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但是,身为孔圣嫡系后裔,他对儒教在大楚的兴盛,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以图推动儒教,成为大楚皇帝亲自册封的国教。
但当今圣上项燕然,虽对儒教感兴趣,却迟迟唯有扶持儒教兴盛的更多举动。
这让他这位御史大夫,一筹莫展。
最近金陵城内,一种名为“昏侯纸”的新纸,忽然在诸多门阀、官宦子弟、贵妇小姐之中,神奇的兴盛起来,众多儒生、士子趋之若鹜。
孔寒友从孔府子弟的口中无意听说此事,立刻敏锐的察觉到,这纸里面很可能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变化。
但是未亲眼目睹之前,他还是无法确定这昏侯纸的作用有多大。
他派了自己最得意的两名弟子,董贤良、晁方正,前往调查昏侯纸。
此时,两名三十余岁的青年已经归来。
董贤良相貌温厚谦和,鞋上还有许多黑泥,也不知从何处归来。
晁方正却是锦衣华服,神色张扬,衣裳一尘不染。
“恩师!您要的昏侯纸,弟子已经取来了。”
董贤良毕恭毕敬上前,躬身,双手奉上十张昏侯纸。
孔寒友微微点头,接过了这十张昏侯纸。
身为一代大儒,他对于麻纸,是十分熟悉的,也经常会使用。
他曾经对麻纸的前景,颇为期待和看好。
光是“轻便”这一个好处,便胜过笨重的竹简良多。一卷纸书,可以替代一辆牛车的数百卷千斤重的竹简。
书生带一卷纸书去远游求学,和带一辆牛车出门远游求学,区别有多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麻纸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价格昂贵、粗糙低劣不适制作书籍,导致麻纸诞生之后,根本没多少人买。
麻纸难当重任。
需要更出色、更廉价的纸张,才能“以纸代简,开辟文运盛世。”
而眼前这昏侯纸,“洁白如粉雪,轻薄如蝉翼”,光是这卖相,便堪称是一代纸中圣品。
孔寒友仔细打量一番,目露奇光。
随后,他又亲笔书写。
不论是大字,还是蚊蝇小字,半响之后,也不见墨水有向四周渗透扩散的迹象,品质出奇的好。
“好纸,好纸啊!洁如粉雪,香气扑鼻。难怪金陵城的众儒生、士子们,会趋之若鹜!”
孔寒友眸光难忍激动之色,“此纸,若是能取代竹简,乃千秋之第一大功啊。我孔氏一门期待已久的千年文运盛世,终于要来临了!
《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如今昏侯纸出世,仅次于苍颉造字之功啊!
此纸,若能在我大楚广为普及,我儒教圣人教化大道,必定普及天下,令黎民百姓、妇孺知晓。
小昏侯,立了不世之功!
吾明日早朝,便上书圣上,嘉奖小昏侯,并下令以纸代简,遍行天下!”
孔寒友越说越是激动。
这一天,他苦等太久了,终于等到了一缕曙光出现。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亲眼目睹“文运盛世”到来的这一日。
而文运盛世到来,正是儒教大行其道之日。
孔氏当引领天下儒生,共举盛世,令儒教彻底发扬光大。
“恩师,您高看小昏侯了!”
晁方正却是拱手,浇了一盆冷水,道:“这纸虽好,可是平王府卖价高达二十文铜钱一张,几乎是一户五口的一日口粮,这纸终究只是贵族、官宦、士族子弟们才能用上的奢侈之物。
众儒生的家境,根本用不起。
竹简要便宜的多,一卷才一文铜钱。
一张昏侯纸可以买二十卷竹简。虽然竹简笨重不便,可是总比花一户人家一日的口粮,去买一张纸,要好多了。
弟子以为,等风靡一阵子,新鲜劲过去了,这昏侯纸也就慢慢沉寂了。”
“二十文铜钱一张?”
孔寒友一听这价钱,愕然,不由沉默下来。
价格足足是麻纸的两倍...除了贵族子弟,真没多少人买得起。
但是天下儒生,绝大部分都是小富出身。花那么大的代价买纸,有些强人所难了。
没多少人买,这昏侯纸再便利,也无法取代天下竹简。
孔寒友看向另一个弟子,“贤良,你对昏侯纸有何看法?”
“弟子...”
董贤良拱手,淡然道:“...无看法。”
孔寒友不由失望,心中刚刚升起的激动,消逝而去。
希望又破灭了。
难道这文运盛世,他有生之年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过,弟子蹲在小昏侯的造纸作坊大门外,观察了足足两日。帮小昏侯,略微核算了一下造纸成本...颇为令弟子惊讶。”
董贤良不慌不忙道。
“哦,说来听听。”
孔寒友惊诧。
“作坊主匠孙氏一名,弟子从其左邻右舍调查得知,其收入约日薪俸一两银子。其余造纸工人约三十名,日薪俸三十文铜钱,每日总工钱大约一两银子。
造纸原料为树皮、竹等,非常便宜,数十斤树皮一文铜钱...几乎可忽略不计,不到一两。
所耗的炭火钱、牛力钱,等等,一日约二三两银子左右...估计不用这么多。削完树皮的木材,直接用来烧炭火。
作坊每日产纸,约一万张,全运送到平王府,以二十文一张的价格,卖给金陵城的权贵大族。
这造纸作坊的一日支出最多是五两,但卖纸的一日收入却是白银二百两...利润,足足四十倍之巨!”
董贤良惊叹,又服气的说道。
如此恐怖的利润,简直难以想象。
他在计算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算错了,少算了个零。可是不管怎么算,都还是这个结果。
除了最初建造造纸作坊,花了近几千两银子之外。这作坊,就再也没怎么花过钱了。
完全是一只金母鸡,每天不断下金蛋。
“成本开支五两银,收入二百两银?...这,这怎么可能。”
晁方正听了,也是满脸的错愕。
调查昏侯纸一事,他们两人是分头行动的。
他并未去作坊,这几日只是去平王府转了转,打听了一下昏侯纸和小昏侯的种种纨绔作风,颇让他厌恶。
他也没想到,董贤良居然去造纸作坊,询问工人的薪俸、树皮的收购价。
“这意味着...”
晁方正脸色都变了。
意味着小昏侯这个大纨绔,在疯狂的吃门阀、官宦、贵妇们的血,在干一本万利的买卖。
被那些儒生们知道,肯定会激动的上书皇上,逼迫小昏侯献出造纸术,或者降低纸价。
不过,这造纸作坊...是平王府李虞郡主名下的产业,这肯定会招惹平王之怒。
也未必真有人敢去逼小昏侯。
“这昏侯纸的真正成本,半文铜板就足够造一张纸,连一文都不到。但竹简的价钱,是一文一卷。
小昏侯哪怕是把昏侯纸的价钱,降低到一文,他也能吃一半的高额利润,赚大笔的钱财。...可他,他居然开价二十文...这是在抢钱啊!
唉,这大楚也只有小昏侯,有胆子敢干出这种事情。”
董贤良叹气道。
孔寒友再度陷入沉默。
昏侯纸的成本出奇的便宜,比竹简还便宜。
那么以纸代简,还有问题吗?
一卷百页书,不过上百文铜钱。天下儒生、士子,都会第一时间丢弃竹简,改用极为轻便的昏侯纸抄写书籍。
学子们千里求学,再也不用为无法携带书籍而犯愁了。
这一切的前提是...小昏侯舍得把纸价降低下来。他的后台太硬,很难逼迫他。
不管了。
明日早朝,他便上书陛下,表彰小昏侯的造纸大功,尽量让昏侯纸推广到整个大楚的郡、县、封国。
让天下文人士子,早日都可以用上昏侯纸。
孔寒友心意已决。
“小昏侯造纸,乃是天下奇功。他虽然纨绔,但凭造纸奇功一件,足以抵消早先无数顽劣之事。吾明日早朝,跟陛下奏报此事。
此事你们就不用再管了...至于昏侯纸的成本,不可入第四人之耳。以免得罪平王和小昏侯。”
孔寒友正色道,“对了,腊八的殿试策问就快到了。你们二人这几日便在孔府里安心读书,做学问。早日出仕,协助君王,匡扶天下社稷!”
“是!”
“弟子谨记,定当全力以赴!”
董贤良、晁方正立刻一起拱手。
心中都是对恩师无比的感激。
孔寒友身为御使大夫,手中每年有一个岁举的举荐名额。再加上孔府还有一个名额。
孔氏身为大楚的大族,府中众多孔氏子弟,都在等着举荐出仕的机会。
但孔寒友依然将这两个名额,给了他们这两位得意弟子。
此乃恩师之大义也。
24 主相之怒
公车府收到的举荐书在初审之后,便交到丞相府去二次审查。审查举荐书中的内容言语,是否有“荒诞乖戾、冒犯圣颜”之处。
腊月初五。
皇宫内白雪皑皑,颇为冷清。
丞相府众官员们都躲在府邸内,烧着炭炉一边审查,总算将整整一辆牛车一百余人的举荐书,给逐一审查完毕。
“今年不错啊,御史大夫孔大人的爱徒董贤良、晁方正,金陵第一诗赋才子谢灵云、平王府李敢年,都是年青一辈中的翘楚。”
“呵呵,九卿太常大儒卢梓的弟子贾玉,也是金陵有名的年轻才子。大儒萧恭望的弟子公孙鸿,今年也举荐出仕。”
“九卿大农令杨褚大人,举荐的是主父焰。”
“今年,真是人才济济啊!”
丞相府邸值守的众官员们都是交口称赞。
因为所有举荐书,都是王侯、公卿、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举荐上来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被驳回。
但还是有一桩头疼的事情!
小昏侯楚天秀这个金陵第一大纨绔,没人举荐他,他单独送了一辆牛车的《自荐出仕书》到公车府。
公车府杨绛大人望而生畏,不敢去审,派人直接拉到丞相府来了。
丞相府值守的官员们看到,这份史无前例的《自荐书》,都是瞠目结舌,伤透了脑筋。
小昏侯一个人的自荐书份量,抵得上前面的一百人了。
这意味着,他们今年审查的工作量,足足是往年的两倍之多。本来岁举的人员名单,今天就可以上报给皇帝的,结果还得耽误一两天。
但没辙。
昏侯府的侯爵还在,他们也没有理由,不让小昏侯自荐出仕。
既然送来了,也不能看都不看直接驳回。小昏侯这个混不吝,万一闹起事来,也让人头痛。
所以还是得审一审。
这份整整一车的自荐书,放在最后一个审核。
“诸位,每人拿一卷,看看文辞是否有问题!若是没什么问题,就直接加进岁举的名单吧!”
谢胡雍主相随手拿了一卷,吩咐道。
今日他负责值守。
副相王肃今日歇假,不在丞相府。
另有两位长史崔钧国、郑良,以及丞相府众大小的佐官、小吏数十名们。
众大小官员们各自从一堆竹简里取了一卷观看。
奇了!
他们本有些轻视,但这一看,居然...还看得津津有味,颇为过瘾。
小昏侯的脑洞太大,用了数百卷的竹简,全身上下无死角,旁征博引,硬是把自己夸出花来了。
“这卷是他夸自己脸蛋俊美的,自古以来未有如他这般俊美,整整用了一千字长文,华丽的令人惊叹啊。哪位大人要欣赏这一卷?”
“下官这里有一卷,夸他的信誉高洁。里面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十年前欠了友人一文铜钱,十年后依然记得归还。
他管这叫‘君子欠一文,十年必还之’,可见他小昏侯信誉之高洁!郑大人,你那卷可看完?来换一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