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蒯越的意思很明确了,主公你是长安天子任命的荆州牧、成武侯、镇南将军,还假节,特命开府,仪同三司,并督扬、益、交三州军事。如此大的权力握在手上,你还犹豫什么?咱荆州土地数千里,带甲十数万,谋臣名将如雨。难道还打不过一个刚刚占据了扬州的孙坚?不如趁此机会把孙坚给灭了,然后坐拥荆、扬二州,霸业指日可待啊!
荆州确实是人才济济。因为刘表早年党人的名声,而且他确实性格仁厚宽和,能以礼待人,到了荆州站稳脚跟之后,无数人望风来投。
现在麾下文臣如綦毋闿,蒯氏,蔡氏,庞季,韩嵩,刘先,傅巽,韩玄,伊籍,张允等等;武将如文聘,刘磐,黄祖,甘宁,霍峻,王威,陈生,张虎等等,简直是数不胜数。而且还有一大票士人,聚居在襄阳,被刘表奉为上宾,只是一时之间没有好位置暂时没有出仕罢了。黄承彦和司马徽就不说了,说一下年轻的比如庞统,徐庶,杜袭,赵俨,李通等等无一不是世间俊秀。
可惜刘表此时,已无当年单骑入荆州的豪情壮志了。到今年,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年老体衰,思想也渐趋于享乐主义,再无奋进之心。是以明知荆州多俊彦,却弃而不用。历史上等到刘表一死,荆州诸贤,大半便宜了曹操,寥寥几人投了刘备。真的是可惜又可叹。
可以说,换了曹操和刘备任何一人来荆州作为他们的的话,都不会像刘表一样,只顾盘缩在荆州,坐观天下风云变幻自己却一事无成。
听麾下两大重臣都说要出兵,刘表颇为意动,正欲许之,话到嘴边忽而又改口道:“且待我深虑之。”
蒯越心中一声长叹,辞别刘表后,回府闷闷不乐。蒯良来府,见状乃道:“异度因何如此?”
蒯越便说如此,而后叹道:“主公有此雄厚根本,却无称雄之意,徒令人扼腕也!”
蒯良听了,也不禁为之沉默不语。主公坐拥荆州却不思发展,在此乱世,你不打别人,别人一样会来打你。既然如此为何不抢占先机主动进攻呢?荆州的文臣武将,都欲在此乱世一显身手,以获得功名爵禄,主公你如此不作为,恐会渐失士人之心呐。
历史也是如此,刘表表露出无意争雄天下后,他一死,麾下几乎所有大臣,就立马跳出来说要降曹。那时黄祖已死,刘琮也只好顺从。
文聘还在豫章等信,结果却久候无果。王朗也是大为惊讶,他向刘繇出这个主意,原本就是想着刘表会出兵来讨伐孙坚。毕竟怎么看刘表都要比孙坚强。到时刘表大军一到,又有刘繇、华歆和他自己为呼应,孙坚都还没在江东站稳脚跟,北边刘备虽然走了,却仍留大将关羽镇守寿春,如此形势之下,还怕他孙坚不败?到时刘表坐拥荆、扬二州,再迎还天子,对外又有刘虞、刘备为外援,再加上益州的刘璋,天下多半已在宗室之手,何愁汉业不兴?
想不到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刘表竟然到现在毫无反应?
孙坚已经表达了自己的善意,但是显然,豫章的刘繇也好,荆州的刘表也好,皆视他如无物。盛怒之下的孙坚,便率了孙策、黄盖等人,围了南昌城。
刘磐在柴桑,闻孙坚围南昌,攻打甚急,深恐南昌不保,遂引军来援。兵过历陵,于赣水遇伏。却原来孙策自与其父孙坚攻南昌,却遣了部将蒋钦、周泰率部曲来阻刘磐。
蒋钦,字公奕,寿春人。孙策至寿春时,喜孙策之人物,遂与之结交,由是追随孙策。平定江东时,多有功勋,此时为孙策军中都尉。周泰,字幼平,与蒋钦为同郡好友,随蒋钦一道投孙策,以武勇知名,追随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有功,亦拜为都尉。不得不说,孙氏之基业,全赖孙策。除了孙坚的几个老将之后,此时扬州文武诸贤,几乎全为孙策所发掘。
蒋钦与周泰率军在赣水畔,拦住刘磐,两军大战一场。刘磐也以骁勇知名,历史上他曾经屡次袭扰豫章,孙策不得不遣太史慈来任建昌都尉,以此来对付刘磐。足见其之武勇。不过,蒋钦、周泰突然来袭,又是以一敌二。刘磐敌不过二将,混战一场后,刘磐败退海昏。
文聘在南昌,有刘繇、华歆等人为助,把南昌城守得滴水不漏。孙坚见南昌急切之间不可下,于城前搦战,文聘又死守不出。一时之间也不禁大为头疼。
此时孙策便道:“父亲,吾闻荆州长沙太守张羡素与刘表不和,吾等不如遣使说之。以其为内应,刘表可破也。”
孙坚欣然从其言,于是遂命顾雍为使,往说张羡。
张羡,南阳人,历任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太守。深得诸郡民心。其性倔直,于政事屡与刘表不和。最最关键的是张羡屡次荐举他人,却很少被刘表辟用。是以张羡以为刘表私心太重,只顾任用亲信。顾雍跑来见张羡,于席间说之:“夫举事而不本於义,未有不败者也。董卓谋逆以来,诸侯兴兵,而刘牧独奉其令。今天下诸侯尊洛,刘牧反之。此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顾雍也是有点强词夺理了。董卓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是为了对付袁术。当时他废立天子,满朝文武也只能干瞪眼。他能做什么?诸侯兴兵讨董的时候,他还正在为了平定荆州宗贼绞尽脑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实力去参与。至于朝贡哪个天子,刘表一身权力来自长安,还用多说吗?
不过张羡本来就看刘表不顺眼,哪里管得这么多。既然顾雍主动给他找了个理由,他也就毫不客气的接纳了。
听完之后,张羡便开口了:“然则何向而可?”
顾雍会心一笑,这是同意了,接下来就是谈条件了。于是顾雍便道:“吾主孙文台,亦曾为长沙守。平黄巾,讨董卓,屡见殊功。袁术篡号,吾主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难,奉王命而讨有罪。因此而得牧扬州。今袁术虽已伏诛,而豫章仍为刘表所有。公若能举郡而为我之内应,破刘表之后,吾主可表公来镇荆州。”
张羡大喜,答曰:“善!”





汉皇刘备 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
却说顾雍说动张羡,于是张羡遂据长沙而反。因张羡于零陵、桂阳有恩信。张羡又以利诱之。零陵、桂阳两郡太守亦随张羡反。
刘表闻荆南三郡叛乱,大惊失色。荆州总领七郡,自己来了之后,将南阳一分为二,新设了个章陵郡。也不过八郡罢了。如今南方三郡一叛,武陵郡危险不说,却是把豫章文聘等荆州将士的后路给断了。
于是刘表一边命蔡瑁、庞季等人出兵平叛,一边紧急传命给豫章的文聘,让他不要在豫章纠缠了,速速自江夏退回荆州。
文聘得了信,连忙来见刘繇,道:“刘公,我家主公来信,孙坚已说反荆南三郡,如今我腹背受敌,不得不退耳。还请刘公与太守早早准备,随我北返荆州。”
华歆与王朗听了,也只能相对苦笑,刘表犹豫不决,孙坚却是先下手为强了。如今攻守势易。除了撤兵豫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只好从文聘之言,率了家人,与文聘一道退出南昌城,径往海昏与刘磐会合去了。刘繇临行,樊能、张英等诸将拜泣道:“吾等家小皆在江东,不能随主公往荆州也。”
诸将皆是江东豪族,刘繇当年来扬州,借诸人之力,方能与袁术相抗。如今自己一败涂地,又如何能够苛责众将士。刘繇扶起诸将,叹道:“是我误诸卿也。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复能相见。诸卿还请多多珍重。”
众人洒泪而别。
樊能对张英道:“刘公,吾等之故主也,屡有恩恤于吾等。今其往荆州,吾等虽不能随,亦可以阻孙坚而报刘公之恩德也。”
张英深以为然,于是,二将率兵,来战孙坚。孙坚闻文聘走,知长沙事发,欲追之。方行,闻南昌守军出,遂返身来击。樊、张二将死战不敌,孙坚大破之,获樊能、张英二将,感其恩义,收之为将。再探文聘,其已与刘磐兵合一处,往柴桑去了。
到了柴桑,刘繇对文聘道:“吾在豫章,多赖仲业之力,方能苟活至今。本欲随仲业至襄阳面谢刘将军。然吾在扬州丧师失土,无面目见景升。今小儿年岁渐长,闻青州大儒云集。吾欲携小儿往青州,使其求学。还望仲业到了襄阳,代吾分说一二。”
刘繇一方面是对刘表不看好,觉得荆州不如刘备处兴旺发达。另一方面也说的是真心话,他长子刘基十几岁了,正是顽皮多动的时候,自己虽然饱读诗书,但教育自己的儿子总是力不从心。骂几句没有用,要动手打了,自己夫人拦着不说,自己也下不了这个狠心。还不如送到青州书院去,里面名师众多,环境气氛最适合求学不过。再说儿子不听话让老师打了,自己眼不见便也心不疼。
刘繇要去青州,自然是和华歆、王朗商量过了的。两人一致赞同。华歆早年拜在太尉陈球的门下求学,与卢植、郑玄、管宁勉强扯得上同门之情份。又与管宁、邴原交好。这些人在青州都身份显赫,自己去了能迅速融入,不会被孤立。王朗就更不用说了,他师从太尉杨赐,杨赐之子杨彪是他师弟。杨彪又是卢敏的岳父。而且,与他曾同为陶谦臣属的陈登、糜竺、糜芳等人,如今全在刘备麾下为臣。王朗与华歆一合计,自己二人与孙坚没打过交道不说,反而彼此为敌,若投了孙坚,待遇只怕好不到哪儿去。索性还不如跟着刘繇,一起投奔刘备。
刘备如今坐拥青、徐二州,丁口数百万,正是大有所为之时。自己去了,必能受其礼遇。这三人一商量好,就来征询许劭的意见。许劭心想你们都商量好了来问我,我能说不行吗?
文聘见这几人都要北归,心中颇是为难。主公素好宾客,要是眼前这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前去投奔,必然又能使主公名声再度远扬一番。可是也不能强来啊。这几位一个个名重于世,要是对他们不客气了,传出去,这脸还要不要了。
由此足见文聘秉性之忠厚。换了黄祖来了,只怕就要先将这几人请上船了再说。文聘踌躇了会,应了下来,又道:“刘公,如今道路阻塞,汝等如何能至?”
刘繇笑道:“仲业毋须担忧,但给大船一艘,吾自大江顺水而下,便可自徐州而入青州也。”
文聘道:“大江为孙坚所守,刘公恐不得过也。”
刘繇捊须笑道:“此小事耳,吾自有办法。”
文聘见刘繇自信满满,只得同意。于是拨大船两艘,兵士百人给刘繇。而后双方在柴桑依依惜别。
刘磐在一旁,闷声不语,他随文聘兵出豫章,临行,刘表吩咐诸事以文聘为首。是以方才不吭声,待刘繇上船之后,才开口道:“仲业,刘繇这等人,如何能纵之?”
文聘苦笑一声道:“刘繇、华歆、王朗等诸人,禄皆二千石,许劭亦为海内名士。吾岂能私扣之。这等人,便是到了襄阳,主公亦只能待如上宾,使其来去自由。既如此,何必强留而坏了吾等名声?”
刘磐一想,确实如此,到了襄阳,除了对这些人客客气气之外,还能干什么?之前不是有个裴潜,对主公不满,从襄阳跑到长沙去投奔了张羡,不也没见主公如何吗?
遂不再言,待到下雉,黄祖遣将来迎。及还襄阳,刘表问道:“正礼贤弟何在?”
文聘便说如此。刘表闻言,沉默良久,方道:“本欲与正礼诸君一叙久别之情,谁料他等已然北上矣。”
刘繇一路放船南下,这时候,就显出了他深厚的人脉本事来了。他与庐江太守周瑜从父周尚是旧识,如今周尚亦在舒县,刘繇上岸拜访周尚,周尚留之未果后,亲自送其过江。丹阳太守韩当,于牛渚口筑关,见有二船旗号不明,顺水而来。遂率众拦之。周尚出来说之,道:“义公,此我家之客卿,欲南返徐州,还望义公放行。”
韩当见是周尚,于是遂许通行。船方过,刘繇出来向周尚道谢。韩当麾下小校眼尖,见了便道:“将军,此非周家客卿,此前扬州刺史刘繇也。”
韩当大惊,道:“周尚安敢欺我,遂率船来追。”
许劭见了,跌足道:“苦也,那黑厮追来也。”
刘繇出舱一望,见韩当乘船来追,便吩咐士卒道:“船往左岸。”
船行左岸,靠近历阳水寨,见了兵船,刘繇便高呼道:“吾乃朱君理之友也,身后有船无故追我,还请速报朱君理,为我截之!”
刚好九江太守朱治这日巡视江防,闻声出来,见是刘繇,大笑道:“正礼兄欲何往耶!”
刘繇站在船首,道:“君理,汝亦欲阻我乎?”
朱治见刘繇船后,隐隐有船来追,顿时便心知肚明,遂笑道:“兄自过,吾为汝担之。”
朱治,丹阳人氏,早年便随孙坚征战四方。刘繇在扬州时,对朱治一家老小多有照看,朱治因此承情。周尚见了,便道:“正礼兄,你我就此别过也。”于是两人话别,周尚便上了朱治的船,与朱治一道,往迎韩当去了。
刘繇一路顺风顺水,过了九江,于广陵郡江都上岸。被得了信早早于此相候的陈登一把迎住,径往广陵去了。
刘繇既走,韩当遂报之孙坚,说如此。孙坚听了,愕然失笑,道:“刘繇此行,方显其本色,无愧名士之称也。”




汉皇刘备 第三百四十四章 诸贤北归
刘备在青州,闻刘繇、王朗、华歆、许劭等至,出城十里相迎。刘繇虽然不是万里封疆之才,但能在此乱世,以一介儒生外镇,除了他宗室的名头之外,他本身的才具威望,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王朗、华歆,都是高才博雅之人,天下太平时为一郡太守治理地方,或居九卿等清贵之职,都没有问题。许劭,东汉末年最出名的清谈之客。他来了估计青州就要更热闹了。
这几个人一道结伴而来,刘备当然得出城迎接。他们能选择青州,证明刘备在士大夫心中,已经有了不小的份量了。一路折腾到现在,不容易啊。
当晚,青州牧府大摆宴席,宾主齐欢而宴终。第二日,刘备拜王朗为平原相,华歆为齐相。许劭为书院宾客,禄同诸科教授。对于刘繇的安排,刘备想了又想,最后想起自家岳父卢植一直遥领徐州,心想不如让刘繇出为徐州刺史好了,省得张昭无论大事小事都往青州报。于是刘备便问刘繇之意。
结果刘繇却婉拒了,他不是不想为刘备效力,这乱世,强者能者为尊,他也不觉得替刘备效力是屈就了。只是他自扬州兵败后,在豫章大病了一场,到如今仍然元气未复,身体还需静养。另一方面,把刘基送入书院后,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总得盯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才能放心呀。
把原因跟刘备一说,刘备也能理解。又记起仿佛是扬州兵败之后,刘繇就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于是又忙传医师,来替刘繇诊断。最后医师告诉刘备,刘繇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亏了元气,要静养一段时间罢了。刘备这才放心。
这日,徐州别驾张昭上报,说因为前番扬州大战连连,无数士民又渡江涌入徐州避乱。这流动人口一多,心怀不轨的人便四处作案。最近境内人口失踪案连发数十起,希望刘备能够派兵在徐州境内来次大清洗。将那些隐匿山林不服教化的、占山为王祸害四方的都给清理一遍。好让徐州上下吏民得以安心。
刘备接报眉头一皱,于是便命陈到和陈登两人配合,一南一北,剿匪平叛,安定地方。又想起自己只是让徐州免赋税一年,诸政未与青州同。于是让徐州依样画葫芦,全面推行青州方面已经施行多年的政令。
张昭依命而行。于是在徐州,连颁《剿贼令》、《授田令》、《免赋令》等一系列政令。剿贼令规定,所有盗匪贼寇乱兵,不降者斩,家属依律论罪;吏民私匿、帮助匪众,连坐;检举、告发者,赏。
授田令规定,依法登记丁户人口的,按人丁授田。田租三十税一。
免赋令规定,民年十四以下,免口钱;民年十五至十八,口钱二十;民年十九至五十六,算赋钱一百,商贾亦同此例;奴婢两算。
另外鼓励生育,民妇有产子者,夫妇同免算钱三年;民女十七至三十不嫁者,每岁增赋钱十。
又鼓励尊老,民户家有七十以上老人,免一人算钱;家有八十以上老人,免二人算钱。
诸令一出,徐州震动。徐州百姓早就知道青州诸善政,刘备来徐州时,百姓无不翘首以待。好不容易待到仗打完了,刘备却只是免了徐州一年赋税便回青州了。让徐州百姓好不失望。如今终于等来了刘使君的新政。竟然比想象中的还要好上许多。
剿贼的就不说了,这对大家的安全都有好处,百姓们自然是无条件拥护。授田,简直是对徐州财富的一次再分配。那些流民、家里人口众多却只能沦为佃户的,以及各大士绅豪强,眼睛都大睁着徐州的一举一动,看看自己能在这一次盛宴中能分配到多少好处。不说徐州其他的无主之地,就是一个笮融,他名下的土地庄园就有无数。刘使君真是仁慈啊,无数人心中感慨着。
田租方面,刘备继续保持着大汉立国以来最低的标准,三十税一。至于算赋方面,他稍微做了一些调整,显得更加惠民。原来大汉律是民年七岁到十四岁,每人每年征收二十的口钱以奉养天子;民年十五岁到五十六岁为止,每人每年出一百二十钱为赋钱,以供朝廷开支。现在刘备调整为民年十九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一百钱。年龄上限提高了,钱也减少了二十。而且十四岁以下口钱全免,十五岁到十八岁,每人每年出口钱二十。同时,汉律上为了抑止商人,规定商贾每人每年两算。刘备自然不可能抑制商业。于是便废除了这条规定,让商人和其他诸民一样。当然为了禁止蓄奴的风气,奴婢还是两算。
能替百姓省一个五铢钱便是一个五铢钱,藏富于民刘备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正他现在也不是皇帝,府中开支少得可怜。
鼓励生育和鼓励尊老方面,在青州施行好几年了,有产子者,夫妇同免赋钱三年,此令一出,青州顿时掀起了生育高潮。许多家庭生完了又接着生。为此下面的守令们纷纷抱怨,这些家庭好多年都会收不上赋钱了。刘备听闻之后,哈哈大笑。如今他不缺地盘,缺的就是人。有了人,这大好土地,才会更加迅速的开发。谁能想得到,他初来青州,六郡国这么大的地盘,竟然只有一百五十余万人口。如今多年过去,得益于青州诸新政,去年案比的时候,在册丁口已经接近三百万了。这些年,他南征北讨,连番大战,不就是靠的这些百姓吗?是他们给自己种田提供了粮食,是他们应募入伍为自己浴血奋战。现在施之以小惠,又有何不可呢?
刘备的诸多政令中,唯一得到所有吏民交口称赞、不出一句恶声的,恐怕就只有尊老这一条了。剿匪的也好,授田的也好,免税赋的也好,不管怎样,都有那么一小撮人,因为侵犯到了他们的利益或者不合他们心意,便骂声不绝。剿匪太过严苛,误杀的可能也有;授田的是因为大户们侵占田地失败、流失大量佃农……对于那些杂声,刘备一律无视。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每一项政令,他只要保证能够惠及最广大的百姓,能够让他们受益就行了。
徐州百姓欢欣鼓舞自然不必多说。在陈到和陈登的配合下,徐州境内盗匪也迅速被消灭。徐州治安一时大为好转。在此情况下,张昭和陈登、陆儁、崔琰等人,在徐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屯田。
所有的一切无主的田地,以及官府新垦的土地,按照刘备的要求,全部登记在官府的名下,然后根据各郡国户口人数,授予诸户耕种。因官田的所有权在官府,百姓无权转卖,只有耕种的权利。这等于是变向断绝了大户们趁着旱涝饥年吞并田地的可能,也等于是把大户们的佃农,变成了官府的佃农。
就在徐州一派热火朝天的时候,刘备轻车简从,又进了书院。




汉皇刘备 第三百四十五章 书院见闻
上次在书院格物科发现韩塈,水排由是横空出世,解决了青州方面冶炼高炉的供氧助燃问题之后。刘备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了。
还是上一次和荀彧商议在书院中试行科举,录取了一批士子以充实郡县的时候,刘备曾过来勉励了诸士子一番。
科举的效果不太理想,参与的人非常少。而且绝大多数都出自寒门。这个时候的读书人,大多数都出自世家士族。一个家庭如果很贫困,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求学的。除非有人看好你并进行资助。世家子弟们想要出仕,途径多得很。拜访名人进行干谒,或者互相举荐,或是让郡县守令征辟……如此种种。
还有一种人,屡辟不就,如此便可以坐拥声价,你推辞的次数越多,天下人就会对你越期望。颇有几分你若不出,奈天下何的意思。比如当年的袁绍,以及后世的王安石。都是典型的例子。而世家子弟们一旦出仕,在县最码是县丞、主簿;在郡则要么为从事,要么为郡丞;至于公府征辟、朝廷召请,不是博士就是郎中。所以刘备意欲科举选人,以充麾下郡县诸曹掾吏。很多世家子弟对此不屑一顾。以为这些小吏整日纠缠于俗务,是浊事官。不愿为之。而参加科举的人,除了一小部分是有着远大志向的,其他便是家中没有太好的出仕途径的寒门子弟。
这里的寒门,并不是指贫困家庭的普通百姓,而是指门第比较低的的庶族,比如县里面的中小地主之类的。
刘备一心一意要搞选官制度改革,但落得如此结果,他也是颇为无奈。也只能是一面命人严格把关荐举用人,一边慢慢等待时机了。
今天他再次来书院,一是顺便探望一下恩师郑玄,老人家七十多岁了,应该在家享福的,如今却为了他一心扑在书院上。
得益于刘备的大力支持和左伯纸的发明。郑玄已经把他以前的著作,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后重新出版,发行天下。《三礼注》、《毛诗传笺》、《周易注》等等经书注释,皆为天下士人所宗。郑玄自己也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其一生所作煌煌数百万言。郑玄不但注释诸经,还在音韵学、训诂学,以及解释律令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对青州甚至是整个华夏在文化的传承和推进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1...125126127128129...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