就意味着他彻底放弃了鞑靼强盗集团,真没有信心了。
他笑着想,或许自己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还不如再加上一些吧。
他制订了一个计划后,马上先写了回信给姚麦,指出鞑靼强盗集团的各种不可信任,高度赞扬了他对时局的判断能力,同时,又把鞑靼大军在襄樊地区遭到阻击的战况如实告诉了他,因为张国安岛主相信,鞑靼强盗集团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官员们真正了解战争发生的变化。
他只是如实描述,没有夸大陈词,他们相信姚麦对战局的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判断能力。
张国安岛主下定决心要趁着这个机会再增加点稻草,在他们顶层打斗和底层躁动的情况下,再深入侵扰山东路,把鞑靼强盗集团可能得到的税收源头,多多堵死一些!
把板桥镇的所有商铺搬空!
当然,这不是抢劫,而是帮助他们搬迁,他们私人的财产不必要占有,让他们都上八道河地区来居住和经商。
对于这个时空来说,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却是断掉他们税源最好的办法。
原先,张国安岛主还想再准备充足一些,但是鞑靼强盗集团内部的打斗,还有他们作死的搜刮民财,这已经是最好的助力了,
他们太相信自己手中的钢刀了,他们也太不把老百姓的怒气当回事情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但凡老百姓有了机会,他们就完蛋了!
张国安岛主决定给山东路老百姓一个机会------其他地区小规模的搔扰战术仍然继续,特别是高丽国,现在他们提前发生的政变,正好是趁他们病,要他们命的时候!
他把侯东方又叫来了,让他再去联系一下平章贾似道,商量一下,如果流求岛出兵助战,大宋可不可以提供一些补偿,毕竟明面上是流求岛帮助大宋啊。
如果平章贾似道答应给补偿,那么,这次行动,流求岛属于两面得利,相关的军费支出,早都不算什么了。
还可以给队员们弄点战时补贴啥的。
如果平章贾似道不答应给补偿,也不算什么------这属于变相告诉大宋,我们要开始帮助你们了,无论如何,这个情意你们要先记住了。
大宋在没有南迁之时,为了加强皇权,特意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政治权力,设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使削弱军权。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怕武官夺权,所以宋一直重文轻文,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
这种机制好在让国内的军事力量没有作乱的机会,但是如果外战爆发,它会导致军队延误战机,这也是致使宋军对外战争老是吃败仗的原因之一。
大宋南下以后,大宋官家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
现在的枢密使就是由平章贾似道兼任。
这个枢密院是大宋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平章贾似道要负责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同时也领导兵部的工作。
所以找他要相应的战争补偿是应当应分的。
真要开打了!
侯东方激动了,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的主家,认真听着他在地图上讲解整个作战构想。
在这个时空,一个合格的外交人员,他必须要了解军事上的发展,只有这样他才能去和别人讨价还价。
侯东方兴奋地说:“张岛主,为何要把规模扩大这样多,生生要夺下他们半个山东半岛?!”
张国安岛主摇着头说:“这不是扩大,我们只是介入------还是需要让他们当主力来扩大,或者说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作战思路。
你看看,从整个北方大陆的角度看,打下半个山东半岛的好处和弊端都在哪里?”
这张地图是挂在城堡的会议室里的墙上,平常用锦锻挡着,这里只有够级别的队员才能进来。
它花费了张国安岛主不少的心思,一点点放大比例,而且尽量结合这个时空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
他们在大陆北部地区投入的细作现在越来越发挥出作用了,至少在地理水文情况上也提供了不少信息。
虽然是北方,山东半岛现在水系也颇为发达。
只要有了水系,张国安岛主就不怕没有办法阻挡住鞑靼强盗集团的反扑。
张国安岛主还对侯东方说:“民心重不重要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实力,现在他们当自己是天下无敌了,当然就不会在乎民心了。
如果我们能给老百姓一个机会,那么一切事情都会发生变化!(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三百六十一章 机遇与挑战
张国安岛主在制订山东之战时,认真研究过所谓的李璮作乱。
李璮当时是山东实力最强大的世侯,自其父以来统治山东东部达三十余年。他长期利用地处鞑靼强盗集团与大宋之间的特殊位置,同时和与鞑靼皇族的特殊关系,他娶了皇族塔察儿之妹为次妻,培植和扩展自家势力。
大头目忽必烈用钢刀抢了位子后,他仍借口防备大宋,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善益兵计。
他朝觐不至,岁赋不输,私市军马,擅发会子,反状日益明显。
当时,由于北边战事未了,大头目忽必烈一再对李璮采取姑息的策略。
1262年初,他趁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大头目之机,密令纳为质子的李彦简窃归,随即歼涟、海三城蒙古戍兵称反,献城于宋,勒兵趋益都。
驻益都的原宣抚副使王磐出奔济南,益都陷,随后又攻破了济南。
李璮起兵前曾与其他世侯有所联络,满以为这些对鞑靼统治同样心怀不满的军阀会响应他。
结果却是应者寥寥,大世侯中如史天泽、严忠范等都服从大头目忽必烈的调遣来进攻他。
其实这些世侯投靠鞑靼人已久,相互间早已结成了俱荣俱损的利益关系;而大头目忽必烈又与以前诸汗不同,一开始时不是推行了汉法嘛!
因此颇得中原人心,并且依托汉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战胜了漠北阿里不哥势力,进一步把汉人世侯笼络到自己周围。
他们既已在新政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肯轻易冒险称叛?
为求大宋支持,李璮起兵后立即献涟、海诸城于大宋,表示归顺。
宋将夏贵应李璮之请,由边境线上向北推进,占领毫、滕、徐、宿、邳等州,另一支宋军则从海路绕过山东半岛,在滨州海滩登陆,克利津等县,转战至沧州。
但是,北进宋军随即遭到鞑靼大军和汉军合力堵击,被迫节节南退。
进至滨州、沧州等地的宋军亦因势单力薄难以有所作为。
这样,困守济南的李璮所部五六万人,完全陷入了坐以待毙的孤军境地,最后被史天泽以用木桩困城之法攻破了济南城!
军阀、世侯不可信------张国安岛主心里明镜一样,他们确实占有大量的各种资源,联系上他们当然可以省下巨多的麻烦,但是,他们更容易和一切当权者形成物质联盟,不管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从属于哪个民族,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他们能不能得到好处。
现在,北方这样的大家族已经完全融合与鞑靼强盗集团了,他们是坚强的利益共同体!
所以,张国安岛主坚决打击他们,绝不留情,可以收容中小家族势力。
他明白也许经过上次的失败,大宋很可能不敢出兵从海路上进军了。
这个也不怕,他可以提出只要厢兵,只要他们负责后勤之类的事物,因为张国安岛主不想影响八道河的建设进展,这才是他的根本所在。
侯东方对张岛主说以五千厢兵为最低底线的谈判条件有些不理解,难道帮助大宋搞乱鞑靼人的北方地区,他们都有可能不干?!
张国安岛主风轻云淡地说:“谈判时,你要注意,人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你可能从我身上得到多少利益,第二种则是大家都能得到多少利益。
但是,从现在大宋政府的种种政策看,他们还是过多的考虑前者。
要不然不可能凭白无故随意加我们产品的税务------所以,事先要把一切不好的不理解的结局想好,这样就不会太令人失望!”
侯东方当时就微笑不语了,他心里想,这个需要好好谈一谈,现在急着说出来没有用处。
侯东方走后,张国安岛主开始真正的忙碌起来,连每天要三次抱儿子张战生的习惯都停了。
这一次的行动是挑战,也是机遇。
他要把一个商业还算繁华的镇子平移到这里来!
关于城市布局,他当然早到做了规划,只能以摊大饼的形式搞城建。
军事上可以搞堡垒形式,商业上不可以的。
随着不断地开垦新田,八道河地区的城建也在不断地占用耕田。
张国安岛主从没有设置什么耕田红线,那是一种炒作不是真实。
他相信自己在风帆时代就建起了一个不算十分紧凑,但是有效的市场互补式发展。
张国安岛主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积极推销良种的行为得到了正方向的回报,大宋的粮价在下降!
占城的粮食产量在提高,就连琉球国的粮食也在节节攀升------而且成本上还要比流求岛要低了,因为他们的农民,不开工钱的。
真正的商业市场,从来都是自由流动的,当张国安岛主算到从大宋进口大米价钱都和这里差不多时,他马上降低了扩张的速度。
占城国现在还不停地在向这里送大米,以求换军火。
这只是风帆时代,他却感到由衷的心慰,粮食问题从来不是粮食本身的问题------它如果出问题了,一定是某种无法言明的问题!
板桥镇是一个大镇,这里是高丽国和日本国与山东路商贸的主要窗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