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两日后,待等魏王赵润所率领的军队抵达「荥阳」时,愿意跟随他一同出征的人,估测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二万——这还不包括那些尚未赶到的人员。
再过两日,待等赵润率领大军抵达「原阳」,追随他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十六万,甚至于,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加入队伍。
魏昭武二年八月中旬,魏王赵润率军抵达梁郡。
记得从雒阳出发时,赵润身后就只有五万禁卫军,但待等赵润抵达梁郡时,他身后的兵力,已经超过二十万人。
这还仅仅只是在三川郡跟颍水郡的北部而已。
不可否认,论魏国历代君主的号召力与民间对其的拥护,便数当代魏国君主赵润最甚。
大魏宫廷 第239章:大梁战役【补更26/40】
时间回溯至魏昭武二年七月二十日,楚水君率领百万大军攻破定陶。
至此,魏国的宋郡,全境沦陷。
攻破定陶之后,楚水君向卫国派出使者,要求卫国‘弃暗投明’,率领举国军队加入到讨伐魏国的联军当中。
同时,楚国上将项末率领十几万大军陈兵于卫国边境的「菏泽」。
在楚水君的软硬兼施下,卫王费畏惧于边境的百万诸国联军,唯恐惹怒联军,致使国家破碎、王位不保,终于在七月二十六日,对外颁布王令,终止与魏国的盟约,并顺从大义,加入诸国联军,一同讨伐魏国。
至此,除西垂秦国以外,中原之地上的韩、齐、鲁、卫、越、楚等诸国,皆对魏国宣战,魏国举世皆敌。
七月二十七日,齐将田耽,先克「煮枣」县。
七月二十九日,齐将田耽、楚将项末、项培、并越将吴起,围攻济阳。
当时,济阳殊死抵抗。
除成陵王赵燊等人以外,坚守城池的尚有济阳王赵倬与长子赵成玄,以及庆王赵信的内弟户牖侯孙嘉——十几年前,在其父孙牟死于颐王赵殷主谋的叛乱之中后,孙嘉便继承了其父的爵位。
双方鏖战两日,最终,济阳一方不敌诸国联军兵多将广,最终还是被联军攻陷。
在即将破城之时,济阳王赵卓因为自己被流矢命中腹部,心知自己年势已高,就算破城之后还能苟活几日,多半也会亡于撤军途中的劳顿。
于是,他便将长子赵成玄叫到跟前,嘱咐他道:“济阳已不能保,我儿速速带着你兄弟几人立刻率军撤往大梁,日后我济阳赵氏一门,就托付于你了。”
赵玄几番苦劝无果,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带人撤出济阳。
随后,济阳王赵卓又对成陵王赵燊叮嘱道:“我对贤兄断后,贤兄且率军撤往大梁,虽我大魏王都此刻已不在大梁,但大梁东郊仍有我赵氏王族王陵,切不可被狗贼破坏,使我赵氏一门颜面丧尽。”
成陵王赵燊郑重其事地应下。
破城之时,魏军全部撤离,唯剩下济阳王赵卓,仍率领私军继续抗争。
最终,济阳王赵卓与麾下八百余名私军尽皆战死城内,鲜有人逃生。
八月初二至初四,齐将田耽攻克「外黄」、楚将项末攻克「平丘」。
初五,联军攻打「小黄」。
驻守在小黄的黑鸦众,见敌军人多势众,遂带着圈禁的(庆王)赵信撤向大梁。
八月初六,诸国联军攻陷「陈留」。
至此,诸国联军离魏国的旧都大梁,已仅仅只剩下四十余里距离。
不过,大梁方亦做好了抵御敌军的准备。
自朝廷迁都之后,大梁府府正褚书礼,便成为了这座旧日王都的最高官员。
因此在十几日前,当得知诸国联军攻破定陶,即将攻打到大梁时,褚书礼便召集了大梁城内的将领,与他们商议阻击敌军的事宜。
大梁作为魏国的陪都,这一带亦有两万禁卫军驻守,平日里除了负责大梁城的治安以外,还肩负着守护大梁学宫以及协守冶城的职责,由前禁卫八统领之一的「靳炬」担任都尉。
副将有二人,一人乃是前郎卫统领「周骥」,还有一人则是陇西魏氏出身的将领「侯聃」,三人共同执掌这两万大梁禁卫军。
八月上旬前后,成陵王赵燊率领败军退至大梁,与大梁禁卫军汇合,共同在大梁城外构筑防御设施,以阻挡诸国联军。
期间,为了守护王陵,不使赵氏因为祖陵遭到毁坏而蒙羞,成陵王赵燊与长子赵成瑞,并济阳王世子赵成玄,率军驻扎在大梁城外的东山,在山上建造营寨。
至于大梁学宫内的学子,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则早已派遣兵卒将其中的文士、学子通通带到城内。
八月十一日,楚水君率领诸国联军抵达大梁境内。
大梁,乃是魏国旧日的都城,纵使诸国联军自从起兵一来连战连胜,也不会轻视这座城池。
更何况,楚水君更希望通过威迫,迫使大梁城内的官民献门投降,毕竟大梁这座城池对于魏国的意义非同小可,若能迫使城内魏人投降,这可远比强行攻陷城池更能打击魏国的士气。
为此,楚水君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大梁城内,希望能够使大梁迫降。
没想到,那名使者还未进城,只是在城下高声叫嚷,希望与城内的城守见一面,就被站在城楼上的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命魏将周骥一箭射死。
“岂有此理!”
听闻此时,楚水君大怒,当即命令齐将田耽、楚将项末、项培以及越将吴起,各自率领军队攻打大梁,而其余军队,则在距离大梁大概二十里处的位置建造营寨。
不得不说,大梁城作为魏国旧日的都城,它的防御性能,可非诸国联军此前攻克的那几十座城池可比。
只见城墙上,每二十步就设有一座岗亭,岗亭内皆安装有魏国目前最优秀的第四代魏连弩。
不得不说,魏国曾经在安装这些魏连弩时,其实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装饰,毕竟,就算魏国已迁都到雒阳,但仍无法改变大梁在魏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但凡是冶造局研究改良出最新的战争兵器,首先会用于大梁的城防,尽管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些当前最先进的战争兵器,可能这一辈子也难以派上用途。
但没想到的是,这回还真派上了通途,而且一开局,便让诸国联军灰头土脸。
这不,在诸国联军强攻大梁的时候,城墙上的魏连弩便开始发威,专门瞄准着城外那些跨坐在战马上的将领,逐个点名射击。
仅仅只是一炷香的工夫,诸国联军中便有三十几名将领被射杀,无一幸免。
这惊地楚水君立刻终止了对大梁城的进攻。
事实上,当时诸国联军的士卒,甚至才刚刚一路狂奔到城下,还未对大梁的城防士卒造成什么有效的威胁。
“怎么可能?魏连弩的射程,莫非有近八百步?”
站在阵地的前方,楚水君估测着大梁城墙上那些魏连弩的射程,莫名震撼。
八百步,换算下来大概三百丈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的射击距离,它甚至比其他国家打造的抛石机还要远。
楚水君估测地颇为精准,第四代魏连弩,拥有着近三百丈的恐怖极限射程。
虽说在这个极限射程下,它无法洞穿魏国最新式的铁盾,但要知道,这个比较对象乃是魏国最新式的铁盾,而并非是其他国家的盾牌或者甲胄。
而一名千人将,一般他的有效指挥半径是多少?四百步!
也就是说,倘若这名千人将想很好地指挥自己麾下的士卒,他最起码也得呆在距离最前线大概四百步的距离内,负责指挥方圆四百步内的士卒。
然而这个距离,恰恰好就在魏国连弩的点名射击范围内,甚至对于魏国第四代魏连弩来说,这仅仅只能算是「中距离」而已。
在这个距离下,就算那些千人将穿着几层甲胄,且手举盾牌护地严严实实,最终也难逃被魏连弩一箭射死的下场。
『这可如何是好?』
诸国联军的将领们有些犯难了。
总不能叫那些千人将一个个都躲在后边吧?这样还如何指挥其麾下的士卒作战?
最终,楚水君只能下令,命令所有先锋将领下马步行,撤除旗帜、更换寻常士卒的甲胄。
虽然这样做会增加这些先锋将领指挥上的困难,但却是唯一能让他们逃过魏连弩挨个点名射击的办法。
在想出办法后,楚水君再次下令进攻大梁。
这一次攻城,那些在前线指挥士卒作战的联军千人将们,一个个都撤除了显眼的旗帜,并且更换了寻常士卒的甲胄,这终于使得大梁城墙上的魏连弩哑火了。
这也难怪,毕竟魏连弩的弩矢皆是精铁打造,造价亦不菲,倘若几枚弩矢能换死敌军一名千人将级别以上的将领,那当然是不亏,但倘若用来射杀一般的士卒,那就太亏了。
但让诸国联军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大梁城墙上的魏连弩哑火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魏国在鲁国弩匣基础上改良的机关弩匣,这些射速极快的机关弩匣,对诸国联军的士卒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迫使楚水君再次在中途下令停止进攻。
原因很简单,因为楚水君希望尽快攻陷大梁,因此,他派出去的,皆是诸国的正规军,也就是诸国联军的主力,似这般轻易就死在魏国战争兵器的攻击下,颇为不值。
“派粮募兵上吧。”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楚水君选择了他楚国最管用的战争方式,即用人命去消耗敌军的精力以及箭矢。
不过,单单派出粮募兵,并不能给予大梁足够的威胁,迫使大梁城内的魏卒时刻绷紧神经,因此,在思忖了一番后,楚水君决定让卫国的军队作为主力,毕竟卫国是迫于无奈才加入到联军一方的,与其留着这些与联军并不齐心的卫国士卒,还不如让这些士卒去对大梁城造成威胁——反正魏卫无论哪方的士卒被消耗,在楚水君看来都是一件有利于局势的事。
截止当日,距离魏王赵润率领大军抵达大梁,还有五日。
大魏宫廷 第240章:大梁战役(二)【二合一】
由于低估了大梁城的防御能力,尽管当日天色尚亮,但楚水君仍是决定暂时撤兵,回归大营。
回到大营后,他派人将卫国军队的主将请到了帅帐。
卫国军队的主将叫做「卫邵」,乃是卫王费的近亲堂弟,颇为受到后者的信任,执掌着号称卫国第一精锐的濮阳军,虽然作为将领而言才能平平,不过为人倒也豪爽,总的来说还是一位比较正直的人。
片刻后,卫邵孤身而来,在联军的帅帐面见楚水君。
“卫邵见过楚水君。”
“卫邵将军。”
在相互见礼之后,楚水君邀请卫邵在帐内坐下,微带叹息地说道:“我早知梁城不好攻打,不曾想竟是如此棘手。……方才的战事,卫邵将军想必也看到了,不知有何破城良策?”
卫邵面色讪讪,说道:“大梁乃是魏国的旧日都城,城防自然牢固,一时之间,末将也想不出什么破城的计策。”
他这话倒也是实话,毕竟他并不擅长领兵打仗——虽说濮阳军被称为卫国第一精锐,但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濮阳军的武器装备皆是从魏国购置,并非是指这支军队的战斗能力,更非是卫邵的领兵才能。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卫邵想的到攻破大梁城的计谋,他也不会向楚水君透露。
原因很简单,因为此番他卫国的军队,根本就不是真心要投向诸国联军,对魏国倒戈相向,只是因为诸国联军当时在卫国边境陈兵,以武力威胁迫使卫国加入到讨伐魏国的行列罢了,否则,卫国倒也不至于背叛魏国。
“我以为卫邵将军会有什么好计策,如此看来,我军也就只有强攻一途了。”说到这里,楚水君看向卫邵,终于说出了他派人请卫邵前来的真正意图:“卫邵将军,近些日子,一直是我大楚的军队以及齐国的军队担任先锋,几番苦战下来,两军士卒亦颇为疲倦,不知明日攻城,能否请贵军担任攻城主力?”
听闻此言,卫邵心中暗暗叫苦。
其实在得到楚水君的召唤后,卫邵心中对此就已经有所猜测,没想到事实还真如他猜测的那般:楚水君有意牺牲他卫国的军队去强攻大梁。
刨除背叛不背叛的问题,倘若是换做魏国的其他城池,卫邵迫于形势多半也就应下来了,但那可是大梁城啊,是魏国旧日的都城!是那样轻易就能攻克的么?
今日白昼里,诸国联军进攻大梁的战争,卫邵也瞧得清清楚楚。
当时,似项末、项娈、项培、田耽、吴起等人麾下的精锐士卒,他们几乎连大梁城的城墙都还没摸到,就被城墙上的战争兵器杀地灰头土脸,非但白白损失了将近万名的士卒,甚至于还损失了三十几名千人将,逼得楚水君两度中途下令停止攻城。
卫邵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今日的战事若是换他们卫国的军队上阵,也不会讨到什么便宜。
想到这里,他露出为难之色,委婉地说道:“楚水君,我卫国仅仅就只有五六万兵力,怕是不足以作为攻打大梁的主力……”
听闻此言,楚水君笑着说道:“卫邵将军切莫自谦,谁都知道,贵国的军队,武器装备皆是从魏国购置。在我联军之中,论兵甲之利,怕是齐军都不见得能超过贵国,卫邵将军何必自谦呢?”
说罢,他见卫邵面露迟疑之色,嘴唇微动似乎又想开口拒绝,遂又说道:“还是说,卫邵将军其实并非与我等心思一致?”
见楚水君脸上的笑容徐徐收敛,卫邵心中一惊。
平心而论,倘若有选择的话,卫邵更倾向于与魏国军队联合,毕竟魏卫两国怎么说也有几十年的同盟情谊,并且,魏国从来不曾用武力来威胁卫国,哪怕是前些年,魏卫两国因为「卫公子瑜亡故」的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但魏王赵润还是没有对卫国采取什么手段,来为表兄卫瑜报仇。
但遗憾的是,形势逼人,卫邵根本不敢得罪楚水君。
毕竟眼下的中原,已经明显呈现两极,即「日益壮大的魏国」,以及「日益衰弱的诸国」,倘若他卫国表现出偏向魏国的心迹,诸国联军肯定会率先将他卫国给攻陷了。
一想到楚水君随时有能力覆亡卫国,卫邵心中就战战兢兢,不敢再说什么拒绝的话,强颜欢笑着将这件事应了下来。
见此,楚水君立刻又换上了笑容,笑着宽慰道:“卫邵将军不必猜忌,既然贵国已加入到「讨魏同盟」,我自会一视同仁,绝不会故意坑害贵国的将士。……明日贵军攻城时,我会叫我大楚的几支军队在旁协助。”
『但愿如此吧……』
卫邵心中苦涩一笑。
告辞楚水君后,卫邵立刻回到了自己卫军的营寨——其实就是一片尚未建起营寨的空地而已。
回到卫军的帅帐后,卫邵命人请来「鄄城侯卫郧」与「檀渊侯卫振」。
此番被迫随同诸国联军参战的卫国军队,拢共有三支,即「檀渊军」、「鄄城军」以及被称为卫国最强精锐的「濮阳军」,三支军队加起来约六万人左右,分别由卫邵以及鄄城侯卫郧、檀渊侯卫振三人统帅。
在卫军营地的帅帐内,卫邵将楚水君的命令跟鄄城侯卫郧与檀渊侯卫振二人一说,二人皆心有怨愤。
卫邵、卫郧、卫振三人,虽说都谈不上是什么擅于统兵打仗的将领,但也不至于蠢到看不透楚水君的意图。
他们觉得,在楚水君眼里,他们卫国的军队,是半途加入联军的,未必与联军心思一致——事实上的确如此,因此,自然要优先于楚军、齐军等军队消耗掉,反正无论是魏卒杀死卫卒,还是卫卒杀死魏卒,这对于联军来说都是有利的。
而可恨的在于,就算明知楚水君不安好心,卫邵、卫郧、卫振三人还是不敢造次,只能老老实实地听命。
“倘若卫瑜公子尚在,我卫国岂会落到这等局面?”
檀渊侯卫振叹了口气。
听到这话,鄄城侯卫郧的表情不禁有些不自然,原因就在于,他曾经被公子卫瑜麾下的猛将孟贲生擒。
这件使他颜面丧尽的事,让他至今仍耿耿于怀。
出于心中的怨念,鄄城侯卫郧阴阳怪气地说道:“哼,倘若卫瑜还活着,难道就能使局面有所改变?嘿!此番诸国联军联手征讨魏国,出动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纵使卫瑜活着,又能怎样?没见就连魏国亦是连战连败么?”
檀渊侯卫振闻言瞥了一眼卫郧,冷笑两声,不过却未反驳卫郧的话。
因为他必须承认,此番诸国联军的兵力实在太庞大了,就像卫郧所说的,就连魏国这个目前中原最强大的国家,都挡不住诸国联军的军队,就算加上他卫国站在魏国那边,又能有多大的改变呢?
檀渊侯卫振只是认为,倘若公子卫瑜还活着,他卫国或多或少应该会出现一些不同。
毕竟在上回那场波及整个中原的战争中,因为卫公子瑜的关系,卫国常备军兵力曾一度暴增到二十几万,单单这位公子麾下便有十几万,这位公子以魏国盟友的身份,吞并了齐国的整个东郡,一时间仿佛呈现出卫国即将就此崛起的迹象。
只可惜,卫国崛起的迹象,仿佛泡沫一般,随着卫公子瑜的亡故而随之湮灭。
“好了好了。”
见檀渊侯卫振面色阴晴不定,很有可能跟鄄城侯卫郧争吵起来,卫邵连忙打圆场道:“当务之急,是如何应付明日的攻城战……”
一想到明日的攻城战,卫郧、卫振、卫郧三人都皆暗自叹了口气。
待明日他卫国军队攻打大梁,魏卫两国之间最后一丝丝的情谊,恐怕也到此为止了,要命的是,无论这场仗哪方取胜,他卫国日后都捞不到好:若联军取胜,则楚国顺势崛起,他卫国日后的日子不会好过;若魏国取胜,以魏王赵润那睚眦必报的性格,保不定第一个就收拾卫国,谁让卫国紧挨着魏国呢。
仿佛横竖卫国都得不到什么好下场。
“且不知此战过后,还能剩下多少将士得返国内。”卫邵长长叹了口气。
此番随同楚军征讨魏国的这六万卫国军队,已经是卫国如今为数不多的军队了,原因就在于前些年那场「东军」与「西军」的内乱。
在那场内乱中,卫公子瑜不明不白死于非命,以「无盐军」为首的卫国东军被解散,此后,东军的士卒,为此对卫国失望透顶,大量流亡、迁移到魏国,一方面给魏国带去了大量的青壮男丁,一方面也使得卫国就此衰败。
一想到明日攻打大梁,将不知会有多少卫卒丧生,卫邵、卫郧、卫振三人就感觉肩上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二日,楚水君再次挥军攻打大梁。
今日的攻城战,由楚将项末、项娈二人率领军队攻打大梁城的南城门,作为佯攻,而主攻的目标,依旧是大梁的东城门,由卫国的军队担任主力。
不过楚水君倒也打算将卫国军队逼上死路,他对卫军的主将卫邵表示,在第一轮攻势时,他依旧会派出楚国的粮募兵,以消耗魏军士卒的体力。
这让卫邵心中大大松了口气。
想想也知道,但凡攻城战,肯定是最先被派出去的军队死伤最为惨重,倘若楚水君铁了心要将这件事做绝,叫卫国的军队轮番上阵,可能一日下来,六万卫军说不定就死伤过半了。
“呜呜——”
“呜呜——”
随着联军的本阵响起一阵号角,随即,战鼓齐鸣。
伴随着号角与战鼓,在大梁的东城门外,数万楚国粮募兵率先对城墙采取攻势,一时间,仿佛有地动山摇之势,声势颇为唬人。
可话说回来,粮募兵的攻势,也仅仅只是徒有声势罢了,至少对于城防能力极强的大梁城来说,单凭人海战术,并不见得就能取得优势。
“砰砰——”
在联军的阵列中,十几架抛石机率先展开攻势。
这十几架抛石机,是昨日联军撤兵之后,连夜打造的,打造地省为粗糙简陋,因此,楚水君也不指望这十几架抛石机能取得什么巨大的成果——只要能稍微对大梁的城墙乃至城墙上的防守魏卒造成一丝丝的威胁,他就心满意足。
可没想到的是,联军这十几架抛石机还未取得丝毫成果,却遭到了大梁城内许多抛石机的强力反击。
只见魏卒将一块块拳头大小的碎石装载在抛筐内,利用抛石机的巨大力道将其弹射出去,致使城外的联军头顶,仿佛是石雨倾盆,许多联军士卒被砸地头破血流。
甚至于,其中也不乏有极为倒霉的家伙,被这些拳头大的石头砸在脑门,当场毙命。
见此,在大梁城的东城楼上,禁卫军将领周骥哈哈大笑。
说实话,对于城外那些粮募兵的进攻,周骥并不是很在意。
原因很简单,因为楚国的粮募兵只有最基本的刀剑等兵器,军中很少配备有弓弩等远程武器,因此,只要这帮人无法攻上城墙,就无法对大梁造成什么威胁。
反观城墙上的魏卒,却可以利用军弩,尽情地射击城外的敌军士卒。
他们甚至根本不需要瞄准,毕竟城外的楚国粮募兵,实在是太多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一面倒的攻城战,由于楚国的粮募兵缺乏克制大梁城上魏卒的有效手段,这使得在开战之后,在足足过了半个时辰的情况下,粮募兵还是没能取得丝毫的进展——这些粮募兵勉强架起的攻城长梯,不是被城墙上魏卒推开,就是被淋上火油焚烧。
可即便如此糟糕的战况,楚水君依旧是不为所动。
不过想想也是,他派出去的粮募兵,纯粹就是用来消耗魏军的,无论是城内的箭矢,还是火油、滚石等防御手段,只要将这些都消耗殆尽,接下来的攻城战,显然就会轻松许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