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怎么说呢。
自太祖皇帝立朝,令天下十大门阀士族和大富户、大地主迁徙金陵城,以充实帝都,至今六七十余载。
这金陵十大门阀凭借祖荫,子弟繁盛,早已经在朝廷上根深蒂固。
共有陇西李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青河崔氏、范阳卢氏、彭城刘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
其门阀家主,谢胡雍主相,李荣太尉,王肃副相,大农令杨褚,太常卢梓,...位列三公、九卿,其族女更有皇亲后族。门阀间彼此之间的联姻,更是数之不尽,盘根错节。
三公御史大夫孔寒友,虽不是金陵十大门阀,但是孔寒友的孔氏传承孔子一脉,那是无可撼动的山东曲阜儒宗,实力比金陵十大门阀更为...深不可测。
大楚岁举,规矩是“王侯、三公九卿、郡守,二千石以上官员,二十万人口,岁举一人。”
金陵十大门阀,每年都会占这份岁举名单的一小半。名单剩下的一半,则是天下百郡望族,差不多瓜分殆尽。
每年也就仅有那么三两个考生,不属于门阀望族子弟的行列。
御史大夫大儒孔寒友,举荐的是他的弟子董贤良、晁方正,并非其族人。但就算不是族人,也是亲传弟子,亲厚更胜自家子弟。
这已经是岁举的惯例。
年年如此,名单一眼看过,都是一群“老熟人”。
项燕然每年看这份岁举名单,都会有一种年年岁岁,似曾相识的感觉,自然有些麻木。
感到失望,那是因为名单毫无新意。
可是,不举这些人,又举谁呢?!
金陵十大门阀财力雄厚,耗费巨资办私塾,培养家族子弟求学。士子们跟着家族长辈,自幼耳濡目染,见识和学问也都是最顶尖的。
其余儒生颇多,但大多数见识狭隘,想要从众多儒生里挑出有用的人才,难如登天。其余平民百姓,连大字都不识一个,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项燕然对此也无奈。
他又看了一遍名单。
名单有一个叫主父焰的,名字奇怪,显然不是什么世家望族。此人是九卿之一大农令杨褚,举荐上来的,而且并无亲故关系。
“杨卿,这主父焰是何方人士?”
项燕然有些奇怪。
大农令杨褚,拱手道:“回陛下,此人一介贫寒,却所学深广,非儒、非道、非法家,在金陵游学,学贯百家。因其学问庞杂、家境贫寒,颇为受众儒生、士子的排挤。
臣见其形单影只,颇可怜,便与他交谈。不想相谈甚欢,引为知己。正所谓‘道相同,不谋而合’。故而举荐之!”
项燕然笑道,“好一个‘道相同,不谋而合’。杨卿行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特立独行。”
今年的名单总算有那么一个,让他感兴趣的考生了。
这份岁举名单,也没什么问题。
但小昏侯楚天秀没有写入名单里面。
“小昏侯的自荐书,被丞相驳回了?”
项燕然笑问道。
谢胡雍主相面色有些委屈,“陛下,昏侯府乃‘世袭罔替’侯爵,臣不过是‘世代降’等侯爵,不敢擅自驳回小昏侯的自荐书。
但小昏侯在自荐书中出言无状,居然自称‘吾有丞相之资也,愿为陛下分忧!’
因其言论涉及到微臣...臣不敢做主,请陛下裁定,是否允许其参加岁举!”
项燕然下了大殿台阶,来到众臣中间,那一辆牛车的竹简前面。
一堆几百卷竹简。
他有些好奇小昏侯楚天秀都在自己的自荐书里写了些什么东西。随便翻了几卷,真有让他耳目一新...另类惊艳的感觉。
他第一次发现,小昏侯居然这么能编,别人一句话的事情,他硬是连吹带编写出了几千字的故事。
不过数量太多了,就算花一个早朝的时间,也是看不完。只能等退朝之后,抽空再看。
翻开最后的一卷竹简。
项燕然打开一看,卷轴最后,赫然看到了小昏侯那句气的谢丞相摔竹简的话。还被谢主相用大红批注过:竖子,气煞老夫也。
项燕然已经明白谢丞相的意思。
谢丞相不愿意自己驳回,想请皇帝出面驳回。
“众卿意下如何?”
项燕然不置可否,问道。
“陛下,小昏侯若是有丞相之资,那两位丞相大人该居于何位?”
“小昏侯出言无状,冲撞了丞相。恳请陛下,驳回小昏侯的自荐书!”
立刻有几名和谢丞相交好的官员,为丞相抱不平,站出来请奏。
...
太尉李荣领衔武官位列朝堂之上,听众文臣们纷纷抨击小昏侯,不由有些头疼。
他正准备在今日早朝,为浑身一团漆黑不见光亮到处惹祸的上门女婿说几句好话,让皇上改观一下对小昏侯的看法,殿试策问之后也好给女婿个小官当当。
但这一辆牛车的自荐书,自比丞相,把谢主相给气得够呛...这该怎么让谢丞相消气,挽回皇上心中糟糕的印象?
他正准备出列,缓和一下。
“且慢!臣,亦有简上奏!”
却见御史大夫孔寒友已经上前一步,直接打断了众大臣们的议论。
27 大儒献“祥瑞”
支持谢丞相的几名大臣吵嚷闹着,要驳回小昏侯自荐书,可一听孔寒友有简上奏,瞬间便肃静下来。
谢胡雍主相和众大臣们,都惊诧的望向孔寒友。
御史大夫,三公之末。
但上可劝诫帝王,下可监察诸侯王、丞相、太尉等在内的文武百官是否奉公守法、德行缺失,是朝廷上最令百官畏惧的重臣。
通俗的说,御史大夫就是专司监察,鸡蛋里挑骨头,负责骂人的官。
一旦被他抓到了毛病或罪证,轻则罚俸禄,重则贬官、入狱。
尤其是,这位御史大夫孔寒友很少开口。一旦有简上奏,往往出手狠准猛,事后几乎必有官员遭到贬逐、下狱。
别说百官敬畏了。
只要他一开口,连皇帝都头疼。
但是,早朝上,奉行的是一事一议的原则。
谢丞相刚刚上奏,还没有得出结论呢。
按理,也要先商量完谢丞相的这份岁举名单的奏报,皇帝裁定之后。众臣们按照排位再接着上奏,议论下一个奏报。
哪有一事未闭,又奏一事的道理?
“孔爱卿有何事奏报,如此着急?”
项燕然和气问道。
孔寒友从冕服袖袍内取出一个锦盒,奉上道:“臣昨日查巡金陵城,寻得祥瑞一件,乃当世第一文运之宝,进献于皇上。”
此言一出,顿时金銮殿内,众臣们一片哗然,脸色古怪。
祥瑞?!
大家同朝当官,都熟悉官场上的套路。
所谓的“祥瑞”,便是哪些偏远地方的郡守、县令,生怕皇帝忘记了自己身在偏远,一心为陛下治理郡县,颇为辛劳,还请陛下看在劳苦功高的份上,加官进爵,或调回金陵皇城。
便经常把一些“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千年神龟,黑眼白熊,白狐,白虎”,等等奇禽异兽,作为辖内的祥瑞之物,送到金陵城来,隐晦的表达请求皇帝嘉奖。
所谓献祥瑞,便是请求再进一步的意思。
皇帝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通常也会“嘉奖”勉励一番,以免这些郡守、县令们感觉不受皇帝重视,心生苦闷。
这种事情也就偶尔干干,哪位郡守大臣要是天天进献“祥瑞”。御史大夫肯定会毫不客气的参他一本,骂他不干政务,整天想着钻营官位。
金陵城内的朝官们,近在皇帝身边,不必担心被皇上忘记了,当然不会干这种颇为丢脸,容易被御史府盯上的事情。
但是,你孔寒友这位御史大夫,朝堂三公之末,地位仅次于丞相、太尉,深受皇帝宠信,怎么自己带头献“祥瑞”?
难道孔大人,想要再进一步,位列三公之首丞相之位?
可是谢胡雍主相已经当了十多年的丞相了,皇帝用着他也好事,显然没有换掉主相的意思。
就算谢胡雍主相干不下去了,王肃副相还眼巴巴的等着后补呢。孔大人想当主相,还差了两步。
“孔爱卿要献祥瑞?”
项燕然也是大为诧异。
这位御史大夫不去监察百官,在金陵城内寻了一件“祥瑞”献宝,这是要干什么。
御使大夫,孔大人骂人一向厉害无比,朝廷上难有人出其右,难道孔大人是拐着弯骂自己昏庸?
“不错!皇上请过目!”
孔寒友再次叩拜。
项燕然接过金丝檀木的锦盒,打开却见里面是一册薄薄的纸书。淡粉色,约百张,麻绳装订成一册书籍。
精美的纸书!
笔墨在这册书籍上书写了整本的《论语》、《诗经》、《楚辞》。
项燕然目光大动。
皇宫里也有不少麻纸,他试着写过,但不太好用。
麻纸的孔隙很多,墨汁极易渗透,导致字迹很快模糊。不适合做成长久保留的书籍。
而且麻纸价格太贵,十文一张,是一卷竹简的十倍之巨。非大富之家,不会买麻纸。
他试过几次,觉得不堪大用,也就丢在一旁没有再理会。
但这一卷纸书,质地极佳。
以笔墨写了百页,整整一本书的《论语》、《诗经》、《楚辞》,足有十万字以上。
这说明什么?
说明纸张的工艺近趋完善,已经完全适合做成书籍了。
就这么一卷薄薄的百页《论语》,记载的文字,抵得上一辆大牛车的上千斤数百卷的竹简。
此纸若是大量生产,皇宫书库成堆成堆宛若小山一般的奏章、简书,完全可以被纸书所代替。
纸以代简,何等的便利。
哪怕价钱贵些,但是金陵门阀、世家士子不缺这点钱,定然会争相采购,制作书籍。
“昏侯纸?”
“孔大人进献的祥瑞,居然是此物。”
“我...怎么没想到呢!”
众大臣们看到这卷纸书,都是面露震惊之色,暗暗懊悔。
他们当中不少人,其实早就听过金陵城内传的沸沸扬扬的昏侯纸,觉得新奇,甚至派人去平王府求这昏侯纸,试过用于书写。
也的确是品质上佳,非同凡响。
但是,他们从来没将昏侯纸,视为祥瑞。只觉得是小昏侯胡闹造出的东西,恰好适合笔墨书写。
可是孔大人却独具慧眼,挑了出来,在朝廷上堂堂正正将昏侯纸视为当世第一文运祥瑞,隆重其事的献给皇帝。
他们顿时惊觉。
自己的眼界,似乎差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个大档次。
一代大儒的宏大眼界,不拘一格的气度,非常人可比。
“好纸!”
项燕然当然知道纸书的好处,不由目露奇光,大悦道:“孔爱卿,你今日进献之物,果然名副其实的当世第一文运祥瑞,一等一的旷世珍宝。天下士子求学,从此无需厚重竹简。
朕当重重有赏,你已有侯爵在身,无法再加爵。朕便赐你黄金百两,绫罗绸缎千匹,西域香料十斤!”
孔寒友却立刻道:“陛下,此纸名‘昏侯纸’,非臣所造。臣不过是拿来借花献佛,不敢求赏,请陛下收回成命。”
谢胡雍主相一直没弄明白,孔寒友打断自己的奏报想干什么,听到这里,顿时心中咯噔一下。
昏侯纸?
难道跟小昏侯有关系?
他今日早朝,憋足了劲,准备狠狠骂小昏侯一番,恳请皇上驳回小昏侯的自荐书。
孔寒友居然在这个节骨眼,献上“祥瑞”,这不是给他这丞相拆台吗!甚至,还可能有后招?
项燕然似乎明白了什么,不由诧异的问道:“孔爱卿,此纸...是小昏侯所造?”
孔寒友立刻禀道:“皇上,此纸正是小昏侯所造,故而名昏侯纸。小昏侯造纸并非为了书籍,却是为了茅房拭秽之用,触犯了我大楚的禁令‘不得以故纸拭秽’,侯爵犯法当重罚。
但瑕不掩玉,不管他造纸的目的为何。造出如此好纸,便利天下士子求学,总归是大功于天下!
小昏侯虽然纨绔糊涂,甚至冒犯丞相,但造纸有大功,足以抵过。请陛下,请将小昏侯楚天秀列入岁举名单,允许其参加殿试!”
谢胡雍听到这里,不由哼了一声,道:“孔大人为何不早一点献上祥瑞,故意在本相拿出岁举名单之后,这才上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