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当然,刘备也知道,在现在这种小农经济下,百姓和朝廷只能大力发展种植业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畜牧业特别是牛啊马啊的饲养,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超过一年,并且只适合于大规模的经营,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搞这个;再加上本来就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之下使得土地利用率非常高,也就没地方来开辟牧场了;最后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算高,很多时候自己吃饭的口粮都不能解决,哪里还有能力去搞养殖,撑死了养头猪,养些鸡鸭便不得了了;有能力的大地主们又喜欢把土地分散给佃农耕种,很少进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经营。以上种种就是汉朝数百年来,畜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不过刘备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了。现在来看,谁手里的土地最多?无疑是他这个最大的地主啦。他自然有能力有实力搞大规模的畜牧业。只要他成功了,相信这天下的大地主们,自然会有样学样。傻子都会知道,养牛、养马的利润要比种田高多了。牛、马可以直接卖给朝廷,不怕没人要。而种一年田,才能得多少粮食?
刘备相信,在牛、马的养殖规模扩大,朝廷不再缺少牛、马之后,天下将会普及牛耕,不再会出现有人力耕种的现象了。而到时他也会根据情况废除一些律令,比如禁止民间屠宰牛、马等。到时可以让牛肉走进千家万户,堂而皇之的端上百姓的餐桌。
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天,会议上确定了农业在这个集团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刘备相信,有了他的重视,下面的那些地方官们,自然也会重视起来。不管他们是为了政绩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只要他们能够重视农业,只要他们能够给治下之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推动治下农业的发展。刘备就觉得这样的官员,已经符合提拔的标准了。
对于荆州发生的事,刘备通过管亥,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是他实在是有心无力。敌手太多,他没有办法在对付袁绍的同时,再与曹操、孙坚开战。所以也只能心有不甘的眼睁睁看着曹、孙两家瓜分荆州。
刘备也知道,北方在未来,还将牵扯到他的大部分精力。曹操有郭嘉、程昱等人相助,只怕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益州那块丰腴之地。这简直就是《隆中对》的翻版。诸葛亮能看出来,其他人自然也看得出来。曹操一入蜀,这事情就棘手了。





汉皇刘备 第五百三十四章 乌桓政策
过了几日,幽州诸部乌桓大人纷纷到了临甾。蹋顿、难楼、乌延、苏仆延和楼班都来了。这几个人一来,基本上辽东、辽西、右北平等地分布的乌桓部落老大就全部到齐了。这三郡乌桓,是乌桓部落的精华。只要这几人听话,其余零散居住在塞外或他郡的乌桓部落,已经不足为虑耳。
楼班是丘力居之子,蹋顿是丘力居之侄。难楼、乌延与苏仆延三个,都是听奉蹋顿或者楼班之令行事的。这五人不知道刘备唤他等何事,一路南来,沿途心中也免不了忐忑不安。难楼夜间曾问蹋顿:“大将军召我等,不知是吉是凶?”
蹋顿倒也镇定:“若大将军有意害我,轻骑可取我等首级,何必唤至临甾?”
难楼一想也是。去了性命之忧,这才心中稍定。沿途观山赏水,一路到了临甾。临甾城,曾号称天下五大都会。临甾自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建都于此以来,一直到如今,一千多年以来皆是历代齐王的都城所在地。桑麻遍野,又富渔盐之利,工商业极其发达。乌桓诸部大人一进临甾,就被这里的繁华迷了眼。
绕城转了几圈,差点迷了路,这才找着大鸿胪寺为他们准备的馆驿。住了进去之后,蹋顿一边派人向大将军府报信,一边叹道:“若能得居此地,死亦无憾也。”他素知中国之富,这一辈子却也只到过幽州,又如何见识过如临甾这等繁华之地。想来那中原都城洛阳,只怕比这里更加要繁华了。一念至此,蹋顿心中便颇不是滋味了。
辽东、辽西、右北平,那是什么地方?人烟稀少不说,每年还要为了草地与鲜卑人打生打死。经常打出脑浆子。辛辛苦苦养点大牲口,到了冬天一场雪,又不知道要饿死冻死多少。日子实在是太艰难了。因为穷,所以凶,所以极恶。有吃有喝有住有花的,谁愿意操刀子抢汉人抢鲜卑人,大家都是人,命都只有一条,乌桓人也怕死的好不好。
幸好这几年,与汉人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为汉人攻灭高句丽,获得了大块的土地,经略辽东时便招募了许多乌桓儿郎去。在减少了乌桓部落的负担的同时,又与乌桓诸部互市,大肆购买乌桓的牛、马、羊,并提供食盐、茶叶、陶制品及绢帛等商品。极大的丰富了乌桓部落的生活。只是可惜的是,汉人对铁器仍然是限量供应。
第二日,刘备在府中接见了蹋顿等人。他召蹋顿等来,只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全面放开与乌桓所部互市的问题。乌桓人在这几年中,很是规矩,既然驯化得差不多了,他也自然是不吝赏赐。反正历史上的这些乌桓人,也会在几年之后全部徙居中国,彻底汉化。倒不如由自己来提前进行汉化工作。第二个就是与乌桓一道携手抗击鲜卑的问题。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降汉内迁以来。塞内乌桓便经常随护乌桓校尉征战、攻打塞外胡人;而塞外乌桓则又经常跟随鲜卑攻打汉人。虽然塞内乌桓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总体上来讲,还是听从汉人的命令居多。有这么个传统在,刘备相信以自己提供的优惠,绝对会把塞内乌桓死死的捆绑在汉人的战车之上。
命蹋顿等人坐下之后,闲谈了几句,刘备便进入了正题:“诸王,吾欲使汝等于边塞为吾放牧,每年所得牛、马、羊与其皮毛等,与吾互市。吾将全面提供绢帛、茶叶、陶制品、粮食、铁器等物互换。如何?”
诸王面面相觑,心中大喜。想不到一来这里,刘备便送上一个大礼物。要知道,自己养殖和给刘备养殖那可是两个概念。前者意味着自己还要找市场去销售。后者意味着不管自己养了多少出来,刘备给全部打包了。这不是坐等着收钱么?而且刘备还会放开铁器限制。武器就不说了,到时有钱了,家里铁锅啊,菜刀啊什么的,是不是都可以换新的了?
这么好的事情,诸王又如何会反应,连忙拜下,感谢大将军恩德。刘备又扔出一个超级诱惑来:“朝廷与乌桓诸部的传统友谊历来久远。自建武年间至今,已近二百载矣。吾欲奏请天子,世代册封尔等后裔为王,替朝廷牧守边地,与国同休!”
蹋顿等大喜,又连忙伏下身躯来谢恩。有了这条保障,那么只要汉王朝不灭亡,他们子子孙孙就可以一直享尽荣华富贵了。当然,边地的王其实也挺凄惨的。于是刘备又告诉他们,现在可以在临甾、将来在京师,给他们修宅院。无事便可以来住,享受中原王朝的繁华。以后他们的子孙,可以来书院读书、出仕。蹋顿等人简直是要欢喜不过来了。要知道,护乌桓校尉从设立以来,便是以监视乌桓部落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监视乌桓部使其不得与匈奴、鲜卑等私通,并负责赏赐、质子、互市等事务。另外,每个部落只能在哪个范围里活动,每年乌桓大人在哪里上贡、觐见,都是规定好了的。如今刘备言下之意,却是准备赐宅给他们,准许他们入城定居了,如此最好不过。
要说建武年间,乌桓大人还不想深入到汉人的腹地定居,以免丧失自己对部落的权利的话。毕竟当时乌桓势大,还是可以经常欺负下鲜卑人的。现在却又不同。鲜卑已经在草原上兴起。乌桓夹在汉廷与鲜卑中间。哪个他们都惹不起。要他们彻底投靠鲜卑人,他们又万分不愿。毕竟去了鲜卑,就是被彻底吞并的下场。到时哪里还有他们乌桓大人的好下场。投靠汉人吧,他们倒是愿意,关键就是汉人也是个冷酷无情的。只把他们当夜壶,用完就算。自内迁以来,每每征发乌桓骑,搞得乌桓人口经常负增长,天怒人怨之下,中平四年,乌桓领袖丘力居索性与原中山相张纯、原泰山太守张举勾结到一起造反了。
如今乌桓日子难过,既然刘备许下如此多的利好,那么彻底投靠刘备又有何妨。总比投靠鲜卑要来得好吧。去了鲜卑,下场难料不说,关键是汉人若是不与自己互市了,到时又还是要打生打死。何必呢?现在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只用帮汉人放牧就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何乐而不为?




汉皇刘备 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
好了,不能光给好处不索取回报吧。有付出就得有回报,这才对双方都好是不是?于是刘备又道:“吾意欲与诸王结盟,日后鲜卑若来,吾将出兵助诸王共抗之。不过,日后汉军出塞,诸王亦需尽力相助,不得推脱。”
蹋顿等人从狂喜中清醒过来,顿时便犯了难。汉人帮咱们一起打鲜卑人,这倒是好。可是若要咱们帮汉人打鲜卑人。这谁知道你刘备要打成什么样子。当年孝灵皇帝在时,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三人各将万骑,分三路出塞二千余里。结果呢,大败而还,死者十之七八,咱乌桓儿郎于此战中亦是折损不少啊。南匈奴单于都因此战受伤死了。留下一大摊子破事。害得於夫罗在外流浪多年……
刘备见诸王犹豫,便又开口道:“若破鲜卑,吾将于塞外筑城,所得之土,依据尔等之功各有赏赐。”
蹋顿等一听,再无迟疑,纷纷拜伏:“愿从大将军之令!”
不打鲜卑人,鲜卑人也会来打自己。既然如此,就抱住汉人大腿吧。将来败了鲜卑,听刘备之意,他还要在塞外筑城驻守,还要赏赐鲜卑的土地给自己。这等好事那还犹豫什么。
刘备就是这样打算的。看看幽州那狭长的地图。刘备打算将来在驱逐鲜卑人之后,便要沿着边防线向前推进,顺水而上,在大草原上筑城。这些地方,后世根本就是中国之土。不但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也是无穷无尽。干嘛要便宜了鲜卑人?
与乌桓人定盟之后,刘备又把目光转向了并州。吕布与张辽在并州,收复朔方等四郡,威镇北方,使诸胡不敢来犯。但刘备以为还远远不够。暂时虽然无力再行攻伐之事。不过刘备却可以定下两个小目标。
一是近期目标,收复受降城、攻打弹汗山。受降城位于长城以北,在朔方郡高阙关外漠北草原上。汉受降城为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至汉求派兵接应。汉朝遂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前103年汉廷因受降城离匈奴太远,又遣赵破奴率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接迎左大都尉。不料事泄,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遂发兵攻汉。赵破奴先胜后败,被围于受降城附近,最后被匈奴生擒活捉。汉受降城因筑于塞外,孤城一座,时而归汉,时而归匈。此时却是被鲜卑人夺了去。
弹汗山是鲜卑人的王庭,在高柳北三百余里。作为一个有情怀有壮志的汉人,自然要攻破鲜卑人王庭,做为自己的功绩。
二是远期目标,将大汉王朝的北方领土推至龙城一线。冠军侯霍去病能够封狼居胥,大将军窦宪能够勒石燕然而还。他刘备做为一个穿越众,难道还要弱了他们去不成?这个目标那就有些长远了。刘备也不知道等他统一天下之后,他还有没有这个力气去做这件事。不过就算他没有力气,也要让自己的子孙去完成这项大业才是。
这一年,郑玄七十有五了。老头子去年做了个梦,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去年是庚辰年龙年,今年是辛巳蛇年,旧说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所以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只怕活不久了。翻过年后,郑玄自感身体多有不适。刘备知道之后,命太医令给他看病。最后回报是死生常理,天地定数。让刘备做好心理准备。虽知郑玄七十余也算高寿,但刘备仍然避免不了伤感。郑玄是他的恩师,在格物一学上给他的帮助非常大。而且还在青州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人材。作为一代宗师,郑玄在汉朝的儒学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但正如太医令所说,生死轮回,天道也。谁也逃不过这一遭。只是有早有晚罢了。兴许是知道自己将去,郑玄便把刘备唤来:“玄德,诸经已成,吾无憾也。益恩已先吾而去,日后小同却须劳汝照顾。汝心雄万夫,只盼日后能秉持仁善之心,少造些杀劫才是。格物一说若能光大,亦无愧仲尼门下。”
郑玄只说三事,刘备一一点头应下。又过得旬日,郑玄在宅中无疾而终。消息传来,刘备不禁为之泪下,泣曰:“郑师一去,吾青州黯然失色矣。”
遂亲自出面,替其主办葬礼。其门下如国渊、孙乾、崔琰等俱至。再加上其他门人,浩浩荡荡数千人。葬郑玄于高密。郑小同年幼,使家仆与侍卫护其墓前结庐守孝。
郑玄去世后,刘备又命整理其遗作,刊书出版,又整理记载其言论,编辑为《郑志》。郑玄的去世,给卢植和蔡邕的打击很大。
蔡邕只比郑玄小六岁,今年也六十九了。他不认为自己还能活很久。于是便在家中宴请卢植,酒至半酣,蔡邕喟然长叹。卢植因问其故。蔡邕乃道:“吾此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幸遇玄德,方有转变。吾养育儿女多人,如今膝下只得二女一子。吾老矣,余事无憾,惟昭姬乃老夫之牵绊也。”
蔡邕养大成人的亲生子女,其实只有二个女儿。儿子是他从兄过继给他的。当年蔡邕颠沛流离,在泰山羊氏那里避祸许久。羊氏是当地大族,从司隶校尉羊侵到太常羊儒,再到悬鱼太守羊续,再到羊衜。历代二千石高官不绝。羊衜的原配是孔融之女,后病故。蔡邕闻知,遂嫁次女于羊衜。羊衜与孔氏生一子羊发,与蔡氏生二子一女,羊承、羊徽瑜、羊祜。羊发、羊承同时生病,蔡氏知不能两全,遂专心照顾羊发,最后羊发痊愈,羊承病死。时人为之钦叹不已。
羊发,历史上官至都督淮北护军。羊发有四子:高阳相羊伦、阳平太守羊暨、镇南将军羊伊、散骑常侍羊篇。羊暨的儿子羊曼是东晋名士,羊曼的儿子羊贲娶晋明帝的女儿南郡公主。
羊徽瑜历史上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继妻,史称景献皇后,无子。司马师的侄子晋武帝追赠蔡氏为济阳县君。
羊祜,字叔子,历史上是西晋名将,爵封南城侯,官至征南大将军,追赠太傅。那句有名的“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就是他说的。
小女儿嫁得如此好,大女儿蔡昭姬却成了蔡邕的心病。




汉皇刘备 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托终身
《诗·齐风·南山》中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此时婚姻基本上都必须秉承“父母之命”,经过“媒妁之言”才能缔结的习俗。而作为一个父亲,蔡邕他有着绝对的主婚权。只要对方家长同意,他可以命令蔡昭姬与任何他看中选定的人结婚,社会和律令都会承认他在这方面的权威,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不容子女违抗。
只是蔡邕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素来多愁善感又心软,而且蔡昭姬又是女儿身,不用上事宗庙,下继后世。蔡邕怜她遭遇,是以也未做逼迫之举。
实际上蔡邕要想嫁女也难。一般的人吧,蔡邕也看不上。许多青年俊彦,又不愿意头婚娶个守寡妇人。哪里有那么多家里刚好丧妻的?历史上蔡昭姬归汉之后,以曹操之能,也只能给她找了个屯田的都尉嫁了。
一来二去拖得久了,蔡邕平时也与蔡昭姬谈论这个问题,却隐隐约约发现女儿似乎一缕情思系在了大将军刘备身上。蔡邕心中又怜又悲。我这个苦命的傻女儿哟。
光和元年,因灾变频发,汉灵帝下诏蔡邕,问其原因。让他大胆讲实话,然后上密诏。蔡邕便在密诏中痛陈朝政弊端。炮轰阉宦,指责奸佞,举荐贤臣。说得很爽,结果事泄,被宦官等反扑,蔡邕全家被流放朔方。途中遇刺,却是为刘备、刘恪、卢敏所救。那时蔡昭姬才四、五岁,父亲蔡邕让她记住此事,她便深深的记下了。
再后来,长安大乱,凉州兵将入城,直杀得尸山血海,人头滚滚。又是刘备,遣管亥救她一家脱离火海。当日城外,刘备一声:“琰娘,还记得五郎哥哥否?”让她潸然泪下。
从此之后,却是情根深种,再也忘不了那人的身影、笑容了。这却使蔡邕犯了愁。你看上谁不好,看上刘玄德。人家已经有妻有妾,子女成群。这如何是好?
七拖八拖,拖到如今。今年郑玄离世,蔡邕也华发早生。他目睹故人逝去,自然免不了伤春悲秋。又自忖自己如此高龄,若万一死了,又还要连累女儿守孝,岂不是把琰娘越发拖得大了?于是一狠心,把牙一咬,就把卢植给请来了。
蔡邕隐隐约约把这意思向卢植一说。卢植便陷入了沉思。自家女儿是玄德正妻,又生了嫡子,地位巩固。只是将来玄德会走到哪一步,卢植心中隐隐若若也猜了个大概。他知道,玄德现在的势力自成一系,到了那时,就算玄德自己不愿,下面的人只怕也会全力推动他前行。
琰娘卢植看着她长大的,聪慧贤良。又与女儿卢珻感情颇好。若真能为玄德所纳,日后女儿也多了一贴心人。又想起琰娘那坎坷的境遇,卢植心中一软,毕竟都是老人了,时日无多,一心只想着后辈。于是便应允了下来:“伯喈,此事吾也同意,只是玄德那里,不知其意如何?”
蔡邕闻言大喜,拉着卢植便劝酒。刘备少时丧父,卢植半师半父,刘备对他恭敬孝顺至极,若卢植首肯,这事便成了一大半。剩下的,便也只能看自家女儿的造化了。
汉代一夫一妻多妾很正常。儒家甚至使其合理化了。儒家以君主多妻为盛德。儒家还在《礼记·曲礼》中主张“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士一妻一妾”。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汉代男子广蓄妻妾已经是官方承认的合法行为。
一般的诸侯王家里,多数是妻妾成群,像刘备以现在的尊崇地位,家中却只有妻妾三人,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卢植离开蔡府之后,找了个空闲时间,便命人去刘备府上,把女儿给唤了过来。到家之后,卢植让幼子卢毓陪着外甥玩。自己却准备和卢珻谈话做思想工作了。
闲谈几句,卢植便对卢珻道:“九娘,玄德已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府中是否稍嫌冷清?”
卢珻靠在椅背上,闻言正欲回话,忽然又想道,夫君诸事繁忙,父亲岂有不知之理?既然如此,问府中冷清,只怕问的是内宅了。她稍作踌躇便答道:“父亲大人何出此言?女儿有两位妹妹还有孩儿相伴,倒也热闹。”
卢珻回答得滴水不漏,卢植倒也不好再绕弯子了。索性是父女,本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于是卢植便直言不讳,把这事给卢珻说了。
总结起来就是如下几点:第一,这是你蔡伯父嘱托的。昭姬这孩子也确实可怜。
第二,你是玄德家中大妇,要心宽,不能落下善妒的名声。
第三,将来玄德贵不可言,你的身份也会随之改变,要早做好准备。到了那时,自然会有无数人争着抢着给玄德后院塞女人。昭姬与你亲善,又是再嫁之妇,不太可能威胁到你的地位,当可作为你的臂援……
卢植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卢珻还能说什么。只能强忍着心中酸楚,点头答应下来。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夫君,还要自己去说服夫君。卢珻这心里也实在是不好受。哪怕是蔡琰与她感情甚笃,她这心里也是百般不是滋味。
卢植见女儿情绪低落,心中也是一叹,便又劝慰了许久。他知道,这种事情,以后还会越来越多。若女儿不学会调整情绪,慢慢接受并转变。只怕就会郁结于心,伤了自己身体。
到了晚上,刘备留宿卢珻房中,感受着卢珻不一样的热情,刘备欣喜不已。风平浪静后,两人相拥而眠。卢珻螓首伏在刘备的胸膛之上,感受着夫郎沉稳的心跳,然后喃喃道:“夫君,妾身把琰娘接进来可好?”
刘备奋战许久,沉沉欲睡,听了只以为是要把蔡琰接进来小住。于是不以为意的道:“琰娘又不是没来过,些许小事,夫人何需问我。”
卢珻听了,知道刘备没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便转过头来,一双美目看着刘备,道:“妾身的意思,是让夫君纳琰娘入府。”
刘备这下倒是奇了,他道:“夫人这是何故?”
卢珻幽幽道:“琰娘与妾身情同姐妹,她寡居至今,我于心何忍。且蔡伯父年已老迈,若有万一,恐琰娘日后无依无靠。既然琰娘心系夫君,不如便遂了她心意。也不枉我与她相识一场。”
刘备把眉头一皱,心中莫名便有点火大,敢情我还不知情你们就把事情给定下来了。现在只是通知一声?正欲出言拒绝,忽然又想起当年蔡邕归来时,安安静静站在他身旁的那个头带帷帽的柔弱身影来。心中便是一软。叹道:“也罢。这次便依了夫人。”
又见卢珻嘟着樱唇,状似不快。心中一动,知道这只怕也非是卢珻本意。于是便猿臂轻舒,环搂住卢珻纤细的腰身,柔声道:“难为夫人啦。”




汉皇刘备 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绍称帝
婚期定在一月之后。郑玄刚刚离世,刘备虽然不是郑氏亲属,但却也是其门下传人。因此为其守制一月。
刘备纳蔡琰入门,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桩美谈。蔡邕托女,刘备重情。不然的话,豆蔻年华的大家闺秀到处都是,何必要纳一个颜色已衰的寡妇入门?
没错,蔡琰只是快三十岁罢了,后世女人最美好的年纪,这里已经觉得她色渐衰了。刘备对此言论也是无语。少妇的好难道只有曹孟德和我知道吗?
四月小满刚过,初八那天,蔡琰入门了。女儿不是嫁作大妇,蔡邕不能也不愿意大办。刘备在青州也是极力提倡节俭。所以也只是小小的办了个仪式。请了些亲近的故友、臣下来观礼罢了。
1...178179180181182...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