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因为五两赏钱的缘故,今儿赚的钱绝对很可观,可当听到赵四娘报出净赚近五两时,大家还是忍不住欢呼出声。
“不仅如此,咱家自制的番薯粉也卖掉了二十斤,每斤三文钱,得了六十文钱。”赵永忠补充道。
赵四娘一听,暗叫不妙:我的亲爹呀!你没事儿提什么番薯粉呀?
“这番薯吃又吃不完,卖又卖不出去,眼看放在地窖里就要坏掉了,没成想打成粉居然能赚钱,可以说是无本买卖呀!”杨氏一脸喜悦道。
“原本弄这番薯粉是打算做番薯面条的,谁知道单卖也能卖出钱呢!”姜氏也喜道。
“提起这番薯面条……”
赵四娘一直盯着赵三娘,一见她开口说到“番薯面条”四个字,忙接口道:“这番薯面条早一天做晚一天做也不打紧,只要把番薯粉保存好,哪怕过几个月做也成呢!倒是这番薯可等不得了,多在地窖里放上一天坏的就会多一些。我看咱们这几天先把别的活儿放下,抓紧时间打粉吧!”
“嗯,这事儿确实拖不得,是得抓紧干!早一天打成粉,早一天安心呐!”杨氏第一个点头表示赞同,姜氏姐妹也跟着附和。
听到赞同声,赵四娘忙邀功道:“为了让家里早日把番薯粉给打出来,我今儿还特地去订了两个瓦缸。这下咱们就不愁家里的缸不够用啦!”
见到大家纷纷表扬赵四娘考虑全面,赵三娘撇了撇嘴,心想:明明是妹妹在外面乱逛耽误了回家做番薯面条,生怕我说她,就扯到打番薯粉上。现在倒好,她不但没有过还有功了。
赵四娘见赵三娘一脸不服气,决定恶人先告状,说道:“二姐,听说今天卖出去的番薯粉大部分是由你过滤的?”
赵三娘一怔,随即点头,问道:“这又怎么啦?”
“过滤得不够细致……”
“你要说话!为了过滤番薯浆,我特地找了个筛眼最细的筛子前前后后过滤了三遍,这还叫不够细致?那啥叫细致?”赵四娘还没说完,就被赵三娘不客气地打断了。
赵四娘摸了摸下巴,强自镇定道:“那就是过滤好的番薯浆浸在水缸里的时间不够长。我就说嘛,怎么才两三天的功夫番薯粉就制出来了?这也太快了!二姐,当初我可是教过你怎么辨别番薯浆浸没浸好的,你真的有照做吗?”
“这……”赵三娘性子有点儿急,为了早日做出番薯面条,就没完全按照赵四娘教的步骤来,撺掇着她娘和小姨在中间缩减几个环节。
赵四娘眼睛一亮,心下暗喜,接着一本正经地教训道:“虽说在幽州这番薯粉咱家还是头一份儿,可它的制法并不难,加上今天我还把这制法告诉了酒楼的掌柜,相信不久以后别家也会陆陆续续做出来。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一比较下来,恐怕人家就会知道咱家的番薯粉是偷工减料做出来的。二姐,你是不知道,咱家做出来的番薯粉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够不上我师父给我瞧过的样品呢!”
其实赵四娘时不时会去看看番薯粉的制作进程,早就知道赵三娘她们没有完全照着自己教的来。她心里也不以为意,毕竟以后当做粗粮贱卖的东西不值得做得多么精细,因此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懒得去指正。而这会儿她忽然假模假样地提出来,完全是在故意找茬。
“月娥呀,这就是你们做得不对了!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哪能心存侥幸,觉得能糊弄就糊弄过去呢?偷工减料这可不是咱家的品格!”姜老爷子厉声斥责道。
姜氏、姜月娥和赵三娘都被说得抬不起头来,纷纷低头认错,表示以后再不敢犯。
赵四娘原本只是想借机摆脱窘境,没想到她外公居然把这件小事儿看得这么严重,会这么严厉地教训赵三娘她们,登时觉得心里很过意不去,忙替她们解围道:“这也不能全怪我娘她们,她们也是为了铺子里的生意,才会这么赶的!说起来今儿咱们能赚到一百两的方子钱,全靠我娘她们赶制出了番薯粉呢!要是再晚两天,咱家的丸子哪能碰巧给镇上的贵客尝到,酒楼的掌柜又哪会那么爽快就给出了一百两的高价?估计拖到那时候,人家掌柜肯不肯掏钱买方子还二说呢!”
杨氏听了,拍手笑道:“这也算是歪打正着了!老头子,你就别怪她们啦!”
姜老爷子脸色这才稍稍缓和些,正色道:“这事儿暂且不提。提起这一百两银子,永忠,这钱还是你拿着,我不能收!”
姜老爷子一面说,一面从怀里取出那张女儿女婿硬塞给他的银票,递给赵永忠。
“岳父,不是说好把这钱做本钱的吗?您给我做啥?”赵永忠连忙推辞,坚决不肯收下。
姜老爷子摇摇头,说道:“本钱的话,有那五两银子就够了!这一百两是四娘卖方子得来的,理所应当归你们家所有。你们刚从家里分出来,不是只分到了四亩地吗?还是用这钱再去置些地吧!还有虽说你们也分到间屋子,可孩子们大了,一间屋子根本不够用,还得再盖两间才行。正好有这钱,就去盖个青砖大屋吧!”
赵永忠一家人面面相觑,心里都道:哪儿来的一间屋子?那不过是骗你们二老的!还加盖呢,在赵家村他们连个盖房子的地方都没有。
赵四娘知道私房钱无望,一下午都在寻思着怎么把这钱用得既合自己心意,又不会被大家反对。盘算了半天,还是觉得用来在姜家滩盖房子最好。
于是赵四娘先是一语道出实情:“外公,实话告诉您吧!咱家在赵家村已经没房子可住了。”





赵四娘家 第五十四章 改善住房
听到小闺女居然把实话讲了出来,赵永忠第一个坐不住了,拼命给赵四娘使眼色。
“啥?没房子可住?你们家不是分到了半个东厢吗?”杨氏也坐不住了,直接跳起来问道。
“外婆,您先坐下来,听我慢慢儿说。”赵四娘忙把杨氏按回长凳上,接着说道:“咱家四叔快要成亲了,咱爷奶觉得以后两家人挤在一个东厢里会不方便,就出钱把咱家的那间屋子买了下来,让咱们另外寻个地方盖间屋子住。”
“出钱?老赵家出了多少钱?”杨氏急忙问道。她可记得女儿女婿来这儿的时候身上没带多少钱,为了置办铺子里的东西,把身上的钱都掏了出来,也只凑出一贯带一点儿,而且这钱多半是四娘卖蜂窝得的钱,那么他们家原有的现钱就更少了。天啊!她实在不敢想象,老赵家到底给了几个子儿。
“外婆,您别担心,咱爷奶也不是那种不管咱们三房死活的人,他们答应给咱五贯钱,只是最近手头紧,就先给了咱们五串钱。更何况还有我爹呢!他您还不放心吗?分家的时候虽说咱们几个不方便去,可有我爹在,该分给咱家的,他都替咱们尽力争取了!”赵四娘笑吟吟地编道。
姜氏和赵三郎总是听赵三娘抱怨妹妹说起谎来眼睛都不眨一下,今儿总算是见识到了。赵四郎虽然年幼,可也知道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听得一愣一愣的。至于赵永忠,他脸上红一块白一块,恨不得打个地洞钻进去。
赵四娘忙道:“我说这些呀,可不是打算让您二老担心的。我只是想说,如今咱们家在赵家村一没房子二没宅地,倒是在姜家滩合开了间铺子,这成了咱家最大的营生,以后咱们就指望这间铺子过日子了。不如趁着如今手头宽裕,索性就在铺子那儿建个大一点儿的青砖大院,前面做新铺子,后面给咱们两家人住着。”
听了赵四娘的提议,一时间屋子里寂静无声,大家都怔住了:盖间新铺子是板上钉钉的了,可谁都没有想到赵四娘会提议在姜家滩安家。
赵三郎率先回过神来,赞成道:“妹妹说得有理,咱们在赵家村就剩下四亩地了,虽说如今赚了钱,可也犯不着跑回赵家村去盖房子。既然咱家铺子在这儿,就把家也安在这儿吧!”
“是呀,是呀!真要把房子盖在赵家村,咱们还不得两头跑,那得多麻烦!倒不如像妹妹说的那样,把家安在铺子边上,方便照顾铺子的生意!”赵三娘也举双手赞成。
赵四郎也小声道:“还是这儿好,我可不想回去。”
姜氏没有说话,而是望向赵永忠,双眼满含期待。她心里很希望盖间新房,如果可以的话,这房子离老赵家越远越好,要是能安在娘家姜家滩就更好了。
赵永忠这几日天天和赵四娘混在一块儿,经过赵四娘明里暗里的提点,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迂腐了,他也知道为了这个家好,得离老赵家远一点儿。可他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家中的老父老母,就有点儿犹豫不决。
赵四娘笑道:“爹,姜家滩离赵家村又不是隔了十万八千里,以后咱们一有空就可以回去看望爷奶的。”心中却想,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有空也决不回去,回去那是找虐呢!
赵三娘瞟了妹妹一眼,也假笑道:“只有安心留在姜家滩,把铺子里的生意做好了,逢年过节咱们才有钱买些东西回去好好孝敬爷奶呀!”
赵永忠一听是这个理,于是就点头答应了,接着笑道:“岳父,原本只是想借住几日的,没想到以后咱们两家就能一直住在一起了。”
杨氏迫不及待地问道:“刚刚四娘说建了新房子,让两家人一起搬进去?”
刚才听赵四娘这么说杨氏还有些不敢相信,可听女婿的话似乎也是这个意思,不由得又惊又喜。谁都有私心,她也希望让她的乖孙子有新房住,甚至能够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以后能够让他用来娶妻生子。自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可女儿家得了一百两银子,要是愿意帮衬她们家那就太好了!
“四娘家要搬来咱们村住,在码头上盖房子,这是件大喜事!我做外公的没啥能帮衬的,码头上的那块地就当是贺礼送给你们家了!至于那新房子,还是你们一家住着。哪有娘家人跑去出嫁的闺女家蹭住的!”姜老爷子拒绝道。
“不错,你们家已经帮衬了咱们家太多了,如今有了铺子里的进项,咱们家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哪能连房子都让你们给包圆了呢?”一旁的姜华也坚决不同意。
赵永忠他们轮番上前去劝,可他们爷儿俩就是不肯答应。
其实在盘算这一百两银子的用途时,赵四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盖房子,而是用它做本钱,去静海县城,甚至是幽都府城,开间铺子。虽说一百两可能不够买下间铺子,但租间店面还是够的。凭着她的手艺,家人又吃苦耐劳,赵四娘有信心在大城市里照样把铺子经营得风生水起,赚到更多的钱。更称她心的是,远离这儿,就可以远离赵家村的那帮极品亲戚,将来能少很多麻烦。
可赵四娘转念间就想起了外公一家,舅舅的腿还没有好,家里就只有外公这个年过半百的壮劳力,铺子里的生意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一家人还住在破旧的土屋里……
赵四娘犹豫了,思前想后之下,她选择留下。她决定在她把姜家的生活改善之后,报答了姜家人对她的恩情,再说服她们一家人随她一起去大城市,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于是这会儿,赵四娘绞尽脑汁地劝说姜家人答应下来,从而能够让她改善姜家的住房条件。
“外公,舅舅,你们要是觉得两家人住在一起,外人看了会觉得奇怪,那咱们两家就分开建两套新房。咱们家把那一百两银子都投到铺子里去,两家建房子的钱都先由铺子里出,以后每月月底分红的时候从里面扣除一部分当做还款,你们看怎么样?”赵四娘提议道。
“这还不是借你们家的钱在盖房子,只不过是换了个说法……”姜华沉吟道。
“舅舅,铺子里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你们家赚钱盖房子只是迟早的事儿。既然如此,倒不如早些盖了,让外公外婆早点儿住进去享享福。至于这钱是跟咱家借的,还是跟铺子借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赵四娘继续力劝道。
“是呀,反正都是要盖的,那就两家凑在一起盖,到时还能省些工夫。”赵永忠也劝道。
见赵永忠一家处处都为自家着想,面子里子都顾忌到了,都劝到这个份儿上了,姜老爷子他们还能说什么,只得点头答应了。
接下来两家人就结合姜老爷子今天打听来的信息,敲定具体的建房事宜。
大家伙儿一边说,赵四娘一边用新买回来的纸笔记录下来。趁着空挡,她还把这几日的帐给整理了一遍。围坐在一旁的赵三郎兄弟俩看得艳羡不已。
赵四娘原想开口提议些什么的,可想了想,还是决定暂且作罢。




赵四娘家 第五十五章 店有店规
见盖房子的事儿商议得差不多了,赵四娘清了清嗓子,正色道:“外公,爹爹,我常听人家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想着咱们铺子是不是也该定几条店规呢?”
“店规?”姜老爷子和赵永忠同时奇道。
赵四娘点点头,解释道:“就是在铺子里干活儿要遵守的规矩。比如说上工的时候不能开小差。”
赵永忠忙点头附和道:“没错,上工的时候哪能开小差呢!”
“爹,你还好意思点头呢!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你。早上让你回来取个豆腐,你说说看你耽误了多少时间,害得咱家的豆腐足足有二十块没卖掉!”
赵永忠听了,脸上不禁一红,忙保证道:“就这么一次,绝对不会有下次了!”
“虽说不是在上工的时间,可在备货的途中开小差,耽误了给铺子做第二天的准备,这个算不算呢?”赵三娘似笑非笑地问道。
“咳咳,时候也不早了,我就不揪着一条店规说上老半天了。”赵四娘有点儿尴尬,忙转移话题道:“下一条盛汤打菜的分量要把握好。二姐,今儿我让你帮我做豆腐脑,客人要的是小碗,咱家铺子里没有小碗,我就让你打半碗。可你倒好,每个都打上大半碗……”
见到赵三娘要吃人的眼色,色厉内荏的赵四娘忙改口道:“半碗、大半碗都是半碗嘛,这个分量确实不好把握。倒是你,二哥,”赵四娘决定捡软柿子捏,转而批评赵四郎道:“外公让你多打一点儿,可你呢,一碗面汤里面盛了半碗肚肺,让一锅能卖五十碗的肚肺汤只卖出了三十碗,剩下的二十碗清汤只能配上鱼丸才卖了出去。你说你是不是耽误铺子挣钱了?”
“四娘啊,这个你就不要怪四郎了,是我让他多打的。”姜老爷子忙替赵四郎说话道。
“碰上熟客多打一点儿我不反对,可是二哥他也这么个打法也太离谱了吧?”赵四娘皱眉道。
“妹妹,其实我是按你说的打的呀!一碗至少放上两片肚肺,我都放了两片以上的。”赵四郎小声辩解道。
赵四娘一噎,瞪大眼睛道:“你就是这么理解我说的话的?”
赵三娘看到妹妹吃瘪的样子,暗自好笑,说道:“好了,好了!四郎是个老实孩子,哪懂这么多弯弯绕绕,他只是照办而已。明天让他看看你是怎么打的,看多了也就会了。这会儿你就不要为难他了!”
我已经示范给他看了,可他打的还是超量。赵四娘看了眼自家二姐,决定还是把这句话咽下去。
可赵四娘都想息事宁人了,赵四郎却不答应了,很执着地问道:“妹妹,早上我问你,为啥说好了给六个丸子的汤后来就给了人家三个丸子,你让我回家再问,现在你能告诉我了吗?”
赵四娘嘴角一抽,心道,你还真是充满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
赵四娘淡淡问道:“客人知道咱家原本打算一文钱卖给他一碗汤加六个丸子吗?”
赵四郎摇摇头。
赵四娘接着问道:“那客人对咱家一碗汤加三个丸子卖给他一文钱,有没有什么意见吗?”
赵四郎又摇摇头。
赵四娘继续问道:“客人给咱家一文钱,咱们给他三个丸子是不是要比给他六个丸子更赚钱?”
赵四郎想了想,点点头。
“那不就成了,客人也乐意,咱们更赚钱,那一碗汤就给他三个丸子呗!”赵四娘不耐烦地说道。
“可是、可是……”
赵四娘打断赵四郎,说道:“我要是昨儿给了人家六个丸子,今儿就给他三个丸子,不用你说,人家也会跑来找我算账。可这丸子生意今儿第一天开张,价钱本就是我随便定的,那还不兴我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一下?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客人又能接受,就没什么不行的!”
听了赵四娘的这一番话,众人都在心里叹道:果然是无奸不商呀!
众人虽没有说出来,可看到他们的表情也知道他们在想些啥,赵四娘心里不以为然,不过也觉得怪没意思的,于是剩下的几条她也就不打算再说下去了。
赵四娘道:“时候也不早了,外公和爹爹你们就早些歇息吧!我和二姐去把灶间里没干完的活儿接着干完。至于娘,你就去把我买回来的那两匹布拿到咱们屋子里,跟外婆她们商量着给大家做身新衣裳吧!”
原来赵四娘除了在恒源布庄买了两块上好的料子外,还去另一家实惠的布庄买了粗布和细布各一匹,纱布十尺,细心的她甚至还把针线给买了回来。
杨氏笑道:“咱家几个人的衣裳先不着急,倒是你们一家没带衣裳过来,还是先给你们赶上一套衣裳应应急。”
赵四娘也是这么想的,自己身上的衣裳都有三天没换了。虽说幽州的春天天气尚冷,可她日日在铺子里忙得满头大汗,这会儿都觉得身上有股味道了,这才急着买布料做衣裳。
“四娘,那些料子还是给你们几个孩子多做上两身吧!至于爹娘的衣裳,啥时候有空,咱们还是回赵家村去取过来吧!”勤俭节约的姜氏说道。
“娘,我买了两匹布呢,够咱们每个人做上两身了!你不用这么节省。”赵四娘劝道,想了想又道:“不过既然咱们决定搬来姜家滩了,咱们屋里的那些衣服还有家伙事儿也该拿过来,另外咱爷不是答应给咱们置办一套农具和锅碗瓢盆的吗?顺便也一起要过来。”
尽管赵四娘宁愿买布料裁衣裳,都不愿意回趟赵家村去拿现成的。可她忽然想起分家时赵老爷子给出的条件,更不愿意平白便宜了老赵家。于是她改变主意,决定回去一趟。
“四娘,咱们都赚了这么多银子了,别的拿过来,那个农具和锅碗瓢盆啥的就不要了吧!”姜氏小心翼翼地说道。
凭心而论,姜氏当然希望拿到那些东西,可一想到要弄回来,只怕还有场硬仗要打,她就觉得头疼,索性财去人安乐,还是自家掏钱添置那些东西吧!
“娘,那些东西本来就是咱家应得的,干嘛不去要回来?”赵四娘表示反对。
“妹妹说得不错,该是咱的,咱就得要回来。咱家的银子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了赚这点钱,待会咱们姐妹俩还没得睡,得去灶间熬夜呢!娘,你倒好!能够忍心花咱们的血汗钱,愿意白白便宜老赵家那帮人,我还不乐意呢!对了,要东西还要趁早!姜家滩码头上人来人往的,保不定哪天咱们开铺子赚钱的消息就会传到老赵家去,到时候咱们不要说把东西要回来了,非得被揭下一层皮来!”赵三娘忙补充道。
这话就说得过于直白了,姜氏倒还罢了,赵永忠满脸尴尬。
赵四娘笑道:“趁着房子还没有动工,明儿收了铺子,咱们就回去一趟吧!倒不是为了拿东西,主要是好几天没见着爷奶了,怪想他们的,咱们就拎点东西回去看看他们吧!爹,你说好不好?”
还是小闺女贴心呀!这都说到他心坎儿里去了。赵永忠听了连连点头。
赵三娘则和赵三郎对望一眼,均想:这话假得都不能再假了!想爷奶?是想回去吵架吧?




赵四娘家 第五十六章 有借有还
“对了,外公,四娘想和您商量个事儿。”赵四娘忽然转头朝姜老爷子道。
姜老爷子忙道:“啥事儿?四娘你直管说!”
“按理说,咱们铺子是要到月底才能分红的。只是上回为了给我治病,家里跟人家借了点儿外债。既然明儿咱们要回赵家村,就想把这钱顺便给还上。您看能不能今儿就把这两日赚的钱给分一下!”赵四娘提议道。
赵四娘见赵三娘要开口说些什么,忙悄悄拉了她的袖子。
其实赵四娘是见今儿晚上姜老爷子有些欲言又止的,好像想说什么,可又没好意思开口提,就觉得好生奇怪。
直到刚才提到了回赵家村,赵四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还债。这时她猛然想起姜老爷子也欠了人家五百文钱没还,那么让他这么为难的,恐怕就是想要从铺子里预支些钱还债,却不好意思开口吧?
果然姜老爷子听了,忙问道:“这样也行吗?”
“有啥不行的?铺子就是咱们两家开的,只要两家都同意了,提前分一下红也没什么!爹,你说呢!”赵四娘问道。
小闺女说的话,赵永忠哪里会反对,忙点头称是。
于是赵四娘忙把该分给两家的红利算了一下,算出两家各应得二两五百八十三文钱。
姜老爷子听了,忙道:“咱们两家哪能五五分红呢?本钱差不多都是你们出的,手艺都是来自四娘的,就连在铺子里干活儿的人都是你们家人占了多数,这么分不公平!”
这回不仅姜华,就连杨氏和姚氏也坚决反对,赵永忠一家怎么劝都不肯答应。
赵永忠一家商议了一番,只得妥协。
赵永忠无奈道:“那就三七分吧!”
“三七分还是太多……”姜华忙道。
“不多,舅舅你别忘了,盖铺子用的地可是你们家的呢!要不是有这么块好地,咱们铺子的生意哪能做得这么顺当!”赵四娘劝道。
在赵永忠一家的坚持下,姜老爷子他们最终同意了这个分法。
1...1819202122...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