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面对有意合作的农户,嘉谷农资强化了主推品种“嘉籼1号”的宣传推介,突出综合优良性状和高产高效主体稻作方式的应用,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的示范展示,以作优化当地品种与稻作方式布局。
江右省虽然是产粮大省,但在过去一直种植杂交水稻品种,品种多、乱、杂,农民种粮效益低。
嘉谷农资推介的“嘉籼1号”,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特点迅速被当地农民接受。
在鄱阳湖平原之后,“嘉籼1号”在江右省的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等水稻产区也迅速被广泛推广种植。
在嘉谷的推介中,“嘉籼1号”一时占有“超级稻的产量,优质稻的价格”、“遍地都是黄金甲”等美誉——好不好,全凭一张嘴,不过这也不能算骗人,“嘉籼1号”好歹还是值得一波自吹自擂的。
农民接受了“嘉籼1号”,接下来才真正进入重头戏。
为了加强合作,展示专业化服务水平,嘉谷农资专门挑选了一批种粮大户,组织他们进行现代化水稻种植技术的现场观摩考察。
鄱阳湖平原的董启军就有幸作为其中一名代表参加观摩。
第一站是嘉谷农资的育秧基地。为了集中育秧地点和规模,嘉谷农资在江右省粮食产区建设了一批永久性、高标准的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切实解决家家户户分散育秧难、难以育壮秧等问题。
在育秧基地内,一条大型机械化育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制作秧盘,几名工人忙着向生产线添加基质土和稻种。从放盘、铺土播种、覆土到秧盘输出,只需要十几秒的时间。
“我们现在每天制作的秧盘总量在七千盘左右,按一千亩的耕地来算,以前起码要育十天秧,现在只要半个星期左右就能轻松完成这个工作了。”现场工人介绍道。
老农民董启军双眼放光地看着育秧流水线。
挽裤、撸袖、整地、挖畦一直是水稻传统种植的育秧模式。
以前,人工育的秧苗有稀有密,质量不合格,也不符合机械栽插。如今,嘉谷农资使用自动化机械育秧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秧盘,种子均匀,泥的厚度适中,出苗整齐。不仅提升了育秧的效率和秧苗的质量,还让自己这种农民“洗脚上岸”,更为后期的机插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站就让他见识到什么叫做先进生产力了。
“今年我们公司在江右省各水稻产区建立了机械化育秧基地主体19家,拥有机械化育秧流水线35套。”嘉谷农资的技术人员说道,随着嘉谷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水稻生产切实跑出了“加速度”。
接下来是嘉谷农资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要知道,在农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按照土壤类型分布和作物布局,综合考虑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及肥料效应状况,划分施肥分区,确定施肥数量、时间、方法,达到合理用肥的目的。
“我们公司今年投入六千万,用于江右省水稻产区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和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嘉谷农资的员工大声说道,引起了一阵惊呼。
嘉谷的主粮战略是一个长期化的发展战略。
从今年起,嘉谷就和产粮区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并完善“统一测配、定向生产、连锁供应、指导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运作机制,希望能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五个一”模式,即县有一个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乡(镇)有一幅施肥分区图、村有一张施肥推荐表、户有一份施肥建议卡、供肥网点一次供齐肥料。
这同样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但是这
第196章 虫害来袭(2/4)
在嘉谷的系列攻势下,江右省近半的水稻种植户都对嘉谷“投怀送抱”。
嘉谷的江右省水稻战略貌似开了个好头。
但老天总是不见得有人顺风顺水,一场考验悄然而至。
“今年早春温度回升特别快,现在有预兆显示,稻螟发生期提前,一场虫灾防治迫在眉睫了。”嘉谷农资的杜为民综合各方情报,得到了这个不妙的消息。
我国虫灾素有“北蝗南螟”之说,“蝗”自然是大家熟悉的蝗虫;螟害主要来自二化螟和三化螟。
自96年开始了一场大螟虫灾害,此后是连年爆发,近几年灾情进一步恶化。
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年发世代多、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当前稻螟已取代八十年代的稻飞虱、九十年代的棉铃虫而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以至农业发展的头号害虫。
齐政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敢怠慢,前往江右省的鄱阳湖平原一探究竟。
二化螟一般在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鄱阳湖平原作为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眼下发生的虫害主要是三化螟。
三化螟是我国水稻重要害虫,且只为害水稻。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区,特别是沿海、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
齐政在稻田边,可以看到,三化螟幼虫蛀入孔主要在水稻茎秆基部,伤口较整齐。
幼虫蛀食稻茎杆,苗期至拔节期可导致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可导致“枯孕穗”或“白穗”,以致颗粒无收。
齐政见状不禁皱眉。
杜为民介绍道:“一般来说,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这两个生育期,才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险生育期’。但今年的温度上升,稻螟得以提前孵化和侵入为害。”
过去二十年是近百年甚至万年以来的最暖时期。在我国主要稻区,近几十年明显出现冬暖、秋热秋长、春旱,导致稻螟的活动期延长,世代数增加,越冬成活率提高,有利于种群增长。
“跟我们嘉谷合作的种植户,本来在公司的指导下,秧苗移栽前都打好超级送嫁药,能有效预防大田稻瘟病和稻螟虫害的发生。”
说到这杜为民也是相当的郁闷:“可惜不是所有的农户都与我们合作,分散的经营使得农村出现大量滞治和部分漏治田块。再加上许多农民不掌握虫情,因此无法适时施药,导致滞治,错过用药适期;又或者用药品种不对口,效果锐减。造成其中虫口数量惊人,成为重要虫源地。”
“稻螟幼虫能转移为害,很多跟我们达成合作的耕地区,现在也面临着稻螟灾害的威胁……”
齐政也不禁扶额,真的是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太坑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就拿江右省来看,去年早稻田每公顷二化螟卵块数平均为三万块,相比于97年上升了八倍,说明稻螟虫害的隐患相当大,简直可怕。”杜为民将政府提供的资料一分析,就看出其中的严重问题。
对此,稻田主董启军深有体会:“稻螟虫害大爆发时,水稻受害情况空前严重,部分田块触目惊心。严重危害的相当一部分田块看上去像秋天的芦苇滩,健穗反而难以见到。”
“就在前年,我们省第四代二化螟大发生,水稻绝收面积上千公顷。因为其中二化螟幼虫太多,不仅收不上稻谷,而且稻草也不能作饲草用,受灾农民因此破产的不在少数。”
稻螟的大爆发不是偶然的。
水稻耕作制度是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双季稻面积缩小,单季稻面积扩大,纯双季稻区出现大比例的“四稻”、“五稻”混栽布局,稻螟食料和栖息场所的“桥梁田”增多,导致
第197章 联合杀虫,灭子绝孙(3/4)
对于害虫这玩意,干就完事了。
要说稻螟的防治办法,其实还真的不少。
化学农药是最直接的手段,也是防治虫害不可缺少的一种药剂,尤其是在发生突发病情时,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但对于嘉谷农资来说,要注意药剂的选择,要以高效低毒的品种为主。而且在使用的时候,要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一定要注意用量与药剂的浓度,虫害小的时候最好是挑治。
采纳物理防治也是一种办法。可用装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是利用性诱剂放置诱捕器诱杀害虫。但这是稻螟成虫羽化始期才能采取的措施,如今还多是幼虫,不适用!
生物防治的办法自然最环保。
稻螟的天敌很多,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啮小蜂的寄生;幼虫的天敌属寄生性的有小茧蜂,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等。
因此可以运用天敌控害。维护青蛙、黑卵蜂、啮小蜂等田间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天然控害作用;或栽培诱虫植物诱杀螟虫,在路途、水沟、田边栽培香根草、苏丹草等多年生植物,诱杀螟虫。
但是目前生物防治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且不说投入,效果实在太慢了,等到生物防治起作用,估计稻螟都已经成灾了,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还有理论上最完美的微生物农药,因为微生物农药的效果是比较强的,而且毒性小,基本没有残留,在优质的水稻上理应大力使用。
除了价格!
与嘉谷农资合作的农民们面对微生物农药的账单,都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价格太高了,根本不纳入考虑范围内。
所以综合起来,嘉谷农资只能为农民们提供化学农药服务,另外就是辅以在田埂边栽培诱虫植物以诱杀螟虫。
当然,嘉谷农资也只能兼顾与公司达成合作的种植户,其他“散户”就要靠政府了。
治虫,可以说是人类与害虫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战争就需要高度组织纪律性,而政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组织和指挥者,尤其在小农经济国家,只应加强,不能削弱。
因此嘉谷农资也与政府江右省政府通力合作,提供建议或交换相关信息,尽力实施统一防治,消灭防治工作死角。
这种时候就能体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对病虫害统一防治、生态防治的整体效能了。
嘉谷在岷省南开市的仙茗大米种植基地,就在江右省隔壁,但在江右省面临着稻螟灾害爆发的威胁时,南开市基本是波澜不惊。
南开市的耕地都被嘉谷纳入了统一管理,既在冬天和春耕时统一灭杀虫卵,又大规模推广“鸭稻共生”模式,稻螟在这边根本掀不起半点风浪——来多少都是送菜的。
即使有漏网之鱼,嘉谷都是采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基本万无一失——土豪就是有资格任性。
事实上,只要看到仙茗大米稻田里的青蛙,就足以将虫害抛在脑后了。青蛙大部分的食物都是以害虫为食,所以嘉谷在稻田中投入了适量的青蛙,只要青蛙的数量足够,比一切害虫的防治方法都要好使。
当然,放眼全国,化学农药还是绝对的第一选择。
农药每年为我国平均挽回粮食五千万吨、蔬菜一千五百万吨、水果六百万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以上,从投入产出来看,每使用一元钱的农药,可获得十到二十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没有化学农药所提供的保障,我们农业的粮食安全、谷物自给是根本做不到的。
即使是嘉谷,也只能承认,就目前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水平,化学防治仍然是最方便、最稳定、最迅速、最有效、最廉价的防治手段,尤其是当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发生时,尚无任何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
虽然为了减少农药使用,无论是嘉谷还是国家,都在大力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198章 冤家路窄(4/4)
无名英雄齐政将江右省的稻螟虫害来了一波“团灭”之后,留下一批研究人员摸不着头脑。
幼虫,好像都死了;成虫,半个都没剩;虫卵,貌似也不孵化了……
这农药的效果简直是见鬼了吧
齐政可不管研究员们做什么猜想,在解决了稻螟虫害后,水稻生产方面的问题应该不大了,他也就将注意力放到钟华志的嘉谷商贸上去了。
嘉谷农资和嘉谷农业协调水稻种植生产,保证了粮源;嘉谷商贸就一头扎进了水稻仓储和物流的建设上。
我国好像无论是哪种资源,都存在着生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的不协调,稻米亦如此。
国内多省存在稻米消费缺口,需要从供应过剩的地区调入,譬如江右省作为早籼米主产区,其大米流向为沪市以及隔壁的江南省和岷省。
中晚籼稻品质比早籼稻要好,是南方主要的口粮。中晚籼稻农民一般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外,剩下的基本作为商品粮出售。中晚籼稻产销区位明确,贸易流向多年来也比较稳定。
国内稻米的运输分为短途运输和跨省的长途运输,短途运输以公路包装运输为主;跨高官途运输主要是铁路运输、水铁联运、公路水路及水路方式运输,其中铁路运输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如果说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还有一点搞头,在国内,嘉谷对铁路运输是插不上手的——当然,除了“铁老大”,也没人能插得上手了。
所以,钟华志也只能将目光先放在仓储上。
同样,在国内的粮食仓储上,也有一个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庞然大物存在——国储粮。
目前来说,我国粮食市场放开不久,本土真正称得上大型粮食企业的,也就是国粮和国储粮了。
我国大型粮食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企业,在体制及运营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国粮还是国储粮,都还没有完全实现粮食物流运作供应链的一体化。国储粮在粮食储备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管理分散,产销不能协同,各粮食仓库各自为政,不能发挥企业整体交通的特点
国储粮原本是为了“粮食安全”的目的而生。从本世纪初诞生始,这个国家的“大粮仓”就一直执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负责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和储备,收储国家战略储备粮以及用于调节粮食市场的托市收购粮、临时储备粮。
从去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执行这一政策的主体就是国储粮。
国储粮以托市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留下战略储备粮之后,再将剩余部分以市场价格销售给各类粮食企业,粮企再向市场销售。
嘉谷要启动主粮战略,国家的政策不可忽视。针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是好是坏,嘉谷内部还专门讨论了一次。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农民来说是好事,但对粮食企业来说,就不见得是好事了。
“托市”,顾名思义,即把粮食价格“托”起来,稳定粮食价格。
首先,托市收购政策毫无疑问会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
由于托市价格高于市场价,大部分农民和粮贩子就更愿意将粮食卖给国家粮库,粮食便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国储粮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