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江山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天涯海跃
“这是经济方面的,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没有?”李飞笑了笑继续问道。
李飞自己虽然早已经有了规划,但安东不能完全他一个人一言就做,总得给其他人出谋划策表现的机会吧,否则其他人岂不是太没有存在感了,也容易养成事事只会听命的习惯,对安东的将来不好。
一番商定,加入其他人的建议,以及李飞自己提出的建议,最终确定了一整套经济民生发展的方案。
第一步先是大建作坊,大规模量产水泥。
虽然李飞早就将烧制水泥的方法献了出来,唐玄宗也下旨扩散到了各州自行生产,用以修桥筑坝等等。安东本身也有生产,但李飞献出来的只是最原始的方法,不仅产量低,并且质量也不稳定,远远跟不上需求,兴修水利没有水泥效率不知道得折扣多少倍。
以前是有目的的献出去,只要让这东西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不在乎什么方法烧出来的,所以献出去的只是最原始的土法。
现在是李飞自己要用,并且是要大规模的使用了,他当然就得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东西都用上,尽可能的量产更多的水泥出来。所以他直接建立了水力旋窑。
用安东原先储存的水泥拦了辽阳旁边的一条小河筑坝,用铁水浇筑成大铁管,然后建窑,开始烧制水泥。
旋窑烧制水泥,不仅成本大大降低,质量稳定,并且效率也成倍上升,李飞拨款下令,一连建造了十座旋窑,预计建城之后每日能量产能超过五十吨水泥。
虽然这点产量,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依然是低得不能够再低了,十座旋窑也比不上后世一座的十分之一的产量,不过相比较大唐其他地方用最原始方法烧制的产量,也一个天一个地了。
大建水泥窑的同时,李飞也让赵烨带着赵家族人在辽阳东面的山脚下建立瓷窑,也准备量产瓷器。
既然要量产瓷器,靠着赵烨带着的那点赵家族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最多只能顾得了一座瓷窑,而一座瓷窑的产量有限,又因为是新窑,质量肯定差一筹,与李飞的目的不符。
真正的量产,必然要建立更多的瓷窑,并向外招募大量的人手,不过烧瓷的手艺不是人人都会的,并且新手学也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熟练,李飞哪有那些时间去浪费,去等那些工人长年累月的熟练。
并且要让赵家族人把自己祖宗多年的烧瓷技艺就这么传授给外人,也不太现实,李飞强行要求,反而会让赵家族人寒心。
所以李飞又引进了后世分工作业,流水作业的方法,有全套熟练烧瓷技术的赵家族人做为‘师傅’,把全套烧瓷技术拆分开来,从头到尾分为二十几道工序,每名工人只教一道工序,形成一条生产线,这样一来,甚至一两名有全套熟练烧瓷技术的赵家族人便能管理一条生产线,而一条生产线便建一座瓷窑,李飞一下子就建了十二座瓷窑。
其实量产水泥,李飞同样用的是这样的方法,以后如果再建其他作坊,也肯定还是这样的方法。毕竟后世资本家压榨劳工才想出来的极致手段,盛行于资本现代化,这样的生产效率绝对是最高的,而且还不怕技术外泄。
一下子建了这么多水泥窑以及瓷窑,可不仅仅只是大窑本身的用工量,而是整整两条产业链的用工量。
并且水泥烧制出来之后,还得立刻用去兴修水利等。本来兴修水利这种事情,朝廷完全可以以徭役的方式让百姓无偿去做的,但李飞并不想那样做,仍旧用招募的方式,付出工钱,让百姓劳有所得。
毕竟,他发展安东,最主要的是让百姓富起来,只有百姓富起来了,安东才能富起来。如果只让百姓做事,而不给百姓工钱,百姓如何富起来?
经济学李飞都不太懂,大唐的人更加不懂。
他们不会去想百姓富起来了,才有钱去买更多的各种商品,需求上去了,必然刺激生产,而朝廷只需要抓住生产的源头,按照生产的数量收税,需求越多,生产越多,财政自然也就越多,如此良性循环,朝廷本身得利,百姓得利,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水泥,瓷窑两条产业链,加上兴修水利等,需要的人手是以几千上万为单位计算的。以至于辽阳城方圆几十里,到处都是招募工人的启事。
“每日劳作五个时辰,中午有一个时辰午觉休息,包吃三餐,每个月还有一千文钱的工钱,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男女不限!”认识字的百姓没有多少,但总有认识的不是,这不,一张招募启事便被周围百姓催着一名识字的人读了出来。
百姓顿时简直一片哗然,包吃三餐还有一千文钱的工钱,还男女不限,劳作时间也不长,这待遇简直太好了。
---------
盛唐江山 第221章 军事发展
真的假的?
天上掉下来的不明馅饼,往往能砸死人,百姓不是没被坑过,有疑问是必然的。
“大家放心,这是我们安东节度使大人直接作保招募的,工钱也大多由节度使大人支付。节度使大人是贵妃娘娘义子,堂堂余杭郡公,为了让安东有所发展才会如此。绝不是欺骗大家。大人为所有应招的人拟定了‘合同’,上面列数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大家的劳作工钱结算等等,只要应招的人报出自己的姓名,住址,然后按一个手印,第一个月的工钱便可以直接预支到手了!”这是李飞派来的衙役解说的,为了吸引百姓相信,尽快招募到足够的工人。
“能预支第一个月工钱!而且我们安东节度使大人既然是当今贵妃娘娘的义子,加上这几年从长安城不断传来过他的消息,名声很好,那应该不会是骗人的。”百姓终于放下的心里的疑问。另外,李飞这么大规模招募工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底气,反正第一个月工钱可以预支,那就先拿到手,如果后面发现有骗人的地方,大不了不继续做下去,节度使总不能一下子责罚他们这么多百姓吧。
百姓纷纷安心应招,说出名字住址,在‘合同’上按下手印。与此同时,钱也哗哗的流了出去,也就李飞把自己的家底带来了,才能经得起他这么折腾。
“节度使大人您一下子放出去这么多钱,就不怕都收不回来了吗?”看着大量铜钱就这么花出去,虽然几乎都是李飞个人出的,但吕信也觉得心疼啊。
安东做为边境都护府,并且是苦寒之地,每年产出岁入并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不仅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反而每年都需要朝廷额外补给。
当然,那是以前,自从安禄山兼任了范阳,平卢节度使,与奚族以及契丹族连年开战以后,本来补给安东的钱粮,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劫’了去,搞得安东非常憋屈,比后娘养的还惨。
吕信这几年都是靠着从其他地方‘挤’,甚至为了才让都护府有一点‘存款’,许多都护府的官员,兵将,军饷都没有几年前多了,几年下来,才养成了吕信‘巴钱’的习惯。
“无碍,一万名工人一个月也不过一千万钱罢了,折合不过万贯,加上那些作坊,大窑等各方面的建设,总共也不到三十万贯的花费,花得起。”李飞淡然的笑道。
吕信脸上抽搐了一下,他能说安东一整年的收入加在一起价值也不到七十万贯吗。还要养兵,养一堆官员衙役,没有朝廷的补给,靠着自身几乎都快‘活不下去’。
不过,毕竟李飞才是节度使,而且花的几乎都是李飞自己的钱,李飞都不介意,吕信也不好多说什么。
吕信可不知道李飞的家底,不知道这个这几年垄断了青花瓷,玲珑瓷,玻璃镜子,望远镜等众多‘高端畅销产品’的家伙到底弄到了多少钱。
事实上,李飞临来安东之前就又从张家窑弄了三十万贯,现在的初步发展连那三十万贯他都还没用完呢。
这种程度的投资发展,对李飞而言,仅仅只是初步的,后续他还将有更多,更大规模的投资,毕竟安东这么大一块地方,相信潜力是巨大的。再则,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循循渐进,只能用激进一些的方式,那就是粗暴的投资,大量的投资。
经济建设的同时,军事建设也得同步发展,否则没有足够强有力的保障,一场动乱可能就让所有发展毁坏殆尽。
“安东兵额有多少,现在的实际人数又是多少?”李飞召集了所有将领到节度使府商议,看着吕信问道,其实李飞早前已经有所了解了。
“回节度使大人,安东原有兵额两万七千五百人,实际人数本有一万两千余人,但前段时间被契丹人袭击,损失了近两千,现在只有一万零四百多人了。”吕信一脸惭愧的道。
安东做为边境,不仅要东震慑新罗国,北震慑渤海国以及室韦诸部,西面还要面临契丹人以及其他草原诸部的威胁,这剩这点兵力,着实不太能拿得出手,也难怪吕信说出来会决定羞愧。
“实在是安东收入有限,如果没有朝廷的补给,养不起更多的兵员。”吕信无奈叹息。
要说以安东的规模,算上少数民族,好歹有将近两百万人口,不至于只养得起万余士兵。实乃大唐边军都是精兵,对外敌都是以一敌数,用最好的铠甲兵器,配置部分战马,吃也有讲究,还有军饷等等,要保持战斗力,花销确实是很大的。
高宗时期,大唐灭高句丽,安东都护府初初设立,为了防范渤海国,室韦诸部,以及高句丽遗民等等,巅峰时期常设有总兵力四万,之后才慢慢削减下来,但也一度保持两万七千五百人的实际人数。
再到后来,大唐重心转移到陇右,西域与吐蕃国的争霸,安东表面兵力虽然没有削减,但一直不满额。
自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与奚族,契丹族开战至今,安东的实际兵力又一再的被减少,主要因为安禄山以奚族,契丹族造反,补给不好运往安东为由,说服了唐玄宗扣下的原本给安东的银钱粮草补给,用来增加安禄山自己的力量,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安禄山快速平定奚族和契丹族,后来甚至还扣下的兵员的补给。
最终演变成安东只靠自己本身撑着,日子苦得不能够再苦了。
其实吕信自己知道,这不过是安禄山换一种方式逼他就范,让自己从此听命于他安禄山罢了。吕信不确定安禄山是不是有什么野心,但他绝不会向安禄山这个胡人妥协。
自从唐玄宗被李林甫说动,重用胡人,近几年,吕信几乎成了边境各道唯一的汉人掌权者了,心里也是颇感憋屈的。
“不管以前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军饷由原先的一贯半提升到三贯,给我把所有兵额招满,而且只要青壮的精兵!”李飞眸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足够武力的保护,谈什么都是奢望!
“节度使大人,这---”吕信大吃一惊,原本为了节省开支,军饷就从两贯压缩到了一贯半,现在李飞直接提升到了三贯,还要把兵额招满,这花销可不是安东能够承受的,难不成又李飞自己出钱?这合适吗?
--------
盛唐江山 第222章 意外之喜
大唐边境兵员数额,并不把每座县城本身的守备力量算在内,而是可以全部带出去作战的人员,比如安禄山的范阳,平卢两道,总共能拥有兵力十一万,而安禄山就常常倾巢而出征讨奚族和契丹族。
“安东若是被契丹人阻断山海走廊,几乎便与中原失去了联系。安东地理位置复杂,新罗,渤海两国未必没有趁安东势弱而吞并安东的想法。想必你也知道,一年多前,渤海国便有进攻安东的念头,只是最后被朝廷吓住了,万一哪一天渤海国再起兴兵的念头呢?继续靠朝廷的威名吓唬,而我安东就只能瑟瑟发抖?”李飞面无表情的说道。
“这---”吕信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他掌控安东五年,很清楚,其实不仅渤海国,新罗国也屡屡窥视平壤城,如果不靠朝廷的威名,安东实在很难抵御渤海国和新罗国的双重压力,难道他们安东真就只能如李飞刚刚说的那样瑟瑟发抖而无法自行反击?
吕信也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也希望安东能入西域安西那样,震慑诸国,可是----
“可是节度使大人,就算您自信安东加上您自己的付出能养得起足额士兵,可是这不仅仅是兵员和粮草的问题,还有兵器铠甲,以及战马,这又当如何来办?”吕信一脸苦涩道。
李飞也愣住了,他刚才确实没想到兵器铠甲以及战马方面。
“安东本积累有两千五百骑兵,但上一次属下在边境被契丹怀秀可汗袭击,带去的两千骑兵近乎全军覆没,现在整个安东不足八百骑兵了。”吕信叹息道。
李飞眼角抖动了两下,偌大安东,不仅自身有产马的地方,东面草原,北面室韦诸部都是产马的地方,特别是东面的草原,整就是一片无边的大马场,竟然就积累了两千五百骑兵,现在只剩不到八百了,也太苦逼了吧!
他还想将来天下大乱,靠着安东的力量安身立命呢,这怎么行!他就是倾家荡产的付出也得把安东的军事力量发展上去啊。
“以前都是怎么获得兵器铠甲的?”李飞问道。
“兵器铠甲都是朝廷拨付的,不过也被东平郡王以奚族和契丹两族截断通往安东的道路,不好运送,不如先增强范阳,平卢的力量,好尽快平定奚族和契丹族为由截下去了。节度使大人您没有注意到吗,安东许多士兵的兵器已经不统一了,后娘养的都没这么惨的。”说到憋屈处,吕信脱口而出,都没意识到他最后一句话已经等同于编排朝廷,对朝廷不满了。
李飞也苦笑一声,唐玄宗对安禄山当真是太好了,太偏心了,都是边境,可安东的防御范围更大,异族势力更多,却被挤压成这样,扣钱粮,扣兵员也就罢了,连正常的兵器铠甲损坏的补给也扣掉了,这确实后娘养的都没这么惨。
唐玄宗那么没有底线的助涨安禄山的势力发展,其实也难怪安禄山会生出滔天野心,本来他就不是汉人,而是野蛮的胡人出身,出生长大在苦寒的草原,心野着呢,还这么没有底线的惯着,你让安禄山的造反之心怎么能不被惯出来?
“四年前属下便曾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拨付的粮草兵甲等能够送到安东来,安东的力量不能再削弱下去了,否则真的镇不住渤海国和新罗国了。可是得到的回复仍然是优先增强东平郡王的实力,早日平定奚族和契丹族。一年前属下再次上书朝廷,得到的回复仍然是一样的,只是多敷衍了一句话,安东可便宜行事,先自行锻造些用着,待东平郡王安禄山平定两族,打通山海走廊后,朝廷定会一一补足。”
吕信非常无奈,朝廷的话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优先安禄山,等安禄山平定奚,契丹两族再说,安东有本事也可以自行锻造先使用着。
说得好听,大唐兵将制式兵器,第一为陌刀,第二为横刀,第三为马槊,最后是弓箭铠甲和盾牌等。不管是陌刀,横刀,还是马槊,用的都是百炼玉钢,做工精良,造价更是昂贵,不仅是大唐的巅峰兵器,也是当前世界最巅峰的兵器,哪些是安东自己有能力锻造的?所以吕信才是说敷衍。
当然,朝廷这么安排,他也没有任何办法,最后只能招募一些铁匠,自行打造了一批铁刀,铁剑等将就用着,但质量与大唐制式兵器的陌刀,横刀相比,简直不堪入目。
“朝廷真这么说过?”李飞大喜,太意外了。
吕信觉得憋屈,可他一听,却是喜不自胜。
“朝廷是这么说过,不然属下也不敢自行锻造铁刀铁剑。”吕信点头确认。
李飞高兴得差点没笑出声来,这当真是意外之喜啊。正常情况下,将领自行锻造兵器铠甲等同于造反,而朝廷却给了安东这样的权利,现在李飞便是安东节度使,等同于李飞拥有了自行锻造兵器铠甲的权利,李飞怎么可能不高兴。
“好!好!既然如此,我们不靠朝廷,自己生产!两万七千五百将士,人人都要有足额的配置。”李飞大手一挥道。
不就是建一座兵器作坊的事情吗,建铁器作坊锻造普通铁器本来就在他的规划之中,现在多了自行生产军用兵器铠甲的权利,那建铁器作坊的同时,再多建立一座兵器作坊罢了。
要知道,辽阳南侧和东侧的长白山支脉,拥有整个华夏最大的铁矿群,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安东都护府最不缺的就是炼铁炼钢的铁矿。
说到就做,李飞当即让毛有德和展有为两人主持,在辽阳东侧山脚下大肆营造炼铁炼钢的作坊,待练出了铁和钢之后,在以安东都护府本来的铁匠,加上李飞从长安城带来的八个铁匠做为‘师傅’,主持锻造普通铁器,和钢制兵器铠甲。
铁矿方面,辽阳周围本来就有一座正在挖掘的铁矿,不过规模并不大,李飞另外派了人入山寻找铁矿,为此他标注出了后世大名鼎鼎的鞍山铁矿的大概位置。
于此同时,吕信,武胜,张说等人在李飞的命令下,也开始大规模招兵,准备招足安东原有的两万七千五百人的满额。
--------
盛唐江山 第223章 如火如荼(一)
每月三贯钱的军饷,这样的待遇太优厚了。
而安东有近两百万的总人口,其中汉人就有一百万,招募一万七千人补足安东本有的两万七千五百人的兵员名额并不困难,应征的人数远远多于需要的人数。
老办法,跑步淘汰,每日应征的人都取五分之一,可重复应征,一直到招满额为止,如此可选出真正体力耐力皆强悍的精兵。
所谓招兵买马,组建一定比例的骑兵必然需要战马。
骑兵是冷兵器战争之王,游牧民族为什么能依靠落后的文明,落后的产出,却总压着比他们先进,人口是他们数倍甚至十倍的先进文明打,除了他们够野蛮之外,还因为他们全民骑兵。
买马李飞可不打算花金银铜钱之类的去买了,事实上金银铜钱之类的东西不一定能买来好的战马,更很难买到足够数量的战马,需要有草原等养马之人极度需要的东西换取才行,没看安禄山势力那么大,那么多资源照顾,也就组建了三万骑兵罢了。
金银铜钱在大唐这样的先进文明是硬通货,可到了草原,或者更苦寒之地的地方,人们更喜欢以物易物。
安东,更北的渤海国,室韦诸部等,还有西面的草原民族,都是苦寒的象征。
为什么同样是落后的地方,南方等则说蛮荒,而北方才是苦寒?
所谓‘苦寒’,除了产出低的‘苦’之外,还有冬天来临时的寒冷。室韦一些地方冬天甚至令下四五十度,就算西面草原等,冬天也令下十几度,二十几度,穿少点能把人生生冻成大冰块。
后世,毛子为什么嗜伏特加如命,因为伏特加的烈度,能让他们在冬天寒冷的时候‘暖身’,给予他们‘温暖’。
李飞没有伏特加,但却有烈度不差伏特加的蒸馏酒。
两百斤,甚至三百斤蒸馏酒换一匹良马,不信那些养马的游牧人能忍得住。蒸馏酒的成本不过二十文左右一斤,就算三百斤也不过六千文,折合六贯钱换一匹良马,李飞赚大发了,要知道正常良马都要三四十贯钱一匹的。
李飞直接建了一座专门酿酒的大酒坊。
“节度使大人,我们安东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怎么能拿来酿酒呢。”吕信大吃一惊,赶紧对李飞说道,希望阻止李飞酿酒的想法,这真的要不得。
“放心,不用安东的粮食酿,从今往后,安东也不会有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了。”李飞笑着安抚吕信道。
“节度使大人,您这---”吕信不知道李飞为什么这么肯定。
“算算时间,应该快到了,过几天你可能就知道了。”李飞一副神秘的说道。
吕信狐疑,不过从他认识李飞,就没见李飞说过大话,所以倒也安心等待,想看李飞是怎么解决粮食问题的。
过了大约三天,沿海传来消息,来自江南的第一批海船终于靠岸了。
李飞当即带着,吕信等人策马赶往沿海,大约两个时辰,李飞等人便到达沿海了。
“小钟,曹伯父。”李飞看到了已经等在岸上的曹小钟和曹冲。
“咦,若水也来了。”李飞还注意到了刚从船舱出来的萧若水,没想到连萧若水也来了。
“兄弟,许久不见,可想死我了。”曹小钟惊喜的上来就给李飞来了个大拥抱。
这一次曹小钟坐船从海上过来,是李飞早就和他约定好的。
李飞要发展安东的经济,便要向外输出产品,走陆路面临契丹人的威胁,还要过安禄山的地盘,并不是好的路径,唯有海运,不仅运量大,而且范围极广。
本来大唐就有海运到新罗国,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高价之下,买下一些海船并不难,这不,曹小钟这一趟直接带来了三十艘大海船,每一艘的造价都要两到三万贯,三十艘下来足足花费了七十多万贯。
“兄弟,这整整三十艘船上面,全部都是粮食,粮食和船的钱都算我的,全部都送给你了。”曹小钟大手一挥,竟然准备把三十艘大海船和船上的粮食就这么直接送给李飞,虽然这些船上的粮食和船都是李飞授意买的,但曹小钟却自己付了钱,没动李飞的钱。
“这---”李飞刚想要拒绝,但立刻被曹小钟打断了。
“你我是兄弟,要不是你李飞,没有我曹小钟今日,我曹小钟当初便发过誓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兄弟你上任安东节度使,既然有心发展安东,我曹小钟岂能不出一分力。再说了,那七十多万贯原本就是你给我的呢。如果再拒绝,就是不把我当兄弟了。”曹小钟不给李飞拒绝的机会。
“好,那我收下了!”李飞很感动,也没有矫情。别看他这些年积累了几百万贯的家底,但真要全面发展安东,都不一定够的,曹小钟既然愿意出力,便记着这份情,反正他也知道,现在的曹小钟根本不缺钱,毕竟他娶的娘子萧若水现在可是天下第一商会的掌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