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三国之群芳寻踪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金之天狼
因为冀州、幽州、并州世家叛军以及青州黄巾的肆虐,各地粮食均大受影响,不少地方的良田被践踏或被叛军收割甚至焚毁,减产达到一半,金良便对那些被叛军、黄巾军肆虐过的地方免税,如此一来,朝廷最后收上来的粮食尚且不足一千万石,只有九百万石。
根据金良的推算,东汉末年的一石小麦约等于后世的三十市斤,九百万石小麦约等于两亿七千万市斤。
金良能够调用的小麦当然不止这九百万石。
去年十月份左右,金良从各地收购了大量小麦种子,让冀州、并州一带民众广种小麦。
这个时期的民众还是多习惯种植粟,粟就是传说中的谷子,谷子比小麦耐旱,又不用那么精心伺候,所以民众更喜欢种谷子不喜欢种麦,对金良的命令多有抵触。
金良先是给中央大学堂技术学院农学系的学生们讲解,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馄饨等食物,特别是做成馒头后便于携带为干粮,利于行军,而且小麦只要耕种得当,产量很容易提高上去。
反观谷子,是由野生狗尾草驯化而来,虽然抗旱耐瘠,适合干旱地区栽种,既可春播又可夏播,曾经是北方的第一大食物,但它产量非常低,在没有化肥和杂交技术的东汉末年,它的产量很难突破一百二十斤,而小麦只要好好侍候产量绝对高于谷子。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玉米、红薯还没被秦谊带回大汉的最近两年内,夏天收了麦子可以马上种下谷子,一年两熟不会浪费田地,若是一直种谷子一年只能种一茬,不利于粮食最大化的耕作。
农学系的学生们奔赴各个郡县。传达金良的重麦理念,经过这些学生耐心讲解,各地民众陆续接受了小麦好过谷子。前去各地官府领取免费的小麦种子,按照农学系兼职教授韩浩、常林、石韬等农学家传授下的小麦增产种植方式,深根细作。广施经过特殊处理的农家绿肥,然后大兴水利灌溉。
半年过去了,夏天来了,金黄的麦浪翻滚在冀州、并州肥沃的大地上。本来能够收获一亿五千万石,却因冀州、幽州、并州世家叛军以及青州黄巾军的战乱影响,只收获了一亿一千万石,约合三十三亿市斤。这三十三亿市斤小麦看起来很多,实际上整个大汉人口最多时将近六千万人。耕地面积最多时将近六亿亩田地,粮食亩产量平均为三石五斗,约相当于一百一十斤,整个大汉最高产量时超过六百亿市斤,三十三亿市斤只有大汉最高产量时期的二十分之一而已,而冀州、并州所有人口占大汉最多人口时的九分之一,由此推论。足以看到冀州、并州这里的粮食产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灾荒。
冀州、并州百姓与屯民约有七百万人,每个人平均一年食用三百斤,他们考虑到下半年的谷子,只把未来两年要食用的小麦和来年的种子留***完粮食赋税,还剩下五亿多斤小麦,多半都拿出去贩卖,换取钱财买其他生活物品,比如买块布做件新衣服。
金良乘着粮食丰收粮价大跌,疯狂收购粮食,除了部分世家囤积了二亿多斤小麦外,金良收购了三亿多斤小麦,加上收上来的粮食赋税,金良现在控制着六亿斤小麦。
夏种的谷子已经播了下去,军务院军需部的军吏们推算过了,金良现有人马以及金良暂时要养活的民众在秋季谷子丰收之前的五个月里,需要消耗一亿五千万多市斤的小麦。
金良现在麾下有中央军三十万人马,包括近卫师、高顺、张辽、黄忠、魏延、赵云、张颌、徐晃、徐荣、鞠义、朱灵、吕岱、甘宁等师以及陈到、王越、冯芳、夏牟的襄阳内城禁卫军。
这三十万人马里面含有十五万战兵、十五万辅兵,每个师都有常驻地,常驻地附近都有十万亩的屯田,平时都由辅兵耕种,至少可以解决三分之一的粮饷。
真正要动用库存小麦的只有二十万人,每人一天大概食用二斤小麦磨出来的一斤半面粉和其他肉类、蔬菜、豆制品,在未来五个月里大概食用六千万斤小麦。战马不需要喂食小麦,喂得是大麦和赤豆,这些作物不能占用肥沃田地,在荒地边、山坡上见缝插针种植,等苜蓿引入后,马匹更不需要跟人抢粮食吃。
张燕的六万飞燕军和管亥、于禁的四万青州兵现在都算是中央军的编外人马,他们的粮饷约为中央军的一半,未来五个月里大概食用一千五百万斤小麦。
地方上的乡兵都有自己的均分田,县兵除了均分田之外还有部分屯田,乡兵和县兵都能自给自足,只有守卫郡城的郡兵算是半脱产,他们需要拨发等同于中央军一半的粮饷,十个郡共有五万郡兵,五个月大概食用七百五十万斤小麦。(未完待续。)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10章:全民超生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三国之群芳寻踪最新章节!
韩浩的屯田兵团在收编了二十多万世家降兵和二十多万青州黄巾之后,这个屯田兵团已近有一百三十多万人,这一百三十万人中的一半以上的人们都是麦子播种后才来到冀州的,他们多半被发去整修水利、整修道路、挖掘煤矿、整修田地等基础事宜,等到麦子收割完了,他们才分到地,他们把中央军发下来的谷子种子播下去以后,他们还需要五个月的小麦维持生计,这些人一天一斤即可,也要九千多万斤小麦。
如此算来,金良还剩下四亿五千万市斤小麦积压在仓库里,除了明年各地屯田的小麦种子,还预留半年的粮食,还剩下一亿多市斤小麦,按道理金良是不应该再去其他地方购置粮食了,金良却还让严牧、甄姜等官办粮商在甘宁黄河水师和吕岱的渤海水师护送下,前去黄河南岸诸郡县、江南诸郡县、辽东、高句丽、东瀛购置粮食,哪怕那些地方的粮食比冀州、并州这边贵上两三倍,严牧、甄姜派去的掌柜们传报说买了不合算,金良还是一个字,买。
在这东汉末年已近三国乱世,粮食绝对是最重要的战略物品,没有之一。
现在的冀州、并州在金良强力治理下,渐渐恢复原来的气象,成为大汉一片安静的沃土,其他地方如青州、兖州因为有黄巾作乱,民众一直不得安宁,自然无心种田,反正种了也是给那些黄巾贼们糟蹋了;洛阳司隶地区频遭董卓西凉军洗劫,民众亦是不能安居乐业;豫州西部为孙坚、袁绍、刘宠等势力时常争斗之地,亦不能安宁,这些地方的民众很多都流离失所,很多都落草为寇,不管是做流民还是流寇,粮食对他们始终是最重要的东西,金良便用那一亿多小麦来诱使更多的流民、流寇来冀州、并州。
在金良眼里,比粮食而更重要的是人口,人口越多,耕作的田地越多,收获上来的粮食就越多,能够征用的兵役人口就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金良是想要更多的人口,怎奈因为那数州世家叛军和青州黄巾的叛乱侵袭,不但其他州郡的流民觉得冀州、并州战乱不断舍弃不来,连金良本来就笼络到的流民也弃之而去,反观刘虞的半个幽州、公孙度的辽东、刘表的半个豫州、陶谦的徐州、袁绍的荆州、刘焉的益州都逐渐从战乱之中安定下来,成为附近战乱地区民众争先恐后扶老携幼前往投奔的地方,此消彼长,不由得金良不心急如焚。
金良便连连发布了几项政策,以鼓励外来流民踊跃进入冀州、并州安居乐业。
第一点,流民不再强制编入屯田,毕竟屯田比起正常的均分田自耕农来说,拿去四五成的收入,剥削太重,难以持久,同时金良亦觉得屯田兵团下辖一百多万人,规模过大,有些尾大不掉,有心减少屯田兵团下辖民众人数,便规定日后只有俘虏兵、盗贼等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才入屯田兵团。
第二点,流民进入冀州、并州直接去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可领人均十亩的均分田,第一年可领取免费种子并免除赋税,从第二年才开始征收一亩两斗的薄赋,流民参与基础建设,每天每人都可以享受五十到一百钱不等的补助。
第三点,流民可免费入住中央军统一建造的宅院,流民的子女统一免费入读中央军在各郡县乡亭设置的中小学堂,流民可享受中央军在各郡县乡亭设置医疗所的医疗服务,流民可参军入伍加入地方郡县乡兵,总之一句话,冀州、并州本地人享受的一切普遍的福利待遇,外来的流民均可享受。
金良特别在意第三点,因为他在后世特别瞧不起帝都、魔都的一小簇本地土著无限狭小的心胸,在他看来,搞本地土著、外地移民之间的两极分化是再愚蠢不过的,既然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者,都是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又何必分本地人、外地人呢,金良当政的襄阳朝廷,绝对不能设置那样错误的户口制度,亦不能坐视民间出现的互相歧视,要强硬地让民众接受本地人外地人皆平等的观念。
因为幽州的刘虞、辽东的公孙度、豫州的刘表、平原的曹操、颍川的孙坚、荆州的袁绍、益州的刘焉都意识到人口、粮食的重要性,他们都努力地招揽流民,也都效仿金良的惠民政策,他们地盘附近的流民也不愿意舍近求远,投奔冀州、并州,一时之间,金良的政策一出,并未收到应者云集的效果。
不过,金良已经决定从全民族、整个大汉的高度来,考虑出台一个全新的政策。
虽然说大汉子民尚未遭受三国的近百年战争,人口尚有五千万人,但在金良治下的只有七百万人。
七百万人看起来不少,但金良治下还有更多荒地、更多矿产急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并州、冀州这一带矿产很少,但在金良眼里,可谓遍地黄金。
并州那里有大量的富煤矿就不用多说了。
并州垣曲境内的中条山腹地,有大量铜矿,号称是国内最大的地下开采铜矿山。这年头的金融体制是铜本位,铜矿的重要性有甚于金矿,等金良完全掌控了并州,便会大力挖掘这里的铜矿,用这里的铜炼制铜钱,如此一来,这里需要大量矿工开采铜矿。
并州闻喜境内的铁矿,是有名的大铁矿,需要大量劳力开采矿石,打造兵器。
冀州境内的迁安邯郸铁矿、金良老家五原郡的白云鄂博铁矿,也是大铁矿,同样需要大量矿工。
并州、冀州这两州在后世能开垦出两亿亩良田,在这一世,金良为了巩固水土,只让开垦出一亿五千万亩,但目前整个并州、冀州开垦出来的良田还不到八千万亩,大约折合每个人十一亩,还有大约七千万亩荒地需要人来耕作。
因金良的政策十分优惠,可提前赊贷粮食、种子和耕牛、农具,而且五年后耕种的田地归个人所有,国家只收一亩两斗的薄赋,其他全归个人。
等黄河以南的诸侯混战爆发、灾荒频发以后。其他州郡的大量流民必将大量涌入冀州、并州,他们暂时可以解决制采矿、耕田劳力不足的问题。
金良不是一个眼睛就盯着眼前一小片地方的鼠目寸光之辈,他曾想过。随着自己麾下数十万中央大军在大戟所指之处,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未来的疆域面积没准会远超秦皇汉武时期。
但是。在这个东汉末年,后世那个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江南还只开发出两成田地,还有七八成的荒地未曾被人开垦,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后世的和谐国能开垦出十八亿亩田地,而这个东汉末年的大汉领土面积不逊于后清和谐国,但耕地面积只有六亿多亩,如此推断。还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没被开发出来。
金良心中有些烦忧,以五千万汉人再加上落后的生产力,如何才能把后世十三亿人以先进的生产力才勉强开发完的国土给开发出来呢?
金良通过在大学堂开设技术学院和开设格物课程来促进技术革命,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但他心里很清楚,以东汉末年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极端落后的技术条件。不知道能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发展到机械化那一步,提高生产力是可以指望的,但不能完全指望,至少在眼下的十几年内,生产力不可能有飞跃的提高。
金良又曾想过大汉男子天下布种。把汉人的种子洒向全世界,做到这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汉人的种子要多才行啊,不然也没有那么多男子为国争光地搞那么多金发碧眼的良田,金良本着有一亿多斤小麦和陆续从各地收购回来的一亿多斤粮食,前思后想,最后毅然决然地推出了继“全民皆兵”、“全民教育”之后的另一项撼动人心的基本国策,“全民超生”!
金良想起后世的一些错误透顶的政策都不觉得扼腕叹息,后世有十三亿国人就人满为患了吗,粮食就不够吃了吗,其实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谎言。某混蛋错误的理论诱导了某些大官僚,使得那些官僚们根本没有横向对比国外的具体情况,便发动了惨绝人寰为祸三十年的某个基本国策!
实际上不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其他资源分配来说,这个国度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里面都是中下等的,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和一些西欧国家,才叫做人满为患,和谐国除了沿海一些大城市外,其他内陆中小城镇和广大的乡村,可谓“大国空巢”!
大国空巢,多么恐怖的事实,老龄化提前来临,人口再也不是红利,短缺的劳动力制约了整个民族尤其是大汉民族的发展,因为大汉民族占据整个中华民族的百分之九十人口,每年新生儿跟占据中华民族百分之十的少民们竟然是一样的,长此以往,大汉民族恐怕有成为少民的可能。
那个基本国策是变相的自我阉割,几乎断绝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元气所在,中华民族之所以千百年间昂首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口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和西方蛮族再穷凶极恶,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人多势众,以强悍的大汉儒家文化把他们都汉化了,可在后世和谐年间以后就很难说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大汉民族会到什么地步,他抱着极端悲观的心态。
来到这东汉末年,他要是再搞那个脑残至极的某个基本国策,他就枉为汉人!
为了大汉民族的千百年大计着想,为了大汉民族能够把大汉种子洒向全世界,能够打造大中华共荣圈,在他有生之年里,实现大汉民族人口破两亿是必须的!
大中华共荣圈需要这么多主体民族的人去开发,不然把整个东亚地区囊括进来,大汉民族只有五六千万人,跟那些异族的人口差不多一样多,大汉民族就无法强有力把大中华共荣圈推动下去。
后世的大唐,把高句丽打下来了,只派兵驻扎,不派民开放,结果被那苟延残喘的高丽棒子们死灰复燃,空流了数百万大汉男儿的热血得来的高丽半岛再度回到高丽棒子手里。
再看后清初年,和谐国之所以能够强有力地掌控西域,跟王大将军强大的屯田兵团密不可分。
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了作为主体民族的大汉民族必须要时刻保持人口众多这个最大的优势,有了足够的人口才能移民到那些新占领的疆土,以大汉子民为主,以本地土著为奴,再驻扎上强大的大汉军队,必定能够把那些开辟出的疆域牢牢地掌控在大汉的手中!
金良是一个容易心血来潮的人,这一点让他有了强大的执行力,一旦他想到某个好点子,他要马上把它制定下来,安排下去,执行起来,让他的好点子能够立竿见影地实现起来。
每一个内阁辅臣都有权力召集朝廷公卿以上大臣聚众议事,金良便利用这个特权,召集朝廷诸大臣前去内阁商议此事。峨冠博带的大臣们收到金良的邀请,依次来到皇宫一侧的内阁。
金良依旧是那副武将打扮,他不习惯穿得那么峨冠博带好似一个衣冠禽兽。
金良静默不语,等大家都安静下来,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金良原本放松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道:“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大汉近十年间折损了大量人口,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折损了多少。
今天我就告诉大家,大汉人口最多的时候是在十年前,当时的户籍人口有五千八百多万,而新近预估出来的人口,只有四千七百多万人,短短十年间,人口短少一千多万人,大汉元气大伤!”
众大臣想起他们从洛阳到襄阳的一路上所看到路边散落的累累白骨,一座座渺无人烟的村庄,不得不承认,金良所预估的情况可能还是比较乐观的情形,真正的情况可能更让人哀伤。
金良见诸位大臣都低下头黯然神伤,也想起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的所见所闻,无不触目惊心,情不自禁地念起了《蒿里行》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金良的诗正中大家的心事,唉声叹气之声溢满内阁。
金良轻咳数声,把众人从失落的心境惊醒,金良认真地说道:“大汉最近十年,频遭战乱、瘟疫,损失了这么多人口是可想而知,不过我们无需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悲叹,我们应该把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何才能让大汉恢复元气!这就是这一次我召集大家过来议事的根本意图,大家都来议一议吧?”
卢植正在府中接受华佗和张仲景的联合会诊,无法前来,其他大臣都几乎没有考虑过这类的问题,一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场面一下子黯淡下来。
尚书令黄琬拱手道:“贤霆公提出这样的议题,心中应有定策,还请贤霆公明言,如何让大汉恢复元气。”
金良胸有成竹,便当仁不让地说道:“让大汉恢复元气,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我有三策说给大家听,希望诸公能够对这三策鼎力支持!”
朝廷诸公纷纷拱手示意道:“若是贤霆公这三策果能恢复大汉的元气,我等必定尽心竭力,鼎立支持!”
金良说道:“第一策,迅速结束战乱,实现天下太平,避免更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儿,我们现在精心打造的中央军定能帮助我们清平大治的愿望。
第二策,多开医院,多培养医生来消除瘟疫,我请名医张仲景和华佗来襄阳,建立医学院就是为了早日清除瘟疫。至于第三策嘛,这三策里面最容易的,而且在座的各位都可以参与进来!”
说到这里,金良卖了一个关子,微笑不语地看着大家。
见大家的好奇心被他勾了起来,议论纷纷,金良这才笑着说道:“全民超级激励生育!我们要超越以往地鼓励大汉万民多多生育,不但是口头给与奖励,还要给与钱财上的支持!”
全民超级激励生育,简称全民超生!
全民超级激励生育?!众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主张,都愣在那里。
金良心里暗自得意,我这个点子空前绝后,妙得很吧!
不过,他的得意只延续了一小会儿,学识渊博的太师蔡邕笑道:“各位莫要吃惊,贤霆这个全民超级激励生育的政策并非是凭空捏造,实是有前例可援。
战国初期所有六国的总人口仅一千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达两千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政策的结果。(未完待续。)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11章:多生福利多???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三国之群芳寻踪最新章节!
在此期间,实行鼓励多生的政策最为坚决的,当属越国。
在吴越之战中,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实施强国战略,其中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生育,增加国内人口。勾践当时实行的奖励政策非常优厚,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官府,医生很快便会赶到产妇家里助产;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奖品是两壶好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品是两壶好酒,一头小猪;如果是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如果是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费奶娘,也就是说,由国家来抚养。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越国也强制早婚,规定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后来,越国能打败吴国重新崛起,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此鼓励生育政策的实行不无关系。”
蔡邕说完这番话,金良心里的得意被打击了一下,非但没有让他心情黯然。反倒让他对推动激励生育的方针大计更有信心,他本来以为自己还要大费口舌,来说服这些大臣来接受这个政策,现在看来,不必再大费周章了。
太保马日磾是大儒马融的侄儿,跟大儒郑玄、卢植同侪,也秉承了马融的家学,学识很渊博。见太师蔡邕出言赞成了金良的政策,他也引经据典来支持金良这项政策道:“《韩非子》里有过记载,齐桓公到民间微服暗访,在一贫民家里看到,一年已七十岁的老人还是自己做饭,他便问是不是没有子女,那老人说他有三个儿子。可因为家里贫穷,都没有娶妻。桓公回宫后,把这件事对上卿管仲说了,管仲便提出了一项政策,规定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必须成婚。”
说到这里。马日磾望了望皇宫方向,认真地对蔡邕、金良等内阁辅臣说道:“春秋时期,周王后宫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诸侯则可以娶九女,实际上,不论是王室,还是诸侯都多蓄女子,民间富贵男子也跟着蓄妾。墨子曾说过‘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如此一来,天下可供婚配的男多女少,阴阳失调,许多男子难以娶妻,体欲无处可发,便从贼从盗,烧杀抢掠,以此发泄,这亦是天下动荡的一大根源。
因此管仲提出消减齐桓公的后宫,不让宫中有怨女、宫外有怨男。桓公不愧是春秋霸主,纳谏如流,听从管仲的建议,将他未曾临幸过的后宫佳丽都遣送回家嫁人。
诸位臣工,你我都有辅佐天子中兴大汉之志,规劝天子遵从贤王之道亦责无旁贷。桓公遣散后宫佳丽遂称霸春秋,先帝时有后宫佳丽三千,夜夜笙歌,征伐过甚,所以年过三十英年驾崩,而大汉基业逐渐危殆。所以,我们这些辅臣应该劝谏天子,要效仿桓公之善举,莫要效仿先帝之行。”
1...182183184185186...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