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三国之群芳寻踪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金之天狼
正三品,龙骧将军、虎贲将军、辅国将军、度辽将军、大州牧、左右尚书仆射、正一品长史司马、县公等;从三品,建振奋扬诸将军、州牧、大州刺史、大州将军、六部尚书、侍御史、从一品长史司马等。
正四品。四方中郎将、羽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诸护夷中郎将、城门校尉、州刺史、州将军、县侯、尚书左右丞、正二品长史司马、正一品从事中郎等;从四品,大州州丞、六部侍郎、从二品长史司马、从一品从事中郎、典农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等。
正五品,诸杂号将军、大郡太守、大郡校尉、乡侯等;从五品。郡太守、国相、郡校尉、给事中、太学博士祭酒、典农校尉、诸部司郎中。
正六品,秘书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太学博士、诸护军、司盐都尉、亭侯;从六品。公车令、大县县令、大县县尉。
正七品,县令、县尉、诸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门下督、典农都尉等;从七品,部曲督、大县县丞、议郎、诸公府掾属、门下郎等。
正八品,郡国太守相中丞长史、县丞等;从八品,县主薄、县功曹、乡令、乡尉、乡傅等。
正九品,有乡丞,从九品有乡佐、乡主薄等。
正十品,有亭长、亭尉等;次十品。有亭丞、里长等。
特别注明,每一级将军的长史、司马品级比主将低四个品级,各地州牧、州刺史的别驾、治中比主官低四个品级,朝廷指派的佐官,比主官低上两个品级。
在金良通过太后何莲修改了十品官制的同时,董昭、陈琳、司马徽、胡昭、崔琰、傅奇花了两天时间,从招贤馆里的五百四十一名贤士里选出了三百八十六名能够勉强可以委以官职的贤才,其余的一百五十多名都是骗吃骗喝的无赖闲汉,被典韦派人送去了屯田兵团做劳动改造。
在三百八十六名里面,董昭等人选出了七十二人交给金良面试。金良只看中了十四个人,有四个武艺、兵法水平勉强能打七十分的,被金良先留在中央军第一军的教导营。数个月后,他们会被下放到下面的旅、营里面做主将;有两个博学多识被派往中央大学堂做教授,享受从六品待遇;有二个通晓律法被派去廷尉署做法衍的助手廷尉左右监;有三个通晓兵法、武艺差强人意的被派往两个大县做县尉;有三个留在金良的将军府里做从事中郎。这十四个人多半是寒庶子弟,靠着自学有了一定的能力,但他们的能力还称不上一流,金良都懒得提他们的名字,等他们在‘日’后有‘精’彩的表现才给他们出场的机会吧。
除了那十四个人之外,其他三百七十二个人也都被留下,有一百八十多人先留在中央军第一军的宣抚营里。数个月后,他们将下放到下面的各个营队里做参军。其他的人或者去军需后勤保障部门做小吏,或者去军情部下辖的三个情报组织。或者去地方郡县做小吏。虽然都是小官吏,但最起码都是十品官以上的官员,这些人多半是寒庶子弟,有些人甚至是贫贱家庭出身的,若是留在家乡,别说当上有品级的官员,连口饱饭都不一定能吃上,所以每个被征聘的人才都很感恩戴德,包括那些志大才疏之辈。
金良在那一世玩三国游戏玩得非常投入,到了真正的三国时空里招募人才的时候,他还是习惯于用数字来衡量一个贤才的能力
金良曾经用数字衡量过自己的能力
武力满分,一百分,若是算上赤兔马、方天画戟的加成,他的武力值应该是一百一十分,而同时期的其他猛将,黄忠、典韦、赵云、王越、关羽、张飞、颜良、文丑等一流武将都曾跟他比试过,他们的综合武力值应该都在一百分左右,距离金良都有一些差距
统御力,九十分,金良统帅军队靠得多是个人魅力,在细节上的统御调度,他赶不上张辽、高顺等人。还好行军打战时,他手下的行军长史和行军司马都是一流的谋士和武将,可以弥补他在这一块的不足。但金良强个人武力而催生出的强感召力,算得上是统御力的一种表现。至少他统领的飞虎骑兵可以称为天下第一的骑兵,甚至强过董卓麾下李傕郭汜统率的飞熊军和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智力,八十分,若是按照演义或游戏,金良的智力绝难过四十分,若是按照正史上的表现,他勉强能有一个六十分的及格分,可怜他遇到了将近满分的曹操和八十多分的刘备。他就玩不转了,而现在呢,有了一千多年见识的金良,他的智力应该有八十分了,甚至在某些时候,他的智力能爆棚到九十多分像之前跟牛辅麾下的贾诩对阵的时候,金良因为查到贾诩在牛辅军中,每次都反贾诩的计策而动
政治力,九十分若是按照游戏设定或演义,金良的政治力都是个位数。即便是正史,金良的政治力也不过二十,所以被陈珪陈登父子玩得团团转。所以他才没有屯田的意识老是闹粮荒,而现在呢,金良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最先改变的便是他的治政理念,一瞬间就把他的治政能力提升到了顶峰,在某些方面甚至过了同时代的曹操之辈
目前金良麾下武力值过九十五分,是一流猛将的有黄忠、赵云、典韦、王越、张辽五人金良不以演义记载而是以历史记载去看,张辽是为数不多临阵斩将的武将,他的武力值应该在九十五分以上
武力值过八十五分,算得上是一流猛将的有徐晃、张颌、高顺、麴义、郝昭、高览等。莫要看演义上鞠义、高览被赵云秒杀实际上赵云若不偷袭,在三十回合之内战不倒这两个人
武力值过七十五分。算得上是二流猛将的有魏续、宋宪、曹‘性’、成廉、魏越、朱灵、潘凤、秦谊、****、李黑、吴崇、陆通、许猛,潘凤本来还算不上二流猛将但他经过金良和徐晃的指点。斧法颇有长进勉强可以跻身于二流猛将行列
再看武将的统御能力,张辽、张颌、高顺、徐晃、鞠义、郝昭的统御力都在九十五以上算得上是一流的将才,黄忠、赵云、高览、朱灵的统御力至少在八十五以上,亦能独当一面
现在再看看谋士们的智力,智力过九十五分,算是一流谋士的有田丰、沮授、徐庶、郭嘉、贾诩,司马徽、胡昭一心教学,若是他们愿意参谋,他们也能算是一流谋士
智力值过八十五分,算是一流谋士的有董昭、韩浩、满宠,这三个人不显山不露水,却是正史大牛
再看他们的政治力,董昭、韩浩、卫觊、诸葛瑾都应该有九十分以上,算得上是一流的治政人才
金良再去看看招贤馆招来的那三百多名贤才,非常沮丧,武力、统御力、智力、政治力任何一项过八十五分的一流人才,没有一个,任何一项过七十五分的二流人才,只有十四个
虽然手头有了那么多将领,金良还在感叹,跟那些积蓄百年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世家相比,金良手头的人才一直缺乏,特别是相对于他现在急剧扩充的二十万兵马,若是没有足够多的嫡系将领统率,就会很容易被世家子弟出身的那些将领们给占了上风,从而把金良给架空,金良不想看到那一幕的发生
金良在洛阳那次到处派人征辟贤才,只得到三四个反馈,金良到了襄阳,稍有名气,又借襄阳朝廷的名义发下一些任命状,得到了一些回应,有些贤才陆续来到襄阳投奔金良,有些贤才还在路上,虽然这些贤才只占金良想征召的人才的三分之一,已足以让金良俾睨群雄,自称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了
金良刚刚为招贤馆里那些自愿投效的无名之辈里面发掘不出大才而感叹的时候,他寄以厚望的豫州义阳人魏延魏文长和豫州汝南人陈到陈叔至一起到达襄阳这两个人的武力都接近九十五分,特别是魏延,他的统御能力也接近于一流武将。
《陈到: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人。
公元194年(东汉兴平元年),徐州牧陶谦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在小沛驻军。两年后,刘备投靠曹操,曹操让刘备担任豫州牧。后来,刘备衣带诏事发,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和豫州牧期间,陈到投奔刘备。
因为职业的需要,陈到投靠刘备的时候就被刻意的”冷藏“起来,无论敌人还是同僚都无法得知他的真实年龄,家庭出生以及父母亲人的情况。曹操为彻底消灭刘备曾多次派遣特务组织进行大型规模的暗杀行动但是每回都被这位”冷藏“将军彻底粉碎掉,从而使得刘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后来,曹操孙权集团在接二连三的交易下逐渐获悉这位隐形人的存在。于是曹操,孙权曾多次绞尽脑汁追查陈到的身份。可是当时,刘备对陈到的身份实行封锁政策,不仅无人知晓陈到的真实身份,同时在内部进行的严密的保护工作。于是,民间开始流传出许多谣言,将陈到的事迹演绎的神乎其神,几乎已经不能让人相信,而这些近与神话的江湖谣言后来被附加在另一位武将身上。
陈到的名誉和地位常亚于蜀汉名将赵云,与赵云一同因为忠勇而闻名,并统率白毦兵。
建兴年间,陈到担任护军、征西将军,被封为亭侯。
公元226(蜀汉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欲移军汉中,于是让驻守永安的李严移屯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镇守永安。陈到被任命为永安都督,驻守于巴东郡,受李严统属。
诸葛亮还曾写信给诸葛瑾(一说李严),信中说:“兄嫌白帝守军并非精悍强壮,陈到所统率的则是先帝帐下的白毦兵,白毦兵是西方的上等军队。如果您嫌白毦兵数量少,当遣还部分江州兵,为镇守白帝增添益处。”
后来,陈到逝世于永安都督任上。》(未完待续。)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二百二十八章:魏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三国之群芳寻踪最新章节!
魏延和陈到前来投奔金良并不是像金良期望的那么一帆风顺,还经历了一些波折。
此时的魏延只有十八岁,父亲刚刚辞世,他领着父亲的一百多名部下,前去依附任的豫州刺史刘表。
刘表对于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没什么兴趣,随便封了一个屯长打发了事。
金良派去魏延老家征辟魏延的士卒听说魏延投奔刘表,基于金良的命令,锲而不舍,跑去豫州治所谯县,把金良的书信呈递给魏延,碰巧汝南人陈到也在魏延军帐里,便一并把金良写给陈到的书信呈递过去。
陈到的情况跟魏延一样,都是家境破落的寒庶子,都因为年轻,没有名气,家庭出身差,被刘表看轻。
金良口述、陈琳撰写的书信文采斐然,透人心脾,魏延、陈到两人看了心中大动,但他们对金良都没有多深的了解,便向送信的士卒详细询问金良的情况。
金良派去送信的士卒都是伶牙俐齿的,口若悬河地把金良说得英明神武得仿佛天下只有这样一个英主。
魏延、陈到当然不会听信两个士卒的一面之辞,他们把两个士卒打发走,然后到处打听金良的情况。
在这样的年代,能够流传类似消息的都是世家大族,平民老百姓消息闭塞得很,魏延、陈到从那些世家子弟里当然听不到金良的多少好话。
但是魏延、陈到家庭出身寒微,受够了世家大族的白眼,久而久之,他们对世家大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成见,对那些世家子弟的话是反着听的,反着听,听多了,慢慢就琢磨出金良的不凡之处。
两人都是有头脑有判断力的智将,聚在一起稍作合计,便盘算出金良的特点:出身寒门、武功绝、救下太后天子和陈留王、深得皇室信赖、智谋深远、求贤似渴,最重要的是金良求贤是唯才是举,不问出身,这一点儿,就明显过刘表许多。
特别是听金良大破董卓麾下牛辅、杨定部并迅平定了南匈奴,原来还有几分犹豫的二个人当即带领部曲,悄悄离开谯县,往襄阳而去。
刘表虽然不看重魏延、陈到二人,可一旦对方要离开自己另投明主,他的面子上就挂不住,便命麾下名将袁桐领一千人马追击魏延、陈到。
刘表认为袁桐乃汝南袁氏的旁支子弟,通晓兵书战策,又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汝南名将,当可一战而擒魏延、陈到二人,没成想魏延、陈到麾下仅有两百人就敢伏击袁桐,魏延一刀将袁桐斩落马下,袁桐那一千人马一轰而散。
魏延、陈到绕过兖州黄巾的势力范围,顺利渡过黄河,到达黎阳,跟驻扎黎阳的张辽接了头,递交了金良的征辟书信,张辽便放魏延、陈到一路北上与此同时,张辽派人快马加鞭,赶在魏延、陈到到达襄阳之前,通知金良,说魏延、陈到即将到达襄阳,让金良做好迎接的准备。
这是金良的一个独到设计,他吩咐壶关、黎阳等关隘的守将们,密切注意前来投奔金良的贤才,金良好提前做出‘精’心的准备,给那些千里来投的贤才们特别的感动。
当然不是什么贤才都值得金良亲自迎接,金良只对那些有真本事的贤才礼遇,当然你有本事同时又有名气的话,金良欢迎了,但像许靖那样的徒有虚名之辈,金良是懒得出迎的,都有田丰等人接待。
魏延一马当前,陈到领军在后,向襄阳进发,刚到襄阳南门,他们惊住了,金良竟然亲自来迎。
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乍看起来有几分神似关羽,只是年龄不大,没有蓄须。
金良并不因为有几分讨厌关羽而连带着讨厌魏延,反倒是因为有几分同情魏延在历史上的遭遇,对魏延的态度很好,朗声大笑道:“文长,叔至,我等你们多时了”。
魏延本来以为金良只会派麾下某位将军来迎接自己这样的无名小辈,没成想金良亲自来迎,赶紧翻身下马,俯身下拜:“魏延何德何能,敢劳烦主公出迎”。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3]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
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5]
功勋卓著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金良赶紧上前把魏延搀扶起来:“文长之武功将略,皆有大将之风,难能可贵的是有双慧眼,能弃暗投明文长跋涉千里来投,我走出城门几步来迎接,又有何难”。
说着,金良伸手取下魏延的头盔,把头盔上的灰尘轻拂了一下:“文长你这头盔上已经积满灰尘,可见这一路之舟车劳顿风尘仆仆,辛苦你了”。
这年头的上位者那里有这等平易近人,想当初那刘表只是远远瞟了魏延一眼就把他打发下去,魏延越发感激,涕零道:“魏延得主公如此厚爱,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力”。
金良一方面是想表达对魏延的厚爱,另外一方面嘛,趁着给魏延脱头盔之际,他手掌轻轻碰了一下魏延的后脑勺。
金良摸了魏延的后脑勺以后,不禁哑然失笑。
罗灌水又在忽悠人啊,魏延的后脑勺平顺得很,根本没有他所说的反骨。
罗灌水之所以搞出反骨一说,完全是为了证明罗灌水塑造出来那个半人半神的诸葛亮有识人先识骨的本领,但他写得太前后呼应了,活灵活现了,以至于把金良都忽悠住了。
实际上书里根本没有描绘魏延具体的骨相,看起来诸葛亮是根据魏延的‘精’神气度来决定其反骨存立的。
魏延是有将才,但‘性’格矜高,持才傲物,他之前的两次表现也让诸葛亮不安,一次是为迎救连逃命都不忍心丢下老百姓的刘备而反叛刘琮勇开城门第二次是为保黄忠而杀韩玄,诸葛亮刻意忽视魏延是为了投靠刘备而做出来那样的举动,刻意认为魏延是两番叛主,脑后必有反骨。
罗灌水又写诸葛亮死后魏延有意谋反,诸葛亮死前设计让马岱杀魏延,其实,多半也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的英明而刻意污蔑魏延,治史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明确指出:魏延“实无反意也”。
金良又想起,后清初年,太祖决定修三门峡水库,别人都表示拥护有的专家虽有异议也不敢说,只有黄万里坚决反对,结果被打成****庐山上,太祖说彭帅:“你和黄万里一样脑后长着反骨”残酷的灾害证明了******和三门峡都是极端错误的决策,那两位被称为“脑后长着反骨”的人,都是国家的良心。
金良觉得,魏延的“脑后有反骨”实际上是他一直在维护着他心中的忠义,他认为刘琮不合大义便开门迎接刘备,他认为韩玄残暴不仁,他就杀掉韩玄救下黄忠,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他魏延一辈子都忠于刘备,忠于刘备的蜀汉大业这一点儿无可厚非。
金良对魏延非常器重,不但因为他知道魏延的脑后反骨是千古奇冤有同情之意,而且金良熟读三国志,他清楚,真正历史上魏延的本事比演义上写的那位还要大上一些。
说起历史上蜀汉将领,五虎将之下便是魏延,这种排行或是以资历,或是以武艺,但若是以将略而言,魏延不逊于五虎中的任何一位。
建兴八年,曹魏司马懿率大军入寇蜀汉汉中地区,被蜀汉军队在正面挡住了曹魏军队的进攻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魏延不愧为蜀汉名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居然在阳溪破郭淮、费瑶等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官位仅在诸葛亮之下。
1...123124125126127...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