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桌上琉璃八宝灯台闪烁着烛光,香台檀香,不时飘来一阵熏香,幽香袭人。

    书房墙壁悬挂着各色宝弓、宝剑,以及一些马鞭、马鞍等乘骑之物。

    原本以为只是尚武成风的平王府的装饰品。

    但仔细一看这些弓剑器具颇旧,上面刻着“丹阳郡主”、“虞”、“祖儿”、“狄儿”,“某某年”等字眼。

    楚天秀这才惊觉,李虞郡主和祖儿、狄儿,她们似乎是自幼练武,善骑射和刀剑。

    也不知她们的战斗力有多强。

    书房最内侧靠墙上,才是一座书架,上面堆满了厚厚叠叠的竹简和各色缣帛卷轴。

    “小昏侯”这个纨绔虽然会识字书写,但不太喜看书,都是小时候被私塾先生逼着学了一些。

    所以他的记忆力里并没有多少关于这个时代简书内容的记忆。

    楚天秀不由颇感兴趣,踱步来到书架旁。

    他对大楚皇朝所知甚少。

    除了知道这大楚王朝是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误杀沛公,一统天下诸侯,所立之外,其它方面知道的很少。

    书籍无疑是了解这个朝代最高效的办法。

    楚天秀从书架上,抽出一道很大的缣帛卷轴,打开来,居然是一副古人绘制的《大楚皇朝堪舆地形图》,足足半丈长宽。

    北方的一大片标注“匈奴”,有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之地)、居延、朔方(先秦旧地,为匈奴据)、焉支山等地。

    西北一角是西域诸国“大月氏、楼兰、龟兹、大宛”。

    东北一角是“鲜卑、乌桓”等。

    中间最大的一片标注着“大楚皇朝”,北接匈奴,南临南海,西达高原,东至东海,大楚皇朝内还有两条弯曲的大江大河。

    境内密密麻麻的城池,遍布大楚皇朝各地,看上去繁华盛世。

    大楚皇朝国都,在金陵皇城,在大江下游。

    在大楚下面,南方还有几个小块,则分别是“南越、夜郎、滇国、哀牢”等小国。

    大体上也能看出,整个大楚皇朝的周边形势。

    楚天秀对古代地图多少有些了解。

    这副堪舆地形图,明显是军用版本,里面把边关驻防的兵营、各地驻军、外国驻军地都标注出来了。

    这种军用地图,非掌军机之重臣,是很难接触到的。

    也只有李荣这样的太尉,才能有这样的军事地图。

    李虞郡主的书房内收藏着这样一副高度机密的军事地图,她习军机兵法?

    只是地图的尺寸偏差很大,跟现代精准地图没法比。

    他闭着眼睛,都能画出一副比这个精准更多的古华夏地形图。

    楚天秀卷起《堪舆地形图》卷轴,又随手从书架随手取竹简,拿在手里随意翻阅。

    书架上有《诗》、《易》、《书》、《礼》、《春秋》,以及《孙子》、《六韬》、《握奇经》、《阴符经》等等先秦时代的竹简。

    不是儒家经典,便是兵家经典。

    看来,李虞郡主是主修“儒、兵”这两家的学说。

    “《诗》?”

    楚天秀不由沉吟。

    说实话,他知道金陵城里到处都是儒生,平王府对私塾贾生也颇为尊敬。但对儒教在大楚皇朝的地位有多高,真不是太清楚。

    记得,西汉初期,董仲舒在完成独尊儒术的霸业之后,《诗》被汉武帝列为儒家的五大经,从此改名为《诗经》。

    《诗》和《诗经》,看似一字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地位。前者只是春秋著名古籍,后者却是儒教五大经之一。

    这书架上的竹简颇新,应该是最近抄录的。

    却依然以《诗》为名,这个小小的细节,能反过来推证出,这个大楚皇朝的儒家尚未发迹,并未完成独尊儒术的霸业。

    楚天秀心中略微有些谱了。

    “御史大夫孔寒友,位居三公。这家伙不会是孔子的世孙,曲阜孔门家主吧?”

    “得离这家伙远一点才行...要是被他得逞,后世两千年的苦逼读书人,背儒经要背哭了...那些考生,会不会骂死我不去阻止他?”

    他嘀咕着。

    放目看上去,书房内一堵墙书架的竹简看似好像书很多,其实加起来也就十本书不到的样子。

    一卷竹简几十片竹页,非常笨重,拿在手中一会手就酸了。

    书桌上有一张昏侯纸,摊开在书桌上,娟秀的墨笔,龙飞凤舞般写了一行小字:

    “《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君子,淑女好逑。”

    楚天秀的眉头顿时跳起来。

    虞儿居然敢篡改诗句,在纸上这般调戏他!

    看来不找机会调教一番她,她迟早是要翻天了。

    就在此时,书房门外响起一个青年人,披着厚厚的挡风箬笠,毕恭毕敬的声音:“敢年,拜见姑爷!”

    楚天秀看到门外,躬身站着一个年青英武的小伙子,应该是常年习刀兵,颇为孔武。

    楚天秀立刻招呼他进书房,指了指凳子,让他坐在自己对面。

    “啊...我坐下?”

    李敢年在门口放下箬笠和厚袄进了暖和的书房,闻言显然有些错愕,神色拘谨。

    虽然顺从的在座椅坐下,屁股只敢坐半边,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你身为平王府李氏子孙,怎么这般放不开?

    在我小昏侯面前,便这般拘束。

    在殿试皇上面前,你岂不是吓的站都站不稳!皇帝会选你当官才怪。”

    楚天秀奇怪。

    “姑爷...您这是说笑了。

    敢年只是李氏的一个小小旁支,依附于王爷主支一脉,毕生荣辱皆依靠主脉。

    靠王爷恩赐举荐,才得到参加殿试的机会。

    姑爷您贵为小侯爷,郡主夫婿,赐我入座已经是极大的恩殇了,敢年自然是诚惶诚恐。

    见到皇上,我一介平民哪能站着,只能跪着面见天颜,便是毕生难有几次的荣幸。”

    李敢年苦道:“其实...敢年心中有点小疑惑,我等后辈参加殿试策问,求的无非是当上官,当官最尊崇的无非是有朝一日,拜位三公。拜三公者,方可封侯,荫泽三代子孙。

    封侯,这才刚刚达到您的出生起步。

    您贵为小侯爷,起步便是我等高不可攀的终极梦想。

    您和郡主的子孙,更是我李氏主脉,世袭罔替的王爷。您为何还要参加殿试岁举考核,出仕为官?”

    像他们这样苦苦求出仕,谋一个好出路的举子,是很难理解楚天秀这位天生小侯爷的想法。

    楚天秀却是一叹。

    要不是因为被皇帝阴了一把,贬为上门赘婿,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

    他早就呼朋唤友,拉上金陵其他三大纨绔,去秦淮河畔逍遥享受去了,才懒得什么殿试策问。

    现在,老昏侯舒坦了,啥事都不管。自己儿子只要一出生就是小王爷,平王府家业挥霍不尽,以后也是舒服的很。

    唯独他这上门赘婿夹在中间,很不爽。

    如今在王府,上头有岳父镇压着自己不敢造次,二夫人摆一张冷脸瞧自己不爽,中间有虞儿管着,下面有祖儿和狄儿贴身。

    好不容易造纸赚了几千两银子的私房钱,都还没捂热,就被虞儿收了个一干二净,一片铜板都没剩下。

    不去混个大官当当,让王府上下知道自己的厉害,他这上门女婿怕是很难翻身啊。

    =====

    0点,冲周新书榜!

    腊八,殿试即将开始。

    求推荐票。




30 押题
    楚天秀的心思,当然不会跟李敢年说。

    他招李敢年前来,只为询问殿试策问的经验。亲身参加过,才懂得一些窍门,这是最宝贵的实战经验。

    平王府,二夫人这样的一府女妇,是敢给小昏侯脸色看。

    但像李敢年等李氏众旁支子弟,完全依附和仰赖主支,不敢对小昏侯这位上门姑爷有丝毫的不敬。否则被逐出主支门户,顷刻间便沦为永无出头之日的平民。

    李敢年立刻将他的殿试经验,毫无保留,一五一十回答。

    每年腊八岁举,朝廷头等政务,考题是皇帝亲自出,评卷也是皇帝独自一人评卷,将答卷评分为“优、上、中、下”四等,按等级进行赐官。

    连辅佐帝王的丞相府,在此事上都插不上手。

    所以,没人能知道今年岁举的考题。

    甚至连考题的答案对错,也不可能有人知晓,都全在皇帝的喜恶和判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皇帝不喜欢的答卷,答的再漂亮都没用。

    项燕然这位皇帝,在大楚皇朝风评还算不错,除了年青时北征匈奴御驾被围困,出了一场乱子,即位的这些年大体没出错,有一代明君的美誉。

    但帝心莫测。

    谁也猜不出来皇帝会出什么考题,又想要一份什么答案。

    殿试答题,有时限。

    时限为一炷香。

    一炷香是多久?

    大约一刻钟,换算成后世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

    要在这短短一炷香时间内,回答皇帝的这份完全没有痕迹可循的策问,给出一个皇帝满意的答案,难度极高。

    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很多举子们恐怕连问题都还没想明白,更别说给出一个答案了。

    之所以殿试策问的时限这么短,估计跟早朝制度有关。

    皇帝在早朝一旦有疑问,朝堂大臣们都必须当场略作寻思,便要立刻提供对策。

    不可能给一二个时辰,深思熟路之后再来回复——那样的话,整个早朝,估计就只能处理一两件事了。

    这需要官吏们拥有非常雄厚的积累和见识,才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给皇帝提供一份合适的对策。

    故而,每年岁举,殿试策问上,也就那么三两位考核“优等”的举子,有幸被直接授予“县令”等官,顺利踏上仕途。

    “优等”举子,在皇帝心里有好印象,仕途上升最快,治理郡县出色,三五年便升官提拔一次。很有机会晋升朝廷九卿。

    其余“上等、中等”举子,皆派遣为天下各郡、县的底层小吏,历练一番。运气好,立了功,可替补为县令。

    或者在金陵城公车府留用,待朝廷各部门小吏有缺,前去填补空缺,熬资历等提拔升官。

    还有少部分答题最糟糕的“下等”举子,直接被驳回,甚至受罚。

    楚天秀仔细算了一下,感觉自己答题时间不够。

    后世的高考语文作文,写一篇八百字作文,还需要考虑一个小时呢。

    殿试,却仅仅一炷香,约十五分钟的时间来答题。根本没有时间去深思,皇帝一开口,考生便要立刻写答案。

    这要是还能写出一份完美答卷,那肯定是妖孽一般的存在。

    “时间这么短,你们都能答的完?”

    楚天秀诧异。

    李敢年一副神秘状,压低了声音,小声道:“姑爷,临场应对,肯定是来不及的!这其中的诀窍,在提前押题。”

    “押题?”

    “正是。殿试策问,不会偏离朝政大事、国计民生。只是国政繁多涉及方方面面,数千上万,难以计数...考生唯一取巧的办法,就是押题。

    把去年一年朝廷发生的大事,选个五、六,十余件,分别定下题目。然后自己深思熟路,每一个题目先好写一份‘对策’。

    甚至每一个题,不同角度,正面反面,给出不同的答案。

    待上了殿试,皇上提出策问之后,若是侥幸押中了题。那便可不假思索,直接在一炷香内,一气呵成,写出一份异常完美的答案。”

    李敢年连连点头。

    事先没押中考题,临场发挥想得“优等”,那都是极少数的旷世奇才,方能做到的。

    他脸色有些懊悔,道:“这是殿试策问关键诀窍。能得皇上欣赏的答卷,几乎都是侥幸压中了当年的考题。没押中,那就倒霉了。

    前年我赴考,便是没押中题,脑中乱的一团糊涂,也不知在竹简上写了些什么....希望今年能押中吧!”

    “行,我知道了!”

    楚天秀不由大笑。

    这法子,跟高考考生们的押题作文,简直一模一样啊。只是他们写的是普通作文,皇帝考的是国政。

    难度有着天壤之别。

    押题!

    对于身经百战的后世考生来说,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
1...1920212223...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