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定制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勿文
第三十六章蔡邕见闻(三)
钱通摇摇头道:“伯喈先生,万事不能做的太过,我们小学义务教育里面的小孩子都知道商人让物品流通,让百姓的生活方便。工人生产的衣服,农具,马车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使百姓工作效率提升。农民耕种使大家有饭吃。官员管理使社会秩序变好,哪一种发展太过极端都会让国家出现问题。”
顾雍听后脸色变了变,他发现自己居然认同这么一个说法,那么所谓的士农工商是一个错误
钱通继续道:“文人可以处理政务,而武人则是保家卫国,何为保家卫国,那就是守卫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百姓!国内百姓给予我们税收,所以我们要对内圣,对百姓要宛如春风般的温暖。国外的都是两脚蛮夷,不给我们交税,那么行事就要霸道!想要什么就抢回来就行了,儒家那套完全就是自己催眠自己,蛮夷都是畏威而不怀德,只要给他们威就行了!”
好吧,钱通他们的观点都是王源根据后世网上皇汉主义者改编的,已经成功的洗脑了诸夏帝国的年轻一代。
蔡邕张了张嘴,有心想要反驳,可是看到自己弟子顾雍已经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只能叹了口气道:“你们的政策完全针对世家,难道世界在你们眼中一无是处”
钱通摇摇头,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道:“我们只是很清晰地认识到世家的危害,世家虽然有很多的不好,但是我们也不排斥世家,只要世家按照我们的要求改革。”
蔡邕听后倒是来了兴趣,旁边的顾雍也心情紧张,就是这么短短时间的谈话,顾雍觉得大汉朝迟早会被这诸夏帝国吞并,他也要为自己家族找一条出路。
钱通道:“按照陛下所说的,世家其实是一代精英,可惜他们都被贪婪蒙蔽了双眼,在我们收回了属于世家的特权后,世家想要发展的话,财富可以通过工商业增加,影响力可以通过给予百姓更多工作机会扩大,世家代代相传的家训则是可以作为培训后代的准则,至于想要步入官场,我们诸夏帝国官吏一体,进官场不管是谁都从吏员做起,有成绩就升官,没有成绩就呆着,我们帝国国内,世家也不少的,比如法家,他们家族也是从小吏开始,能者上庸者下。”
顾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三人不再交谈,蔡邕疲倦地和钱通打了一个招呼,就去船舱休息了,这十天的见闻,让蔡邕这个严肃的老头三观崩塌了很多。
两天后,沿着海岸线航行的宝船终于穿越了窄窄的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到达了后世北九州的港口,这里就是登陆日本四岛核心的最大港口。
看到又是如此繁忙的港口,蔡邕和顾雍都有些麻木了,就这么两个港口的见闻,都已经让两人叹为观止了,大汉哪怕是文景之时都没有如此繁华过。
钱通等两人下船后,对两人道:“伯喈先生打算休息休息还是现在就走走看看”
蔡邕望了望四周脸上带着满足和幸福笑容的百姓,又想起大汉内部那些面黄肌瘦,双眼中毫无感彩的百姓,蔡邕觉得无比讽刺,他的三观正在迅速的崩塌中,叹了口气道:“我们还是先休息休息吧,明天你再带我们去看看你们所谓的义务教育。”
钱通点点头,然后指挥着手下在码头拦客区拦了一辆牛车……没办法,哪怕王源治下繁荣,可是也没办法大量养殖马匹,主要是没人卖他。就算是军中,战马也不过才近万匹,这还是慢慢地让商队从大汉各地和草原上交易得来的,而这些战马大都是被骟了的公马,没法作为种马继续养殖,因此只能在草原大肆买牛,然后把这些牛再当作种牛,继续养殖,而且主要种植土豆和地瓜,玉米这三种粮食,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养牛成本低很多,因此才有牛车出租。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马管的很严,对牛倒是放开了很多,因为牛不能上战场,因此在大汉的东部鲜卑和乌桓南部,有不少部族都开始养牛,以前他们养牛羊比例是1:10,一头牛搭上十头羊,现在反过来了,因为只要是一头牛,就能和那些往来的商队换取一半等重量的布匹,好吧,王源掏摸了几年,终于在大汉皇宫内找到了白叠子种子,也就是棉花种子,目前这棉花还是观赏植物,而王源弄到种子,在攻灭三韩后就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奴隶种植棉花,因此生产棉布不少,足够大规模的在国内使用和拿去换牛了。
第二天,休息了一夜的蔡邕看起来精神好了许多,只是双眼中的忧愁,始终难以放下。
钱通摇了摇头,这就是陛下所说的故国情节,不过这种人也值得钦佩,总比看到别的国家强大,就卖国求荣的混蛋好多了。
“这里是目前长庚县最大的县城小学,里面有小学生千余人,长庚县有近十万百姓,小学内我们五天休沐一天,五天上课时间孩子只能呆在学校,休沐那天才可以回家。(不可能用后世日本地名的,反正虚构,大家看看就好,不重要。)”
蔡邕看到一排排两层楼高的宽大教室,哑然无声,只见每个教室大约有三四十个学生,男学生身穿紧身的蓝色衣服,女生则是深红色的裙子,是王源召集下面的人根据汉服改款的,因为汉服太过宽大,穿用都不方便,目前改款的汉服已经开始在诸夏帝国流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听着那些不过六七岁的稚童朗诵的声音,蔡邕喃喃道:“这就是幼有所教吗”
像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一样,蔡邕在小学校园内逛了整整一上午,其中最让蔡邕感到吃惊的就是这些小孩子不管大小,在上完两节课后,就被安排在校场内集合操练,年纪大的运动量大一些,小的少一些,这种半军训的形式让蔡邕再次看到了诸夏帝国尚武的精神。
钱通等蔡邕看够了小学后才道:“伯喈先生,看完了义务教育,我们去看看进阶的中学教育吧!”
蔡邕打起精神,今天一个上午的见闻,让蔡邕感慨不已,叹了口气道:“你们皇帝真是雄才大略……”想到长乐宫中那个饮酒作乐的刘宏,蔡邕为大汉的未来感到了深深地绝望!
诸夏帝国内的中学教育和后世的不一样,在义务教育完成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
哪怕不愿意读书,去练武也有专门的武道专业,里面有各种兵法战阵的学习,也有怎么锻炼身体法门的传授。
愿意读书的,则是分为各种科目,比如对万物运动规律感兴趣的,可以去物理学院,对生物感兴趣的,则可以去生物学院,总之各种各样,都是传授各类科目的基础知识。
蔡邕第一站去的是物理学院,看到蔡邕不明白什么是物理,钱通解释道:“物理,是研究一般的运动规律或者物质结构的学科,举个例子吧,为什么马车会走那是因为马拉了马车,那么是怎么拉的又怎么最节省马力这就是物理研究的科目。”
蔡邕露出骇然的神色,这明显就是儒家里面说的格物致知啊!难道这才是真正的研究学问的方法吗
蔡邕不了解物理,因此无从判断,只能一边看一边记在心里,第二站去的是生物区,看到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解剥一只青蛙,蔡邕的脸都黑了,哼道:“你们这是干嘛培养学生解剥尸体”
钱通笑了笑,蔡邕这种老古董会看不惯生物也是正常,所以耐心地解释道:“解剥是生物学必经的科目,生物是研究动植物的一门学科,上到研究哪种粮食的增产,下到研究为什么食物会腐烂变质,还研究人类为什么会生病,找出依据,更好的掌控我们的生命。”
蔡邕旁边的顾雍全程都是懵逼状态的,他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新奇事物,毕竟他才十六岁,而现在看到解剥青蛙的生物学院学生,顿时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
闻言插话道:“钱部长,我可以在这里学习吗”这几天的时间,蔡邕两人也大致了解了诸夏帝国的管制,自然知道钱通的地位有多高。
第三十七章蔡邕见闻(四)
钱通笑道:“没问题!”
钱通对这个比他小七岁的少年很有好感,为人虽然傲气了一些,但却聪明伶俐,知道不足后又会沉下心来改变,很有前途的一个人,钱通自然不吝结交。
蔡邕瞪了顾雍一眼,但是没有说什么,他不是那种束缚弟子的人,只是看不惯弟子的跳脱,在古板的蔡邕看来,稳重才是重要的!
中学院的各类学科让蔡邕叹为观止,研究各种各样的都有,除了物理学科和生物学科以外,还有研究怎么建造船只的船舶学科,研究怎么改善工具的工业学科,研究怎么做生意的商业学科,甚至蔡邕还在一个比较阴暗的教室里,听到一些半大孩子的叫嚣着去挖掘三韩王族的坟墓,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听的蔡邕是满头黑线。
钱通在一旁讪笑道:“都是为了研究,研究……”心中暗骂这帮兔崽子,假如蔡邕做了教育部长,看你们历史学科会不会经费变少。
中学在小学对面,中学学生数量虽然少于义务教育的学生,但是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和上课内容也丰富,所以占地面积也不比对面小学少。
两个时辰左右才逛完整个中学,出了校门,钱通道:“长庚县城还没有大学,毕竟长庚县才十万百姓,目前只成立了十所大学,其中六所在四岛,还有四所在辽东半岛。”
“何为大学”蔡邕奇道:“难道是太学的一种吗”
钱通摇摇头:“我们的大学是老师自己出题,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里,自己来学校招收自己的学生,然后进行培养,算是亲传弟子。”
这又不同于后世的大学,王源的这种大学固然学生数量少,但是出现精英的概率大多了,因为学生代表着老师的脸面,而且这样做,学生和老师也是互惠互利的,学生有了成就,老师也得到了实惠,不担心老师不用心教学。(为了以后转为修炼而设定的大学模式,现实中这么搞肯定出问题……)
蔡邕回到安排给他的房间,他记忆好,把今天的所见所闻,用笔在白纸上记下后,坐在椅子上发着呆。
看着手中厚达一寸的记录,蔡邕又叹了口气,就看手里的所谓钢笔,还有这些白纸,哪一个不代表着诸夏帝国的国力(表示钢笔还能勉强造出来,圆珠笔就是天方夜谭了,没有精密度到纳米的车床,王源不考虑圆珠笔的问题,就是钢笔也废了老大的劲才生产出一批,价格还很贵。)
第三天,蔡邕随钱通去见识见识,据说年产数千吨玄铁的工厂。
古代所谓的玄铁就是钢,钱通带蔡邕去看的就是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到处竖起来的小高炉,每座小高炉日产不过一吨左右的钢,而且还是粗钢,放在后世,亏本都能亏到姥姥家去,这还是不考虑污染的情况下,不是王源不想上别的炼钢方法,而是实在没那条件,有这种简单易行的小高炉就算不错了。
蔡邕站在安全线外,看着一个个体格健壮,却戴着脚镣的青壮把一堆堆的矿石运送到高炉口,问道:“那些是什么人”
钱通瞟了那些人一眼道:“都是一些奴隶,我们打下他们国家后,男人没有选上仆从军的,就被送来当奴隶,当十年奴隶,而且会说汉语后,就可以成为次等百姓,他们的下一代就可以是正常的百姓了,因此工作还算卖力。”
蔡邕点点头,没有发表反对意见,现在的儒家还没有被阉割,因此看到这些蛮夷成为奴隶,蔡邕也不会说什么,更何况以后还是有机会成为汉人的嘛……
只是蔡邕不知道,这些青壮奴隶在十年里每天都吃张仲景调制出来的激发潜力的药物,把肌肉锻炼得棒棒的,至于寿命嘛,总是会有影响的,一般成为次等百姓后十年左右就完蛋了,那时候他们的下一代正是朔造人格的时候,国家正好接过来洗脑教育,如此下来,就完美的解决了所有问题。
这种奴隶广泛的运用在各种需要卖力气的职业上,比如矿山,修路,运送矿石,开垦荒地等等,至于需要动脑的,奴隶第二代都没什么机会,什么是需要动脑的,就是当老师,各类技术工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父母由奴隶成为汉民的,是考不上中学的,最多只能读义务教育,第三代后才没有约束。
当看到一炉散发着火红光芒的铁水,倾倒在模具上,然后放入水中,成为一块规则长方体的钢块后,蔡邕数了数眼前的高炉,脸色变了又变,最终叹息了一口气。
“我们的一吨相当于四千斤(汉代一斤等于24克)”钱通指了指炼钢炉:“我们年产约三万吨。”
蔡邕木然地点点头,三万吨钢材,看他们这样的生产方式,显然只要人口,或者说奴隶够多,还能够再增加产量。
上午观看了钢铁是怎么炼成之后,钱通又带蔡邕看了看最新生产出来的车床,那是用一台水轮机驱动的,安装在一条河边的水轮机,带动着车床切削打磨一些工具,目前只有实验室能做出蒸汽机,因此现在的车床都是水轮机带动的。
蔡邕又看到了他毕生难忘的一面,在大汉需要一个百工打磨两个时辰的枪杆在这台机床上,只需要一会就能够从树枝变成枪杆。
钱通道:“我们早就不用这种长枪了,我们用的是空心纯铁长枪,至于这些木头的,都是卖给大汉内部的世家,换取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蔡邕默然无语,如果不来这个地方,谁知道你们强大成这样,估计现在大汉内部还没几个人知道辽东变天了吧只需要把控好辽西的昌黎城,然后不让青州的船只靠近,那么想隐瞒多久就能够隐瞒多久。
或许蔡邕是文科铡的,他并没有意识到那些炼钢,车床给予诸夏帝国带来的变化有多大,只是在心惊这些工具能够生产多少武器,而不知道,当这些基础工业发展起来后,会对社会生产造成什么影响。
因此在第四天,蔡邕就要求前往偏僻的地方去转转,看看是不是依然这么繁华。
水泥的制造并不复杂,这十几年来,在庞大奴隶军的努力下,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所以蔡邕坐在牛车上的时候,一路光滑的水泥路让蔡邕又是吃惊不已。
看到蔡邕的好奇,钱通解释道:“这些是水泥,一种建筑材料,用处可以铺路和建房子,很方便的材料。”
蔡邕此刻对大汉朝已经不抱希望了,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已经体现出了诸夏帝国的强大。
“伯流兄,你们是怎么管理乡村的”顾雍向钱通问道,大汉是三老管理乡村,而三老发展到后期一般就是世家,所以顾雍想知道诸夏帝国内部是怎么管理乡村的。
钱通道:“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陛下的方法了,陛下把所有人按照三代为一家分开成立小家庭,如果三代内人口多余20人,则拆分为多个家庭,不过分到一个村子,然后约两百个家庭形成一个乡村。”
“村里设置一个村长,这个村长都是村民自选的,村民再选择三五人配合村长处理事务,这些人都是帝国发放俸禄,算是国家最基层的官吏。”
“之后会从帝国宗教部和军部各抽掉一人,军部抽调过来的是退伍士卒,负责训练预备役,每个成年男子在每个月都要集训三天。宗教部则是给村中建立一座公共宗庙,算是村产,这座宗庙由宗教部派人直接监管,宗教部和监察御史一样,也是属于陛下直管,假如有乡村官吏贪赃枉法,也可以上宗庙告状。”
蔡邕和顾雍听得目瞪口呆,这么下来的话乡村就完全被国家掌控,或者说是皇帝的意志贯彻到每一个人,统治力已经统治到了毛孔!王源的话语可以准确地传达到每个人的身上,权力可以说是空前的集中。
第三十八章蔡邕见闻(五)
很快的,蔡邕坐的马车就到了第一个乡村,此时是七月份,正是农忙时节,第一茬三月份种植的土豆已经收获了。
第二茬的土豆正在种植,而且地瓜也快成熟了,所以村中人很少,只有少量年纪大了的人正在把土豆晾干,然后放到地窖里,这样就能够储存数月之久了。
蔡邕奇怪道:“怎么只有这么一点人”
钱通道:“估计正在补中第二季的土豆吧。”
蔡邕奇道:“什么是土豆”
钱通拍了拍额头:“忘了说了,我们这有三种特别高产的粮食,一种就是土豆,一年可以种两次,单季亩产约60石;另一种地瓜,在北方只能种一季,亩产90石;最后一种玉米,百姓可以食用的约为10石,还有两百石左右的秸秆可以喂养马和牛。”
蔡邕长大了嘴巴,哪怕他再古板稳重,也被这三种粮食的产量惊呆了,他没有怀疑钱通的话,因为钱通既然说出来了,那么显然这种粮食已经推广了,只是喃喃道:“那大汉的黄巾动乱是多么……”蔡邕无法想象,这种宛如神迹一般的产量,如果发生在大汉,还会有张角登高一呼,就天下皆反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