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美]贝文·亚历山大
。其间,正是中共军队在朝鲜发动第一阶段攻势的高cháo。安理会最终否决了这两项决议案。随后各成员国
就6个国家几星期前提出的一项决议案投票表决。该决议案向共产党中国保证,其利益将受到保护,同时
要求中国不要援助北朝鲜。投票结果是9票赞成(印度弃权),但苏联投了否决票。在这两次投票中,美国
的盟友都老老实实按其意愿行事,但联合国的支持却在动摇。11月30日,詹姆斯?赖斯特在《纽约时报》
上撰文说:“毫无疑问,由于过去几天事态的发展,人们,甚至国会,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信心
都已严重动摇了。同样毫无疑问,由于杜鲁门总统接受了麦克阿瑟胆大妄为的进攻计划,美国在西方世界
的领导地位受到了损害。”
11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沃lun?奥斯汀向英法两国代表建议,应该向联合国大会提jiāo一项措辞
更加严厉的谴责中国侵略的决议案。但美国的建议并没有能帮多大忙。英法两国对此反应都很谨慎。他们
不愿意提出一项让联合国卷入与中国的直接对抗,而可能使欧洲受到苏联进攻的决议案。一些亚洲和拉美
国家也表示,公众舆论不会支持与共产党中国打一场战争。美国正在面临危险的孤立局面。11月30日,杜
鲁门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言论考虑不周,于事无补。他发表了一个声明,说联合国军“不打算放弃
在朝鲜的使命”。之后,记者开始向总统提问,诱使他说出美国将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我们
拥有的任何武器”,来应付当前的军事局面。一名记者问道:“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会考虑使用原子弹?”
总统回答说:“我们一直都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他接着暗示说是否投放原子弹将由麦克阿瑟将军来
决定。杜鲁门的一席话预示了一场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尽管总统一直是在记者提问的诱导下发表言论的,
但他却说出了不该说的话:如果美国在军事上遭受挫折,就有可能使用原子弹来扭转局势。在全世界范围
内,从道义上反对使用原子弹的呼声正在高涨,加之苏联也已bàozhà了自己的原子弹,人们极端害怕bào发一
场核冲突。在这种情形下,杜鲁门发表这样的言论,哪怕是不经意说出的,也会使全世界的人们不寒而栗
。他暗示,是否使用原子弹将由麦克阿瑟而不是他来决定,这更加重了他的错误,因为麦克阿瑟已经在世
界上出了名,大家都知道他喜欢动武,并且决心摧毁红色中国进行战争的能力。因此,把使用原子弹的决
定权放到这样一个好战者的手里,这是何等的可怕呀。
美国政府内外对此都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当天艾奇逊就匆忙召集起一个“危害控制小组”,并代表白
宫发表了一项声明,向世人保证只有总统才可以授权使用核武器,而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武器也将促使美
国考虑动用核武器的必要xing。声明还说,有关核武器的情况决不会因为总统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而改变
。这是一次富有勇气的努力。但跟杜鲁门的讲话在全世界产生的令人震惊的影响相比,这一声明实在显得
苍白无力。英国下议院对此反应强烈,克莱门特?艾德礼首相立即去电向美国政府提出质询,然后告诉议
员们他一定要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磋商。
显然,华盛顿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正变得失去理xing,比如,在12月1日举行的由政府各主要政治及军事
顾问参加的一次大型会议上,艾奇逊建议如果红色中国从满洲撤军,美国也将主动从朝鲜撤军!让联合国
和中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建议有望实现,但是,指望中国从本国不可分割而且被中国领导人视为受到最大
威胁的一部分领土上撤军简直是无稽之谈。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所作的唯一明确决定是即日派柯林斯将军前往东
京与麦克阿瑟进行商讨。12月2日,杜鲁门与艾奇逊、马歇尔及布莱德雷举行会晤,探讨了两种寻求停火
的办法: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或者利用外jiāo手段与苏联或红色中国进行接触。最终他们决定等待柯林斯
回国及杜鲁门与艾德礼磋商的结果,然后再作定夺。
12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收到了麦克阿瑟发来的一份令人沮丧的报告。报告说,如果得不到大量增
援部队,联合国军就将被迫进行一系列撤退,而每一次撤退都会削弱部队的力量,否则就会被bī入滩头阵
地,只能在那里死守。麦克阿瑟还沮丧地报告说,联合国是在不宣而战的战争中面对着整个中国,如果不
采取措施,这种情形将“慢慢导致一场消耗战并最终使联合国军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及国防部于12月3日召开了联席会议。两个部门的主要官员及参谋长联席会议
成员(柯林斯除外)都参加了会议。然而,麦克阿瑟的报告远没有使参加会议的军方领导人感到绝望,而是
起到了相反作用使他们倍感鼓舞。布莱德雷将军不喜欢以下观点,即美军正在被赶出朝鲜,因为那样
会使美国在世界上威信扫地。他说德国人已在暗地嘀咕,说什么美国是软弱的。谢尔曼上将则坚决反对要
求停火。他说,如果中国想要战争,美国就应该认真奉陪,直到打败它,否则,其他国家就会“任意摆布
我们”。然而,比较讲求实际的艾奇逊指出,那时美国是在“跟第二梯队打仗”,第一梯队的苏联会很高
兴地看到美国陷入与红色中国作战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最后,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建议说,任何停火
都应该限制在一个在三八线重新建立一条分界线的协议之内,这一想法得到了普遍赞同。大家还一致认为
,麦克阿瑟将军同时应将部队集结在滩头阵地上。
散会后,艾奇逊、马歇尔和布莱德雷立即前往白宫,向杜鲁门汇报。结果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于当天电
告麦克阿瑟:“我们认为,保存你的军队是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一致同意将部队集结在滩头阵地上
。”
很明显,麦克阿瑟对于朝鲜局势所作的悲观评估,使美国军方领导人及杜鲁门政府得出令人沮丧的结
论,即美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这绝对不是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却仍然浴血奋战的陆军及陆战队士兵
的看法。一些在朝鲜的陆军和陆战队的指挥官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人由于其原始的补给系统而拖了后腿
,因此,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虽说不是不可能但也绝非易事。他们会让联合国军蒙受可怕的伤亡,他们
会大挫西方人趾高气扬的思想,但他们却无法持续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进攻,把坚定不移的联合国军赶进
大海,除非他们准备承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然而,12月4日,当柯林斯将军与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坐下来讨论时,他发现这并非麦克阿瑟的观点
。麦克阿瑟估计中国在朝鲜的军队有50万人,而北朝鲜的军队也已回升到10万人。11月24日开始进攻之前
,麦克阿瑟明显低估了中共军队的力量,现在却又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力量。他说,这样雄厚的军事力量意
味着敌人能够包围联合国军的任何固定防线,最终迫使第8集团军退回到汉(城)仁(川)地区,而此时第10
军已经开始在咸兴周围建立另一处滩头阵地。柯林斯虽感到震惊,但并不完全相信。在他抵达朝鲜后,他
发现情形虽然严重但并非令人绝望。此时,麦克阿瑟命令第8集团军尽可能长时间地守在汉城,但如因形
势所迫,可以逐步撤往釜山,而第10军也将从兴南撤走,等它在南部登陆后,归属第8集团军指挥。
第49章 重返三八线
柯林斯将军在远东期间,杜鲁门总统于12月4日至8日会见了英国首相艾德礼。艾德礼赴华盛顿之前,
曾于12月2日在英国与来访的法国总理勒内?普莱文进行了短暂会晤。双方在“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
因此艾德礼一行此次赴美代表了英法双方的意见。
尽管美国人与英国人将其分歧大部分掩盖住了,但双方仍未达成完全谅解。英国以及几乎所有美国的
盟国面临的部分问题是,麦克阿瑟仍在不断地公开抱怨为中国提供“特许庇护所”和欧洲国家不支持在远
东摆出挑衅的架势。最后,杜鲁门于12月5日发布了一项指令,要求凡涉及外jiāo或军事政策的公开声明均
须事先征得国务院和国防部批准方可发表。这道指令总的来讲是给所有美国政府官员的,但显然针对的是
麦克阿瑟。这道后来将显示出重大意义的指令于次日传给了麦克阿瑟。
在杜鲁门与艾德礼会谈中,英国一改来美时的立场,不再同意把台湾作为和平的代价拱手让给红色中
国,但却继续支持联合国接纳红色中国。在有关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上,英国要求美国做到未经与英磋商决
不使用核武器。最后双方决定在联合公报中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杜鲁门总统希望“世界永远不需使用
原子弹”,并希望英国首相随时“了解可能会导致局势发生变化的发展情况”。
柯林斯将军及时回国参加了盟国领导人12月8日的最后一次会议。他的报告多少令人感到放心。他认
为联合国部队不大可能被赶出朝鲜。随着第10军与第8集团军会合一处,这支联合部队就有可能无限期地
守住釜山的环形防线。
然而此次会议的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美英同意按过去的分界线三八线来结束战争。以武力统一朝鲜
的这场征伐就此告终。这一决定立即在联合国引起了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印度代表贝纳格尔?n?劳爵士
在英美的支持下,率领亚洲和阿拉伯的13个国家,极力要求中国和北朝鲜人不要越过三八线。北京和平壤
方面对此均未作出直接反应。但数日来各国进行了多次外jiāo磋商以及秘密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曾就
停火的可能xing试探了北京。12月8日的《纽约时报》上报道,华盛顿的“要员们”保证,如果共产党军队
停在三八线上,联合国部队将不会再侵入北朝鲜。
12月11日,13个阿拉伯和亚洲国家开始在联合国展开行动,要将一项停火提案jiāo三人委员会处理。杜
鲁门政府在华盛顿经过一番商讨后,同意了停火条件。这些条件基本上保持了原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
内容:该协议仅限于朝鲜;建立一个20英里宽非军事区,大体沿三八线划出该区的南部分界线;禁止任何
一方进一步增兵;并按以一对一的原则jiāo换战俘。
十三国提出的停火提案于12月13日由联合国政治和安全委员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次日,又由联合国
大会通过。两次美国都给予了支持。
十三国集团随即要求北京将其特使伍修权将军留在联合国。伍曾出席了早些时候的联合国会议,参与
讨论苏联谴责美国的决议。十三国集团同时向中国保证:一旦达成停火,即可立即开始远东问题的谈判。
此时的北京政府处于胜利的兴奋状态,因为它已实现了在美国人和鸭绿江之间重建一个缓冲国的基本
目标。洋洋得意之时,北京政府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严重错误。12月21日,红色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
议案。其理由是,凡没有共产党中国参加的一切联合国行动均是非法的。12月23日,外jiāo部长周恩来致电
十三国集团,电文亦由北京电台播放。他在电文中指责美国的行动,声称由于联合国军入侵北朝鲜,三八
线已不复存在。他宣称除非就外国军队撤离朝鲜、朝鲜事务“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美国侵略军”从
台湾撤走,以及确立红色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达成一项协议,否则红色中国将不考虑停火。
很显然,中共政府认定它在朝鲜的军事胜利足以迫使美国接受以上所有要求。但他们错了。不仅因为
这使美国再次下决心保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而且因为假如中国接受停火,它在联合国的身价会由此倍增
,而美国以后也将很难阻碍红色中国进入这一世界机构。同样,世界舆论也会使美国感到,长期支持台湾
的蒋介石在政治上并不明智。因此,红色中国由于要价太高,最终一无所获。而这场谁也不想打的战争又
血腥地进行下去了。
12月23日是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非仅仅因为红色中国决定继续打下去,以迫使美国放弃
台湾,同意北京加入联合国。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在这一天因车祸
遇难。他的吉普车在自汉城向北行驶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其继任者马修?b?李奇微中将当时是负责后
勤的陆军副参谋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统率过第82空降师和一个军,为自己树立了光辉斗士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第 59 章
的形象。
李奇微也是战后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声名显赫的一位军界领袖。
李奇微给第8集团军带来了新的jīng神风貌。这也反映出这位指挥官的攻击与好斗心xing。李奇微是在关
键时刻接管第8集团军的。该集团军现正与第10军合并。当时,两支队伍已被打得溃不成军,部队不可遏
制地向纵深一退再退,将士正面临信心危机。李奇微闭口不谈失败与撤退,而只强调进攻和胜利,迅速在
第8集团军官兵当中重新树立了自信心。他的军用夹克上别着一颗手雷,尽管没人指望李奇微真的会向敌
人投掷手雷,但这付打扮与他那咄咄bī人的自信为他赢得了敬意。第8集团军的将士们似乎立即察觉到,
这颗手雷并不是某种虚勇与自夸的象征,以引起人们对他本人的注意,而是一种手段,以此向官兵强调军
队的职责就是战斗。第8集团军现正在由这样一位军官统帅,其目的就是要使该支队伍发挥它的正当作用

在朝鲜的联合国部队在李奇微的调教下,已从一个节节败退,随时准备讲和的群体转变成为一个招之
能战的军事工具。无疑,士兵们仍然希望战争结束,但在李奇微接管第8集团军后,弥漫全军的那种失败
情绪则迅速消散。军人的职业观和使命感也得以恢复。正当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利用优势拒绝停火并着手新
一lún强大攻势之际,他们遇到的是联合国军方面这样一位指挥官。他将与中国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麦
克阿瑟将军本人也放手让李奇微自由行事。李奇微从华盛顿到达东京后,立即面见麦克阿瑟。当他问及战
局有利时可否发动攻击,麦克阿瑟将军答道:“第8集团军是属于你的,马修,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
。”
李奇微将军走马上任后,华盛顿方面考虑的问题是朝鲜的联合国军能否坚持下去。12月29日,经杜鲁
门总统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布一条指令。指令中说,现有的估计表明:中国人如果打算采
取行动,他们有能力将联合国部队赶出朝鲜。指示如下:
从联合国其他成员国为朝鲜获得数量可观的额外兵力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朝鲜也不是打大仗的地方
。另外,引发全面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加,我们认为不应投入我们现存的地面兵力,跟在朝鲜的中共部队作
战。然而,在朝鲜的某一个地方对中国和北朝鲜的进攻给予有力回击,灭一灭中共军事和政治上的威风,
这样做如果不会蒙受严重损失,将对我国的利益至关重要。
指示命令麦克阿瑟保卫在朝鲜现有的阵地。一旦部队被迫撤回到大田附近的锦江,中国集结大量兵力
,“在那种情况下,则有必要命令你们开始向日本撤退”。
麦克阿瑟将军在12月30日的答复中,坚决主张对中国开战这一完全相反的政策。麦克阿瑟争辩说:由
于中国的大部分军队已集结在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其他地区十分虚弱,因此他提出采取四种行动。如果杜
鲁门政府“认识到中国当局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战争状态”,可以进行这些行动:封锁中国沿海;以空中和
海上轰zhà摧毁中国的作战能力;用guo min dǎng的军队加强在朝鲜的联合国军;允许guo min dǎng人对大陆本土实施牵
制xing攻击。
这条建议会把战争扩大到朝鲜以外的地区,并且有导致世界大战的危险。而这正是杜鲁门政府想要避
免的。然而,美国却有许多人支持这种后来被称作“鹰派”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国观念,
即战争应取得全面胜利。麦克阿瑟12月30日淋漓尽致地阐释了这一观念,从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一种人主张结束这场战争,而无论后果如何;另一种人则主张把这场战争限定在一个目标范围之
内,即实现公认的清楚制定的国家目标。
麦克阿瑟承认,这样的行动步骤以前曾因可能会引发一场大战而遭到过拒绝。但他争辩说,中国已完
全介入,就中国而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使局势进一步恶化”。苏联是否会出面干预,他说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海军参谋长谢尔曼上将对麦克阿瑟进攻的立场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他主张,“一旦我们在朝鲜局势稳
定下来,或者等我们从朝鲜撤出之后”,即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取消对guo min dǎng军队作战行动的限制,给
中国境内的游击队以物资支持,并“在中共分子对我们在朝鲜以外的任何部队进行攻击时”,从海上和空
中打击中国境内的目标。
第50章 除夕攻势
麦克阿瑟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去,这个建议非常危险且富有挑衅xing。正当华盛顿官员们为之大伤脑
筋之际,一部分重新组建的北朝鲜部队协同中共部队向美第8集团军发起了除夕进攻。自第8集团军从清川
江停止撤退后,在联合国军的防线后方,即西起临津江,大致沿三八线向东直至日本海一线,中国军队一
直在缓慢地集结部队和补充给养。刚刚撤退到朝鲜南部的第10军仍在继续整编。这次中共部队进攻的矛头
又一次对准了第8集团军。
根据观察,中国部队的主力显然正在汉城以北。因此,李奇微将军决定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地势相对
较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第1军由弗兰克?w?米尔本少将指挥,与美第25师,南朝鲜第1师,土耳其旅和
英国第29旅扼守临津江一线。美第9军由约翰?b?库尔特少将指挥,与美第1骑兵师,第24师,南朝鲜第6
师,英联邦第27旅和新到朝鲜的希腊和菲律宾营驻守中部地带。东部山区估计不会遇到敌军强大攻击,李
奇微只部署了南朝鲜部队。
共军展开了全线进攻。不过他们集中攻击的是美第1军和第9军的防线。在西线,中共7个军和北朝鲜2
个军向汉城方向渗透,在中部则直bī原州的铁路与公路要道。这场进攻迅速而来势凶猛,因此,李奇微命
令联合国军撤回到汉江南岸。此时,除了汉城周围的江湾以外,汉江上已漂满了浮冰。为了不让共军使用
汉江上的桥梁,李奇微希望能拖延中国部队攻占汉城的时间。由于联合国军全线吃紧,李奇微于1月2日将
第9军东翼的第10军投入战斗。阿尔蒙德上将率领的一个军也对汉江防线上南朝鲜的三个师进行了控制,
另外还有刚刚组建的美第7师与重新装备的美第2师和第187空降团战斗队。
此时,中国军队对联合国军的抵抗并不怎么担心,他们来势凶猛,其挺进速度远远超过了去年11月沿
清川江一线发动的进攻。在强大的攻击之下,西线的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李奇微将军目睹了南朝鲜军夺
路而逃的惨象。他写道:“元旦上午,我从汉城北面开车出去,结果撞见了一副令人沮丧的场面。南朝鲜
士兵乘坐一辆辆卡车,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他们没有指挥,没有头绪,没有武器,仓皇而逃,完全是
在全面败退。有些士兵是靠步行,或乘坐各种征用的车辆逃跑,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逃得离中国军
队越远越好。他们扔掉了自己的步qiāng、手qiāng不说,就连数人cāo作的大pào、迫击pào、机qiāng等重武器也统统丢
1...3839404142...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