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天渊大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普小通

    方岩和张有驰对这些国朝兴亡的历史不太懂,但是有一点他们很清楚,太皇太后和三朝元老正在与自己商讨国势!难道一个小兵、一个青皮,居然要参与到军国大事里去想到此处二人只觉得心跳加速,口干舌燥。

    “门阀士族自东汉始,至今已五百余年,有识之士皆曰祸国,却不可除。文纪先生可有教我”独孤青鸾终于开始了今晚的正题。

    “不敢。我姑妄言之,诸位姑且听之。”李纲拱了拱手,他历经北齐、隋、唐三朝,是亲自参与国事的重臣,对这件事看得极为透彻,“我先问你二人,天子只一人,皇家只一姓,如何牧万民、治天下”

    想不到李纲突然提问,方岩和张有驰一愣。他们怎么可能去想这种问题难道不是百姓听官府的,官员听皇帝的,天下人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看着两人莫名其妙的样子,李纲只好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你们十个人,可管得了,怎么管”

    十人便是一什兄弟,方岩脱口道:“同生共死,以性命相托。”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张有驰冷冷一笑,这是他的街头哲学,“只要动之以金帛,威之以利刃,莫说十人,百人又如何”

    “哦,若是千万人的身家性命在你一念之间,又如何”李纲不慌不忙喝了口茶,饶有兴趣。

    方岩思索良久,慢慢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千人万人中才智胜过我的不知多少,应该推举贤能者主事,我甘愿拱手让贤。”

    “哦,想不到你竟要效法三代之治。”李纲老头儿摸着胡子摇头晃脑。

    “什么三代之治”方岩有点懵。

    “三代说的是夏商周三代,当时帝王行禅让,百姓可直斥帝王之非,乃是圣王之道。可惜三代时地不过百里,人不过万余;如今我大唐疆域万里,人口千万,你这想法终究落不到实处。”恢复三代之治虽然是读书人的理想,但李纲不是只会空想的热血书生,所以老头也只是感慨了一番,就又回过头来问张有驰,“你也说说吧”

    “择其优者,分之以权,许之以利,我自居中裁断。即使人再多,也可按此法层层治之,如此上位者只须治数人即可。




第四十二章 煽风点火
    窗外暮色未褪,虫鸣不已,不期而至的雨哒哒落下,暑气终于弱了几分。地上的青石早就被擦洗的光滑干净,方岩和张有驰四仰八叉躺着,感受穿堂而过的凉风,很是惬意。

    “要不我也搬过来得了。”方岩难得这么放松,常年军中斥候的生涯让他习惯于时刻警惕。

    “也行,你跟叶小姐也好有个照应。”张有驰有一搭没一搭。

    “为什么这么说叶家兄弟也要照应啊。”方岩猛然坐了起来,吓了张有驰一跳,“不对,你他娘的是在试探我,你看上人家叶念初了!”

    “看上又怎样人家看得上我吗”张有驰没否认,他难得掏心窝子一次。

    “来长安半年就能置办一处大宅子,济世堂也成了有名的医馆,依你这挣钱的手段还怕什么”

    “歪打正着而已。”张有驰一声长叹,“一直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定北的青皮,混了三十多年也没做过什么拿得出手的事。”

    拿得出手的事方岩没接茬,除了在战阵上杀人,自己何尝不是如此之前自己从不考虑此类问题,因军营是最不需要独立思维的地方,说不定明天就战死沙场,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可现在这种方向感和虚无感越来越频繁的浮现。

    “说实话,我只是觉得她合适而已。我对女人看的不是太重,不像你。”张有驰说的是实话,街头生涯让他从不期待感情,至于女人更多是占有欲作祟。

    两个人仰面望着房梁发愣了良久沉默……

    “武举考谋略兵法吗”方岩首先打破了沉默,不能让士族子弟夺武状元,这个任务让他觉得压力巨大。

    “老百姓认字的少,懂兵法的更少,要是考兵法不又成了士族子弟的专场”张有驰斜了方岩一眼,又开始了习惯性的嘲讽,“只比武艺,不论出身,只要你有本事,天下各族各国人都能考武举。要不大秦人怎么就憋着股劲非要考武举”

    “他闭关怎么样了”单论身手不用道法的话,大秦人毫无疑问是黄昏山谷出来的这帮人里的第一,方岩还清清楚楚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生裂白熊的勇悍。

    “这几天就过来。这厮身手好,就是脑子不太好用,整天都是他们大秦的那套…叫什么来着”张有驰在跟方岩一起的时候话特别多,平日里他几乎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一副阴冷的德行。

    “骑士精神。”方岩继续看着房梁,突然道:“我怎么老是觉得不对,太皇太后……这称呼真难受,独孤老太想干什么不是句话的事,干嘛非得找咱俩”

    “她来济世堂其实不是治病,而是治伤。你还说过的一个细节,你入宫挡剑那天她老的不像样子。也就是说,她是在旧伤发作的时候被人行刺。”张有驰沉默了片刻:“能刺杀她老人家的肯定是顶尖杀手,能知道她确切伤势的肯定是亲近之人。也就是说,有一股极大的势力正在图谋长事,所以必须铲除她这位长安守护者。”

    “我觉得她很可能是要去报那一剑之仇,所以要安排好长安的事情,只是她不知道身边的人可不可靠,这才让我们替她做一些事情。”顺着张有驰的思路,方岩一点就通。

    啪啪啪……有节奏的鼓掌声传来,姬临冰施施然走进屋里,“仅凭蛛丝马迹就能分清楚大概,我倒是小瞧了你们两个,不想边陲小城里也能出聪明人,不错、不错。”

    “承蒙夸奖,愧不敢当。姬道长一天两次不请自来,倒真是有道门天才的风度啊!”张有驰的毒蛇再次发作。

    “哼,逞口舌之利!真正大修行者的世界你们哪里知道”姬临冰大喇喇的走到厅中主座上坐定,一幅做客的架势。

    方岩张有驰二人互视一眼,摸不清对方的来路。

    “姬道长想必你有清楚,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以你的性格一天内能二次登门,想必有事相商”方岩懒得跟他斗嘴,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

    “告诉我燃骨仙的下落,我不为难你的朋友。”

    “姬道长,原来你我是同行啊!我在定北做青皮时便是这么谈判的,刚才你要是抽出剑来指着我们,气势就更足了!”张有驰一惊一乍的嘲讽对方。

    “看在独孤前辈的面子上这次我放过你,但是你千万不要再撩拨于我。你这种人杀便杀了,独孤前辈犯不着因此与道门撕破脸皮!”姬临冰的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显然已经怒极。

    方岩摆了摆手,示意张有驰先不要说了,然后把当日他们几个去莲花山的经过大体说了一遍,最后燃骨仙去了哪里他确实不知,



第四十三章 词冠贞观
    就在李纲进宫面圣的当天,人俑案再次开堂。这次会审很是突然,就连魏徵和戴胄两位大人也是临时得知京兆府抓到一名重要人犯,是已故王家少爷的仆从。此人供述就是自己在少主人死后杀死冯小恙,并制成了人俑。其动机非常简单,该仆从觉得少主人生前痴迷冯小恙,生不同衾,死应同穴,便把生生活人制成了人俑。不但如此,仆从作案时还有亲眼目睹的证人,京兆府还在其住处起出作案工具和血衣……

    魏徵和戴胄仔仔细细看完了这份文书,毫无疑问这出自经年老吏之手,签字画押具名用印无一纰漏,缉拿、羁押、审讯、如狱一系列流程规矩谨慎、法度严整,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总之,单看这份文书绝绝对对算得上铁证!

    两人立刻联系起昨日传遍长安的一件大喜事,太上皇李渊本月六十大寿,要在宫中设百叟宴庆祝,邀请天下名门望族家主共同赴宴,邀请贵宾名单的第一排赫然有太原王承嗣的大名!不仅如此,皇帝李世民还认为百叟宴不足以尽喜庆、显太平,要办就办千叟宴,尽邀天下德高望重者,为太上皇贺。

    昨天刚得到太上皇的信任背书,今天就派人来顶罪,王承嗣欺人太甚!两人互视一眼,魏徵眼中满是压抑不住怒火,而戴胄则微微摇了摇头。两人对于此事的因果清清楚楚,可对方功课做的足,人证物证清清楚楚摆在了面前,只能吃个哑巴亏。

    见两位大人沉默不语,开封府尹高升当堂建言:人证物证俱在,人犯供认不讳,是否可就此结案更荒唐的是,公堂外旁听的百姓中有人带头高喊:忠仆高义,有功无罪。片刻间居然响应声四起!魏徵面色铁青,当堂封驳文书、押后再审。

    随后在朝会中魏徵与戴胄弹劾高升贪赃枉法。高升当即回击此案证据确凿,魏徵戴胄枉顾事实企图罗织冤狱,构陷王承嗣,主审官乱法,朝廷法度何存于是乎朝堂上两派官员轮番上场相互攻击,一片乌烟瘴气。

    皇帝李世民从始至终冷眼旁观,最后只是淡淡说了再审两字,就退朝去了。

    再审,什么意思表面上是支持魏徵、戴胄,但两人与高升摆明了不合,不剔除这粒沙子怎么审难道是权宜之计,拖到千叟宴上太上皇发话,让这案子不了了之

    猜测四起,有人愤怒、有人窃喜,有个最该表态的人从始至终却一语未发,李纲。历经三朝的老头冷眼旁观,不动如山,或许只有他大概猜到了这位皇帝陛下的想法。

    上述种种张有驰和方岩当日便知道的清清楚楚,因为张慎来了。他不但带来了朝堂上的消息,还告诉二人独孤青鸾已暗中离开长安,但她的懿旨绝对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三人长谈一夜,第二天便分头行动。

    ……

    ……

    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

    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烟波钓叟,蓬窗高卧。

    每年秋闱前国子监都有一段空闲时日,按惯例会在城郊玉山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曲水流觞可上溯到周朝,真正出名还是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赐。晋朝永和九年,王羲之遍邀天下名士会于兰亭曲溪之旁,盛了酒的觞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缓缓而下,如果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饮酒赋诗。王羲之乘兴而书,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他本人也因之被尊为“书圣”。

    如果说兰亭雅集是吟诗畅饮的小众文人聚会,玉山雅集则是整个文坛的盛事。原因很简单,大唐科举重诗赋,虽然声称诗赋与经义并重,可那些能杀出重围进京赶考的举子早就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其中微言大义也是信手拈来,考试中真正能分出高下的往往就是诗词之道,于是常有人把科举说成是诗赋取士。而且大唐科举还不像后世那样严格,试卷是不需要糊名的,所以就有了投诗。所谓投诗就是举子把自己的诗词投于达官贵人甚至是考官门下,如果能得到赏识就会在阅卷时加以提携。如此一来,大唐对诗词的热情高涨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写一首佳作从民间到庙堂都能获得偌大名声。

    不过真正名师弟子是不屑这么做的,一是已有师承,投诗类似背叛;二是不甘弯腰侍权贵,气节二字还是极看重的。他们更愿意随师尊上玉山,雅集时吟诵大作,一举成名天下知。

    李纲是国子监山长,自然是雅集的东道。老头儿这一天尽是酬答老友,提携晚辈,诗赋听了不少,可惜称得上佳作的寥寥无几,只得暗自感叹:酬答最害诗。

    暮色尽敛之时,曲水流觞已毕,山林重归清幽。茂林修竹间,青砖碧瓦下,几位文宗泰斗畅聊古今事,门人晚辈围坐倾听,亲历者说不尽国事家愁,后来人满怀唏嘘感慨。

    山间零星有雨点落下



第四十四章 幕后推手
    玉山雅集的两首新词象风一样传遍了长安,颜之推说是词冠贞观,李纲说由此境界始大,这样的溢美之词让人为之愕然,可是读过后无不为之倾倒。这两首词出自女子之口,据说是梁武帝所作,但绝大多数人是不信的。因为诗才这东西最是做不得假,有八斗绝不会变成一石,妙手偶得佳句者有之,偶得全篇者不曾有。

    于是士林掀起一片考据之风,梁武帝到底有没有作一江春水和天上人间两词,却把叶念初扔在了一边,一个女子如此作得出如此好词很快又有消息传了,浮生轩里外修葺一新,重新开张,不但换了个姓张的新掌柜,而且长安第一名伶叶念初重又复出。

    这种场合自然少不了达官贵人前来道贺,居然有不少文采风流的读书人也拼了命要来目睹叶念初的风采。让长安老百姓吃惊的是,颜之推老先生居然也派人送了一块匾,上书“天上人间”四字,为叶念初贺。从此长安百姓更愿意把浮生轩称作天上人间……

    在所有人惊诧艳羡的目光中,叶念初当即大礼拜谢,而且抚琴作歌酬答颜老先生的盛情,这次唱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立刻被人抄下,快马送入颜老先生府上。数十年滴酒不沾的老先生高呼快哉,乃痛饮酒,高声吟咏,长叹水调歌头一出,天下咏月词皆废。

    。这首新词再次震动了长安,几天之内长安人都能随口念出句什么我欲乘风归去、人有悲欢离合。

    据说皇帝陛下也甚是喜爱这水调歌头,还忍不住大笔一挥,在他那面记录军国大事的屏风上写下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据说他还调侃道,说这位叶家小姐想必得的是本词谱,有词无诗,可惜啊。

    消息传开后的第二日,叶念初去教坊司献了一首乐府诗《春江花月夜》,说若是能抓紧排练,还来得及在千叟宴上为太上皇贺。于是这首长诗马上被送到了皇帝陛下案头,其中四句又墨迹淋漓的写在了屏风之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长安所有的读书人立刻鸦雀无声,过去诗中的吟风弄月、悲春伤秋、家国情怀都不足论,一个深沉宁静、纵贯时空的新角度横空出世,此诗一出,孤篇盖全唐!

    随后,一首首的诗词横空出世。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江城子》。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临江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终南别业》……

    这些诗词究竟是何人所作就在全长安都疑惑的时候,叶念初终于说是一日山中抚琴作歌,偶遇老者得赠诗词一册,未曾留名便飘然而去。

    诗仙,叶念初定然是偶遇诗仙!诗仙传人的名号不胫而走,全长安疯狂了,叶念初被疯狂追



第四十五章 威德天尊
    斩龙绝壁的土地龟裂出道道沟壑,树木几乎群都枯死,只剩枯枝无力的指向天空,还好是被莲花山诸峰环抱,否则凭这幅鬼气森森的样子早就传言四起了。

    山腹洞中弥漫着寒冷的怨气,吸满怨气的山壁已经变成了晶莹的黑曜石,给整个空间添了一片华丽又妖异的色彩。巨大空旷的祭坛上,无数人俑仍然围绕着神祇安静跪拜,但是他们眼里的痛苦已消失,终于在痛苦中得以解脱。没有了悱优这个阵眼,失去生命的人俑,终于不堪负荷,两仪法阵已然压制不住升腾的怨气,整个山腹里尽是死亡和压抑的味道,只有那大威德天尊像依旧栩栩如生,漠然的看着一切的发生。

    祭坛下盘膝坐着一个人,如老僧入定,正是许久不见的郁观澜。他缓缓睁开眼睛,看着被一众道士簇拥着走进来的玉虚子,微微点头招呼:“姬临冰走了”

    方岩和张有驰的误打误撞居然猜对了,这两人果然是同谋。

    玉虚子扬了扬手,众道士顺从的四下散开,各自开始忙碌,玉虚子也不讲究,撩起衣襟坐在郁观澜对面,“嗯,他已然起疑。不知我们如何漏了马脚。”

    “无妨,只是这几日正是紧要关头,出不得差错。”郁观澜一幅冲淡平和的神情。

    “说来惭愧,贫道委实不知姬临冰来到长安,还突然到郁先生府上出手伤人……唉,无论如何我都算是他师兄,当真是对不住郁先生了。”以玉虚子的身份自然不必对郁观澜道歉,这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
1...4142434445...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