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提前了数百年出现的人力螺旋桨改变了这一切,能够比较稳定的获得少则六节、多则十节不依靠风向的稳定航速的情况下。就算没有太过丰富的航海经验,只要避开那些海况和岸边地理复杂的地方,一切就应该没有太的问题了。
张小磊的打算同样也没有向其他亲信隐瞒。或许是因为北方移民先天保守的惯性,包括赵管家乃至张母在内的很多人也都对张小磊的打算多少有些疑虑。可是张小磊还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虽然自己的武力从之前的作战中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凡事就怕万一。自己虽然凭借着直觉感觉就凭旧时代那些封建官营工匠们,应该并没有什么像样的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制不出威胁力太大的火器。可是要是那位大周开国皇帝真的能够投入巨大的赏罚本钱或者巨资来搞靠谱的火器军队,更有威胁力的滚石盾阵、烟雾车一类的东西呢?这就不得不防了。
“清点下我们的家底吧!”张小磊没有犹豫太久时间,打算在刚刚完成队伍选训的时候就带着所有人还有相关的家眷利用这些改装好的船只踏上转移之路了。而不是等待过年之后雨水也来了之后才走。谁也不知道几个月的时间会发生什么样儿的变故。
明初第一豪强 第72章 天下变局
“九斤弹火炮三十门、臼炮十门;重霰弹三千二百份、药三千二百半分,轻霰弹一千七百份、药一千七百半份、实心弹一千五百发、药一千五百份;抬炮四百件、单兵铳一千二百件、弹七千二百斤、药三千斤;其他爆破和备用弹药两万斤、甲三千七百件;九石单兵杠杆弩一百三十五件、二十石双人杠杆弩四百件、各种矛箭一万两千支、大箭十二万支;铜钱一万两千贯、银三万两、米四十万斤、布。。。”
起初张小磊没有觉得什么,当赵管家还有身边的一名亲信核定出现有的这数百吨家底的时候张小磊也不由的皱眉,远以为所拥有的船只是很宽裕的,可是现在来看要携带这数百吨物资,恐怕在这并不是运河水位很高季节的冬季让大船出航非要让大多数人展开地面行军不可了。
可是仔细一想,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确保安全的手段。如果抱着最大的敌意换位思考,换成张小磊是那大周皇帝的话,这么一条危险的动脉之上肯定会准备不少“水底龙王炮”之类的东西随时恭候。虽然张小磊不知道这个火器刚刚诞生不久的年代有没有水雷,可还是不得不放。当然有一点张小磊是比较确信的:要想在这个年代玩水上皇姑屯,恐怕要把负责直接引爆的人放在更近的距离上才行,队伍尽可能的沿着运河前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侧卫或后卫还是有好处的。行进的地方正是人烟密集的地方,也恰恰可以自己这些日子以来选拔出来的队伍到底可靠不可靠,也算是考验的一个补充。
同时,再一次进行大战的准备张小磊也准备好了。因为如果换成是自己,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出现在心脏地带的话,绝对会在一些交通要道上部署重兵进行警备的。因此在大队出发之前首先外雇了不少人去打探从苏州到镇江乃至松江一路之上的风声和情况。在这种人烟稠密发达的地方,就算是几千人到一万人左右的调动只要不是沿着水路应该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打探到风声。
让张小磊没有想到的是船队准备之中的同时外雇负责侦查的人们返回的时候虽然对各地的情况有不同的说法,却根本没有发现大军调动甚至是布防的迹象。最近距离上可能存在大军云集的地方却是镇江到应天一带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那言而无信的大周皇帝这么给我们方便?”军议之上即便是比较张勇也觉得有些摸不到头脑。不过外出打探消息的人们终究还是有了一些眉目。
如同后世的京城里或者过去北宋汴梁很多秘密和大事保不了一样,在如今的应天府附近,天子脚下的民间也开始有一些关于战事的传闻。并且外出打探消息的周彩霞等人还了解到,这应天府附近的传言往往十有八九并非空穴来风。同那些民间寻常家长里短传言可大不一样。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谣言被戳穿的太多,那就没有多少消息的公信力了。
牟尼教那边儿当然也有自己微薄的一些信息情报渠道,虽然做不到如同武侠小说中那么神通广大,但是有关天下大事的一些事情还是能够听到风声的。
首先是西南方向上,经过北明军队近半年左右的进攻,几乎拿下了长江上游以北的大半个四川,并开始利用沿江补给进攻湖广一带的陈汉军队。最近有消息说,大周不少军队也开始向湖广方向调动,准备联合陈汉共同抗敌。自从北明在北方的行动结束以来,几乎没有了什么掣肘的北明军队似乎重新获得了犹如当年曹魏一般的军事优势,甚至不是这个时代南方在人口经济上的优势可以完全抗衡的了。
江淮一带曾经是大周的重中之重,自从四年前的那次大战以来也被视为固若金汤的地方,加上相比历史上其他一些南方政权。在文化与民风已经完全不一样的此时,又是开国没有几年,北明本来并没有打算对此时的大周真的有什么大动作的打算。
可是自从张小磊起事以来连败官军,就已经引起北明朝野内很多人的想法了。就像蒋军围剿红军的时候屡屡秀下限,就必然引起日本人的窥视一般。不过起事的势力是大周方面号称的“几万暴民”还是如同当年梁山起义一般仅仅几十个核心骨干撑死千把人的地方性事件,都反应了大周军队极有可能在火器面前有什么独有的弱点。
因此,就在西南方向上的进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北明在“东线”也展开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试探性进攻,损失了将近一个有战斗力的战役集团,又增援湖广方向不少兵力的大周堪战兵力早已不像前些时候那么富裕。很多后方能够抽调和动用的兵力这个时候都开始调动到江北方向准备应付大周军队有可能的大规模行动上了。
对于北明,张小磊因为继承了之前这个武人世家纨绔子弟的不少记忆,又同身边的亲信们闲聊过很多事情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同样建朝不算太长时间的明初明军在披甲率和训练水平上远远不如继承了南宋军事衣钵的大周军队。蒙元在北方屠戮乃至长期禁武的影响当然也是存在。这也是当年张世功能够用并不算太精锐的军队取得不少战功的原因之一。可是在动员乃至组织指挥方面,北明方面就拥有明显优势了,很长的时间里,北明与南方似乎如同当年南宋后期的金国与南宋一般,一边是指挥组织不行,一边儿是物力和训练不行而动员充分,各种优劣相互平衡,进攻者吃亏。
但不论怎么说,统一政权相比两个相互分裂的优势还是存在的,张小磊也相信据说拥有百万左右堪战兵力的北明有同时对两个南方政权展开进攻的能力。
“既然朝廷这么给我们面子,那我们就尽快北上吧!”张小磊最后决断道。这种消息对于很多人来说当然也是好消息,这意味着这一路之上不会再次遇到大战的风险了。然而此时的张小磊却在思考怎么处理同北明之间的关系?是站在大周一边维持分裂割据的状态,还是如现在已经隐隐出现的立场那样成为北明的盟友?
明初第一豪强 第73章 选择
当张小磊率领着满载辎重货物的船队,带领着上一千二百多人的队伍,五百多名有经验的工匠,还有相关家属总计五千人上下的队伍乘坐大小船只浩浩荡荡的驶过太湖踏上沿着苏州向北开进的时候。乘坐在一艘不起眼小船之内的张小磊的思绪仍然放在之后的选择上,对今后的倾向拿不定主意。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张小磊还是渐渐的放弃了原有的那种站在东南政权的一边抗拒北明维持天下分裂割据的打算。
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此时的大周都不再是个值得信任的政权了。至少张小磊觉得,就算是太子亲自过来做人质,那都有可能是某种阴谋。对于这种政权,自己的态度就只有一个:既然你不是什么善类或者有容人之量的政权,那我就仿效列强对付李鸿章之类人精的办法:你有计,我有力。你的文科生式智慧最终还是要向船坚炮利屈服,何况自己以后要在松江一带争夺周边一些利益,那免不了侵蚀东南大周政权的一些税赋利益,更别提自己在苏州湖州等地得罪的不少达官显贵。至于这个原本不同于历史的时代会到明朝那样的大一统时代后会如何?面对的对手也未必会强一个层次吧?
其实张小磊早就有一种历史认识: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之类的农民起义也好;五胡乱华、靖康之变、满清入主中原之类的外族成功入侵也好,几乎都是发生在大一统王朝时期,春秋战国、三国演义、五代十国等等这种事儿似乎少一些,难道仅仅是一种历史偶然么?至于明朝前期?历史上的明初,靠着元代时期尚武之风并没有完全沦丧的淮西乡兵的传承还有不少人才,朱元璋等人打过的败仗并不多,但很显然也不是后金满清初期那样几乎从来没有几万人规模的像样失败,更别说明王朝开国不过数十年就有土木堡那样的例子?如果万一明朝真的很强大了?自己大不了以后远遁日本或者北美,又或者英国人在十八世纪才发现的澳洲?到了长江口选择有的是。。。
有了这种决心,张小磊的心也就大定下来。嘱咐手下人道:“如果遇到敌兵或者任何疑武装,只要是在境内遇到的,可以先发制人。。。”
其实现在的张小磊甚至身边不少亲信很想放松,但张小磊觉得现在还不是放松或者摆谱的时候。有人提出坐轿子会更安全也更好一些,张小磊还是终究觉得有些不习惯。
人力螺旋桨终究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果仅仅想要维持跟随地面人马的行进速度,也不需要太多的上船登船桨。行走在距离运河不远处的队伍还可以轮流上传休息,这样也就极大的节约了体力。在轮换和借用船力的急行军之下在过了苏州府不过两昼夜左右的时间之后就逼近了张周政权的重地镇江。
之前张小磊等人也查探过,因为地处要地,在张小磊等人取得大胜之后官军还是很重视这一带的防御的。除了部署了不少船队之外,还部署了五万人马左右的靠谱力量,仅仅从那些平日里都经常外出巡逻警戒的军兵,就让人们知道这附近驻扎的大周军队不是很多地方上常见的那种平庸之辈。
张小磊也在斥候传信过来之后命令各队准备做好迎战的准别。龙出升天,这一仗显然是必须要大的。如果是以前,用不过一两千人的队伍去迎战几万官军,就是张小磊也不得不谨慎。可是在经历了太湖岸边长兴一带的两次大胜之后,对于现在自己依靠杠杆弩还有精益求精下的火炮,胜算究竟几何,已经是心中有数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从那每隔一刻钟就有人传来的通报中,张小磊还有身边的不少亲信都感觉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了。
“队伍距离镇江一带的官军大营已经很近了,又是这么明显的队伍,怎么没有像样的大军集结起来准备迎战?”张诚首先有些怀疑的禀报道。
张小磊对此并不以为意:“估计是经过太湖岸边那两仗,现在朝廷的军队畏惧同我们交手了吧。运河河道有没有问题?”
“似乎也没有问题。。。”负责禀报的斥候报告道。这种情况却让张小磊多少提高了一些警惕,因为完全有些不合常理。。。
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有如同闷雷一般声音的隆隆炮声似乎从的距离上传了过来,直到似乎是大军交战一般的炮声响起来不久,才有新的消息从十几里外负责查探的斥候那里传了过来:“北明那边儿的军队已经逼近到北岸,镇江一带的守军同明军展开水战了。。。”
镇江一带的江面并不算宽阔,而且有运河径流长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军中重地。此时廖永忠所率领的战船不过五百余艘,并不算太多,同当年北明军队南下时至少上千艘准备航渡的大船相比似乎已经少了很多。
其实这也不奇怪,时代发展到了宋元之后,中国北方的森林乃至树木早就已经不像唐代的时候或者更早那样常见了。大型树木不常见,大型船只也就并不常见。相比汉末三国那个时代,某种程度上来说长江水战变得更不利。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此时的长江相比三国那个时代明显变得更窄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烟也更稠密、队伍获取补给也不再像曾经人口比较稀少的乱世时那样依赖于少数特定的地理要地。如果是正常的用兵,应该是趁夜的时候往返渡江投送兵力回避水战才是。比如四年前那场渡江之战就是北明集中了不少的精锐趁夜渡江直攻应天附近的大营为开端。
这一次留守在镇江的大周将领张士信当然也早就清楚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自身很可能腹背受敌的形势,因此很早就做出了将五万人马提前转移到水师大船之上的决定,似乎也只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虽然同样只有几百艘大船,可大周水师的优势相比北明可大多了。就算面对那传说中依靠火炮和强弩战无不胜的强贼,在水上很显然也会削弱人数太少的队伍投射力量的优势。
明初第一豪强 第74章 技术优势
冬季多少还算平静的江面之上,随着隆隆的炮声北岸的北明水师开始气势汹汹的逼近过来,似乎拥有战船优势的是自己一方一样。
“真是怪事啊!难道他们信心这么充足?不知道自己那种规格的船可能连接舷机会都没有就会被撞散么?”不少驻扎在镇江一带的大周水师军官将领都不由的暗自称奇,同时也多少有些不屑。
“可能是觉得自己在火器上很有优势吧!不要让北明的水师逼近,试试这一次新准备的床弩!”张士信下令道。自古以来水战中床弩的作用比陆战更低,近战更为重要。大多是通过撞角、拍杆、乃至近距离上的弓箭决胜负。即便是火器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撞击战拍击战的郑成功时代,郑家水师中的弓手仍然在当时的海战中给荷兰人很大印象。拥有南宋时代以来的不少基础的大周政权在水战中的优势除了船高和船身,弓箭当然也是重要一面。
不久前张小磊等人给前来围剿大军的深刻教训,一是让此时的东南政权开始更为重视火器,另外就是通过个别近距离曾经与强敌交手过又幸免的一些精锐军官那里了解到了张小磊等人为什么能用很少的人就投射出可怕的弩箭火力。因此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以来也开始改装和制造了不少二十石强弩,在船上仅仅用两三个人就能有效而快速的释放、大大的增加了火力和效率。平均每艘战船每分钟都可以将数十支矛箭或者几百支大箭射出去的同时还能有不少人用于操帆操船,加上不少的箭头上点燃了燃烧物如同火箭一般。
水面上在百步以外,大周水师战船上的猛烈箭雨就给逼近过来的明军战船一下带来之前想象不到的压力。几次准备好的火船突袭都因为遭到密集箭雨压制既无法升帆,人员也很难有效的操桨不得不失败。那二十石左右力量拉距又不算太小的床弩连绵不断射出的如同轻型标枪或短矛一般的大箭往往能很轻易的射穿规格本就不算太大的那些装满火药的小型火船。
更远的距离上,明军大船上不断开火的火炮当然也带来一定威胁。可是这些火炮同部分人见到过的张小磊手下的那些的火炮似乎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因为火药的性能不是太好也没有颗粒化,废热太多的情况下只能减少身管长度和壁厚,发射一些如同臼炮一般的炮弹。而此时的军队在弹道、测距等方面可没有张小磊那么深的研究。因为射速也受到了影响,打出的火炮炮弹在水面上往往到了三四十步左右的距离上进行直射才会多少带来一些威胁。众多在地面作战中还能发挥不少作用的炮射散弹还有各种火铳弹丸在这水战之中似乎稍微面临一点儿像样的防护就效能大打折扣。只不过不少船只发射过来的火箭还多少造成了一些威胁,让射过来的床弩似乎没有之前那样猛烈了。
可是这确改变不了在那些远远比不了明末水平的小型火船不能起到预想中的作用的情况下,战局并没有如同廖永忠那样“出奇制胜”反而依旧显得有些不利起来。
似乎还算激烈的水上交战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除了一小部分燃烧起来或者压制运动能力之后撞沉的明军战船之外,绝大部分明军战船都最终不得不云集到岸边。
岸边部署的明军火炮还有火箭或许是因为发射平台更为稳固的原因,多少还能起到一点儿掩护作用,可这似乎仍然无济于事。大周水师虽然不敢距离岸边太近,可还是在百步以外的距离上接连不断的以几千张配备了杠杆开弩器的床子强弩展开了那带着火苗的箭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明军船只燃烧起来。船上的很多军兵也不得不冒着箭雨向岸边撤退。
在军兵的掩护下才撤退到岸上的廖永忠似乎感觉到了一种不详的预感:湖广方向上的决战,恐怕那边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啊。谁也没有想到长期以来偏安的周军竟然的一下子依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床弩布置的这么多、射的又这么快,变得这么难以对付了。
然而就在这水上的失利快要演变成陆上的失利的时候,似乎有隆隆的炮声从一两里以外的东南方向上穿了过来。那炮声也同明军的火炮似乎大相径庭。
张小磊率领的队伍在突破了运河河口附近上万大周军队的阻挠进入江中的船只原本仅仅只有五艘罢了,并没有让张士信等人太过在意,而且一开始的时候那船只入水的方向似乎也是在下游而非战场的上游,显然仅仅是为了逃命而已。
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五艘二百料上下的船只在竟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在不借助风向也不借助水流的情况下逆江而上,开始逼近到距离自己最近的船只大概半里左右的距离上展开接连不断的炮击,似乎如同挑衅一般。
虽然很多军官将领都知道这些强贼那令人恐怖的传闻,可是还没有见到过在这江面水面之上依旧这么猖狂的人:竟然打算在水战中以一当百?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作战指挥多少还算有些经验的张士信并没有太过在意,仅仅派遣了包括五千名水手和士兵在内的五十多艘船去应付,而主力准备回师上岸,去攻击这伙强贼在南岸似乎几里之外的老巢。可是却没有想到不过短短不到一顿饭的时间之内。这江面上的仅仅五艘二百料炮船就依靠无视风向水流的航速与机动力始终同逼近过来的大周军队水师战船保持半里左右的距离并接连不断的开炮轰击,接连不断的在一顿饭左右的功夫之内打出了四百多发炮弹、几乎让二十多艘战船都失去了动力,不知多少人死伤,但从至少上千人在连绵不断的火力压制之下不得不跳水逃生来看显然情况不容乐观。
刚刚抵达南岸的大周军队主力船团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调转船头准备迎战,却没有想到江中的五艘敌船竟然猖狂的逆江而上继续寻找比较近的船只并尽可能利用射程优势和机动力的优势保持着距离展开接连不断的猛烈轰击。
明初第一豪强 第75章 吊打与震慑
此时的张小磊似乎想起了某电影《大清炮队》中的一幕:“打中敌舰一炮,赏银五十两!”“击沉敌舰一艘,赏银五百两!”“我们的炮打不着敌舰啊!”。。。
上小学的时候张小磊还曾经问过给学生们闲扯近代历史的音乐老师兼少先队辅导员:“我看鸦片战争那些炮还有很多衙门经典门口的火炮同拿战时代的西方火炮外形区别不大,发射原理也区别不大,怎么能说那个时代的西方船坚炮利呢?”
那时候的小学音乐老师当然无法解答这方面的军事历史问题,可此时的张小磊才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大到什么程度。客观的说:从林则徐到后来的满清不少有识之士还是有进口洋炮进行战备的意识的,就算是明末到清代时期的一些火炮型制乃至火药颗粒化等制法上相比元末明初水准的火器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张小磊虽然制造不出威尔金森镗床也忘了微积分,建立的炮队水平与19世纪末代水准火门原理滑膛炮有一定差距,可依靠着人力螺旋桨这种十九世纪初都没有的东西还有这时代的水师足够落伍的船体防护力与船体规格还是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对于二百料的大船来说,没有什么风浪影响精度的江面上,外加上火炮的炮身不是像拿战时期上吨重炮管的海军舰炮一样调节俯仰角都比较困难,面对同样逼近过来的那些如同高大楼体一般的大周水师战舰不能说是弹无虚发,也几乎是五发三中。如果不是逼近过来的船队太多,而且往往多路围击迫使张小磊亲自负责指挥率领的船队不敢逼近到太近的距离上。张小磊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因为压制住对手的火力之后逼近到近处打坏风帆或者瞄准水线左右的距离力求干沉对手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张小磊所率领的五艘大船同真正意义上大航海时代海上那种风帆战列舰也相去甚远。就算是用后世营团野战炮规格的一些火炮做舰炮,也只能同时用三门炮在尾部进行开火,太多了还安排不下,不能够利用一个方向的侧舷进行三门野战炮以上的齐射。
这样,就只能在船舱内预备上两门炮;在负责开火的火炮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急速射之后迅速用备用的火炮进行替代,两个小型炮排轮番开火的情况下维持比较像样的射速。
如果是超越千斤以上的重炮,就算是有一些十八世纪西方风帆战列舰上配备的特殊装置,也很难达到每分钟两发左右的有准备短时间内的持续射速。可是对于钢膛青铜身,身管重量又不算特别重的船上野战炮,还不需要专门盯着海浪在最高的位置上开火,射速一下就提高了不少。
短短半个时辰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五艘船上轮流在船尾进行开火的二十五门炮就将两千多发各种炮弹打了出去。不仅仅是野战炮,还有在对手很多船只被打的丧失机动能力之后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近距离用臼炮进行开火时候的攻击。命中对方船只的一千八百多发炮弹也给几百艘逼近过来的大周船队带来恐怖性的打击。至少近万人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直接轰击之下伤亡损失、上百艘船直接被击沉,还有更多的军兵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之下不得不跳水或是弃船逃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