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只不过梁研再好,都注定无法走进姜荷莲子的心田,因为她的心里早已装满了另一个人。纵然她或许和那个人今生无缘,也决不会和别人过渡此生。
关于这点,姜荷莲子的立场很坚定,可她却无法向任何人吐露她的真实想法,哪怕是她的至亲,她都无法言说。
为了不让赵三娘继续就自己的婚姻问题穷追猛打,姜荷莲子岔开话题道:“去年四娘不是随口说了几个故事吗?里面那个杨家将的故事,我让我表弟改编成了话本,你要看一看吗?”
在赵四娘穿越之前,赵三娘的人生没有一丝亮色,整日陷入繁重的家务里不得解脱。及至赵四娘穿越后,她家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赵三娘总算开始有闲有钱,能够开发一些业余爱好了。
一段时间之后,赵三娘找到了她此生中的一大爱好——看话本。她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认识了那么多字,认字速度甚至超过了赵三郎,那些堆满枕边的话本居功至伟。
来到府城之后,赵三娘先不干别的,就拉着赵四娘跑遍全城各家书店,搜罗了一大堆以前没看过的话本。后来她发现府城里有戏园子有茶楼,就连天桥底下也有说书人。话本不光就是写在纸上看,还可以演出来说出来,同样是精彩万分。
于是,赵三娘一有空闲就往戏园子和茶楼里跑,她不光自己看,有时还拉上姜氏一起去。要不是她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行事不好太随意,她甚至能自带小板凳,坐在天桥底下听人说书。
以前想要看戏文或是听说书了,得去别人家的戏园子或是茶楼里才行。自从得知赵四娘从别人手中收购了茶楼后,赵三娘可高兴坏了,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去请个说书先生回来。听说那家茶楼原先就有一个说书先生后,赵三娘事先也不和赵四娘商量,就拍板把人留了下来。
赵四娘也知道,想要让茶楼高朋满座就很有必要请个说书先生回来,可关键是请回来的人得靠谱呀,不能是个人就往家里头搂呀。
没错,她家的茶楼是新开的,她也不指望能够把府城里有名望的说书先生给招揽过来,但至少得请个中等水平的。可留下来的程先生在赵四娘看来,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有些差劲。
不过,赵三娘却觉得很好,每天都会跑去茶楼听书,听得是津津有味。
只要有书听就是好的吧?
赵四娘不客气地指出,程先生说书说得很不咋地,就像是在照着话本读,极为生硬。读书就读书吧,你也选几个好听些的故事读呀,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烂大街的恶俗故事,让人听得厌烦。
赵三娘不服,觉得赵四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她听来,程先生说书说得好,讲的故事也很有新意。
好吧,或许真有人喜欢那种一板一眼的说书方式,对此赵四娘暂时不予置评。但,那样的故事就叫新意了?
于是,赵四娘便随口说出几个故事,她要让赵三娘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有新意。
姐妹俩打嘴仗,姜荷莲子被请来当裁判。原先姜荷莲子也就是听着乐呵乐呵,可听着听着觉得赵四娘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赵四娘提到的《杨家将》,她觉得很合适。
姜荷莲子之所以觉得合适,倒不是仅仅是因为《杨家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考虑到,燕元之战即将开打,这部歌颂守边卫国将士的《杨家将》正好可以用来聚拢民心,鼓舞士气。
只是赵四娘所说故事的构思虽好,但还无法直接拿去茶楼说,需要进行改编润色。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半文盲的赵四娘肯定无法胜任,得要另外找人来进行。当时正值年底,要忙的事情太多,这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三郎四郎
直到宋家人归来,姜荷莲子偶然从宋老爷子口中得知,宋知言这个不学无术的,正经的四书五经不好好看,就爱看些才子佳人的恶俗小说。
姜荷莲子觉得,喜欢看的话那肯定会深知这些小说里的套路,宋知言还读过近十年的书,说不定也能够写呢。于是,她就私下里把宋知言找来,让他写两回试试。
宋知言这个一身懒筋的家伙,一开始还不乐意接这活儿,一个劲儿的推脱。待得姜荷莲子承诺,要是写的符合要求,每回给他一贯钱,他这才一口应承了下来。后来看到了赵四娘写下来的原稿,甭看字里行间全是些没有内涵的大白话,粗糙得很,可故事讲得实在太精彩,自诩阅书无数的他都看得入迷了,甚至表示不拿钱也愿意写。
这已经是一两个月前的事儿了,其间宋知言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却总觉得不满意,深感自己写的话本对不起精彩绝伦的原稿,迟迟不肯交稿。还是在姜荷莲子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在昨天把几经修改的话本交了出来。
一听说有话本,而且还是关于杨家将的,赵三娘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当真?在哪儿呢,在哪儿呢?赶紧拿来我看看!”
别看赵四娘讲杨家将的故事时,赵三娘一脸不屑,直说一般般。其实,那时她在和赵四娘较劲,为了不输阵,就故意贬低了这个故事。事实上,在她心里是很认可这个故事的。
听说这个故事居然改编成了话本,这可是赵三娘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她立刻就来了兴趣。
姜荷莲子逗她,两手一摊:“咱们是来喝喜酒的,谁还把话本揣在身上?”
赵三娘大失所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姜荷莲子笑道:“瞧你急的那样儿!放心吧,既然你这么想看,一回府城我就给你送去。”
赵三娘问道:“阿荷姐你肯定看过了吧?你觉得怎样?”
姜荷莲子点头道:“挺好的。”
岂止是挺好,姜荷莲子非常满意。
别看宋知言正经的策论总写不好,科举估计是此生无望了。可写起话本来,那叫一个流畅,可以说是妙笔生花。昨晚姜荷莲子仔细看过之后,当即决定把另一本《大漠英雄传》也让他写,打算一回府城就把该书的原稿给他送去。
赵三娘听说这话本写得挺好,哪里还能坐得住?性急的她丢下姜荷莲子,直接冲进船舱,拉着宋知言就让他讲话本里都写了些什么。
别看宋知言行事拖沓,时不时消极怠工,可面对赵三娘这种俏丽的小姑娘时,他做事儿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他也不墨迹了,张口就讲起了《杨家将》的第一回。
起初,他还算矜持,只是站着干巴巴地讲着。后来越说越兴奋,一时兴起居然拖来一套桌椅,学着某些说书先生的样子往椅子里一倒,然后翘起二郎腿,摇头晃脑地说起书来。
他讲得那是叫个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俨然就是一位老道的说书先生,手里就差一把扇子和一块惊堂木。说到精彩之处,没扇子可摇,也没惊堂木可拍,他便拍手拍桌子拍大腿,那动静不要太大。
刚开始就只有赵三娘姐弟几个和两个镖师在捧场,后来宋老爷子他们几个大老爷们见宋知言说得热闹,也跑过来听了一耳朵。船将抵岸的时候,包括姜氏和宋母在内,所有人都围着宋知言在听他说书。要不是急着赶路,众人都想让他一直讲下去,讲到大结局为止。
下船之后,由于他们一行人数众多,不得不雇两辆车分开坐。大伙儿都争着抢着要和宋知言同乘,就连宋老爷子也不例外。
宋知言心里那个得意啊,他阿爷从来就嫌弃他得很,每次看他都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这会儿居然上赶着要来听他讲故事,嘿嘿,他老人家也有今天啊!
宋知言这个二愣子,不晓得利用这个机会在他阿爷面前刷刷好感度,反倒拿起乔来了,借口自个儿话说多了嗓子疼,还不乐意讲了。
好不容易和宋知言挤上一辆车的人都大失所望,一时全都无精打采的。不过一会儿车里又热闹了起来,原来大伙儿开始讨论起刚刚听来的故事情节。
听大伙儿讨论得热烈,宋知言完全忘了自个儿的嗓子应该还在疼,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其中。深知剧情的他还时不时剧透一部分,好来博取大家的关注。
众人听得都很高兴,唯有赵四郎很不乐意。他连最喜欢的小猫都不抱了,靠在车厢上生闷气,小嘴撅得老高。
原来杨家满门忠烈,个个都是忠肝义胆,舍身报国。唯有杨四郎被敌国俘虏后,不想方设法逃回,居然还和敌国的公主成了亲,未免有失气节。
偏偏这个有失气节的杨家儿郎行四,和赵四郎一样。想多了的赵四郎自然高兴不起来了。
宋知言瞅见赵四郎那小样儿,再次剧透道:“杨四郎现在是留在了敌国不错,可十五年后,他还会回来的,那时候他立下了大功。论功勋,他一点儿不比他那几个兄弟差。”
赵三郎轻拍了弟弟的脑门儿一下,笑道:“人家是杨四郎,你是赵四郎,虽然都是四郎,可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儿嘛!你不高兴个啥劲儿呀!一个故事罢了,你也太较真儿了。”
赵四郎捂着脑袋,撇嘴道:“那行,既然大哥你不较真儿,我就让之言哥把三郎和四郎的事迹对调一下,安排杨三郎去娶铁镜公主好了。反正《杨家将》还没正式在茶楼里说,里面稍微修改一下也是不碍的。”
这下子,轮到赵三郎不乐意了,死活不让宋知言改剧本。
兄弟俩人,一个拼命要改,一个坚决不让改,就差没有打起架来了。
一车子的人都被这对活宝兄弟逗得呵呵大笑。
在一阵欢声笑语中,一行人抵达了姜家滩。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洋之行
在赵四娘的家人抵达姜家滩的同时,赵四娘和江泠所乘的船也终于抵达目的地了。
之前江泠通过偷听早已得知,这条船的最终目的地将是南洋。到了那儿后,会将船上的药材、布匹和瓷器等货物销往当地,再从当地购入珍珠、宝石和香料等当地特产运回燕国,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由于幽州离南洋很远,中途会靠岸几次,补充食水、食物以及各种基本生活用品。
江泠和赵四娘已经在船上呆了太久,当船第一次靠岸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离船而去。然而,他们登岸后就发现那里竟是异国他乡,别说风土人情和山川形胜大异于燕国,就是最基本的语言也和燕国话毫无共通之处,他们根本无法和当地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话都说不齐全的他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实在很难漂洋过海,重回故土。
江泠和赵四娘很识相,对视一眼后,又悄悄潜回了那条船。
之后几次靠岸时,江泠会带着赵四娘出去放风,不过他们都会赶在船开之前老老实实地回来。
这一回,那条船停在了南洋最大的海港码头。由于要和当地人进行交易,不同于前几次的短暂停靠,船将会在海港里停靠超过一个月。
这一个月的时间,江泠和赵四娘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待在船里不动,他们打算四处去逛逛,好好领略一下南洋风情。
至于沿途需要的花费,反正他俩已经在人家船上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节操,就在船上顺了一些货物,打算将它们变卖成现钱供自己在路上花销。
起初,他俩还担心自己不会说南洋话,手上的货物会不会卖不出去。可等他们一下船,所有的烦恼就全没有了。
这里不同于前几次临时停靠的那些穷乡僻壤,码头上到处都是不停忙碌着的人们,人群中不时会有提篮小贩出没。这些小贩中,居然有不少在用宁国官话叫卖。
宁国官话虽然和燕国官话有所不同,但差别并不太大。毕竟这两国的官话都是自前朝的官话变化而来,而前朝灭亡还不到五十年,再变化也变化不到哪儿去,说着宁燕两国官话的人之间几乎不存在交流障碍。
于是,赵四娘将手中的货物很顺利地卖了出去。
令她惊讶的是,刚刚自己到底不大好意思白拿,就没从船上顺特别贵重的货物,只是拿了些寻常的草药。可就是这些在幽州卖不了几个钱的草药,在这儿居然卖出了难以想象的高价,而且是有价无市。
这些意外收获加上她小衣衣角里的数颗金豆子,以及挂在脖子上的金叶子,居然成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管是不是出于本心,南洋来都来了,而且本钱也有了,赵四娘这个生意人自然不能空手而归,就开始寻思从南洋倒腾点儿什么东西带回幽州。那什么南洋风情观光旅行,早被她忘到了九霄云外。
至于说,赵四娘这么瞎改行程,人家江泠会不会有意见,这你就多虑了。
自从江泠有一次在船上烧了三天三夜后,醒来的他就转性了。以前他对赵四娘总是淡淡的,很多时候赵四娘问他十句,他都懒得答上一句。可那以后,尽管江泠还是惜字如金,可赵四娘能够感受到,他开始对自己上心了,不再敷衍自己。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他都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
改行程这点儿小事儿,江泠自然不会逆了赵四娘的意思。
先不提赵四娘如何在南洋买买买,再继续说姜家滩这一头。
回到姜家滩后,赵四娘一家先和姜老爷子一家寒暄了一番,就开始聊起了近况。
不久前,姚氏又生了一个小闺女,起名叫桃花。小桃花和她的姐姐梨花一样,生得玉雪可爱,甚是招人疼爱。
赵三娘和她娘逗了小桃花好一会儿,才去帮忙张罗婚事。这才发现,姚氏的娘家人也前来帮衬了。
这也不难理解。姜氏的娘家人丁稀薄,在村子里除了刚刚落户下来的杨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太近的亲戚,操办起婚事来难免有些吃力。姻亲姚家的当家人老姚头最是热心,哪怕他家离这儿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听说后也肯定会带着家人来帮一把手。
可问题是,同是姜家的亲戚,杨家和姚家似乎有些面和心不和。不对,两家有时连面和都谈不上,时常面对面的就怼上了。
就拿方才来说吧,为了给赵四娘一家接风,姜老爷子特地摆了两桌酒席。姜老爷子要和女儿女婿好好聊聊,就让赵四娘家和姜家人坐了一桌,安排杨家人和姚家人坐了另一桌。
那一桌上,杨老太爷的大儿媳妇廖氏在给杨老太爷布菜,她知道公爹的牙口不好,就多夹了几筷子入口即化的粉蒸肉给他。后来她见今儿的粉蒸肉肥而不腻,蒸得格外好,就忍不住也往自个儿碗里头夹了一块。
偏偏那盘子粉蒸肉就摆在了姚氏的娘亲朱氏面前,朱氏见廖氏三番四次在她眼皮子底下扒拉肉菜,不由得暗自嘀咕道,这还有完没完了,这还让不让别人吃了?她心里便有些不快。
说实话,朱氏人并不坏,就是有时候不大管得住自个儿的嘴。近一年来在女儿女婿的有意帮衬下,姚家窘迫的家境大为好转。朱氏不用再为衣食发愁,渐渐少了很多烦心事儿,心里头自然松快了许多。她心里头这一松快,嘴上就没了个把门儿的,说话越发口无遮拦起来。
朱氏拿筷子敲了敲装着粉蒸肉的盘子,转头朝她的儿媳妇孙氏道:“哎,最近也不晓得是咋回事儿,猪肉的价钱涨得厉害。”
孙氏忙接下婆母的话茬,点头称是。不仅如此,还添油加醋地说了好些有的没的,仔细琢磨就能发现,她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在含沙射影地挤兑杨家。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六十四章 家无宁日
既然说者有意,听者当然就更有心了。
杨老太爷还好,当时他在吃其他的菜,只是略微一愣,便又继续吃了起来。可廖氏就尴尬了,嘴里的粉蒸肉嚼了一半儿,顿时失了滋味,她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廖氏的儿媳妇何氏见杨老爷子和廖氏吃瘪,心里也不痛快起来。
要说何氏,当初还没嫁人之前,那也是十里八乡数得上号的泼辣姑娘。可自打嫁进杨家之后,作为长媳的她断断续续生了三个丫头片子,多少年了愣是没能蹦出个小子来。关于此事,婆母和丈夫虽没说什么,可身边总有人明里暗里地挤兑,让她难堪下不来台。刚开始时她还会反唇相讥,可时间长了,未免就有些抬不起头来。近些年来在多番磋磨之下,加上一直无子的巨大压力,她算是彻底把暴脾气给收了,一直老老实实地当着鹌鹑。
可自打何氏在姜家滩生下了儿子,就被注重血脉传承的杨氏视作了杨家的大功臣,变着法儿地抬举她。
何氏被杨氏这么一抬举,当年的泼辣脾气又上来了。谁敢给她不痛快,她就敢给谁不痛快。
何氏分别给杨老太爷和廖氏夹了一大筷子粉蒸肉,劝道:“阿爷,娘,这盘粉蒸肉是三娘她娘亲自下厨做的,她知道你们牙口不好,这是专门做给你们吃的。你们可要多吃点,千万别便宜了别人。”
何氏一边劝菜,一边甩了朱氏婆媳俩一眼。这意思不要太明显,朱氏婆媳就是她口中的“外人”。
朱氏气得肺都要炸了,拍着桌子道:“你说谁是外人?”
在朱氏看来,姜家就姜华这么一个儿子,往后姜家的一切都是属于姜华和她闺女一家的。这个杨家也就是仗着杨氏还在,才能赖在姜家吃闲饭。等他日杨氏一蹬腿,就没他们啥事儿了,迟早得要卷铺盖走路。而他们姚家呢,姚氏和姚氏所生的儿女会一直孝顺他们,两家人会永远亲如一家。如此算来,谁是外人?杨家才是真正的外人嘞!
朱氏的儿媳妇孙氏也很生气,筷子一摔,怒瞪着何氏。
面对炸了毛的朱氏婆媳,何氏丝毫不惧,淡淡道:“谁反应最大,叫得最响,谁就是外人呗!毕竟是来蹭吃蹭喝的,得叫得响点儿,才能掩饰住心虚。”
何氏早就看姚家人不顺眼了。一个月三十天,朱氏打着照顾姚氏和她生的小丫头的幌子,有二十天是在姜家过的。天地良心,姚氏早八百年前就出了月子,能吃能睡能干活儿,还要朱氏来照顾个什么劲儿?而且朱氏不光自个儿来,还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孙女一道来,吃姜家的用姜家的,恨不得把家都搬过来。见过不要脸的,真没见过朱氏这么不要脸的!
这一桌上,从朱氏拍桌子起,杨氏就把头转了过去,沉着脸看亲家母又在整什么幺蛾子。
年前是自家人得去北岸料理丧事,不放心家里大着肚子的姚氏,这才把姚家人请了过来代为照顾。谁知朱氏来了之后就不肯走了,都说到她脸上了,她也就搬回去住两天,没几天就又过来了,而且还拖家带口的。
杨氏早就不耐烦亲家了,忍不住向儿媳妇抱怨了两声,其实也没说什么难听的,可儿媳妇就敢向儿子告状了,然后儿子就朝她甩脸子,弄得她灰头土脸的。
哼,姚家肯定是见自个儿好欺负,又不好明着欺负自个儿,就拿她娘家人作伐子,时时找茬,处处刁难。这哪里是在为难她娘家人,这是在打她的脸呢!
杨氏越想越怒,就要起身去帮何氏对付朱氏婆媳。
坐在一旁的姚氏一见婆母要发飙,忙低声唤了一声:“娘!”
姜华察觉到媳妇儿轻轻拉了拉他的手,便朝他爹看去。
恰好姜老爷子也在看他,爷俩儿对视一眼,心里都道:又来了,又来了,就不能够安安生生吃顿饭吗?
在战火扩大之前,父子俩忙下场救火。在老姚头的倾力相助下,爷俩儿好不容易才把杨氏以及姚杨两家的人给安抚住了。
直到这时,他们才有空朝赵四娘一家歉意地一笑:对不住哈,好好的一顿饭给吃成了这样子。
好不容易吃完了这顿鸡飞狗跳的接风宴,赵四娘一家便和姜老爷子一家告辞,回自家宅子了。
早在去年上半年,赵四娘家就想在姜家滩盖所宅子,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付诸于实践。
直到今年年初,姜家滩出品的鱼面和鱼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销量开始节节攀升,为了满足从四面八方飞来的订单,村里决定扩建作坊。
赵四娘家听说,村里对此次扩建很重视,特地跑了几十里地,请来了十里八乡最好的泥瓦匠队伍。于是,赵四娘家就在作坊扩建完成后,请这支队伍给自家盖宅子。
宅子早几月前就盖好了,热心的姜老爷子一家还帮忙把需要的家当都添置好了,拎包就可以入住。
不过,回到自家宅子后,赵三娘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找她娘姜氏一起八卦杨姚两家。
“我说件事儿!”
赵三娘母女正在就“朱氏厉害还是何氏厉害”这个论题进行热烈地讨论,就听赵四郎忽然很不合时宜地插了句话。
姜氏见赵四郎的小脸上有些凝重,以为他要和自己商量什么大事儿,忙结束当前的话题,一叠声地催促他快说。
结果谁都没想到,赵四郎搞得这么严肃,就是想要送只猫去江北。
赵三娘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这不过是只土猫,寻常的很。袁家真想养这种猫,哪儿找不到?还要你巴巴的送过去?”
今儿个一大清早,赵三娘就见赵四郎蹲在自家给猫搭的小窝前面挑挑拣拣,后来把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放进篮子里一路拎了过来。她原以为赵四郎是要把猫送给姜小虎或某个他在姜家滩的小伙伴,万没有想到他居然是要把猫送去给袁春花。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六十五章 约好了的
原本袁家三姐弟都在赵家铺上工,只是袁春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在饭馆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上工,便调她去了清闲些的茶水铺。没想到茶水铺也不适合她,她甚至还在那儿受了重伤,差点儿就没能救回来。好不容易痊愈后,她又转战了几个工作岗位,最后终于在养鸭场立住了脚跟。
还真别说,袁春花和人处不来,居然和聒噪的鸭子相处得倒还不错,在养鸭场里干得有声有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