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多少选训的辅兵们当然也算的上“不知道为何而战”的人,按照这个年代的标准都算不上什么强兵。可是看到张小磊亲自命令跟随军队的郎中们进行一些非常简单而且在现代军队中也司空见惯的医务处理的时候,还是产生了连张小磊都没有想象到的感动,甚至还有几个朴实的外地佃户出身的辅兵感动的哭了起来。
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都没有军医是为士兵服务的意识,送上一些药物和设立一些地方自己解决。有一些临时凑合起来的巫医算是不错了。蒋军在抗战前夕、新中国军队在建国前夕,才算是形式上普及连级别的卫生员、还不见得都非常合格。这样的行为也让很多人都开始相信了张小磊关于死伤抚恤乃至功名待遇那些让人想象不到的许诺:不仅仅是百亩上等良田或者二百亩中下等田地外加上百两的银钱,还有专门的流传下去的事纪书籍、就算政权失败了、团伙散了、立碑立祠也被砸了、也有机会名留千古。汉地的民众并不傻,可以说是平均智商仅仅比几百分之一世界人口包揽四分之一诺奖的犹太人明显逊色的民族了,稍微有一点儿生活阅历的成年人都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张小磊上述那些话纯属糊弄人的白条,不过在经历了这一场战斗之后却有很多人相信起来。
清点弹药之下,仅仅是不到一个时辰的作战,辎重队带来的每炮百份左右的炮弹就被消耗了绝大部分,也让张小磊感觉到自身家底的单薄。
很显然:要想在巩固控制一片区域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远征能力,总共不过千把人左右的人手仍然显得有点少了。可是张小磊也有一种感觉:要是贸然把核心队伍扩充到一千人以上,自己的掌控能力就会明显的下降,还是有些左右为难起来。





明初第一豪强 第68章 新建扩军
彻底取得针对这一次前来围剿的官军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到据点内堂的时候,所有人也都很高兴。平日里一直不怎么管事的张母却出乎一些人意料的似乎有些担心起来。闲的没事的时候读过不少书的她看到历史上从封王到帝王,几乎近半不得善终甚至有可能不得善终,也非常担心张小磊在战胜这么强大兵力的官军之后有了太大的野心。这当然不是张母的见识有多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小门小户的保守偏见罢了。
即便是以前对张小磊等人这一次起事并不抱着多大信心的赵管家等人,这一次也兴奋异常。因为觉得就算因为人手单薄不能马上直捣应天府,封侯拜相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在庆功的临时宴席结束之后,再一次有些沉醉的张小磊却想到了杨雪儿和杨红儿这一对自己曾经有过亏欠,这些日子也有些冷落的女孩儿。回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的过往种种,不论邓敏还是春杏又或者周彩霞,都不能算是自己理想中那种十分单纯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机与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算不上亲密无间。唯有杨雪儿还有杨红儿这一对底层出身,年纪也似乎并不算太大的孩子至今还保持着的那如同旧时代下层处子一般的特有内向。
“你们知道我是个喜欢坦诚心扉的人,这一次似乎你们多少有些紧张,不知道是在顾虑什么?”同二女在一起的时候,张小磊也有些好奇的询问道。
“我。。。我们担心少主以后成为皇帝,我们。。。”
“好了,不用多说了,我明白了,不过你们放心,就算我有一天成为皇帝或者形同皇帝,也不会忘记最初跟随我的人的。。。”张小磊嘴上这样说,心中却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果是刚刚附体穿越过来没多久的时候,张小磊如同很多历史文的主角一样,其实是内心里一开始就有一个皇帝梦。尤其是并没有怎样“被社会打磨过”的张小磊,如同很多初上单位也根本不会有什么“新人态度”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身为另外一个人的下属会怎样,甚至也并不擅长怎么与平辈相处。可是如今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则已经让张小磊在一定程度上十分明显的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优劣所在。
自己能不能成为皇帝呢?恐怕是有戏,不过能不能达到朱元璋或者康乾那种高度却是没底的。十有八九是一位深宫帝王,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这种影响或者那种影响。原因也很简单:朱元璋有很多自己很多年的班底集团,那些其他一些著名的人物或者开国皇帝之类不仅自身的领导才能比较突出,在人脉关系上的积淀更不是自己可以相提并论的。如果以自己现在的底子成为理论上统领上千万户人口的皇帝?张小磊感觉从享乐上并不一定强于一个规模不小的豪强贵族多少,在权力和行事上更是有诸多局限。其中首先一个问题:要不要重视儒家?要不要受到各种“礼”的束缚?
在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张小磊当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打算:现在应该不是大量扩军动员炮灰兵临应天府的时候。把自己这核心大概千把人左右的队伍框架巩固巩固才是应该做的。
除了皇帝梦,张小磊也曾经拥有过将军梦,幻想自己如同很多主角那样打造出一支赶超近代革命军队的明因为特殊的性质,炮兵营连独自打代差战争也不能没有近距离上的自卫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操作抬炮火器或重弩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身为伍长的炮手们另外一个职能就是在危机的情况下充当负责射铳或射弩的射手,其他人则是填装手。人有勇怯之别,多人填装集中发射也能最大限度避免一些问题。
扩军之后的选兵,也参考湘军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的“兵必自招”,但张小磊拥有决定去留的把关权。每个人仅仅负责五个人顶多十来个类似“包衣”一般的仆从的情况下也不容易让下面形成太大的封建权力。这些人的待遇也是同时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自己发饷给原来的庄丁也就是个个伍长,每个人每月五两银子。在这个白银流入还算多的时代,五两银子的价值可跟湘军时代大不一样,完全可以分出很多余钱来打赏和负责下面的人。另外则是全体营兵每人一贯钱的基本军饷。将封建和雇佣尽可能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有一个规矩:除了伍长因罪或者犯错等原因遭到替换,或者立有大功等原因,否则如果伍长战死,其余的人则丧失相应的待遇。最多只能回到田内做个佃农。
张小磊身边的十几名亲信,每个人则允许拥有十名“亲兵”,同时在形式上对各炮排拥有一定“战时指挥权”。就连内院的女眷们也有了自己的身边人,当然这就不是必然的军事智能了。张小磊自己做为最大的“封建主”则打算亲选一百名左右的少年。张小磊感觉到这也是自己能够有效管理的一个边界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69章 集思广益
张小磊一开始很想在管理上发明创新一番,也学学当年那孙武练宫女。但这一年来的经历还是让张小磊明白有些方面是自己擅长的,而在管理方面?那绝对是自己这种重度理科直男癌的短板命门之一。不过对此有着理科生思维的张小磊也有自己的办法。
自己似乎从某左派贴吧上看到一篇评价当年新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为什么时间很短而且一次成功的文章,虽然张小磊对于极左思想并不是非常赞同,但是并没有网络上常见的门户之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别人说的有道理,就算完全是脱离历史事实的胡说八道,又为什么不试试呢?实践出真知嘛、三个臭皮匠这江南一带很多下人的老婆就是事实上主人的小妾。甚至没有什么人记得下人的婚事的,都是下面的人自己想办法争取主人的同意,从来没有如同少主一样时时记挂着像我们这种身份的人的婚配。”
阿豹和阿熊的先后发言并没有让张小磊动容,因为这似乎还是没有什么亮点啊。
不过赵管家虽然不是多么出类拔萃的人物,还是提到了让张小磊多少有些注意的一点:“赏罚不吝啬不顾忌是一方面,人也很重要。过去我曾经听我当年的一位同窗兄长讲过:人与人确实存在很大差异,管人不如选人,选对人方可事半功倍。要是人不可靠,并不是良好的管理所能左右的。所以六韬中在选人鉴人方面就花了很多功夫。。。”
让张小磊想不到的是几名平日里似乎十分没有存在感的亲信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听说古时的北方有义子制度,说书人似乎有提到过,不知道我们能否拜少主为义子。。。”
“是啊,我还听说有的义子还要赐姓赐名呢,要是我们也能像张忠一样。。。”
义子这种提法一时也让张小磊有些为难。自己的年纪毕竟是硬伤,搞的太虚伪也会遭人闲话,这就不好了,但说到改名,张小磊才想起来阿熊阿豹还有其他几名家丁的姓名拜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张世功所赐可并不怎么雅观,就回道:“算了,我喜欢的品质就是为诚为实,开诚布公。你们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会真心认我这个少年父亲么?不过一家人,但同时也是你们的家主,问题不大。阿熊阿豹,我知道你们跟随父亲很久了,父亲当时也没有读过什么书。收留你们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起个像样名字的事。这样吧:从今天起,你们就叫做张勇和张诚好了。勇敢、诚实、忠诚,就是我对你们最重要的期望。这仅仅只有勉励的意思,绝不是像其他穷人家那样缺啥补啥。。。”
就这样,在自己的十几名亲信中集思广益了一番后张小磊还是觉得会有什么缺憾,就暗中差人从长兴不少像样的读书人乃至家风比较有名气的人家那里请教治家之术。随后,用这些集思广益来的东西整理,并补充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又经过亲信们的不少讨论。然后整理成专门的内部读物召集包括一百二十六名伍长在内一同组织学习,之后才展开从整个长兴县的跟自己口音类似的同乡中选拔人才补充原有队伍内基数有限的问题。扩编后的禁卫营与亲信私兵之外的人的由邓敏、春杏、杨红儿与杨雪儿等人共同负责。什么人可以信任张小磊还是心中有数的,但对自己的识人之内有所了解的张小磊可不想被“宫斗”那最好的办法其实也就是一视同仁,并也告诫过自己的身边人:自己的继承人会通过某块公认的牌匾之内定期检查的密封遗嘱确定,而且并不一定从自己的下一代中选择,后代的后代也有机会。收养的义子也有机会。这样一来,厉害不大,应该也就不会太过麻烦了。尤其从清代宫廷相比汉代宫廷似乎后宫内不再那么血腥,殉葬的减少和合理的退役制度可能就是重要的原因了。
就这样,在大众军功赏赐比较广泛、也有不少北地移民之人的长兴县、数以千计的适龄少年之中一场暗中的考察选拔为目的的集训也很快展开了。取胜之后的张小磊大致的战略也已确定:自己的力量既然并不取决于传统意义上多多益善的兵源人口,那么四处攻掠和扩大地盘就不如巩固与凝实自身更为重要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70章 考验选拔
刚刚搭建起来的大营内,不少孩子都有些兴奋的说笑着。尽管这样的人比例不算很大,也给人以热热闹闹的感觉,似乎是来到了书院一类的地方。那种轻闲与快乐似乎在习惯了学生生涯的人们看来完全没有什么,可是在外人看来却是难得的有些让人羡慕。
也有很多是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依然感觉到谨慎,加上过往的一些经历,并不愿意与人多打交道。王锋就是这样普世孩子们中的一员。
王锋原名王二虎,原本是个沉默寡言的朴实孩子,家境也不是很好。正是因为如此,当在报名的时候得知自己被选中之后,包括自己在内的全家人都兴奋的一夜没有睡好。至少:吃穿之外每月五千钱的月饷不仅仅是可以让全家人吃饱饭,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一定意义上摆脱贫困本身的范畴了。
大争之世,当兵从军从来被视为一种恶差,就算有一定的待遇也不会有太多的人上赶着报名。毕竟先不说那军营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经常有可能面临大战的情况下,那本来就形同某种“断头饭”的活计。不是生活上太差的贫困下层,大多数像样一点儿的人家都不会有这种打算的。至于刚刚起家不久的反贼,那就更不要提,因为刚刚起家也就意味着以后要打的大仗还多着呢。
然而人烟密集的湖州长兴一带,张小磊等人先是据说百人破几万大军,后来又率领新建不久的上千人的队伍凭借着不可想象的犀利火器战胜了朝廷十万大军、缴获铠甲与强弩无数的事情很快就以很大的力度传开了。尤其在距离交战地不算太远的地方,因为随时可以证实,这传言也就不再是传言,成了绝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的事实。
这种情况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真是如同传说那样,张家是得了神人传授与上天的庇佑,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命之子;而另外一种,则就这个曾经的纨绔少年真的是具有惊人的才华,能够建设一支百战百胜的强兵。不管是哪一种,在那起家不久的情况下“从龙”都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事情,同以往的当兵吃粮完全不同了。
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发现同乡大多并不分在一起,而是由一名口音似乎有些不同的外乡人当自己的伍长带领,而同一个伍里几乎没有同乡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比较沉默,这样的时间并没有经历太久。大概不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或以识字交流或以手势,至少在同一个伍的范围之内,人们还是相互熟悉起来。
当然,哪怕营中的规矩是禁止方言与家乡话、禁止不经批准的同乡串联,因为平日里的训练管理并不是非常严格,有很多闲暇时间又有很多余钱。而且也似乎没有什么人因为违反训话时长官所讲的规矩而遭受处罚,与同乡一起聊天、赌钱就成为重要的活动了。甚至打架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一开始的时候,这种事情仅仅是零星存在,可是当似乎这样做也根本不会受到什么处罚,人们还可以自由出营活动到军营附近的集镇上快活的时候。似乎如同临阵军营模样的大营似乎很快就变成了如同居民点一般纪律当然无存的地方。
王锋还是有种种顾虑,平日就很实在的他并不愿意因为别人都不遵守规矩就冒险与同乡们在一起交流或者参与打架一类的事情。
“玩两把吧?怎么样?这骰子是我从集镇上专门买来的。”同伍的一名外乡少年用这些天来似乎隐隐约约能够听懂的一种此地官话说道。
为了学习这里的伍长们的“官话”,王锋倒是并不拒绝这种同伍之内的活动和交流,只是有些忧心说道:“上一次长官训话的时候似乎提到过,军中禁止赌博,哪怕是不涉及太多钱的也不行。除非上面专门有通告在允许的情况下才允许放纵一回。。。”
“唉,我说你小子都这么大的人了,又不是家中宝的年纪,怎么说话跟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孩闺女似的?别人都这样,也没见过有谁被处罚过。”
“是啊,我听说咱们主公有横扫千军的神器。因此也就并不需要细柳营那一套了。上面不管,这根本就是默许嘛。规矩嘛,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形式上的了,怎么就不那么开窍呢。。。”
听到身边的人都这样说,王锋心中就有些动摇了。不过最终还是拒绝道:“这样万一是上面对我们的考验呢?”
“不可能,人们都是如此,没多少如你这么死板的。。。”
可是想到了这种可能的王锋就打定了做一个不犯规矩的“乖宝宝”“好孩子”的主意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劝,自己就是不打算违背那些刚刚进军营不久的时候上面的长官立下来的一些规矩。
负责包括王锋在内的那名外乡伍长一开始的时候还跟其他四个手下经常在一起,甚至住在一起。但似乎目的也仅仅在于交给新来的这些人们这队伍里面的“官话”,见到人们的交流似乎勉强没有太大问题之后也就经常离开了。
营内的秩序也越来越坏。当然,当闹出比较大的动静或者打群架的时候,从不远处的堡垒据点区那里驻扎的营伍还是会管上一管,但因为没有多少“现管”,整个理论上的新兵营就几乎处于放羊的状态。
张小磊却不由的有些担心,担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真的就是“法不责众”了。毕竟同自己乃至自己的亲信相互之间算不上“外语”的北地同乡人口范围本就有限。如果在这样下去,进行筛选的时候就有可能选不出多少人了。因此在这样的考验持续了大概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之后,也就终于“收网”了。
依据早就准备好的地道与竹子制成的传声筒,这些日子以来张小磊及其十几名亲信还有从外地雇佣而来的几百名负责在暗处监视的女童们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了汇总。至少在五天或十天以前,勉强还能够在这种放羊的环境下,按照进营时的一些规矩很有自觉性也很听话的生活和训练的大概十分之一强的六百多人选了出来。并确定了这些人所在的编组和所在的位置。
亲自负责点名的人似乎专门将这些“老实孩子”挑选出营的时候,其他一些比较聪明的同龄人就感觉到有些不妙了。但因为短时间内还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也就没有妄动。
当剩下的人重新集结队伍之后被告知:“全营解散,你们因为这些日子以来的自由散漫表现而被淘汰”的时候。抱怨之声甚至哭声传遍了整个大营。
当然,在威名赫赫的张小磊等人面前,这几千名并没有多少像样武装也缺乏有效组织的少年们终究没有什么人敢于闹事。在另了几贯钱的遣散费用之后也只能选择遗憾的离开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71章 新船
一个半月左右的考验期筛选出六百多名可靠的少年、在大战的考验之后从原本的队伍内也淘汰了四百名已经确定表现并不怎样的人,列为预备役辅兵,待遇也不算太差,这才安抚了很多人的人心。让这些少年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进入新军之后的第一课不是开弩或填装火药,而是操船。
太湖岸边的大战因为张小磊等人的兵力太少,不少战船都及时的逃离了出去。加上之后的反攻中搜剿、各种方法赎买的。一共也只得到十二艘百料以上、或者估算正常标准排水量在三四十吨以上的大船。其中最大的五艘二百料左右经过仔细检查也没有太大问题的大船被确定为新扩编后的禁卫营所用的军用船。
大战结束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筹集弹药及火药、改装弩箭之外。不少能够动员起来的劳力都投入到了新船的改装之中。虽然距离苏州并不算太远,整个队伍在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于苏州城中征集到的各种工匠就有二百多人,但总的来说工匠资源还是有点儿稀缺,重点就放在了技术难度要求并不算太高的船只改造上了。所谓的改造,当然主要就是给这些船只增加大号的人力螺旋桨装置。这种曾经以为简单的东西,在规格需求变大之后,为了解决桨叶的强度问题就让张小磊花费了不少的心思。
此外之前的不少作战也让张小磊意识到了这种并不算太大的中国式平底内河“大船”在防护力上同自己印象中那种拿战时代的西方硬木风帆战列舰有着本质的不同。经过二十石床子强弩改造之后的测试:二百料左右大概六十吨排水量规格的大船也挡不住床弩在近距离上用专门矛箭的近射。至少需要在关键的位置上内上将近一分厚的铁盾、外面关键位置上又有铜甲披挂,才算有效的抵挡住了寻常床弩的近射,并且估计就算是规格更大一些的床弩在远距离上虽然有可能让矛尖打穿船身之后再突破内衬的铁板,整个矛箭突破阻力穿透过去的概率应该不大,这才最终放心下来。
同时在这种船上的试炮也表明:如果三门九斤弹火炮从侧舷的方向上同时以双份标准装药开火,一定会给这种船战时条件下的稳定带来明显影响。甚至在侧向垂直方向上全力开火之下有翻船的危险,经过逐步测试才总结出在这种大船上运用火器和进行操作的不少经验。
经过改良后的螺旋桨虽然没有复杂的转动装置,也设计了适合很多人踩动蹬踏的装置。五十多人同时在船舱内踩动两根螺旋桨桨柱的时候,能够让那些并没有在这方面有多少经验的少年们在太湖也让接近满载的船只跑出了赛龙舟一般的速度。似乎有如乘风破浪一般的感觉。
至于这些日子以来张小磊为什么对水师船只如此在意,并投入了不少的家底和资源,包括赵管家乃至张诚张勇在内的很多人都多少有些觉得奇怪,只是并没有最先讲出来。最终还是身份似乎多少有些超然的周彩霞讲出了自己的一种猜测。
“少主这些日子以来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这战船上,不会仅仅是为了防止朝廷的水师再次从太湖上袭来吧?”
张小磊一直在内部营造一种坦诚相言的环境,因此自己也直言不讳的讲出了自己的打算,虽然这种打算似乎是有不低保密性要求的。
“以前的时候,我曾经是打算立足于湖州府,把原来的堡垒和暗堡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可是这一次的大战也让我想明白了不少事情。湖州并不是一处非常有利的地方,虽然农业上还算富饶,但不如苏松闻名是有原因的,这里虽然沿湖可是水路并不算畅通,对手可以从各个方向上增兵而来,我军机动运动的空间却不是很大。如果朝廷或者以后别的什么政权要对我们进行封锁,比如不太容易通过土办法得到的硫磺,那么所受到的局限也很大。可是如果我们把据点和根据地放在江边或者大海附近,比如松江附近,那就有利很多。那里通过我们随时能够逆江而上,也随时能够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主动权毫无疑问就好了很多,即便要修建掩护队伍亲属的城堡,还是不应该修建在这里。。。”
如果是以前,张小磊的话只能让很多对大海稍微了解到一点儿的人觉得不切实际。即便在大航海时代,依靠风帆进行的海上运输也是一件相当依靠经验和冒险的事情。海运在历史上长期没有能够代替大运河在张小磊了解了不少东西之后也是明白有其原因的。在没有可靠动力的时代,航海对于经验和运气的依赖显然太大了,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具备的。无怪乎桨帆船到了大航海前夕的时候都依然在欧洲大行其道。
1...1819202122...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