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当时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只会反对。
宋理宗这才同意先在浙西平江、嘉兴、安吉、常州、镇江、江阴等州府试实行,再推向各路。
当时平章贾似道带头献出自己在浙西的万亩田作为官田,想用这个堵住了那些反对者的嘴巴。
公田法实行了几年后效果出来了,那几年国家收支刚刚能维持,或者说一直是在风雨中飘摇。
这一年,就要向各路推行了。
向各路推行,为推行公田法,就必须全面核查官民的田产,确定超标的田亩数。
所以今年在江南再次实行经界法,是必须的。
师臣贾似道说:“莫不如把祥瑞稻种赐与早先配合过公田法的地方……而且要功出自于官家之手……”
二十五岁的大宋官家赵禥当时就同意了,这样的事情他喜欢做。
所以大宋官家赵禥对大臣们说:“朕当然要赐天下之民了,不过先赐于平江、嘉兴、安吉、常州、镇江、江阴等六处吧……”
许多大臣当时就火了,这是官家公然给公田法站台啊!(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八十一章 谁来承担改革的阵痛?
大臣们开始狂攻公田法了。
公田法有没有缺点?
当然有。
平章贾似道从大臣们的攻击中总结出四点来。
首先,名为回买,实为强夺,加深社会危机。
当时浙西上等良田的地价是每亩四百贯,初行公田时,规定对租额每亩一石的良田给以二百贯补偿,已经只是市价的一半。
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仅给四十贯,还都是无人购买的度牒、告身和形同废纸的会子,所以,大臣们怒斥之为“白没”。
其次,官吏舞弊,回买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回买公田的田产标准之所以一再降低,最后甚至跌到百亩,关键就是大官僚、大地主勾结主事官吏,隐瞒实际田产,造成回买不足。
而对于无权无势的普通民户,主管官吏故意夸大计算其田亩数,强迫他们增加回买数,造成有些民户倾家荡产也无田可卖。
有些督卖者峻急刻薄,不择手段,甚至滥施肉刑,迫使有些走投无路的民户自杀了事。
再次,官田收租,头会箕敛。
在公田回买过程中,少地或无地农民虽然牵连较少,但在后来的官田经营中,他们也深受公田法之害。
主事官吏为了邀功受赏,或是多报回买的田数,或是高报公田的等级,而等到官田实际经营时,这些上下其手所造成的账面缺额,就只能由租赁承佃的农民来补足。
承佃户承受不了官田的层层盘剥,交不出高额租米,不少官田竟出现了抛荒现象。
最后,加印会子,回买公田,鱼肉百姓。
回买公田的经费,绝大部分是当时加印的会子,这完全是无本的买卖。
而会子本来就贬值的“粪土不如”,如今每天再加进十五万贯。分明是掠夺百姓……
大宋官家赵禥面对群臣,有些手足无措了,怎么今天会这样?!自己赐天下祥瑞稻种,这是好事情啊……
他太年轻了。哪里知道当大领导的政治智慧。
最符合他的利益的办法是,他对师臣贾似道的公田法,原本应该不置可否,偷着享受公田法的好处,把缺点的责任推给贾似道。
但是他的师臣贾似道真的需要他出来站台。以前没有机会,但是现在有了机会再不抓住,自己真心扛不住,他是在与整个官僚集团和地主集团作对。
他有时真想辞官不做了,这太没有意思了。
他看到官家偷偷在看自己了……他挽起袖子看看手表,这些大臣们以天下百姓为借口,足足发言了半个时辰了。
他要出来了,要以大宋官家为借口了。
他发言了。
大概意思是说,改革总是有阵痛的,这是一个谁承担的问题。要么天下普遍增税;要么拥有大量田地的官僚地主集团来承担一部分。
除此之外,在场的诸君谁能有更好的办法?
现在的情况人人皆知,现在是不改革马上就死,改革或者能活下去……现在还欠一些禁军的粮晌,要不尽快补上,怕军队有事。
众人一时间皆嘿然不语。
他又发言说,在军中推行了打算法,已经清查出一批有问题的账目,抓了一批贪污的军官,已经节省了一部分军费了。但是,军费仍是不够。
这时,马上又有人跳出来指责打算法是扰乱军队之法,并以刘整为例。认为正是他逼走了良将……
平章贾似道哈哈大笑,说了,一个贪污犯,逃跑了就逃跑了,他能有什么战斗力?!
整个场面完全在平章贾似道的掌控中。
他又说,实行公田法的过程中。那些不法的执行人员所做之事,这是要某来承担责任,还是当地的监查人员来承担的责任?!
不加印金银关子,那市面上根本就没有流通的钱钞了……想必诸位家里尚有许多铜钱,更不用说那些巨商大商了,他们就是不拿出来,如之奈何?
已经实行多年的铜钱法了,人家也没有外运出境,但是,他们就是不花,如之奈何?
平章贾似道的话语真切。
大宋其实铸造了足够元明清三代用的铜钱了,但是都在窑藏之中。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靼鞑强盗集团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解决了。
他们直接抄家,让铜钱直接进入到市场流通,甚至到了那面时空的世界,还不时挖出大宋时代的钱窖。
但是大宋不能这样做啊。
一时间,平章贾似道占了上风。
他冲着大宋官家赵禥使了一个眼色,官家于是宣布本次朝会结束。
但是,这事情没有完。
底下的官员就是有意不执行,也是没有办法的。或者说,大宋从不轻易杀害官员的习惯,在这是变成了一个弊端。
平章贾似道出了第二个办法,让步,还是要恩出于上。
大宋官家赵禥对他的师臣贾似道说:“太后让朕支持师臣的公田法……”
师臣贾似道心里一暖,想,聪明的太后。
他说:“官家,可以将回买的亩数降低一些了……因为有祥瑞稻种了。”
大宋官家赵禥心有余悸地说:“还要朕来宣布……”
师臣贾似道心里一笑,想,大宋是你赵家人的大宋,你不宣布,老夫就是白忙活了……
他说:“此事非同寻常……等老夫认真筹划一番。”
大宋官家赵禥高兴地点头同意,只要不是明天要做的事情就好。
平章贾似道高高兴兴地坐着四轮大马车回了西湖边上的后乐园,准备好好筹划一番,这几天就不上朝了。
现在,就算他深居在家,但凡台谏弹劾、诸司荐辟及京尹、畿漕一切事,不关白不敢行……
刚吃完饭不久,有管家来报说,赵氵晉求见。
赵氵晉字元晋,号冰壶,潭州人,他是平章贾似道的一个同道之人,对金石也是甚为喜爱。
他接见了赵氵晉,上了点茶。
赵氵晉带着一脸谄媚的笑容说:“平章,在下找到了一件玉器,还想请平章鉴赏一番……”
说完取出一物,示以平章。
平章贾似道接过来一看,忙说:“此物定是大汉的古玉!你见它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皆是生动且规整、尚有十分洒脱的整型……”
说完,他在烛光下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赵氵晉趁机说:“在下就把此物留在平章这里好好‘鉴赏’则个……”
平章贾似道心领神会道:“好说,好说,待‘鉴赏’完毕,老夫自会送还与你……”
过了十余天,赵氵晉被平章贾似道举荐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
没有人对此事有责难,人家本来就是鲁国公赵葵的儿子。
而赵葵的曾祖“铁面御史”赵抃,赵宋皇帝宗室,与大宋名臣包拯齐名,累官至参政知事,致仕后移家衡山城前。
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
父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的弟子,后投笔从戎,成为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
赵葵13岁随父军中,武功盖世,一生却以儒臣治军,1260,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
标准的官n代了。(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八十二章 牢记大宋官家的恩情
平章贾似道现在还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精盐的数量增多了。
由此可以操作的事情就是正式开始皇家专卖了。
事实上内藏库资金的充实,就是他平章贾似道资金的充实,这等于是一体两面的模式。
他必须高举官家的大旗,必须维护官家的利益,必须紧密地和官家抱团,这样,他才可能对抗整个官僚集团。
现在,他的后乐园里还有十几位审计司的人。
他要他们就能维持大宋经济的运行做一个较为细致的财经预算报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叫审计司的人到自己的后乐园里来办公,以便随时可以问询。
而他本人,则开始接着想精盐的问题。
他发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地方,似乎流求大岛那面不光出产几百石精盐,而且,好像能解决冗兵的问题!
几百石几千石精盐不重要,而且大宋也不缺粮食,但是大宋有些维持不了养活那些厢兵的经费了。
大宋之前,中国的军事制度是兵农合一的,国家分土地给农民,农民替国家卖命,合情合理。
打仗时,农民变成战士;平时,农民种地,不耽误农业生产,而且,战争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兵农合一的制度最大的优点便是成本很低。所以无论汉朝,还是唐朝,都很能打。
到了大宋时代,变成了终身制的雇佣兵制。
先前说过,大宋民间远比其它王朝要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大宋的雇佣兵制造成的。
有灾荒了,当兵去;犯罪了,当兵去!
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维稳手段,但是,对国家来说,负担非常沉重,不仅要花钱购买武器装备。还要发给士兵薪水。
而且可惜的是,士兵很多时候不打仗,但是薪水照样发。
而且,一旦雇佣了士兵。就要负担一辈子,随意裁兵容易引发兵变,将军可以剥削士兵,扣押薪水发大财,如果裁兵。将军会带头造反,甚至于,想要查军队的账目都能逼反了将军。
先前说的刘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致命的是,这种终身雇佣兵制,其实战斗力很弱。
为什么呐?
对当过兵的人来说,更好理解这一点。
刚刚练成的兵,战斗力最强。
过几年之后,锐气就会丧失。
所以,到头来,宋朝花了很多钱。养了一帮吃闲饭的兵油子。
尽管可以让他们屯田,修路,修桥之类的,但是,产出极低,他们干不干活都是那些薪水。
相比较而言,送到流求大岛的那些厢兵们,产出倒是高了不少。
他想到这里,叫了两个审计司的人员,让他们到市舶司那里要来流求大岛送到临安城的货物单据。然后再算一下他们养活那些厢兵的军费。
审计司的人员打着算盘,一会儿就得出了结论,禀告说,如果再来五次这样的交易。那些厢兵的军费完全出来了。
平章贾似道的眼珠子都要弹出来了,养兵竟然能挣钱?!
再来五次,这意味着什么?那个张大商用半年的时间挣回了全年的费用,剩下的半年呢,白挣了……
他开始正式面对了,而不只是想着利用。便让一个门客去找回来的船长私下里了解一下那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也容易,门客找到了一个船长,一五一十的了解了基本情况。
回来便报告了。
平章贾似道在随后的几天里思考了一下张大商的做法,发现自己借鉴不了。
一个月发十贯会子?大宋要是真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以物来折算的话,立刻就破产了,打死都学不了。
至于说开办那些作坊,他想了想先前管理地方的经验,恐怕也是前期投入太大,而且官办的作坊,经营上也问题多多,这个也学不了。
最为关键的是,张大商他们会做科学阵法,这个实在是神鬼难测了,上哪里去学?
平章贾似道忽然笑了,老夫为何要学他们,如果他们会科学阵法,莫不如把一些冗兵交给他们解决了,还不说真情,就算是投资到精盐产出上吧,几百石的,都不两天卖的。
精盐在临安城非常好卖,这也是实情,许多大商巨商之家听闻过官员们吃的盐比自己好,属于特供盐,非常不开心,有钱买不到,最伤富人心了。
所以皇家专卖盐店一出现,马上一抢而光!
平章贾似道打起这个主意也是被逼的。
大宋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始终让大宋政府的财政处于苟延残喘的地步。
冗兵的问题,刚刚说了,说说冗官。
唐太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到了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七千人,而北宋所辖疆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
这里主要是因为在大宋的官僚体系内,官与职是两回事,官是虚名,称为寄禄官,用以表示一定级别与领薪俸,职才是管理具体事务的,大宋称为职事官,后来因官员膨胀,许多职事官也不管具体事务了。
只有特别差派负责某事时的官员才有事做和有实际职务。
例如“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这一官号,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就算是辞职回家,也能弄到一笔按月发放的工资。
好处也有,文人生活负担轻了些,因而可以专心研究点东西,宋词和理学的出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如果历史不改变,所谓十万士人跟着大宋官家去跳海,这都是有原因的。
缺点不用多说,一眼就看出来了。
不光是财政问题,在大宋的官僚机构中,本官常常不管本职事务,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有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笔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究其原因,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平章贾似道决定再试一试流求大岛的接纳消化的能力,他马上让门客写一封信,大意是,精盐是个好货物,但是产出太少,所以,再派出三千厢兵助你煎盐,要多多为官家出产精盐,心中要牢记大宋官家的恩情。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八十三章 痛苦的胜利
平章贾似道在书房里算计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船首。
这种感觉真心好,运筹于书房之中,斗智于千里之外……
但是不久之后,他马上暴怒了,有人在小报上黑他!
说他是蟋蟀宰相,玩物丧志!
最痛苦的是,说他****美貌的“女尼”“女冠”!
还让人愤怒的是,又把他在鄂州之战的权宜之计翻出来了,说他私通鞑靼酋首!
有御使据此在朝廷中弹劾他了……平章贾似道摘下了官帽,跪在朝廷上,听着御使的弹劾。
他确实召过“女尼”“女冠”来自己的后乐园。
唐宋时代的“女尼”“女冠”不仅可以随时召入宫禁,而且可以进入士大夫或是平民之家,这属于人人都做,但是不算道德正确的事情。
她们中出名的,大多是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的极品,这对喜好炫耀的平章贾似道来说,不把最出名的极品请到府上来唱词吟诵,他会感觉丢人的。
至于说到****,唐宋时代的“女尼”“女冠”除了真心向往佛道的之外,她们大半本就喜通宾客,又喜艳妆。
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一些女伎年老之后,没有了退路,才进到了寺庙和道观……在法理上,尤其是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她们本身就是无主的女子。
与未婚或是已婚女子那个的话,这是通奸,是会受到谴责的,甚至律令的制裁;但是与“女尼”“女冠”的交往,大家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何来****之说?
但是他只能老实的听着,不许反驳。一切由官家决定。
随着御使的弹劾结束,平章贾似道的心情变平和了,这分明就是老夫用过的手段……他也感受到了程元凤当时的心情了,真是让人无语了。
他缓缓地站了起来,戴上了官帽,对着大宋官家赵禥深揖一躬。说:“官家,老夫绝未有私通鞑靼酋首之事,先帝早已经知道此事……其它之事,老夫承》》,认行为不曾检点,就此辞官致仕,以让贤士!”
说完转身就走……
大臣们有高兴的,只要人一走,那公田法和打算法便会无疾而终,从此没有了扰民、扰军之政。
大臣们有不高兴的。刚刚搭上平章的船,结果他不玩了,这是何道理?!
大宋官家赵禥想都没有想什么,他不顾官家的体面,窜下了龙椅,直接拦住了他的师臣贾似道!
“师臣且慢!”
大宋官家的态度如此明朗化,那些不高兴的大臣,马上跟上了。此时朝廷上是一片挽留之声。
平章贾似道看了看大宋官家赵禥,先说了一句:“官家。龙体远比先前矫健了……”
这话说的真到位,一是陈述了事实情况,二是表达了关切情感。
大宋官家赵禥隔三岔五去他的御前直属火绳枪军厮混,偶尔还放上两枪,这身体原比先前好多了。
大宋官家赵禥发现自己在军阵上极有“天赋”,当然。大宋官家有研究军阵的红色基因,都比较有“天赋”。
在大宋的北宋时期,经常是大宋预授阵法,送到几千里之外的战场上,让将领们操作。啥客观条件之类的,不考虑。
到了南宋初期,军事活动太过频繁,大宋官家哪里还有心情贯彻祖宗的防范武将之法?
所以,大宋官家们终于开始放弃了研究阵法的“天赋”,任由武将做战,打赢了才好,而不敢再操心如何去打的问题了。
现在的大宋官家赵禥又被发明了八段轮射阵法,他能不高兴嘛,这说明他身上有研究阵法的传统。
所以,他对这一支队伍格外上心。
大宋官家赵禥已经不顾及君臣礼节了,上前直接拉住了师臣贾似道的衣袖,眼睛亮晶晶地说:“师臣若是走了,欲大宋如何?”
他的师臣贾似道没有挣扎,那样就太失礼了。
回到了府上后,他又写了一份奏章,乞骸骨……并命人收拾物件,再一次回老家台州……
大宋官家赵禥这时真的害怕了,而且谢太后一日数次询问平章之事。
因为此时真的无人可以替代他。
大宋官家赵禥派出大臣、侍从传旨留之者日四五至,中使加赐赉者日十数至,甚至在夜里也派人即交卧第外以守之。
真心怕他走啊……
平章贾似道看到气势做足了,便也收回了奏章,一切回到原来的模样。
宰执从来都是****制度里的一个高危职业,自古以来,善始善终者有几人?
也就是大宋不杀大臣罢了,最多一个贬官回家领退休金……
临安城内民间对这样的官场风波那是喜闻乐见的,特别是小报的消息,那是绝对喜欢看。
第一份有了明确的报头,可以公开卖的《民声报》,大声疾呼平章不能走,理由一二三的,并且极力对骂先前黑平章的小报,称之为连名头都没有,绝对是鞑靼强盗集团派出的敌对势力,亡我大宋之心不死,扰乱世人之心,破坏抵抗鞑靼强盗集团的大好局面。
幸好有英明而伟大的大宋官家识破了别有用心的污蔑……大概就是这样吧,整整一个版面,全是这样的战斗性文章,实在是无法一一转述。
因为不是胡说八道,而且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临安城的民间对平章是非常认同的,他也是正常人嘛,谁不好玩一点?
先帝中那个谁谁不也这样?!对吧??
平章贾似道这个《民声报》的背后黑手,暗中派出人,去查那份小报的背后黑手,结果啥也没有查出来,只能不了了之了。
这一次风波对平章贾似道来说,只有利,没有弊,一是他又一次测出了他在大宋官家心目中的地位,还有在谢太后心里的地位。
他更是测出了在大臣们心中的地位,当时没有拦住他的大臣居多!
还是反对他的人居多……但是,谁愿意推行这样的政策?!
谁不知道这是出力不讨好的办法?!
挤出的钱钞能到老夫的府库中?还不是充当了军费??
想到这里,平章贾似道又真是有些退隐之心了……(未完待续。)uw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八十四章 设备倒逼原理的进步
如果历史的走向不改变,从技术层面上讲,南宋亡于鞑靼强盗集团的技术原因,主要是在水军和回回炮上。一看书w?·1·cc
1...7879808182...3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