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之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减肥专家
“最好把方片k的选项否决掉。”
“别忘了在万里之外给你操心的朋友啊!”
不待罗南再劝,朋友群里的那帮家伙,已经纷纷有小手从喉咙里扒拉出来,要拽着章莹莹去找武皇陛下,以缓解好奇心带来的饥渴感。
“老板不想说的话,找她有什么用?”
话是这么说,章莹莹还是忍耐不住,挠了挠被海水打湿的头发,三两步钻到后面船舱里去。
刚进舱门,她猛又回头,盯住罗南:“我怎么就不放心呢,千万别折腾,ok?”
罗南很无辜地看她:这都是什么话!
明明是武皇陛下安排的。
罗南一派坦然的态度,多多少少还有点儿迷惑性,再加上高涨的好奇心驱动,章莹莹最终还是去找自家老板了。
前甲板上只剩下罗南和蒙冲。
后者在未被问询的时候,便保持着静默,如同一座雕塑,就算是大浪拍上来,也纹丝不动,除了偶尔闪烁红光的身躯,再没有任何招眼的地方。
罗南不说喜欢,但更习惯这样的氛围。他眯起眼睛,感应开始聚焦,指向阴沉天空中、云层深处。
那里,“云母”的特殊架构,正播散开来,覆盖了越来越广阔的云层区域,也与海里的巨量生灵,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双向”联系。
罗南的实验,为什么要转到海上来?
因为只有在与大量生灵高频、密集、重复的“联系”中,已经触碰到原型生命层基质构形边缘的“云母”,才有进一步自我改造的空间。
这也是幻想种实现“跃升”的基础。
参考幻想学派的理论和资料,罗南知道他该做些什么:稳稳扣住“超构形”理论的基石,不急于谋求高端的结果,而是在物质基础层面进行设计、逐级演化、广泛观察和筛选。
罗南此前做得很到位,凭借半残的云端生物脑阵列,一步步推导演化磁光云母的基本结构,并形成“云母”这种阶段性成果。
但再往下走,特别是在观察和筛选上,要想保证实验环境,拿到足够的基础数据,真不是容易的事。
“磁光云母”作为幻想种,其理想成长环境,是亿万高等智慧生命的的集体幻想和信念投射。就算这些基础工作,已经由高度概括的构形做了一些替代,可需求就是需求,不可能完全替换掉。
单凭沙滩上那几十号人,实在不足以支撑起必要的环境条件。
若把实验放在蒂城那样的超级大都市,人口当然要更密集,但罗南实在不好意思在普通人身上做这种危险性未知的试验。
而且,现代人多数心绪复杂多变,思维轻而不厚,对一个初生的“云母”来说,真未必是好的资粮。
把实验挪到海上,海洋物种平均心智水平,当然比大都市差了不止一截。可作为地球最大的统一生物链,在大量畸变种的强悍**本能基础上,进行“实验室型”的理想化梳理整顿,基本是说得过去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云母”投下亿万条“操纵线”,对海洋生灵不间断地“摩挲干涉”,在其结构系统中,一种微妙细密,超越了设计结构功能本身的“特质”,如同摩擦产生的电火,骤然出现,又倏乎闪灭。
而随着时间推移,也随着间或出现的、具有较高灵智水准的畸变种群,渐渐由少到多,次第吸聚,“电火”出现的次数正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并同时与物质和精神层面干涉,形成“滋滋”的杂音。
这种微弱的灵波,在物质层面,很快就淹没在混乱的大气环境中,唯有在精神层面还有少量痕迹,但它们作用的层次极高,绝大多数都在渊区,只有极少量因为亿万条“操纵线”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泄露到精神海洋之中,又很快湮灭。
在罗南“眼中”,这种灵波生成和湮灭的过程,一直都在放射着复杂而独特的光芒。大胆去考虑的话:
这个,或许就是“磁光”?
磁光云母的“磁光”?
究竟是事实还是臆想,需要罗南做进一步验证。
可就在这样一个初见成效的阶段,实验设计之外的“怂货”,啊不,是“因素”出现了。
罗南必须要分出一些精力,对这种意外因素进行辨析,评估它对这一系列实验的影响。
如果没有大的干扰,也就算了;
如若不然……当然要尽快处置才好。
对那个被武皇陛下称为“怂货”的超凡种级别强者,罗南至今不知道它是哪个,找不到其具体所在,可要说对那位全无认识,也不尽然。
在罗南看来,那边的特点其实也挺好辨认。
这位“怂货”,虽然是预先就在大量鱼群、畸变种身上做了手脚,把收集到的情报以类似无线电的方式全方位扩散传播,再行接收,让人无法测定它的所在。
可是,情报的收集、聚合与发送,终究不是这些海洋生灵的天然能力,想要它们完成这项工作,或多或少都要进行一些改造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团组织,比如天照教团那两位,包括罗南有时候,采用的是信众之法,即以精神层面的“信力”为基质,搭建起一种纯粹精神领域的超联系结构,然后再下渗,共享信众的感知框架,达到“尔见即我见”的效果。
信众式的“超联系”,是相对内敛的,如果“神明”只是单纯、单向地利用“信众”的感知,而不发生频繁、强势的干涉,就是罗南也很难察觉到。
走在大街上,一望可见谁是谁家教团的,谁是谁的信众……反正罗南做不到。
但在“怂货”这里,显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罗南举目所见的这些海洋生灵,接受的改造,却是相对比较“外向”的……
至少罗南觉得是这样。
第五百五十九章 海之战(上)
此时,罗南的意念,在云端“云母”内外穿梭,又在亿万根“操纵线”中流淌,还随着“操纵线”从周边海洋生灵身上穿过。他大部分时间看整体,但有时也会在个体上聚焦。
在他看来,也许单纯一根“操纵线”,算不得什么,而当这些近于虚无的线条成组、成束,摩挲着物质与精神的边界,渗透进每一个生灵形神框架的时候,其实颇具一些“切分仪”的功效。
那种向着基础层面无限切分、渗透乃至解离的趋向,如同最彻底的透视,将目标里里外外查看清楚,同时也以对“超构形”系统的高度敏感性,去发掘基本模块功能现象背后,更深层的系统结构意义。
这般观照下,又以整体和个体之间相互映照辨析。那些被动过手脚的目标,其形神结构深处,相对于一个正常的生命系统,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体现出怎样的共性、其个体是如何运作、彼此之间又如何整合……
种种一切,层层剥离,清晰呈现。
看得多了,罗南都不太确认,这到底是“云母”本身具备能力,还是他自己思维的映射,又或者,是彼此干涉影响的全新系统。
这么看来,使“磁光云母”完整还原的可能性很低啊!
对于一个构形设计师来说,某些征兆,就像是刚刚破土的嫩芽,即便是在初始阶段,长没长歪,营养如何,也能看出个大概。
罗南不免多一些考虑,但这类念头也只是在脑子里闪了闪,很快湮灭——因为这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采用了混沌的自然演进模式,就必然要承受这样的结果。
宇宙物演,从来都习惯了这样的玩笑。
要是随随便便就能复刻一个磁光云母,恐怕天渊帝国的天空早就被被垒垒云山覆盖了。
罗南并没有忘记,他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造出一个磁光云母,只是希望获得相应的基本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出时空参数。
大致相同就可以,他不挑。
不管怎样,这般观照之下,跟随的海洋生灵洪流,对罗南来说,几乎没什么秘密可言。
他可以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去解析、剥离系统的各个侧面,甚至凭借渐渐熟悉的“超构形”理论,尝试去还原整套系统演进的过程。
罗南可以确认,在所有被动过手脚的海洋生灵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外物寄生的现象。
看上去像是一个鱼或虫子之类,钻入这些目标体内,钻进去的那半边已经融化掉,与宿主的血肉、神经融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进局部改造,并层层渗透;还有一小部分暴露在外面,作为接发信号的“天线”。
如此形成了一个半殖入的寄生装置。
目前来看,这个血肉寄生装置,并没有太多喧宾夺主的意思,绝大多数宿主都还浑然不觉。普通的鱼类依旧是浑浑噩噩,强横的畸变种们也都具备自我意识,最多就是不自觉地收集、传递一些情报之类。
但是,罗南也没忘记那条已经开膛破肚的“斩舰刀”。
综合评价:有趣,但粗糙。
有趣的是这种生物性手段,可以对寄主进行有限的改造和操控,简直就是一种“血肉机芯”,奇特又颇具成效。
说它粗糙,则是受生物特性影响,宿主不同,影响也不一致,还受到排斥性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化,精密性实在不高。因此需要大量同类“装置”聚合在一起,形成集群布局,以消除误差影响,更有效地还原、传递信息。
最终打分么……厉害!
罗南觉得,有些手段,不在于精密与否,而在于方向是否正确。
他自己的见识和眼光,多数是被雾气迷宫、日轮绝狱的碎片化信息洪流喂出来的,系统性也不算太好。但是托外接神经元之福,在“内宇宙”模拟器里那几十个小时的历练,让他具备了一个相对明确、超前的系统眼光。
他现在判断一件事,不自觉就要拿出天渊帝国的那些标准去衡量,看看能在天渊文明“通识、专精、天梯”的学术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以这种眼光去观照,很多问题的纵深性一下子就拓展开来。
别的不说,“血肉机芯”这种东西,在天渊帝国也是很有市场的,一般是应用在永久内殖型机芯之上,涉及到非常高端的基因工程和“熔炉布法”的研究。
即便眼下这种“寄生式”的手段非常落后,渗透改造参差不齐,必须要以数量换质量,可如何换法,也能体现出水平的。
如何让参差不齐的“装置”,统合成一个相对平滑的系统,有效进行信息筛选和控制,乃至形成特殊的领域架构,这不正是罗南在沙滩实验中,逼着胡德、施新和等“实验器材”们努力完成的功课吗?
这是天渊文明高级的系统建构研究已经验证的一条确凿路径。就算是“超构形”理论,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建立在类似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
不管这位“怂货”究竟是有意如此,还只是机缘巧合,在畸变进化的路径中,恰好走上了这条崎岖又光明的前路,罗南都要给予其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对一次还好说,连续两次都走对了……
那就是真强者没错!
罗南对“怂货”的观测和判断还在持续,正如对方也一直对他进行监控和评估。
大家彼此也相当“克制”。
对方不只是对武皇陛下的手段,持忍耐态度,就算是对周围的畸变种“传感器”,控制得也很到位,除了那只“斩舰刀”,其他的只作感应单元使用,没有进一步的控制,绝大多数畸变种还是懵懵懂懂,浑然不觉。
而罗南这里,一方面为了实验继续进行,可以忍受大量受寄生改造的畸变种一路随行监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和对方所做的类似,目前云母所投落的亿万根“操纵线”,只是在观测、体验与生灵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还没有真正去操纵什么。
所以,在同样的作用对象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控制体系,彼此之间的影响和干涉,少之又少,偏又隔着层一戳就破的窗户纸,彼此对照、弄影,紧张又有趣。
起码罗南是这么想的。
既然对面是这种态度,以罗南的性格,倒不适合采用过于积极的手段,就这样先观察。
此后一段时间,罗南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自顾自地做自家实验,持续观察并收集数据,寻找一个最适合“云母”发展的方向。
章莹莹跑到驾驶室去询问,结果也不出所料,无疾而终。武皇陛下笑眯眯的非常亲切,却只是说“不好确认”、“再观察就好”一类的话,然后就自顾自地享受极限驾驶的乐趣,完全不管章莹莹的撒娇,还有罗南朋友群里的哀嚎。
相比较而言,倒是罗南显得更厚道些,抽空把他观察的一些情况,主要是“寄生式”改造的关键因素,放到群里去,让大伙儿解解馋,顺便帮着查一下资料。
可惜,就算有竹竿这样的信息检索大师,一时半会儿也找不见正确答案。
毕竟,海洋实在太广大了,且在畸变时代后,每时每刻都有旧的物种灭亡、新的物种诞生。相对而言,人类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太过滞后。
况且对于超凡种的研究,目前多半还是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相对封闭——大伙儿都是日正中天,谁也不愿意早早把自己摆上解剖台不是吗?
明确“怂货”身份的工作,暂时陷入停滞,罗南也没有太上心。
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研究搜集更多的基础数据,体会“磁光”特殊的生灭机制,尝试用“超构形”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还原,或更具体地将其“构形化”。
坦白说,这方面的进展,简直比“怂货”的身份辨析工作,还要停滞不前。
罗南知道症结在何处,一个字儿:
少!
目前跟随着游艇周边,搭建起“实验环境”的海洋生灵,包括普通鱼群和畸变种,总数已经在七、八万之间,形成了一个绵延十数海里的浅海生命带,里面不乏c级、b级的强势生命,彼此已经开始凭借本能圈占地盘、食物,爆发出大大小小的冲突几十上百起。
不夸张的说,一路上海水翻赤、遗尸无数。
听章莹莹讲,这种异常的聚集,已经引起了海防遥感卫星的注意,电话都打过来三四通了,只是得知有武皇陛下和罗南在这儿,才没了下文。
可问题在于,这个数量已近十万、强行捏合在一起的群落,相对于“云母”的生长进化需求,基数还是太少了。
毕竟,正常的“磁光云母”,助其成长的生命基数,向来都是以“亿”起跳的。
寥寥七、八万生灵,低端鱼群还占了大半,在此基础上,摩挲化生的“磁光”灵波,也只能是了了,闪灭倏乎,不成规模,连观测都吃力,更不用说进行解析和重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