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王琼空降为兵部尚书,让兵部左侍郎的陆完最难接受。
陆完本来被看作是兵部尚书的绝佳人选,毕竟陆完在西北和中原两战中也立下大功,奈何皇帝属意王琼,让陆完看不到希望。
跟旁人不同,陆完能力极高,觉得自己身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太过“屈才”。
就在陆完觉得自己于朝中将不会有大的建树时,左都御史洪钟请辞。
朱厚照没有挽留之意,同样也没有经过朝议便批准洪钟致仕,而接替他的正是陆完。
陆完空缺出来的左侍郎位置,朱厚照交给王守仁,如此一来王守仁“进了一步”,算是对他的补偿。
至于兵部右侍郎的位置,朱厚照做出个让朝野上下震惊不已的决定,让正七品待诏唐寅接任。
这消息公布后,朝野为之哗然。
“一个举人,就算是解元,却连进士都不是,能到兵部侍郎这种关键性的位置上!还是个年轻后生,论功劳不过是在平草原、倭寇和宁王之乱时做了一点不值一提的小事罢了!”
“简直败坏朝纲!”
就算唐寅是沈溪嫡系,很多人不敢跟沈溪正面碰撞,但因这件事实在是有悖朝廷规矩,使得朝中很多言官纷纷上奏,准备跟朱厚照“死谏到底”。
这件事闹开后,朱厚照对西去宣府多了几分顾虑。
朱厚照从萧敬那里听说此事后,也是火冒三丈,当着萧敬、张永和小拧子的面便直接喝道:“怎么就不行了?唐伯虎虽然只是举人,但以朕所知,他的才学不比那些进士差,他给沈尚书当了几年的助手,一直都兢兢业业做事,又帮朕平了宁王之乱,朕如此犒赏他有何问题?”
张永和小拧子哪里敢顶撞皇帝?
萧敬却算是老成持重之人,算是朱厚照的师长级别,不得不站出来:“伯虎年轻气盛,民间对他的放荡不羁多有传闻,旁人都当他是狂生。他在地方为官,言官或许不会多言,但现入兵部为部堂,只怕人心难服。”
朱厚照一听顿时很不爽,瞪着萧敬道:“萧公公之意,朕应该收回成命咯?”
萧敬很为难,他这次在回朝之后,发现当司礼监掌印比以前难多了。
以前有刘健和李东阳主持政务,他基本不用参杂太多个人意见,毕竟那两位是大能人,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朝廷,朝中最有能力之人居然不是首辅,这让他做事需要瞻前顾后。
萧敬道:“陛下或可跟沈尚书商议。”
朱厚照没好气地道:“唐伯虎就是沈尚书举荐给朕的,朕现在提拔人,还要反过头去跟沈尚书商议,这也未免太扯淡了。朕心意已决,就让唐伯虎当兵部侍郎,给他几个月时间,做出点成绩出来,若是年底前表现不佳,朕会考虑降他的职。”
……
……
尽管言官上奏,但没改变朱厚照的心意。
朱厚照说让唐寅当兵部侍郎,留了一定余地,那就是让唐寅在半年内做出成绩来。
于是乎到京城后一直很迷茫不知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唐寅,就这么迷迷糊糊到兵部上任去了。
陆完离职,但王琼和王守仁能力都不差,带个唐寅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唐寅曾在西北呆过,跟王琼和王守仁都不陌生,他到兵部后,王琼和王守仁对他倒是没什么成见。
唐寅正要按照朱厚照的吩咐在兵部大干一场,突然宫里传旨,让唐寅随同圣驾一起往宣府。
这等于是告诉唐寅,就算你要做出成绩,也不能留在京城,跟朕一起去宣府,朕说不定还能给你个机会。
唐寅一时间更加迷惘,只能覥着脸去求见沈溪,见到沈溪后苦笑不已,显然连他自己也没做好当兵部侍郎的准备。
“沈尚书之前说,在下可能外放地方做一任知府,在下不知心中有多感激,谁知现在……唉!”
唐寅很无奈,别人是没法上位而苦恼,而他却是为升官太快而烦扰。
这个兵部侍郎的位子,看起来他不能胜任,完全是皇帝乱来,但只有沈溪知道,其实唐寅缺的就是一点机会,还有一点自信罢了。
沈溪笑道:“怎么,这差事辱没伯虎你了?”
“哪里哪里。”
唐寅赶紧解释,“在下无此想法,在下曾说过,只是想在地方做官,能为朝廷效命就行了。”
沈溪正色道:“陛下给你的差事,是看中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你能更好的效命,这不陛下让你去西北,随驾君前,就是想利用你的能力好好做一番事情。”
唐寅试探地问道:“陛下是想到草原去晃荡一番,开开眼界,还是说又想跟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开战?”
沈溪笑着摇摇头:“陛下不过是想整顿一下西北边防,你去后,尽可能用自己所学跟陛下建议,能把西北地方军政打理好,你回来当个兵部尚书都行。”
“沈尚书可真是折煞人!”唐寅脸上的苦涩更甚。
沈溪道:“现在是圣命难违,你就好好做事,大不了年底被陛下贬谪,到时候你跟我都没面子,还不如好好做事,真有成就了,谁敢小觑你?”
“尽力而为吧。”
唐寅低下头,面带苦恼之色,“这回可真是赶鸭子上架,不行也得行……”
……
……
朱厚照有识人之明。
唐寅的本事他看得清楚,至少钱宁、许泰之流跟唐寅无法相比,宣大之地那么多官员和将领,真正能跟唐寅相比的近乎没有。
现在的唐寅已不是外间所传的狂生,唐寅很内敛,除了施政经验不足外,能力和心态已基本能胜任朝中任何差事。
沈溪觉得不枉费自己多年栽培和提拔唐寅,总算看到一点成效。
随即朱厚照便要摆驾前往宣府,朱厚照走之前,仍旧没有召开任何朝议,只是下旨让沈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监国。
不是以首辅监国,而是吏部尚书,等于说朝中大小事情都要先问沈溪的意见,如此一来梁储的首辅之位形同虚设。
沈溪随即上奏请辞,但朱厚照没给沈溪拒绝的机会。
六月初三,天气酷热,朱厚照踏上了前往宣府的路。
朱厚照此番出巡完全是为了找乐子。
他想整顿军务,又想把宣府当作另一个家,所以这次带了很多东西,光是车队就有三四百辆马车,加上随从人员和护送人马,人数过五万。
朱厚照跟沈亦儿近乎是游山玩水,路上行车非常慢,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倒没有一停就是几天,这次行程还算连贯,但也走了近一个月才抵达宣府。
“陛下,沈大人最近多番上奏,您都没回复,有很多事非要您处置不可。”
萧敬没有跟朱厚照一起到宣府,司礼监中随驾的是张永和小拧子。
而跟朱厚照奏报朝事的,基本变成张永。
如此也让张永感觉到自己在皇帝跟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能随时在皇帝跟前进言。
朱厚照无所谓地道:“京城能有何大事?只要不是涉及社稷安危,就让沈尚书和朝中大臣自行决断便可……朕准备在宣府好好休息几天,有什么事情别来打扰朕。”
张永道:“可是……陛下,前几天沈大人上疏说他染病在身,需要静休。”
“什么?沈尚书病了?不会是故意的吧?”朱厚照皱着眉头,没理解其中隐藏的东西,“应该不会啊,朕没得罪他,他作何要唱这出?可能是真病了吧!让宫里的太医院派出人手去探望一下病情,若实在严重的话就请他休息几天,反正朝廷不是离了谁不能运转。”
……
……
朱厚照对沈溪生病漠不关心,好像沈溪死不死跟他没什么关系。
到宣府后,朱厚照一门心思想着游玩,对他来说,这里比江南都有吸引力,因为这里可以接触边关将士。
而宣府行在也在紧锣密鼓地扩建中,朱厚照每天就是带着沈亦儿出去玩,沈亦儿跟他的关系亲密不少,此时的沈亦儿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奈何每次到最后一步时,沈亦儿就怎么都不肯接受朱厚照。
一直到八月,朱厚照都没过问朝中之事。
不想八月十三,即将要过中秋节时,张永心急火燎来找朱厚照,告知一个让朱厚照非常震惊的消息。
沈溪已有一个月没露面了!
“陛下,沈大人之前一直在养病,本来没什么,不过据说这几天有朝臣去沈府拜访,也没见到他人,还听说……他已不在京城,却不知去了何处。”
朱厚照皱眉:“他不在京城,能在哪儿?难道还能飞了不成?”
张永道:“陛下,老奴不知啊。”
朱厚照显得无所谓:“沈尚书做事谨慎,就算他闭门不出,朝中事务也没受太大阻碍,这不……朝中上下一切很安稳?不用操心,出了大事再来找朕不迟!”
张永没想到朱厚照在对沈溪的问题上如此淡然,面对这样的皇帝,他实在没办法再进言。
“陛下,沈家人到现在都还没回京城呢。”
张永故意提了一句,“是否有不妥?”
朱厚照一摆手:“少在这里胡扯,皇后前几日还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他们几时回京城有何关系?当初也是朕让他们去江南的。”
“是,是!”
张永一看这边皇帝好像什么事都清楚,不敢再多进言。





寒门状元 第二六二九章 多方找寻
转眼过了中秋。
到八月底,宣府已开始转寒。
本来这会儿也到了朱厚照回京的日子,但他好像忘了有这回事。
平时朱厚照会把唐寅、苏通和郑谦三人叫到行宫,跟他们喝酒到深夜,也会去看戏听曲,当然也会跟女人厮混,但从他到宣府后,在女人的问题上异常谨慎,哪怕跟女人有来往,也不会在外留宿,且回去后都会到沈亦儿那里转一圈,然后回屋独自安睡。
恰在此时,他得知钱宁抵达宣府的消息。
“宣他来见!”
八月二十九,钱宁见到朱厚照,此时的钱宁一脸紧张,好像发生了大事。
“朕让你去调查的事情,查清楚了吗?”朱厚照单独留下钱宁问话。
钱宁难得被皇帝器重,做事非常尽心尽力,道:“回陛下的话,臣什么都查清楚了……沈大人的确不在京城。”
朱厚照皱眉:“那可是在山东?”
钱宁非常惊讶,随即低下头回道:“臣不知。”
朱厚照怒不可遏:“之前沈先生向朕发来密信,说要暂时离京整顿朝廷水师,尽快形成战力,对佛郎机人形成威慑,同时也为下一步远征海外做准备……不过自那以后便没了消息,朝中议论纷纷,如今监察御史纷纷上疏质询……他称病不出这件事实在是拖不下去了!”
“陛下为何不对沈大人传旨?”钱宁非常意外,既然皇帝你都知道沈大人具体干什么去了,那你找我调查的用意何在?
朱厚照不耐烦地道:“朕做什么事用得着你来教?朕只是觉得这件事有所不妥,朕让沈先生去做事,却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朕想让你盯着点儿,不然沈先生若出了事,朕如何是好?”
“陛下怕沈大人出事?”钱宁总算明白过来。
朱厚照没好气地道:“快去查。”
“是,陛下。”
钱宁只能是赶紧增派锦衣卫分别赶赴山东登州、莱州以及辽东金州等地,看看沈溪有没有在那里整兵。
……
……
朱厚照之前对沈溪的事漠不关心,但转眼到了十月初,仍旧没有得到沈溪的消息,他变得紧张起来。
朝中有关沈溪失踪的事已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私下谈论,觉得沈溪很有可能已遭遇不测。
朱厚照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也是杳无音讯.
“怎么回事?好端端的人还能失踪不成?”朱厚照恼羞成怒,每次叫人来问,都会发一通火。
张永道:“陛下,沈大人的家眷没回京师……据说数月前运河上发生劫案,有水匪凿沉路过的船只,足足两船人沉了河……”
“什么?不会吧?难道遇难的是沈尚书家眷?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朱厚照惊愕不已。
张永再道:“之前从塘沽一线得知消息,说的确有大批马队抵达,上船后便不知所踪,那几日海上有大雾。”
朱厚照怒道:“就算有雾,出海后难道沈先生不知靠岸?就没旁的有用的消息?”
“并未有消息。”
旁边钱宁道,“沈大人现在不知所踪,连同失踪的还有天津三卫以及复州卫、金州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鳌山卫、灵山卫、安东卫等各卫所合计一万五千多名将士。”
“沈尚书跟我说过,要从北方沿海卫所抽调官兵,把部分适应力强的训练为水兵,壮大大明水师力量。”
朱厚照先是说明情况,随即又问:“江南那座城,兵马可有缺少?”
张永摇头:“江南一切平安无事,好像新城……被征调了部分船只。”
“继续查!一定要有结果!”
朱厚照已彻底紧张起来,感觉可能要出大事,只是这件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他完全想不明白。
“大活人,难道还能丢了不成?沈尚书可是大明股肱之臣,他取得那么多功绩,正是享受荣光时,肯定不会主动失踪,除非是……有人对他不利……嗯,他可能被人算计了,还有他的家人……朕大意了啊!”
……
……
朱厚照对沈溪的失踪非常重视,尚未回到京城前,便开始命令全国各地官府以及地方卫所找人。
沈溪在朝时,就算朱厚照觉得沈溪重要,也没觉得缺了他不行。
结果把朝廷大权交托给沈溪,沈溪却莫名其妙“丢”了,朱厚照突然觉得自己的江山行将不保。
朱厚照于十月十四回到京城,因为他回来得很匆忙,只带了不多的侍卫,以快马而回,使得朝中文武大臣都没反应过来。
“陛下,已探知消息,说是两个月前,有大批海船在塘沽外海跟佛郎机人海战。又过了差不多一个月,登州沿海出现大批战船残骸……有人说,南直隶沿海也出现战船残骸和浮尸……”
钱宁为了沈溪的事差点跑断腿,亲自到辽东、山东和南直隶往返多次。
朱厚照在豹房接见钱宁,闻言怒喝:“那就是说,没有沈尚书的消息?这么大规模的海战,怎会只有战船残骸?沈尚书的家眷找到了吗?”
“这……”
钱宁一脸为难。
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故意不想让他找到,以他的能力尚且根本没法调查清楚。
朱厚照冲着旁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发火:“地方上没有任何消息吗?”
萧敬道:“登州知府上奏说明海战情况……文登县盐户在海边救起来一名落水的大明水师士兵,此人是金州中左所世袭军户,几个月前被沈大人抽调加入大明水师,接受严格训练。战事具体如何发生的他不太清楚,只知道沈尚书此战身先士卒,海上战船残骸多为敌寇所有,大明水师只折损一些中小型船只。”
朱厚照松了口气,道:“对,之前我们造出的海船,规模都很大,且有独特的装置,可在静风的情况下航行……沈尚书一定会在最大的船只上坐镇指挥,只要大船没事,沈尚书就没事。”
萧敬为难道:“陛下,现在只是有消息说沈尚书于北方近海跟佛郎机人交战,但若只是佛郎机人的话,应该没那么多海船……据地方上报,可能是倭寇与海盗的船只夹杂其中……似乎是佛郎机人联合海盗、倭寇进行的一次反击!”
此前一直默不做声的张永道:“陛下,闽粤和江浙等地卫所相继上报,说海盗和倭寇集结船只,似乎有异动,却被江南官员给压了下来。”
“混账东西!”朱厚照怒道,“这么重要的消息他们也敢压?不想活了还是怎的?何人所为?”
张永道:“乃南京守备太监魏公公,以及曾经的守备勋臣魏国公所为。”
朱厚照面露凶戾之色:“之前沈尚书对徐老头手下留情,看来他是不思皇恩,想搞点大事出来让朕颜面扫地,然后好归还他的职位!马上传令,把这些不开眼的家伙通通下狱,然后押送京城,朕要好好审问他们,看看是谁在幕后指使!”
……
……
朱厚照回京,接连几日派人去内阁和六部询问军情,让朝中上下一片焦虑。
户部尚书杨一清本与此事无关,但他却觉得沈溪长久失踪实在是有违常理,紧忙去见兵部尚书王琼,希望从王琼那里得到答案。
“……之厚从京师离开后,便一直未有消息,直到陛下回朝,才有传言说他是奉旨出海,率领船队跟佛郎机人交战,现下看来,或许跟此前平海疆盗寇后续事项有关……”
即便王琼是兵部尚书,对涉及沈溪之事也所知甚少。
杨一清道:“陛下甚至派萧公公往户部问询情况……以萧公公之意,怕之厚出了变故,现下与陛下的联系也断绝。”
王琼惊愕地问道:“有此等事?难道未有监军和属官上奏圣上?”
杨一清神色彷徨,最后无奈摇头:“近年来之厚领兵,朝廷已不再委派监军,平海盗倭寇一战几乎是他一力完成,陛下无意派人监督,也是相信之厚的能力和忠君体国之心……眼下看来就是因此出事。”
王琼思索良久后说道:“若之厚是因领海船出海,遭遇变故,才出现此种状况,倒也说得过去……就算有监军在旁,也未必能将密折从海上发出……现在就怕船队出了什么变故。”
杨一清突然凑上前,说了个外间并无流传的消息:“之厚的亲眷,可是从江南回京途中出意外,到现在都下落不明?”
“啊!?你这话是何意?”王琼不安之色跃然脸上。
杨一清叹息道:“就怕并非只有盗寇和佛郎机人在算计他,朝中也有人对他不利。”
王琼突然沉默,他自然想到沈溪在朝中有多少政敌。
看似沈溪跟朝中文武一团和气,但还是有人跟沈溪过不去,比如之前因刺杀沈溪而落罪的外戚张氏兄弟,再比如说刘瑾党羽,或者那些想令沈溪退位让贤之人。
甚至就连王琼都不能完全撇脱干系。
杨一清道:“朝野满是猜测,若不赶紧给陛下一个交待,怕是要出大乱子。之厚临走前,把吏部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到现在尚未出乱子,不过军队却很容易因之厚不在而起波澜……若真有人图谋不轨,年前这些日子,或许就会总爆发。”
王琼点点头:“在下明白,先要保证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不乱,在下这两日便会去拜访在京领兵勋贵,先保证京师不乱,再谈找之厚之事。”
……
……
王琼跟杨一清是多年老友,虽然互相看不过眼,有一定芥蒂,但在大事上二人都不含糊。
沈溪不在,朝中能真正顶起事情来的人不多,恰恰王琼跟杨一清都属于实干派,历史上都曾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算得上是一代名臣,他们的能力比之六部其他尚书,包括内阁大学士梁储和靳贵,不知强了多少。
不过因沈溪之事,王琼不得不去见张懋、朱晖等在京勋贵,对王琼和杨一清来说,能否找到沈溪的下落尚属其次,先要保证京师不出乱子,更不能让沈溪隐身幕后酝酿“阴谋诡计”,毕竟大臣突然失踪这种事也有可能会涉及政变。
沈溪在军事上的造诣,让王琼和杨一清感觉不可思议,他二人即便也统过兵,但也知道战场上没法跟沈溪匹敌。
就算沈溪不谋反,也要防备被有心人利用,沈溪家眷失踪之事,让他们感觉到问题不简单。
张懋从王琼这里得知沈溪之事,并不觉得有何意外。
沈溪失踪已不算秘密,五军都督府已做好防备沈溪突然发难的准备,只是张懋不相信沈溪会谋逆,便在于这次沈溪失踪太过反常。
“……德华,你不必心急,你也说了,之厚是奉皇命出京,牵涉海疆平定,老朽才刚得到消息,说是两个多月前,海盗和倭寇在佛郎机人支援下,集合数百条船只北上,似为之前海战失利而寻仇……此战非之厚亲自前去应对不可!”
张懋语气相对平和,间接跟王琼透露出都督府内一种想法,便在于沈溪失踪,对都督府中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沈溪在京让这些人感受到的压力无比巨大,便在于沈溪为文官领袖的同时,也是世袭国公,皇帝钦命的武勋,只是沈溪未在都督府挂职罢了。
王琼问道:“都督府可还有更多地方线报?”
张懋惊讶地问道:“难道兵部没收到风声?之厚在塘沽以及登州府外海,跟贼寇接连发生海战,听说战事异常惨烈,南直隶部分海域也发现战船残骸,陛下还派锦衣卫前去调查……呵,老朽所知也不多。”
或许是意识到自己说的太多了,张懋话到半途便装起了糊涂。
王琼则心存疑惑,开始怀疑张懋。
王琼心道:“应宁说这朝中有人想对之厚不利,怕不就是这些掌军的勋贵吧?之厚的家眷怎会平白无故于回京途中失踪?地方官府断不敢如此胡作非为,若说是盗寇所为,那就更不可能了,那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敢在内陆的运河上闹事?怕是这京师勋臣,跟地方官员里应外合……或许跟张氏外戚有关。”
张懋见王琼突然沉默下来,感觉气氛有些不对,笑了笑道:“此事还是静待消息为妥,老朽所知不多,德华你不妨派人去跟东厂打探一番。张永张公公在城中有私邸,寻他问个清楚很方便。”
1...19421943194419451946...1984
猜你喜欢